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养猪》2021,(3)
为比较托佩克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的性能,确定适宜上市体重,分别测定了110~150kg体重阶段托佩克三元猪的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结果显示:(1)胴体性状中,随着体重的增加,胴体重、屠宰率、体斜长、胴体长、头重、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呈增加趋势。130 kg瘦肉率最高,140 kg脂肪率达最高,但这两种性状在各阶段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130 kg时眼肌面积增加较多(P0.05)。140kg时平均背膘厚显著增加(P0.05)。(2)肉质性状中,120 kg的失水率显著低于130 kg(P0.05),而其肌内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3)相关性分析中,屠宰率、体斜长、胴体长、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与胴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屠宰率与体斜长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胴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瘦肉率与脂肪率、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脂肪率与平均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腿臀比例、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亮度L*、黄度b*、失水率与p H1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亮度L*、红度a*、黄度b*与失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嫩度与p H1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 H24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肌内蛋白质与失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托佩克三元猪120 kg肉质性能较好,130 kg胴体性能较好,若考虑肉质性能推荐适宜上市的体重为120 kg,若考虑胴体性能推荐适宜上市的体重为130 kg。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猪ROCK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系,试验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了ROCK2基因编码区145 bp序列中5处潜在的SNP中的3个(A27G、C42T和T61C)在大白猪、长白猪、梅山猪、清平猪4个猪种和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中的基因频率,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及生产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个SNP的优势等位基因在国外猪种和国内地方猪种间没有差异,分别为A、C和T;A27G位点与皮率和胸腰椎间背膘厚呈显著相关(P0.05),与至第一颈椎背膘厚和至第一肋胸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1);C42T位点与至第一颈椎背膘厚呈显著相关(P0.05),与至第一肋胸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1);T61C位点与皮率、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大理石纹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与股二头肌p H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这3个SNP很可能是影响猪生产性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养猪》2021,(3)
为研究杜洛克公猪肌内脂肪含量与重要生长指标的相关性,试验通过B超测定了738头杜洛克公猪活体肌内脂肪以及重要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肌内脂肪与180日龄体重、背膘厚、眼肌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34、0.510和0.267;眼肌面积与初生重、180日龄体重、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57、0.624和0.323;背膘厚与180日龄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98;180日龄体重和初生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00。研究为高肌内脂肪含量的杜洛克公猪选育提供了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检测猪IRS4基因多态性及其在17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寻找基因内与脂肪沉积性状QTL效应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采用比较测序方法搜寻到IRS4基因的3个SNPs,分别是在启动子上的g.96CG,外显子上的同义突变g.1829TC和错义突变g.1794TC(p.Phe432Leu)。RT-PCR检测后发现,IRS4基因在垂体、下丘脑中高度表达,在其他组织中弱表达或不表达。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F2资源家系、苏太猪群体、二花脸群体、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及中国地方野猪中,用PCR-RFLP方法对IRS4的3个SNPs位点进行判型,然后分析它们的基因频率及其与4点(肩、胸、腰、臀部)背膘厚、腹脂重、肌内脂肪含量和眼肌面积的相关性。结果发现,g.96CG位点在F2家系(含有SSCX QTL)中分离程度很低,被首先排除作为潜在因果突变(QTN)的可能性。g.1794TC和g.1829TC位点在所有检测的西方猪种(白色杜洛克和杜长大)是均为TT基因型,而它们的CC基因型频率在二花脸猪中分别为65%和100%。在不同群体中标记关联分析结果显示,g.1794TC与F2个体所有脂肪沉积表型均极显著相关(P0.01),但它在苏太猪中仅与IMF显著相关(P0.05),且与二花脸猪表型关联不显著(P0.05);g.1829TC则不仅与F2个体所有脂肪沉积表型均极显著相关(P0.01),而且与苏太猪的4点膘厚和眼肌面积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此外,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g.1794TC错义突变可能对IRS4蛋白的功能影响不大。结果提示,该错义突变也不太可能是影响脂肪沉积的QTN,而g.1829TC与F2和苏太猪的脂肪沉积性状都显著关联,故其可作为这些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M)基因在不同品种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猪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采用Sanger测序法对藏猪(58头)和大约克猪(60头)ACAD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区域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筛选与基因分型,选取180日龄藏猪和大约克猪各10头屠宰后分别采集肝脏、背脂、心脏和背最长肌组织,利用RT-qPCR技术检测了ACADM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测定其背膘厚和背最长肌组织中肌内脂肪含量。结果显示:在ACAD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区域,存在C-101G和C-569G这2个突变位点,藏猪与大约克猪等位基因频率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藏猪与大约克猪的肝脏、背脂、背最长肌和心脏组织中ACADM基因表达趋势完全一致,藏猪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经ACADM基因表达量与背膘厚、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ACADM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以上结果推测这2个突变位点可能是调控ACADM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位点,从而导致猪脂肪沉积性状的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ACADM基因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40~90 kg 6个体重阶段莱芜猪和新莱芜猪共72头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背膘厚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生长期随着体重的增大,肌肉组织中脂肪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活性显著高于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P<0.01);ICDH活性在60~70 kg时达到峰值,而后开始下降,MDH活性规律不明显;脂肪分解酶激素敏感脂酶(HSL)的活性先降后升,70~80 kg时活性最高。(2)背膘中合成酶MDH活性显著高于ICDH活性(P<0.01);MDH和ICDH活性都是先降后升,但总体升降幅度不大;HSL活性40~50 kg基本稳定,而后逐步增强。(3)肝脏组织中合成酶ICDH活性显著高于MDH活性(P<0.01);ICDH、MDH活性逐渐升高,至60 kg以后其活性趋于稳定,脂肪分解酶HSL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不明显。(4)肌肉组织中的MDH、HSL活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肝脏组织中的MDHI、CDH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ICDH还与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背膘组织中的MDH、HSL与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提示:肌内脂肪的沉积与背膘脂肪的沉积既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肝脏),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选择肌肉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在不显著影响皮下脂肪沉积量的前提下可望提高肌内脂肪的沉积量。  相似文献   

7.
品种和体重对猪肌肉生长抑制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猪的体重和品种对其背最长肌的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对猪100kg时的胴体性状与肌肉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以β-actin基因为内标,研究不同体重(20、50和100kg)和品种(汉普夏猪和长白×撒坝猪)对猪背最长肌的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表达的影响,同时考察试验猪在100kg时的胴体肉质指标。结果表明:①猪背最长肌中肌肉生长抑制素的表达随体重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P>0.05);②相同体重条件下长撒猪背最长肌中肌肉生长抑制素表达均显著高于汉普夏猪(P<0.05),其中20kg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③肌肉生长抑制素的表达与瘦肉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背膘厚则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滴水损失和肌内脂肪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猪背最长肌的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的表达量随体重增加而提高,品种间差异显著,并且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的表达与瘦肉率、背膘厚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选择四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12个胴体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即6月龄)屠宰,瘦肉率59.62 % ,屠宰率66.32%,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表明合作猪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经分析可知,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含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12个胴体性状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可获得5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胴体性状总变异量的87.025%.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D)基因第1外显子上的错义突变位点G32E(g.61399G>A)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脂肪沉积相关性状的关联。利用Sequenom质谱检测平台检测北京黑猪及多个中外猪种群体G32E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背膘厚及肌内脂肪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北京黑猪中,G32E位点GG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性状极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P<0.01),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梅山猪和二花脸猪中,主要以A等位基因为主;而在中国地方猪种民猪、莱芜黑猪、丫杈猪及国外商品猪种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中,G等位基因频率高。初步认为PPARD基因G32E位点多态性对背膘厚性状有显著影响,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胴体品质,试验通过对F2代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性状和胴体品质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2代海南特种野猪体型较小,初生重和断奶重较低,生长速度较缓慢;F2代海南特种野猪胴体重为25.19 kg,屠宰率为73.56%,背膘厚为2.46 mm,眼肌面积为37.47 cm2,后腿比例为14.93%,瘦肉率为52.38%,骨率为28.66%;屠宰率与宰前活重、眼肌面积、瘦肉率、后腿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胴体重、皮脂率、背膘厚、板油比例、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瘦肉率与皮脂率、骨率、胴体重、背膘厚、板油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屠宰率、宰前活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海南特种野猪体型小,生长缓慢,但屠宰率和瘦肉率均较高,胴体品质呈现中国优质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养猪》2021,(5)
为深入了解莱芜猪的肉质特性,研究系统测定了42头莱芜猪和30头杜长大的p H、滴水损失、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等肉质性状,并对各性状进行群体间比较和性状间相关性分析。两群体比较结果表明,莱芜猪的p H(p H_1和p H_(24))、L_1、a_1、b_1、a_(24)、b_(24)、IMF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杜长大(P0.001),风干水分含量和肌纤维直径均极显著低于杜长大(P0.001),滴水损失和L_(24)与杜长大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莱芜猪的p H_1与p H_(24)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杜长大的p H_1与p H_(24)呈弱正相关。莱芜猪p H_1和p H_(24)与风干水分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杜长大的p H_1与滴水损失、L_1、a_1、b_1、L_(24)和a_(24)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P0.001),p H_(24)与其它肉质性状相关性均较弱。莱芜猪的滴水损失与L_1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_1和a_(24)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杜长大的滴水损失则与L_1、a_1、b_1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莱芜猪的IMF含量与肉色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P0.001),而杜长大的IMF含量只与肉色中的a_(24)、b_(24)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研究揭示莱芜猪的许多肉质性状与杜长大存在大的差异,研究结果对两群体今后的肉质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皖南花猪生长发育与脂肪沉积的关系,试验测定了0、30、45、90、180日龄皖南花猪12项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血糖(GUL),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血清中生物活性物质:脂联素(ADP)、瘦素(Leptin)和血清免疫球蛋白lgG、lgA、lgM等指标在不同日龄间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同日龄雌、雄性别猪群间血清生化指标有一定差异,尤其在90和180日龄间差异明显.结果表明:皖南花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其生长发育相一致,并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养猪》2017,(4)
对14头里岔黑猪进行了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屠宰率、3点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肋骨数、瘦肉率、失水率、a*、嫩度、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72.99%、3.32 cm、28.68 cm~2、14.93对、53.86%、20.14%、5.16、2.58 kgf和2.84%。3点平均背膘厚与肋骨数、瘦肉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屠宰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失水率与滴水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嫩度与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肌内脂肪含量与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4.
大白阉公猪肌内脂肪含量与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猪》2015,(6)
肌内脂肪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决定猪肉嫩度、风味的重要评价指标。试验屠宰40头大白阉公猪,测定其3点平均背膘厚、皮厚、失水率、肉色、大理石纹、p H、肌内脂肪等指标,并开展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肌内脂肪含量(2.35±0.63)%,与大理石纹、宰后45min p H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是与3点平均背膘厚、板油重、皮厚无显著相关性。试验还发现,大理石纹与肉色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试验结果可为快速、简便测定肉质性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19,(3)
为比较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杜洛克猪(新美系)×[托佩克猪(N系)×托佩克猪(A系)(]QN)组、杜洛克猪(台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Z)组背膘厚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100 kg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美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X)组背膘厚在100 kg前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A)组背膘厚在110 kg前缓慢增加(P0.05),110 kg后显著增加(P0.05)。4种三元猪眼肌面积在110 kg前显著增加(P0.05),110 kg后趋于稳定(P0.05)。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背膘厚方面,除80 kg时MX组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背膘厚差异均不显著(P0.05)。眼肌面积方面,除100 kg时,MX、GA高于MZ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外,MX、GA组在其余体重阶段均显著高于QN、MZ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元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试验结果表明,4种三元猪适宜上市体重均为110 kg,MX、GA组眼肌面积高于QN、MZ组,建议推广MX、GA三元猪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省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和安格斯4个品种不同年龄阶段种公牛超声波活体测定的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检测。结果表明:(1)4个品种随着年龄的增加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均值均呈现递增趋势。品种间除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24月龄背膘厚、夏洛来牛和利木赞牛18月龄及24月龄眼肌面积三组数据差异显著外(P0.05),品种间不同年龄种公牛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差异均不显著(P0.05)。(2)年龄对各品种种公牛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的影响差异各异。西门塔尔牛和夏洛来牛品种内各年龄阶段间背膘厚均差异不显著(P0.05)。利木赞牛和安格斯牛品种内除12月龄与18月龄背膘厚均差异不显著(P0.05)外,品种内其它年龄阶段组合均达到极显著(P0.01)或者显著(P0.05)水平。利木赞牛和安格斯牛品种内各年龄阶段间眼肌面积均差异不显著(P0.05)。西门塔尔牛和夏洛来牛眼肌面积除夏洛来牛的眼肌面积在18月龄和24月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品种内其它各年龄阶段间眼肌面积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水平。(3)年龄与种公牛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极显著相关(P0.01),背膘厚与眼肌面积不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相同环境下不同鹅种间血液生化代谢特点的种质差异,在国家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江苏泰州)内随机抽取成年同月龄健康的豁眼鹅、乌鬃鹅、太湖鹅、浙东白鹅、武冈铜鹅、皖西白鹅、莱茵鹅、朗德鹅8个鹅品种各20只,进行15项血液指标的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个鹩种间总蛋白、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钠离子、氯离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球蛋白、白球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豁眼鹅尿素氮指标极显著低于莱茵鹅(P<0.01),表明其蛋白质沉积能力最强.朗德鹅TG则极显著高于皖西白鹅、豁眼鹅(P<0.01),显示它具有很强的脂肪沉积能力.另外,不同品种间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钾离子、钙离子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两种二元猪80~100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鲁莱黑猪×沙乌头猪(LS)组背膘厚在80~90 kg极显著增加(P<0.01),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杜洛克猪×沙乌头猪(DS)组背膘厚在80~100 kg显著增加(P<0.05),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 kg后显著增加(P<0.05)。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地方猪血统比例)不同而异。DS组80~90 kg背膘厚均极显著低于LS组(P<0.01),而其80~90 kg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LS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正相关。综上,在考虑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方面,DS组优于LS组。研究为沙乌头猪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雏鹰黑猪的血液生理指标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为雏鹰黑猪的选育和保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了15头育肥猪(101.9±7.4kg)对其屠宰性能、肉质性状和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雏鹰黑猪12项血液生理指标中HBGX、HCT、PLT、MCH和RDW等指标与肉质性状和屠宰性能指标显著相关(P0.05),其它血液生理指标与肉质性状和屠宰性能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在屠宰性能方面,屠宰率与HBGX、脂肪率与HCT、眼肌面积与PL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29、0.528,与HCT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643;在肉质性状方面,系水力与HBGX和RDW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0.579,剪切力和MC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34。试验结果提示雏鹰黑猪血液生理指标与其肉质品质和屠宰性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地方培育猪种鲁莱黑猪的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鲁莱黑猪的种质特性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测定了487头鲁莱黑猪胴体背膘厚、背最长肌游离水分、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成分,分析了性别和体重对各指标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鲁莱黑猪具有很强的肌内脂肪沉积能力,IMF含量平均高达5.25%,但群体内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高达66.04%),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种选育,提高群体的整齐性;除花生烯酸外,性别对其他被测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屠宰体重对背膘厚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IMF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水分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各性状间,IMF与游离水分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86),二者间回归方程具有高的校正决定系数平方(0.929 4),可以作为利用肌肉中游离水分估测肌内脂肪含量的模型。另外,不同部位背膘厚之间,IMF含量与部分脂肪酸成分之间,各脂肪酸成分之间亦存在高度相关。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鲁莱黑猪肉质特性认识,为今后肉质选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