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16年饶河县水产总站及水产技术推广站依托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制定2016年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以饶河县挠力河河蟹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在大佳河乡桦林村建立饶河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面积600亩,其中稻田养蟹面积500亩,稻田养鱼面积100亩.重点实施稻蟹综合种养,经测产验收,综合效益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2014年,信阳市共有8个县区实施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完成项目资金230万元。信阳市以此项目为载体,大力加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夯实人才基础,开展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市共建立8个水产科技示范基地,选聘省市县专家24名、技术指导员64名,培育指导科技示范户213户,辐射带动2170个渔户。通过项目实施,加快了信阳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步伐,促进了水产技术推  相似文献   

3.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综合利用水田资源,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2015年,我站承担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资金支持的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在省专家组的指导下,在县水产总站的领导下,在示范区经营主体肇源县鸿运粮食种植有限公司配合下,经过一年的艰苦工作,全面完成了项目任务,现将有关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2016年,我站继续承担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资金支持的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主要示范推广稻鱼共作模式.在省专家组的指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在示范区经营主体肇源县东兴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力配合下,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圆满完成了项目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项目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完成情况 1.项目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项目计划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为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一田多用、渔农获利"的发展目标,2014年,芜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陶辛镇奚村一养殖基地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虾、鱼、稻"共生轮作养殖技术模式。根据水稻与水生动物的共生互利关系,在不破坏地块耕作的条件下,通过开挖环沟、加高和夯实田埂,保持水深1.2~1.4米,实施种植一季稻,轮养两季青虾、两季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即当年2月份投放春虾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杭州市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产站联合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技术骨干,结合富阳区池塘循环内循环流水养殖实际及基层渔技推广体系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实施工作,在富阳区东洲街道五丰村渔业基地开展了池塘内循环"水槽式"流水槽养殖三角鲂、草鱼商品鱼的研究与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日前,浙江大学专家组一行6人在贵州省遵义市实地考察了遵义县三合镇稻田养殖青田鱼推广基地、市水产繁殖场繁育基地(马家湾)和苗种培育基地(新蒲),并与该市稻田养殖青田鱼示范项目的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座谈,为了实施好"遵义市稻  相似文献   

8.
正近两年,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将稻鳅共生作为"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主推模式之一在杭州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其中在亚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开展了水稻、泥鳅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稻田改建(1)选址:实施稻鳅共生试验单个稻田田块面积约7亩,分为4块,总面积30亩。水源充足、水质良  相似文献   

9.
鳖虾鱼稻生态种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虾鱼稻生态种养技术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传统的虾稻连作技术和稻田养鳖技术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鳖、虾(小龙虾)、鱼、稻在同一稻田生态系统内共生互利,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新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16年,桦南县实施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支持的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经过项目全体人员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项目完成情况 1.项目任务指标 示范推广"水稻-鲤鱼"、"水稻-泥鳅"共作等两种模式,建立1个示范区,示范区面积850亩,辅射带动面积5000亩.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等方式促进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增产增收.2016年,实现综合种养的稻田较水稻单种亩均增效30%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20%以上的目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下达的《稻田综合种养新型模式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农业部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建的技术专家组指导下,创新稻渔种养模式,在万载、石城、九江等三县开展稻鱼工程模式与技术示范,建立核心示范区1600亩,实现稻谷亩增产40kg以上,莲亩增产15kg以上,鱼亩产100kg,小龙虾亩产150kg,亩增收节支额1260元以上,超出既定目标的2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8月30-31日,全省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培训班在郑州举行。省农业厅张西瑞局长、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李治勋院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王飞站长及全省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县单位的负责人共计92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由省农业厅水产局陈礼刚调研员主持。会议传达了2018年水产科技下乡活动方案、省级水产技术专家库名单、全省水产主导品种和  相似文献   

13.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以传统稻田养殖为基础,将稻田粮食种植与水产养殖紧密结合的一种新技术,它具有稳定粮食产量,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质量,将"米袋子"、 "菜篮子"、 "钱夹子"紧密结合到一起的特点,深受农民欢迎,农业部高度重视该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2011年9月,农业部渔业局和科技教育司在辽宁省盘锦市联合召开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现场交流会,大力推进技术的完善和示范推广.今年又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列为2012年全国渔业科技促进年的标志性活动,同时,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启动了稻田养殖技术的相关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示范推广项目,决定在全国10省(区)建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区1.25万亩.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徐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结合有关项目在睢宁县戈崇义特种水产合作社开展稻虾共生生态养殖技术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具体的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稻田的选择与修建1.1.1稻田的选择该次试验选取试验田2块,面积均为30×667 m~2。稻田要求交通便利、排灌方便、田埂不渗漏、降雨不溢、水质清新无污染等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15年,勃利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并组织实施了省农业重大推广项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示范面积600亩,其中"稻-鲤"模式示范面积500亩.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项目要求的各项任务及目标,每公顷稻田增收4500.00元,鱼稻喜获双丰收.  相似文献   

16.
稻蟹共作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佳木斯市郊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了省农委下达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稻蟹共作"技术模式示范,示范区面积1000亩,计划亩产河蟹20kg,实施"稻蟹共作"的稻田较稻田单种亩效益增加30%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正为加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公共推广服务能力,促进和响应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示范带头作用和技术指导员的指导水平,辽宁省辽阳县水产局日前在县就业服务中心举办了2016年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渔业科技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有辽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专家、示范基地负责人、  相似文献   

18.
安徽天长地处高邮湖畔、上承淮水,下泄长江,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经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示范推广,在沿湖乡镇开展了稻田养殖青虾。稻田养殖青虾,具有投资少、收益高,管理方便的优点。稻虾共生互利,稻田为虾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及一定的天然饵料。虾可疏松土质,吞食害虫,粪便可以肥田;增稻产虾、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1稻田建设1.1稻田选择:稻田要地势平坦、保水保肥性能强,靠近湖区、水源充沛、无污染巨排灌方便易行,土质以壤土、粘土为宜,稻田不宜过大.3-5亩即可。1.2开环形沟:沿四周田埂内侧开挖一环形沟、沟宽3…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我们在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昆山推广示范基地进行了"稻、蟹种"综合种养试验,试验稻田面积68亩,收获水稻143.6千克/亩、蟹种56.5千克/亩。现将试验小结如下。一、蟹池准备1.开挖鱼沟单块稻田5~10亩,共8个田块,2018年秋季收割完水稻后开始田间工程,在南北两边距田埂2米处挖上口宽5米、深1.5米、坡比1∶2.5的东西向鱼沟。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单袁报道)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2019年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行动方案》,打造并示范推广渔业扶贫典型模式,受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委托,8月27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兴安盟举办北方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