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试验以桂单162为供试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行距为副处理,研究4个种植密度下4种行距配置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出籽率的影响不显著;密度、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结实长度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加大结实长度越短,不同密度与不同行距配置才能对结实长度起到最大的影响作用;种植密度对穗粗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穗粗随着种植密度加大而变小;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种植行距下4000株/667m2产量最高,4个密度下60 cm 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桂单162以4500株/667m2,60 cm 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最适玉米品种类型 半紧凑型品种为材料,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3种行距(副处理)的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重庆地区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出最适合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为3 500株/667 m2时产量最高.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有板显著影响,对百粒质量有显著影响,对穗行数和秃尖长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住高增大,茎粗减少;光合速率降低,穗住叶叶面积先增大后减少.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配置为0.9m时产量最高.行距配置对穗部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光舍速率、穗位叶叶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产量相关性状、植株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有调节作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m2,且行距配置为0.9m时,有效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产量最高,这可作为重庆及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4.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先玉335和大丰26为供试材料,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这2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下,先玉335和大丰26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和百粒质量)之间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对穗数、百粒质量及产量影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对百粒质量与产量影响显著;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百粒质量和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先玉335与大丰26均在密度为8.1万株/hm2和66.6 cm+33.3 cm宽窄行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农业科学》2015,(10):78-82
在试验条件下,在2 500~8 500株·(667 m2)-1种植密度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玉米产量有极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当种植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影响存在差异,郑单958在5 263株·(667 m2)-1种植密度下达到最高产量521.8 kg·(667 m2)-1,登海618在6 108株·(667 m2)-1达到最高产量777.73 kg·(667 m2)-1。除了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外,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质量和单穗粒质量等穗部性状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丰黎2008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在9个密度处理中,种植密度为4200~4500株/667m2的产量最高,各种性状表现较好,生长期间植株整齐一致,抗病性较强,是丰黎2008的最佳密度;丰黎2008种植密度与植株性状叶面积,茎粗呈负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空秆率,穗位高呈正相关,并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春玉米品种强盛16、屯玉99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施氮量和4个种植密度,通过统计穗长、穗粗、穗质量、秃尖长、百粒质量和产量,分析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种植密度有利于穗长,不利于秃尖长.种植密度对穗粗、穗质量、百粒质量影响不大;在玉米产量方面,强盛16、屯玉99表现出协同性,均随着种植密度的上升先上升后下降;强盛16最佳的种植密度为6.0×104株/hm2,屯玉99最佳的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施氮量对玉米的穗长影响不明显,对穗粗、穗质量、秃尖长有明显影响,但最终反映在百粒质量和产量上的影响却不明显;强盛16、屯玉99较佳的施氮量均为360 kg/hm2.通过对山西春玉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研究,强盛16获得最高产量为795 kg/667 m2,屯玉99获得最高产量为684 kg/667 m2.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不同密度及栽培方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2006年试验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在2600-6500穴/667m^2范围内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密度在3000-4500穴/667m^2产量有一定优势;单行垄作比双行垄作增产5.45%,并达到显著水平;密度和栽培方式互作无相关性,以单行垄作种植4500株/667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密度与行距对协玉3号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西农业科学》2015,(8):936-941
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等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宽窄行60 cm+40 cm共3个行距和6.00万,6.75万,7.50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植株性状以及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行距与密度对其株高、穗位高、第3节茎粗、雄花分枝、穗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有影响,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植株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万株/hm2和60 cm等行距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 646.70 kg/hm2。因此,增宽行距、缩小株距、扩大密度是实现紧凑型玉米协玉3号超高产的有效途径,对山西省中部水浇地条件下玉米高产创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桂单0810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区肥料因子为A、共4个水平,副区密度因子为B、共6个水平,探讨肥料与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在4个肥料处理中,A1(高肥)处理的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和产量都是最高值.密度对产量构成因子都有极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降低,而株高、穗位高、秃尖逐渐增加.玉米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提高,密度增至一定程度时产量开始下降.产投比以A3(低肥)达到最大值,综合考虑肥料和密度因子可知,密度为60 000株/hm2、肥料为每667 m2纯N10.71 kg+P2O53.57 kg+K2O 8.93 kg为适宜栽培的组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烟241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处理比不灌水处理增产效果明显;灌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产量高于只灌拔节水的处理,且二者差异显著;灌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产量构成也优于灌拔节水的处理。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的千粒重、穗粒数均高于只灌拔节水的的处理,亩穗数二者差异不显著。增加灌水可明显改善小麦品质,烟2415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低酚棉育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进展,着重讨论了有关低酚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育种问題。资料表明,随着遗传背景的不断改良,低酚棉与高酚棉的产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许多品种都已赶上甚至超过推广品种。本文提出了在主攻低酚棉产量时,应着重注意提高衣分,并注意单株铃数、铃重、烂铃率和单株结铃性的改良。提高衣分,应在确保较大籽指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衣指来实现提高衣分育种目标。另外,本文还对低酚棉的几种育种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稳系数(HSCi)法和适应性参数(ai)法,结合变异系数法、产量平均数及回归系数(bi)法,对2005年辽宁省中北部地区玉米品种布局试验的11个品种进行了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综合分析。通过高稳系数法分析得出,辽单127号、东单60号、铁单18号、丹玉39号(CK)、沈玉17号的高稳系数值较高,通过产量平均数与适应性参数联合分析法得出,辽单127号、东单60号、铁单18号的产量较高且适应性参数较小,通过产量平均数与回归系数联合分析法得出,辽单127号、沈玉17号、东单60号、丹玉39号的产量较高且回归系数较小。辽单127号和东单60号高产、稳产且适应性好,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可在试验地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天优10号、天优122、五丰优128、两优培九和玉香油占等5个超级稻品种(组合)在广州地区早、晚季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杂交稻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常规稻则每穗总粒数较多、结实率较高;此外,超级稻早季每穗总粒数和晚季千粒重对产量有最大的正直接效应,因此早季重点增加每穗粒数、晚季注重提高粒重是增加超级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能源高粱杂交种茎叶产量与品质性状之间相关关系,以96份能源高粱杂交种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华北平原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2个试点地区栽培,测定茎和叶产量及7个茎叶中与能源相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能源高粱杂交种能源相关性状变异系数在山西省介休市和河北省涿州市分别为3.7%~61.3%和4.8%~60.0%。其中,茎叶产量和理论乙醇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主要归因于2个试点较大的环境差异。茎产量和叶产量极显著正相关,茎和叶的理论乙醇产量极显著正相关,茎叶之间绝大多数品质性状均呈正相关,说明可协同提高茎叶产量和品质以实现较大的理论乙醇产量。所有研究的性状在介休市和涿州市均可归类为4个主成分。在2个试点,排在前面的主成分均为秸秆产量和茎碳水化合物因子。因此,能源高粱育种应重点关注秸秆产量和茎碳水化合物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施肥技术,在大田条件下,以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产量有显著影响;[2]施氮量300.O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337.5kg/hm2处理产量次之,产量如果要获得10000kg/hm2以上生产水平,需施纯氮300.0~337.5kg/hm2;(3)在施氮量为300.0kg/hm2、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追氮时期在倒4叶至倒3叶期时,产量最高;(4)施氮量为300.0kg/hm2、基蘖肥和促花肥比例为7:3、氮磷钾比例在1:0.3:0.3~0.6时.有利于"皖稻68"高产.  相似文献   

17.
高稳系数法在山东省玉米生产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对2012年山东省玉米生产试验1组的品系进行高产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宇玉30、DH618的产量最高,且稳定性最好,CI6503的产量最低,稳产性也较差,没有高产适宜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通过6×6完全双到杂交,对供试亲本及其杂交组合产量的配合力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豫麦10号的每穗粒数、单株粒重、陕农7859的千粒重、西安8号的单株穗数GCA最大;豫麦10号×陕农7859组合的每穗粒数、单株粒重、单株穗数以及冀麦5418×偃师4号组合的千粒重SCA最大.同时又采用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GCA相对效应值之和与产量的GCA相对效应值以及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SCA相对效应值之和与产量的SCA相对效应值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据此,讨论了如何根据配合力选配强优势组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灌溉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通过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研究,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在单株花序数、每花序荚果数有显著差异.在现蕾至初花期灌水有利于苜蓿花芽分化和提高结实率,可形成较高苜蓿种子产量,是苜蓿种子高产的关键.结荚期适当灌水有利于苜蓿籽粒饱满.  相似文献   

20.
钾素用量对春玉米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四单19、东农250和丰禾1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钾素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钾能有效的提高春玉米的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少秃尖长,提高玉米产量。但过量施钾对玉米产量的提高会产生不利影响。四单19以每公顷施K2O100kg产量最高,东农250和丰禾10以每公顷施K2O150kg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