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利用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1961—2011年发生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间序列特征,发现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减少的趋势。通过多年月平均OLR资料的EOF分析发现,OLR与气旋频数成较好的负相关。再选取2004年为个例,通过对OLR作EOF分析和200 hPa速度势的距平合成分析来研究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45 d的低频振荡非常活跃;气旋源地与振荡中心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战志敏  郗洋  庞旭龙  牛广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12-3515,3586
利用1948~2003年的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的热带气旋路径资料及NCEP 6 h 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6 h U、V分量资料,将热带气旋路径分为西行路径、西北路径、转向路径(即北上路径)3种,分别研究了3种不同路径对应的多年气候态大气环流场。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各种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转向路径热带气旋集中在9月出现最多,西行路径热带气旋11月最多,西北路径热带气旋集中出现在7、8月;各个路径的热带气旋有较大的年际变化,转向路径的热带气旋呈略微的递增趋势,西行路径的热带气旋有减少的趋势,西北路径的热带气旋略有增加的趋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空西风急流和东风带的南压则有利于西行路径热带气旋的发生,副高和东风带的东移有利于西北和转向路径热带气旋的发生。2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对热带气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切变上。  相似文献   

3.
利用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影响山东日照及周边海域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此区域的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7—9月,以8月最多,7月其次,再次是9月;影响日照的热带气旋路径主要有4类;7—9月影响日照及周边海域热带气旋及在定义区内登陆影响此区域的热带气旋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选取RMIP第3阶段由南京大学提供的3个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将模拟的1980~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与观测进行对比,初步检验了模式模拟西北太平洋TC活动特征的能力。结果表明,3个模式模拟的TC生成频数和实况差异均较大,WRF模式和WRF_sn模式的TC生成频数比观测分别多53.1%和40.8%,而Reg CM3模式比观测少76.5%;在TC生成地点分布方面,WRF模式对南海TC生成模拟效果较差,WRF_sn模式对西北太平洋3个TC生成大值区均有一定的模拟能力,Reg CM3模式的TC生成频数普遍偏少;WRF模式和WRF_sn模式均能模拟出TC生成频数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但模拟的最大TC生成月份分别出现在7和6月,比实际最大生成的8月分别早1~2个月。分析6~10月环境场发现,模拟的TC生成频数和生成位置空间分布的误差与季风槽位置、垂直风切变强度等的模拟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认识热带气旋对嵊泗马鞍列岛贻贝养殖设施的影响,并为嵊泗贻贝养殖区位合理分布等提供基础资料,利用2000—2018年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贻贝养殖面积和产量数据、环境要素的海洋实测数据和遥感数据、贻贝养殖区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热带气旋对嵊泗贻贝养殖海洋环境场、养殖区位及面积的变化影响,结合研究海域历史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和风场统计特征、马鞍列岛贻贝养殖区位多年变化结果、马鞍列岛底质类型和岛屿地理分布特点,提出了马鞍列岛贻贝养殖区位选择的建议。结果表明:2000—2018年间共有38个热带气旋进入影响海域范围,年均热带气旋数约有2个,热带气旋活动主要集中在7—9月,8月累积数量最多。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可分2个类型,类型Ⅰ热带气旋9个,以强台风级强度为主;类型Ⅱ热带气旋29个,分为两组,分别以热带风暴和台风级强度为主。海域全年的南东南—东东南向大风稀少,8月期间受热带气旋活动常出现9~11级西西北—北东北向大风。在“梅花”造成的东北向大风和急流海况下,2011年嵊泗贻贝养殖区出现大面积变形损毁。自2011年后,嵊泗贻贝养殖区面积经历了3次恢复与扩增,主养殖区趋于饱和,可在花鸟岛、东库山岛、求子山岛、柱住山岛和三横山岛弧岛链西面海域处尝试开辟新的贻贝养殖区。  相似文献   

6.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8年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数据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30°S~30°N,30°E~120°E)OLR不同时间尺度尤其是季节内标准差,得出季节内震荡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对季节内振荡的均方差的常年平均和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分析,发现波动不稳定的地区常出现在热带印度洋中部,我国南海基本在每个季节都存在于均方差分布的最大值区,这一区域的稳定性不是很强。  相似文献   

7.
郭亚娜 《农技服务》2011,28(3):371-372
热带气旋会带来严重的财产和人员伤亡,是自然灾害之一。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热带气旋,为了减少混乱,当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时,气象机构便会对其作出命名。热带气旋会根据各个区域不同的命名表命名,这些命名表是由世界气象组织的委员或各区负责预测热带气旋的机构制订。当前被命名的对生命或财产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的热带气旋,国际气象组织会讨论决定是否将其从循环名单中删除,再由原来这个名称的国家重新提交新的名称,而提供名字的地区亦可自行要求更换名字。新的名字必须获国际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全体通过。全面介绍2000~2009年10年间产生在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命名规则以及被除名的热带气旋。  相似文献   

8.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8年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数据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北纬30°至南纬30°,东经30°~120°)OLR不同时间尺度,尤其是季节内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热带印度洋地区的OLR分布低值区主要是在赤道印度洋中部,高值区位于沙漠地区;OLR的变化周期主要有年、半年和30~90 d周期;对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移动进行研究发现波动大体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传播的。  相似文献   

9.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不同的ENSO事件对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通过分析表明,这些不同的ENSO事件,经典厄尔尼诺,经典拉尼娜,以及包括被分开的单独中性事件对TC的生成数量,生成位置和生成后的路径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建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5):146-148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改进后的一阶Butterworth带通滤波、主振荡分析(POP)和合成分析,研究了近60年4~8月全球大气低频主振荡型特征及其与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4~8月全球850 h Pa高度场存在IN-WPO型(赤道印度洋-西太平洋型)和TA-WE型(热带大西洋-西欧型)2个30~60 d主振荡型。过程前,不同振荡型的时域变化特征明显,反映了全球大气30~60 d低频振荡的显著变化。位相合成分析显示,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IN-WPO的位相7和TA-WE的位相5后,过程前,当IN-WPO型循环到位相4时,850 h Pa低频风场中我国南海、华南等地开始存在显著30~60 d低频风变化,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和北太平洋低频反气旋的形成和发展,这些低频特征有利于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形成。  相似文献   

11.
胡姗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51-4653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包括OLR资料、500hPa位势高度场等资料,借助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夏季热带对流的强弱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变化以及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夏季从菲律宾周围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增强或减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或偏南,且向北进时,在6月末和7月初存在明显或不明显突跳,从而影响东亚季风雨带在长江、淮河流域的停滞时间,造成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少或偏多。  相似文献   

12.
董一平  陈权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29-6332,6440
利用1974~2008年川渝地区22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OLR资料,通过SVD方法,分析研究了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与春季、夏季热带OLR场的关系,并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合成分析方法从高度场、风场等方面分析了热带对流活动对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对流活动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夏季热带对流活动强(弱),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当春季经纬度75°~110°E、25°~10°S区域的OLR偏低(偏高),表明这一地区对流活动强(弱),夏季川渝地区降水将偏多(偏少),南印度洋春季热带对流活动的强弱对川渝地区夏季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若夏季经纬度85°~120°E、15°~5°N区域OLR偏低(高),这一地区对流活动强(弱),夏季川渝地区降水将偏多(少)。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引起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强(弱)热带对流活动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东),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自南海进入中国的水汽输送偏强(弱),经向环流偏强(弱),有更多的暖湿空气自热带地区输入到川渝地区,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热带海表温度(SST)与地气对外辐射(OLR)关系探讨了热带海表温度与对流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温度小于约28℃时,OLR随SST的升高而增大,当SST大于28℃时,OLR随SST升高而减小,28℃左右为SST与OLR的相关关系拐点。OLR的异常反映了对流活动的异常,当对流活动的强弱和分布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热源出现变异,因而影响环流的异常。通过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的合成分析得到,OLR与SST之间的关系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期间大气异常环流型的形成是非常密切的。由于OLR和SST之间存在相关性的拐点,使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期间对流的上升或下沉区域位置有所不同,也进一步证实SST是决定对流的一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 is a large-scale episodic modulation of tropical winds and precipitation that travels eastward from Asia to America, with a characteristic repeat time of 30 to 60 days. Here it is shown that when MJO wind anomalie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f the eastern Pacific are westerly, Gulf of Mexico and western Caribbean hurricane genesis is four times more likely than when the MJO winds are easterly. Accurate predictions of the MJO may lead to improved long-range forecasts of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4年拉萨市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建立极端温度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及小波分析法,分析了拉萨市极端高温、极端低温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54年来拉萨市极端高温指数变化幅度不大,增幅为4.778℃/10 a;而极端低温指数逐年增高,增幅为10.622℃/10 a。从发生频次来看,极端高温发生频次呈现出增加趋势,极端低温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从年代际来看,极端高温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显著升高,90年代及近10年的极端高温指数一直处于高值区;极端低温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显著降低,说明极端低温有增暖趋势。极端气温事件在20世纪70年代存在30年的振荡周期,80年代之后振荡周期均有所减弱。从环流形势看,夏季极端高温指数与副热带高压指数、亚洲极涡指数呈正相关性,与印缅槽呈负相关性;冬季极端低温指数与副热带高压指数、亚洲极涡指数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贺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597
首先,通过对河南省夏季≥35℃的高温天气偏多和偏少年采用合成对比的方法,分析了高温偏多与偏少年份大气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6月南亚高压强度尚弱,而7月南亚高压强度相对较强;6月份,高温偏少年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而7月则相反,即高温偏少年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则表现为东撤。另外,高度距平场也有不同特征。然后,采用OLR资料对高温偏多和偏少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最后,从预报的角度对河南省夏季高温天气与前期秋、冬、春季中低纬OLR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一些月份的OLR分布对河南省夏季的高温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景珍  张莉  李建明  李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41-19643,19654
2007年秋季连阴雨是山东省由观测记录以来发生的历史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从大气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热带气旋活动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阴雨是在亚欧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径向型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一次长波调整的过程。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偏强,长时间稳定维持,同时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带内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亚洲中纬度地区多短波槽活动,引导西西伯利亚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孟加拉湾和沿副高外围北上的暖湿气流在黄河下游交绥,造成了山东持久的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8.
We examined the number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cyclone days as well as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over the past 35 years, in an environment of increas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 large increase was seen in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hurricanes reaching categories 4 and 5. The largest increase occurred in the North Pacific, Indian, and Southwest Pacific Oceans, and the smallest percentage increase occurred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These increases have taken place while the number of cyclones and cyclone days has decreased in all basins except the North Atlantic during the past decade.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9—2014年的NOAA/NASA海表温度延长重构数据和国家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从赤道年平均海温出发,分析热带海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对我国年降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79—2014年热带地区年平均海温为26℃,海温暖区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赤道地区。热带海温距平时空变化特征:第1特征向量场在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太平洋海温表现为弱El Nio(La Nia)现象,时间系数与年降水量主要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河套地区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2特征向量场在太平洋海温表现为El Nio(La Nia)现象,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偶极子型,时间系数与年降水量在西藏和黄河中游地区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东北东部和长江以南地区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3特征向量场在太平洋海温表现为弱El Nio(La Nia)现象,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南北型,时间系数与年降水量在西藏、新疆、福建和东北西北部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