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修复可使受损植被恢复健康,使生态发展越来越平衡,从而促进其良性循环。本文首先说明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最后详细阐述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日渐加剧,若不加以治理将会引发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缺乏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生态修复的方式,研究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缺乏完善的标准和制度、相关技术以及生态意识推广不足、生态修复相关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和制度、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等方式,做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3.
时代步入21世纪,水利部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在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同时,注重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新思路。自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将从此走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搞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就要科学构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观念,以便准确、快速、高效的实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的防治进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可行性分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可行性与其…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国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逐渐重视。目前,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为了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建设,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生态修复技术。本文对生态修复的具体含义及其作用展开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价值,从而提出具体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以期为生态修复更好地应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朱希望 《河南农业》2016,(29):43-44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怎样治理日渐恶劣的生态环境、预防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建设是当今时代的永恒命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类系统工程,其是节省资源、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版块,也是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跳板.在解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间的关联的同时,借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往成果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修复是水利部在进入21世纪后提出的防治水土流失、快速恢复植被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探索在高寒阴湿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模式、技术路线和管理机制是岷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岷县总体上高寒阴湿,生态脆弱,文章通过对岷县东山区典型区域狼渡滩及其周边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经济社会等的分析,提出了岷县高寒阴湿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加大了重视。目前,水土流失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要想真正做好水土保持建设,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生态修复技术,才能使水土保持效果达到更好,使水土质量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生态修复的具体含义及其作用展开了深入分析,由此得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价值,从而提出具体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后,我国投入了大量的生态建设资金,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减少,生态自然修复对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控制性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前,水土保持工作需顺应新的形式,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主,突出生态建设,确保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高效、科学进行。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退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点问题,且水土流失就是生态环境退化比较显著的一个特征。生态建设有利于促进已经受损的植被恢复,也有利于实现生态平衡,最终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本文就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工作一直是我国生态保护中的重点工作,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新时期,国家已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和水土流失保持方案,决心对水土流失的情况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对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问题和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马文银  康文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50-6452
以湖南省邵阳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替代工程法等研究方法,估算了邵阳市的森林水土保持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邵阳市森林水土保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28.734×108元/a,其中减轻泥沙淤积功能价值为0.56×108元/a,减少土地废弃功能价值为0.034×108元/a,保持土壤肥力功能价值为28.14×108元/a。该研究为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经营,核算绿色GDP以及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量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综述适用于我国东南丘陵区的水土保持工程、生物和生态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春娟  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70-15371,15390
以汉江(石泉段)流域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对流域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案、目标进行了探讨,为流域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牢固生态基础。该流域水保生态修复,不仅控制了区内水土流失,有效保护了水资源,为汉江干流下游提供优质无污染的一江清水,而且充分体现治理水土流失、农民增收、环境保护等多种效益,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的高度协调是生态恢复的保证,探索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协同耦合关系,为流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侵蚀环境小流域——纸房沟流域为例,通过收集资料、测试分析,选择不同社会人文环境因子和自然环境因子,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的协同效应。【结果】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表征流域生态状况的因子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粮食单产潜势实现率与表征社会经济人文的因子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基本农田、义务教育普及率、水土流失治理度和工副业贡献率之间关系密切,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效应,生态状况的改善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社会经济的发展亦能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体现流域系统稳定性的生态综合功能的系统抗逆力与其社会经济人文状况也有密切关系,系统抗逆力增强,流域稳定性提高可促进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同样,流域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亦可推动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即系统抗逆力的增大,使流域系统稳定性增强,表现为较好的协调效应。此外,国家政策策略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结论】侵蚀环境小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具有较强的协同互作效应关系,自然生态恢复促进社会生态发展,同样社会生态发展促使自然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5.
小蓬竹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小蓬竹的水土保持特性。[方法]利用典型的喀斯特草地和灌木群落为对照,测定小蓬竹的林冠层、枯落物层、腐殖质层的持水量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结果]小蓬竹群落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能够截留更多的降水;能够有效的降低林地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增强其蓄水保水能力;明显增强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明显加快土壤的熟化程度,增加土壤肥力。[结论]小蓬竹对增强土壤的固土、保水、保肥能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陈立  张发旺  张胜  张娟娟  张琳  陈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73-14575,14578
[目的]研究微生物生态技术对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方法]在前期室内外模拟修复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中原油田某油井场旁石油污染场地,设置5种修复条件,开展微生物生态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结果]经过99d修复后,黑麦草(苜蓿)微生物联合技术、纯微生物技术和黑麦草(苜蓿)技术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中的石油烃降解率均在40.00%以上,以黑麦草微生物联合技术修复效果最佳,石油烃降解率达67.38%;修复过程中易溶盐、NO3-、Cl-等易溶营养物质只有极小部分随水而进入下部土层(50cm);由于苜蓿草的根部可能具有固氮作用,使加入的大量化肥进入了土层下部,导致3和5号修复区50cm土壤层NH4+明显增大。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包括温度、水、氧气、营养元素、微地质环境等。[结论]原位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野外原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是显著的,具有处理方法简单、费用低、修复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可原位治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巨菌草对生态脆弱区治理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菌草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和产量高的草本植物。为巨菌草在生态综合治理中应用提供参考,从巨菌草治理重金属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方面对其治理和修复生态脆弱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提高其生态治理有效性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ArcviewGIS3.3上建立长江上游植被类型数据库,利用土壤厚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3个指标,计算各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值,并结合植被类型数据库,生成11∶00万长江上游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图。结果表明,横断山区植被水源涵养功能最好,盆周山地次之,江源高原区、四川盆地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较差,金沙江下游、乌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最差。这一结果对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伊犁地区公路建设中保水保土效应较好的植物。[方法]以裸露边坡为对照,研究了细茎冰草、高羊茅、披碱草、红豆草、紫花苜蓿、柠条、紫穗槐7种植物在路基边坡覆土种植后的保水保土效应。[结果]7种植物在不同配置、不同覆土厚度和不同禾豆比例下的保水保土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差异分析和土壤侵蚀模数对比,发现紫花苜蓿、红豆草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新疆伊犁地区公路工程边坡绿化适应性强。[结论]最佳保水保土效应的植物配置为细茎冰草、高羊茅、披碱草、紫花苜蓿、红豆草、柠条;覆土厚度10 cm时无论何种配置下的保水保土效应表现都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铅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修复时间和不同含水率试验,分别考察了动电修复技术在不同修复时间和不同含水率情况下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试验过程中监测两极电极池中的pH值以及土样中电流的变化;试验结束后,测定铅在土壤中的迁移分布和土壤的含水率,并计算了每组试验中铅的去除率.结果表明:修复时间增加,污染物的去除率也相应提高,并最终趋于一个极值;含水率对去除率也有重要影响,含水率越大修复效果越显著.并对动电技术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