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通过水稻(品种通育211)与柳叶菜科植物—-月见草进行远缘杂交,其后代出现了大量、明显的性状变异。 通过系谱选育,获得了一批在形态、生育期和多个农艺性状上有育种价值的水稻新种质。对代表性变异材料及其水稻受体亲本和供体月见草进行了AFLP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月见草的花粉介入确使受体水稻材料中在DNA分子水平产生了大量的变异。文中对远缘杂交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复态导入法的特点及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水稻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均属于数量性状,研究水稻数量性状遗传对水稻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揭示了水稻QTL的基本特征,剖析了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给水稻遗传改良带来了新策略,不断深入的研究已经完成了水稻特定数量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万多个水稻QTL进行了定位,其中有19个进行了克隆,这对水稻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QTL定位的理论基础,水稻QTL定位的研究进展,并对水稻QTL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Cry1Ab转基因水稻的杂种优势表现及抗虫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携带Cry1Ab基因的"克螟稻"为抗虫供体亲本,将目标基因转导到优良恢复系"R6547"、"R818"中,配制的杂交稻组合表现良好的杂种优势水平,克服了"克螟稻"在常规粳稻育种实践中常出现的农艺性状差、前期生长势弱的缺陷。可溶性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在杂交稻中仍能高水平的表达,并在人工接虫和自然发生条件下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鳞翅目害虫表现优良抗性。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开发优良的水稻种质资源是培育水稻品种的重要手段。诱变育种可以快速改良水稻品种,提高水稻育种效率。离子束作为一种新型的诱变技术,具有线性能量转移高,相对生物学效应好,诱变频率高等优势,可直接作用于水稻遗传物质,对水稻的不同性状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围绕高能重离子束的诱变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特点,诱变重离子束种类、辐射剂量及受体材料的选择,重要性状基因功能分析,诱变产生的水稻品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描述,重点介绍了高能重离子束的诱变优势,并从多方面总结了由高能重离子束诱变产生的不同的水稻品种,并提出了高能重离子束诱变依旧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为该技术在未来水稻育种的应用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转拟南芥AtNPR1基因的恢复系品种桂99T3代纯合株系为材料,考查其农艺性状及其抗病性,并比较转基因植株与桂99侵染水稻白叶枯病菌后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表现出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显著增强77%以上;穗长、剑叶长、有效穗数、一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和谷粒宽等农艺性状与未转基因桂99无显著差别。在受到水稻白叶枯病菌侵染后,转基因植株的一次枝梗数、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等方面均比对照桂99高出13%~78%。说明AtNPR1基因增强了水稻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了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转基因植株的恢复力不受影响,稻米品质比桂99更加优良。本工作为转基因水稻抗病育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小麦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近缘种是改良小麦的一个重要基因库, 具有许多栽培小麦所不具备的优良特性。我们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的方法创制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材料, 经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多色FISH 和特异分子标记鉴定, 抗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鉴定, 品质、营养性状以及产量性状鉴定, 共选育出10 类可为育种家利用的抗病、优质、富含微量营养元素、氮高效、丰产性状优良的远缘杂交新种质和新不育系种质; 开发了414对黑麦基因组专化的EST 引物, 31 个黑麦染色体(臂)专化的EST 分子标记, 可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或追踪检测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进行了抗病新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工作。利用新种质, 选育出了一批表现突出的抗病、营养高效的小麦-黑麦、小麦-冰草远缘杂交新品系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水稻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21世纪以来,浙江省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水稻穗型、株高、叶形、叶色、花器等性状突变体种质资源的概况,开展相关突变性状的分子定位、克隆、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研究对于水稻新品种培育的促进作用。对浙江省通过直接或间接利用辐射选育而成的245个水稻新品种的分析发现,其中89.9%的品种源自辐农709和浙辐802;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不育系的81.8%源自辐农709。浙江省辐射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揭示,继续深入开展水稻辐射诱变创制突变体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利于丰富水稻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8.
水稻抽穗期是指水稻从播种到抽穗(开花)所经历的时间,它是决定水稻产量和区域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水稻抽穗期的数量性状很复杂,受内源多基因及外源多因素调控。本文介绍了水稻中2条保守的抽穗期调控途径,论述了各抽穗期基因间相互调控关系,并重点阐述了调控东北地区水稻抽穗期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以及东北地区水稻中不同抽穗期基因的单体类型,同时解析了不同基因型组合形式对东北水稻区域分布的决定性作用,并探讨了通过基因编辑手段,对抽穗期抑制基因进行定点突变,缩短品种熟期,扩大优良品种种植面积,旨为从南方引进新水稻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此外,针对目前东北地区水稻育种的现状,对分子设计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方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王忠华  张立成 《核农学报》2007,21(2):148-151,200
本文从农艺性状改良、筛选体系研究和转化方法优化等3个方面对Bt抗虫转基因水稻的育种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以期为此类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间作是一类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农田种植模式。本研究通过一年两季的田间试验,探讨了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对水稻生长性状、病虫害防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降低了水稻株高,而在早稻抽穗期、成熟期及晚稻分蘖末期和成熟期提高了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间作下水稻分蘖数明显提高,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和晚稻成熟期水稻分蘖数分别提高25.20%、11.20%和26.01%。在病虫害防控方面,水稻与美人蕉间作降低了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其中在早稻分蘖中期、末期以及晚稻分蘖末期、抽穗期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分别显著降低35.61%、19.55%、24.83%和16.05%;在晚稻分蘖中期和末期,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显著降低46.35%和60.31%;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显著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达11.16%。研究表明,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是一种能促进水稻生长、降低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新型生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非洲栽培稻作为重要的水稻种质资源,其基因渗入系可以为普通栽培稻的遗传背景提供新的有利基因,如果能将这些优良基因引入普通栽培稻中,可为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本研究以非洲栽培稻基因渗入系YIL60与轮回亲本中9B(Z9B)杂交衍生的包含188个株系的F2和F2:3群体为材料,对粒形性状包括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千粒重,剑叶形态性状包括剑叶长、剑叶宽进行数量性状点位(QTL)检测。结果共检测到16个QTL,包括2个粒长QTL、3个粒宽QTL、2个籽粒长宽比QTL、2个千粒重QTL、1个剑叶长QTL、6个剑叶宽QTL,分布于第1、第6、第7、第10和第11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2.25%~25.64%;有4个多效性QTL区间,有4个QTL qGW7-1、qFLL10、qFLW10、qTGW7在F2和F2:3群体中被重复检测到,其中在第7号染色体RM3859-RM3394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和千粒重的QTL,贡献率最高达17.10%,是一个来源于非洲栽培稻的新粒形QTL。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粒形、剑叶形态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核农学报》2005,19(5):F0002-F0002
“扬稻6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扬稻4号”与“3021”杂交、F1种子经^60Co γ辐照诱变,经10多年定向培育而成,该品种实现了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性等优良性状的高水平聚合,已成为长江中下游稻区籼稻主体品种之一,是目前我国水稻辐射育种的代表性品种。  相似文献   

13.
杂交育种是一个很复杂的组合过程。由于指导育种的遗传学原理还远不够完善,因此,在实践中更多的是依赖育种家的经验和技巧,从而造成了育种工作中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为了提高育种效率,有必要发展一套为育种工作服务的咨询系统。利用它协助育种家收集数据、分析育种过程。本文重点阐述水稻杂交咨询系统研制中的杂交后代性状预测方法及原理。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产量形态规律是水稻育种和栽培的基础理论,已成为作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从产量构成、光合生产和源库结构方面简介了水稻产量形成规律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分析了3个方面的研究特点和构成产量形成过程的网络关系。同时水稻产量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水稻产量性状的最终表现决定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众多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相互作用,提出应用现代发育遗传学与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水稻产量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粳型(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抗源镇稻88尚无可供育种利用的分子标记的现状,以镇稻88和感病品种武育粳3号配组构建F2作图群体。在采用单分蘖鉴定和苗期接种鉴定方法对F2群体和F2:3家系分别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标记分析表明,RAPD标记OPO11与镇稻88中抗性基因紧密连锁,表现为共分离。使用该标记对徐稻3号等3个镇稻88衍生抗性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APD标记OPO11可应用于镇稻88与武育粳3号组合及其衍生组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以粘果山羊草Ae.19(Ae.Kotschyi 19)为母本,中国春和云南铁壳小麦为桥梁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雄性不育株,再用普通小麦品种(系)与其测交和连续回交,育成了具有粘果山羊草Ae.19细胞质普通小麦细胞核的K-19小麦雄性不育系,并选育出K-19农矮3号A等10余个优良K-19不育系,其不育性稳定,没有发现单倍体,综合性状好。从普通小麦品种(系)中发现了恢复力高的K-19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源),筛选出原KR_1等7个恢复系,国内法恢复度高达88.2%~96.9%,国际法恢复度高达116.4%~150.4%,其后代不产生单倍体或单倍体频率很低,综合性状好。K-19小麦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体系的建成,丰富了小麦杂优育种种质库,具有良好的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八倍体小偃麦中5为远缘亲本材料,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一个适合间套复种的小麦新品种-早优504。该品种具有特早熟、矮秆、株型紧凑、叶片上挺、抗病、优质、高产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8.
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性在水稻改良中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了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源的杂交利用技术及其获得的一大批抗性创新种质和育种品系。研究了杂交后代性状分离、不同杂交方式、抗性鉴定时期和花药培养的抗性育种效果,证明了复交和回交方式、花药培养获得纯合体、以及早期(F2)抗性鉴定是在育种上利用的关键技术措施。本项目还配制了大量(293个)杂交组合,进行稻褐飞虱抗性创新品系的选育工作,对选育出的493个遗传稳定品系进行抗性鉴定、运用RAPD标记对筛选出的143份抗性育种品系进行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从中首次获得了一大批(120份)具有DNA分子标记多态性(遗传多样性)的抗性创新种质,为今后培育抗性品种打下基础。研究还初步培育出5个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的高产(或优质)抗稻褐飞虱育种品系和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PCA和PNN的水稻病虫害高光谱识别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水稻病虫害准确、快速的识别是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基础,同时对灾害评估也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选用在水稻孕穗期时测定的两期受稻干尖线虫病危害的水稻叶片光谱数据和于水稻分蘖期时测定的两期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的水稻叶片光谱数据,通过对水稻叶片的光谱特征分析,选用可见光波段(490~670 nm)和短波红外波段(1 520~1 750 nm),用主成分分析技术(PCA)对上述光谱波段进行压缩,获得主分量光谱,最后结合概率神经网络(PNN)对稻干尖线虫病和稻纵卷叶螟进行识别,结果显示对水稻病虫害的识别精度高达95.65%。研究表明,PCA和PNN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多种水稻病虫害进行快速、精确的分类识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八倍体小偃麦中5为远缘亲本材料,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一个适合间套复种的小麦新品种--早优504。该品种具有特早熟、矮秆、株型紧凑、叶片上挺、抗病、优质、高产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