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氮、磷肥对蓖麻吸收积累矿区土壤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蓖麻是在铜矿区发现的耐性植物,其吸收积累铜的能力较强,但铜矿区土壤异常贫瘠,营养元素极度缺乏,蓖麻生长受限,为提高蓖麻生物量,实现其对铜的高吸收积累,本试验研究施用氮、磷肥对铜矿区蓖麻生长及其吸收积累铜的影响。 【方法】 盆栽试验的蓖麻种子和土壤采自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镇铜矿坑周边,氮肥选用NH4NO3,磷肥选用NaH2PO4,氮磷肥各设置4个水平 (氮肥0、75、150、300 mg/kg,磷肥0、20、80、200 mg/kg),进行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云母基质中育苗,待蓖麻长出2片真叶后移栽,于矿区土壤中培育2个月后收获,测定蓖麻叶片SPAD值、干重、铜含量和土壤pH值、不同形态铜含量,计算蓖麻铜积累量和转运系数。 【结果】 氮肥单施时,蓖麻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蓖麻干重、铜积累量以N75 P0处理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磷肥单施时,蓖麻干重以N0P20处理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体内铜含量随磷肥用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又增加,在N0P200处理时最大。氮、磷肥同时施用对蓖麻叶片SPAD值、干重、铜含量、铜积累量、转运系数有显著交互作用。低量氮肥、低量磷肥配施可增加蓖麻干重,显著降低蓖麻铜积累量;高量氮肥、低量磷肥配施对蓖麻生长有抑制作用,蓖麻干重低于不施肥处理 (N0P0);低量氮肥、高量磷肥配施对蓖麻干重的增加作用最显著,同时蓖麻体内铜积累量达到最大,铜的转运系数降到最低;高量氮肥、高量磷肥配施可显著增加蓖麻叶片SPAD值。N75P200处理蓖麻总干重最大,比N0P0增加133%;N300P20处理蓖麻根部铜浓度最高,是N0P0处理的2.88倍;N75P200处理蓖麻吸收的铜总量最高,达到34.93 μg/株。施肥时土壤pH值降低不到0.1个单位,种植蓖麻后土壤pH值降低0.2~0.4个单位。施肥对土壤中铜形态的变化无显著影响,种植蓖麻后土壤中弱酸提取态铜和可还原态铜含量增加。 【结论】 施加适宜的氮肥会增加蓖麻叶片SPAD值、生物量,但施氮量过高会使蓖麻叶片SPAD值、生物量减少;施用磷肥可增加蓖麻对铜的吸收,蓖麻铜积累量在施磷量最高时最大。总体来看氮磷肥配施效果优于单施,N75P200是最佳组合,铜积累量是N0P0的2.33倍。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我国蓖麻当前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应用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蓖麻良种选育研究发展的若干策略,为今后我国蓖麻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时期以来,我国未能有效地对分散和规模有限的蓖麻种植业及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相关产业进行组装配套,这是制约我国蓖麻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我国蓖麻产业发展进程.现今我国已加入WTO,这给我国蓖麻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为使本行业能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一定位置,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密切关注蓖麻产业的国内外市场状况,抓紧时间,预谋良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加速我国蓖麻产业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布署,实为发展产业诸事中一项最为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蓖麻是白城市名副其实的特色优势作物,其耐干旱、耐瘠薄的生育特性与白城土质特点、气候条件和光热资源极为相适应.在20世纪80年代初,白城市曾是世界八大蓖麻产区之一.受加工企业滞后等因素制约,1990~2000年,种植面积大幅度萎缩.近年来,随着蓖麻加工业的长足发展,蓖麻被视为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白城市蓖麻产业得以快速恢复.在这样有利的新形势下,发展蓖麻产业既切合白城实际,又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必将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重点产业.  相似文献   

5.
张铮  钱宝云  程晓庆  刘彩凤  史刚荣 《核农学报》2011,25(3):602-608,587
以蓖麻(Ricinus communis L.)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培试验研究胺鲜酯(DA-6)和镉(Cd)对蓖麻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交互作用,探讨DA-6浸种对植物Cd毒害是否具有缓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50μmol·L-1CdCl2对蓖麻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抑制作用.Cd处理显著降低蓖麻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  相似文献   

6.
圆盘切割式蓖麻采摘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现有蓖麻收获装备采摘损失率较高、对低矮植株收获适应性差的问题,该研究结合蓖麻植株的生理特性,设计一种圆盘切割式蓖麻采摘装置。该装置配套于水稻或玉米联合收获机,通过双圆盘刀对蓖麻植株进行切割分离,再经过收割机的清选完成蓖麻收获。通过对装置关键部件的受力及作业原理分析,设计其关键结构参数。并以割茬高度差和采摘损失率为评价指标,以刀盘结构、刀盘转速、前进速度为试验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在保证割茬高度差的前提下,以采摘损失率为主要指标,利用综合平衡法确定较优参数组合。田间验证试验表明:刀盘结构类型为波浪形,刀盘转速为600 r/min,前进速度为1.1 m/s时,平均割茬高度差为0.85 mm、平均采摘损失率为3.13%,切割过程平稳、损失率低,对种植农艺适应性好,满足蓖麻收获的田间作业要求。该研究可为蓖麻收获装备的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蓖麻收获的切割功耗,该研究对前期设计的蓖麻波形圆盘割刀进行刃口曲线拟合与优化。基于国内种植的低矮蓖麻物理力学特性,采用B样条算法和基于三点圆曲率分析并带几何约束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对蓖麻波形圆盘割刀刃口曲线进行参数拟合。并采用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Finite Element Modeling(SPH-FEM)耦合仿真方法模拟蓖麻茎秆切割过程,以刀盘厚度、底圆曲率半径和刃口角为试验因素,以最大切割力、切割功耗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对割刀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参数组合进行试验验证。最优割刀参数组合为:刀盘厚度3 mm、底圆曲率半径7 mm、刃口角19°,此时最大切割力为109.763 N、切割功耗为1.43 J。台架试验验证表明,SPH-FEM耦合仿真方法与台架试验获得的最大切割力和切割功耗基本吻合,误差在5%以内,所提方法能很好地研究模拟蓖麻割刀的切割过程,可为蓖麻收获装备研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5个蓖麻品种对土壤中镉富集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能源作物蓖麻对污染农田中重金属镉(Cd)的富集修复能力,本研究以5个蓖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对比了不同蓖麻品种在Cd污染农田中的生长情况、对Cd的富集和转运能力以及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结果表明,5个蓖麻品种在Cd污染农田中生长良好,其中滇蓖2号的株高、茎粗及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440.78 cm、5.04 cm以及338.85 g。5个蓖麻品种根、茎、叶及果实的Cd含量、Cd积累量和富集系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经作蓖麻1号根、茎和果实的Cd含量最高,分别为1.40、1.14和0.33 mg·kg-1。污染修复能力方面,滇蓖2号Cd的积累量达3.38 mg/株,提取率为5.34%,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经作蓖麻1号尽管富集能力最强,但由于其生物量最小,其Cd积累量及年提取效率均最低。综上可知,蓖麻对土壤中重金属Cd的富集能力较强,可用于修复云南个旧地区的Cd污染土壤,且种植滇蓖2号可以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本研究结果为云南Cd污染土壤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盆栽试验,以铅锌尾矿与对照土壤按1∶1的质量比例混合为培养基质,研究了单独添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Na2)和氨三乙酸(NTA)以及复合添加对蓖麻幼苗生长和重金属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螯合剂后蓖麻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参数均显著下降。其中,根系形态参数中根尖数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各螯合处理蓖麻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且叶绿素b较叶绿素a下降幅度略大。蓖麻叶片中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均随螯合处理中EDTA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添加螯合剂使蓖麻各部位Pb、Zn含量明显增加,且Pb的增幅较Zn大。螯合剂添加显著提高蓖麻对Pb、Zn的积累能力,其中对Pb的积累能力大于Zn。添加螯合剂明显促进了Pb、Zn从根部向地上部的转移,转移系数在添加EDTA和NTA各3 mmol kg-1处理中达最大值。蓖麻对Pb和Zn有较强的耐性和积累能力,可用于铅锌尾矿废弃地植物修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农业工程学报》1997,13(4):240-240
全国蓖麻产业交流会时间:1997年8月27~31日地点:山东省东营会议概况:会议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蓖麻经济技术分会、山东农业工程学会、胜利石油管理局联合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致力于蓖麻研究开发的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代表50余人。会议除进行学术、技...  相似文献   

11.
蓖麻虽然是一种耐瘠薄、适应性强和耕作较为粗放的作物,但要获得高产,就必须为其生长创造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酸碱适度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条件、水肥条件和光照条件等。近几年实践证明,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栽培蓖麻,能有效地改善光、温、水、肥等的条件,满足蓖麻无限开花生长习性,从而提高单产水平,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大气苯酚在蓖麻蚕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和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调查了间歇性大气苯酚在蓖麻蚕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和迁移,大气苯酚通过气孔被蓖麻植物和蓖麻蚕吸收并积累,蓖麻植物又通过蓖麻叶把苯酚带入蚕体,也会带入蓖麻籽,并且通过植株残体把苯酚的苯酚通过植物进入下一轮循环;蚕粪作为动物饲料,则影响鱼和鸡等动物生产。污染蓖麻叶中的苯酚一部分进入蚕体组织,并在其中积累,但大部分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大气中的苯酚直接进入蚕体后,很少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而主要在血液等组织中积累  相似文献   

13.
蓖麻叶片粗提物对黄瓜瓜绢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测定蓖麻对瓜绢螟的作用,也为黄瓜害虫无公害控制提供新的手段,用不同浓度的蓖麻叶片粗提物处理黄瓜叶片,测定瓜绢螟取食量、存活率及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蓖麻叶片粗提物对瓜绢螟的取食和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浓度越大,取食量和存活率越小。如用稀释200倍的蓖麻叶片粗提液处理黄瓜叶片,瓜绢螟的取食面积(1.89 cm2)仅为对照(3.51 cm2)的53.7%,存活率为对照的2.3%;600倍浸提液处理的瓜绢螟取食面积(3.43 cm2)为对照的97.7%,存活率为对照的51.4%。瓜绢螟幼虫虫龄对粗提物的作用有明显影响,粗提物对低龄幼虫的作用明显强于高龄幼虫,200倍液处理24 h后,1龄幼虫的存活率(22.22%)仅为5龄幼虫(66.67%)的33.33%。不同剂量蓖麻叶片粗提物处理后,瓜绢螟体内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羧酸脂酶、多功能氧化酶等解毒酶活性迅速上升,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解毒酶的活性上升幅度增大。取食用稀释200倍的蓖麻粗提液处理的黄瓜叶片24 h后,1龄幼虫和5龄幼虫体内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分别较对照高23.79%和78.02%,羧酸脂酶活性分别较对照高72.42%和23.84%,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分别较对照高100.58%和122.39%。结果表明,蓖麻叶片粗提物对瓜绢螟有明显的拒食和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14.
蓖麻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更好地改良利用盐渍土,选择了耐盐能力较强的蓖麻为研究材料,探索了蓖麻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盐渍土脱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种植蓖麻使盐渍土脱盐一般需要3年以上。种植蓖麻3年的小区与盐渍土荒滩比较,0—2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团粒含量分别增加了12.82、18.33百分点,自然含水量、有机质、碱解N和速效P、K含量分别增加了102.42 g/kg、5.98 g/kg、8.16 mg/kg、6.56 mg/kg、10.99 mg/kg,而土壤容重、全盐含量、pH值分别降低0.34 g/cm3、2.26 g/kg、0.86,脱盐率达到51.95%,蓖麻子平均产量为5.40 t/hm2,折合产值1.35万元/hm2。  相似文献   

15.
WOX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发育和应激反应。为探究蓖麻基因组WOX转录因子信息,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11个蓖麻W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并对其系统发育、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及理化性质等基本信息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显示,11个WOX成员被分为三个进化支,在古代进化支、中间进化支和现在进化支分别有2、2和7个成员,同一进化支成员的外显子、基因结构具有相似性,但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利用RT-qPCR检测根、茎、叶不同组织中5个蓖麻RcWOXs基因在干旱与盐胁迫下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cWOXs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除RcWOX10受干旱胁迫抑制外,RcWOX2、RcWOX4、RcWOX8和RcWOX9在干旱和盐胁迫下均被诱导表达,表明RcWOX转录因子在蓖麻逆境胁迫中起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蓖麻WOX转录因子家族在逆境胁迫中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密度和有机肥对苏北滩涂蓖麻群体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在江苏省大丰市金海农场沿海滩涂试验基地进行蓖麻种植密度和有机肥试验,探讨江苏沿海滩涂连续有机肥施用和种植密度对蓖麻群体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设高(18 000株·hm~(-2))、中(15 000株·hm~(-2))、低(12 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与3个有机肥施肥水平(12 000 kg·hm~(-2)、6 000株·hm~(-2)和0 kg·hm~(-2))的田间小区互作试验。在蓖麻各生育期调查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叶面积指数、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穗部性状及籽粒产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年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中密度下施用12 000 kg·hm~(-2)有机肥使开花期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比不施有机肥处理分别升高47.37%、169.21%、54.65%和13.77%,达到显著水平(P0.05)。有机肥施用增加了中、低密度下蓖麻生长后期叶面积指数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对群体生长率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中密度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达到高密度水平。中密度群体增施有机肥还促进了干物质在花后生殖器官中所占比重,且单株有效穗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效补偿了密度降低带来的蓖麻群体产量降低,最终中密度处理下施用12 000 kg·hm~(-2)有机肥蓖麻获得最高产量(3 943.77 kg·hm~(-2)),与高密度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通过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并增施有机肥能够有效合理地调控蓖麻群体生长,促进干物质的合理分配和转移,实现了保穗增重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蓖麻蒴果剥壳装置关键部件改进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该研究针对蓖麻蒴果的物性特点,以提高其剥壳率和降低破损率为目标,研制了蓖麻蒴果剥壳装置,对关键部件进行了改进设计与力学分析,建立了力与变形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进行运算,得出了挤压力P与轧角α、辊筒变形量ΔR、两辊筒间隙、蓖麻蒴果直径和辊筒直径的关系。明确了剥壳过程中各种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确定了影响蓖麻蒴果剥壳的主要因素是辊筒转速、辊筒间隙和辊筒差速,提出了影响剥壳率和破损率的优化方案:剥壳率优化的因素水平组合是辊筒转速为10r/min,辊筒间隙为18mm,辊筒差速为30r/min;破损率优化的因素水平组合是辊筒转速为10r/min,辊筒差速为30r/min,辊筒间隙为12mm,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剥壳机械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蓖麻机械化采收时采净率低、破损率高等难题,结合蓖麻物理特性和种植模式,研究设计了辊刷式蓖麻收获机采摘机构。首先在分析采摘机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阐述了辊刷式采摘原理,阐明了辊刷、螺旋输送器、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设计。进一步地,为探究采摘机构相关参数的最优组合,提高蓖麻采摘质量,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理论,以前进速度、辊刷转速、刷丝长度为影响因素,以采净率、籽粒破损率及含杂率为作业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参数优化试验。建立各影响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并分析各因素对响应值的交互影响,同时对模型进行了综合优化,获得最优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0.72 m/s、辊刷转速371.69 r/min、刷丝长度56.60 mm,对应的采净率、籽粒破损率、含杂率分别为90.81%、0.17%、11.27%。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参数组合下,采净率为91.36%、籽粒破损率为0.18%、含杂率为11.67%,各评价指标与预测值均很接近。研究结果可为辊刷式蓖麻收获机进一步完善结构设计和工作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植物提取液对甜菜夜蛾的亚致死效应,本文建立了当归和蓖麻提取液毒力回归方程,测定了两种提取液亚致死剂量LC20和LC30对幸存亲代和F1代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这两种提取物的两个亚致死剂量对亲代和F1代甜菜夜蛾2~5龄幼虫历期、亲代和F1代甜菜夜蛾蛹历期和雌雄蛹重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当归LC20和LC30处理后亲代甜菜夜蛾产卵量分别下降21.4%和26.5%,而F1代分别下降45.4%和61.3%,蓖麻LC20和LC30处理后亲代甜菜夜蛾产卵量分别下降23.5%和27.3%,而F1代产卵量分别下降52.7%和61.0%;蓖麻LC20和LC30处理不会显著影响亲代甜菜夜蛾化蛹率和羽化率,而当归LC30显著降低了其化蛹率和羽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当归LC20和LC30对F1代甜菜夜蛾化蛹率无显著影响,但LC30显著降低了其羽化率,蓖麻LC20和LC30显著降低了其羽化率且LC30显著降低了其化蛹率。这两种提取物的两个亚致死剂量作用后都干扰了甜菜夜蛾性比,当归LC30处理后亲代甜菜夜蛾雌雄性比为1∶0.5,蓖麻LC30处理后F1代甜菜夜蛾雌雄性比为1∶2.1。本文揭示了当归和蓖麻提取液亚致死剂量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为植物提取液亚致死效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轮作对设施蔬菜大棚中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离子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7 年8 月在江苏省宜兴市采集10 个典型大棚土壤及其邻近露地蔬菜地土壤调查其离子组成和电导率, 并选择2 个土壤具有次生盐渍化特征的大棚研究轮作(蓖麻-白菜-蓖麻、辣椒-白菜-辣椒)对土壤电导率(EC)和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棚蔬菜地土壤EC 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地土壤, 20%的大棚土壤已发生次生盐渍化(EC>500 μS·cm-1); 大棚土壤的SO42-、NO3-离子浓度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土壤, 说明SO42-、NO3-是影响大棚次生盐渍化的主要离子。2 年3 茬大棚蔬菜地轮作试验结果表明, 蓖麻-白菜-蓖麻轮作导致土壤EC 下降5%, 辣椒-白菜-辣椒轮作使土壤EC 下降33%, 表明后者对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效果优于前者。两轮作系统盐分离子累积差异主要在于SO42-, 辣椒-白菜-辣椒轮作能降低土壤SO42-的累积, 而蓖麻-白菜-蓖麻轮作则不然。建议根据次生盐渍化土壤主控盐分离子以及不同作物对盐分离子吸收累积偏向性选择合适的轮作系统, 实现轮作改良次生盐渍化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