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成年雌性比格犬体内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及孕酮(P)的分泌规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母犬发情期内血清中LH、E2及P的含量。所有10只成年雌性比格犬LH浓度在发情前期开始后8~11d达到最高浓度7.41±0.48mU/mL。E2浓度在发情前期开始后的7~11d达到最高值80.64±5.73pg/mL,有8只成年雌性比格犬E2的峰值出现在LH峰值前24h,之后迅速下降,同时P浓度开始初次升高,并维持在这一浓度(14.16±2.52ng/mL)3~5d之后继续升高,P在LH峰值后的10~14d达到最高值36.19±2.04ng/mL。实验表明E2对LH峰值的出现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E2∶P浓度比的下降促使LH峰值出现。  相似文献   

2.
将戊酸雌二醇添加到饲料中,对池塘网箱黄鳝进行周年饲养.结果显示,同月份B、C两组黄鳝平均体重比对照组A要大,但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戊酸雌二醇对网箱养殖条件下黄鳝的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性腺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黄鳝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放养密度对网箱养殖黄鳝的体重和体长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黄鳝在密度35尾/m2的网箱养殖条件下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其最终体重、增重率、增长率显著高于黄鳝最低密度组15尾/m2和黄鳝最高密度组90尾/m2。实验表明密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黄鳝的生长,黄鳝网箱养殖存在着一个最适放养的密度。高密度养殖黄鳝生长离散较大,大小规格不齐;密度过低时,黄鳝摄食效果差,生长发育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口虾蛄繁殖周期及生殖细胞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连市黑石礁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卵巢性腺指数的周年变化进行测定,对雌雄个体的生殖细胞发育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3月,随着水温的升高,口虾蛄繁殖个体卵巢发育逐渐成熟,性腺指数上升,至6月达到最大值,7月,随着繁殖个体的排卵,性腺指数下降,至9月出现全年的最小值;口虾蛄1龄即可性成熟,每年产卵1次;雄性生殖细胞发育分为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和精子期5个时期,雌性生殖细胞发育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期和成熟期4个时期.  相似文献   

5.
将丙酸睾酮添加到饲料中,对池塘网箱黄鳝进行周年饲养。结果显示,同月份添加丙酸睾酮10mg/kg(B)和30mg/kg(C)两组黄鳝平均体重比对照组要大,但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丙酸睾酮对网箱养殖条件下黄鳝的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网箱养殖黄鳝没有必要使用外源性雄激素。  相似文献   

6.
光照时间对黄鳝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重(25.5±0.7)g的雌性幼鳝(Monopterus albus)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光照周期对其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组在63 d和42 d时,黄鳝的增重率和体重特定增长率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组(P0.05);63 d时,长光照组黄鳝的体重增长受到明显抑制,但其性腺指数却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24 h的持续光照同时抑制黄鳝的生长和性腺发育,与短光照或自然光照相比,黄鳝在黑暗状态下其生长和性腺发育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大鳞鲃生长、血清性激素水平和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 F1代生长、血清性激素变化、性腺发育规律和后备亲鱼的初次性成熟时间,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对养殖条件下1~5龄大鳞鲃的生长特点、血清性激素含量和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鳞鲃体质量和体长显著增加(P0.05),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W=0.012L2.99(R2=0.9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07.43[1-e-0.15(t+0.067)]、Wt=12939[1-e-0.15(t+0.067)]2.99;1~5龄雄鱼血清中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2)含量均低于雌鱼,1~4龄雌鱼血清中17β-E2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在4龄时达到最高值,为(713.00±424.89)pg/m L;5龄雄鱼血清中的睾丸酮(Testosterone,T)含量最高,为(1.12±0.81)ng/m L,其余各龄组血清中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鳞鲃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精小叶间有间质细胞,小叶内有支持细胞及精小囊结构,精子发育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成熟精子5个时相,5龄雄鱼成熟系数(GSI)达到最大值(0.83%);大鳞鲃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可分5个时相,GSI为0.51%~8.90%,5龄雌鱼成熟系数最大(8.90%)。研究表明,大鳞鲃雌鱼性腺4龄时部分成熟,5龄时完全成熟,雄鱼性腺比雌鱼早成熟一年,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大鳞鲃后备亲鱼在雄鱼4龄、雌鱼5龄时适合人工药物催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镉暴露对食蚊鱼生长发育的影响,将性成熟的雌、雄鱼各50尾,分别静水暴露于4个镉浓度(5,20,100,500nmol· L-1)试验组中,分别在3,5,8周后取样,对其体长、体质量、肝脏质量和性腺质量进行检测,计算肝腺指数、性腺指数,统计雌鱼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数,检测雄鱼的精子密度及精子活力等.结果显示,高浓度镉暴露,雄性食蚊鱼的体长、体质量、肝质量、性腺质量等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精子活力与精子数量也明显下降;相对而言,雌性食蚊鱼的生长发育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不明显(P<0.05).结果表明,镉对食蚊鱼具有环境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镉对雌性食蚊鱼的影响主要是集中在较早的胚胎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9.
循环水系统中淡化养殖大黄鱼生长及卵巢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低盐度(盐度为5)条件下,室内循环水养殖8月龄大黄鱼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正常海水(盐度为35)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情况以及肥满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海水盐度网箱养殖中的大黄鱼体质量显著大于同期淡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黄鱼的体质量(P0.01),而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大黄鱼肥满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上下波动,并且在繁殖季节大黄鱼的肥满度高于非繁殖季节。大黄鱼长期生长在盐度为5的海水中其卵巢可以发育成熟,但性腺指数低于正常海水中的大黄鱼的性腺指数,并且在成熟的大黄鱼卵巢中,淡化组的大黄鱼卵巢中成熟卵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正常海水组的大黄鱼。本实验为大黄鱼的淡化养殖和淡化养殖条件下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泌乳期小尾寒羊5种生殖激素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泌乳期小尾寒羊血清中5种生殖激素(FSH、LH、PRL、P4、E2)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在春、秋季于小尾寒羊产羔0~60d内,每隔5d采血1次,共采13次,颈静脉采集试验羊全血10mL,离心后收集血清,再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清中FSH、LH、PRL、P4和E2的质量浓度。【结果】春、秋季小尾寒羊母羊在产后泌乳初期(0~5d),血清中FSH、LH、E2和P4的质量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春、秋季小尾寒羊产后第10天,外周血中FSH质量浓度开始上升,第40天分别达到各自平均水平,春季为(29.61±12.40)ng/mL,秋季为(32.60±12.59)ng/mL;LH质量浓度在产后5d开始上升;PRL浓度在产后前5d保持较高水平,之后缓慢下降直到试验结束(60d);E2质量浓度总体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在45d时均出现峰值,春季为(73.84±59.46)pg/mL,秋季为(65.33±35.09)pg/mL,之后维持在较高水平直到试验结束;P4质量浓度总体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并分别在45和55d出现最高峰((0.55±0.31)和(0.70±0.43)ng/mL)。泌乳母羊产后血清中P4质量浓度变化在个体间的差异较大,产后60d内每个试验羊均有卵巢活动,最早出现卵巢活动的时间为产后第10天。【结论】小尾寒羊在产后40d内生殖器官的各项功能均已得到基本恢复,此时对小尾寒羊进行诱导发情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红笛鲷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红笛鲷雌、雄鱼血清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睾酮和孕酮的周年变化水平。结果表明,雌、雄鱼血清雌二醇、孕酮的变化趋势相似,3~10月雌二醇水平较低,11月以后不断升高,至次年2月雌鱼达到1257.46±447.20pg/mL,雄鱼达到1179.14±322.50pg/mL;4、5月孕酮水平较高,雌鱼在5月达到高峰118.49+18.45ng/mL,雄鱼4月达到高峰109.98±60.97ng/mL,之后一直在比较低水平波动;雄鱼睾酮水平有一定规律性,3~9月一直处于比较高水平,8月达到高峰0.27±0.24ng/mL,而雌鱼睾酮水平周年变化没有规律性,最高水平在6月,达到0.28±0.13ng/mL。  相似文献   

12.
应用铸型技术等方法研究了黄鳝排尿器官的解剖学结构。结果见到,黄鳝2条中肾管在中肾末端与所谓退化性腺(亦即膀胱)相连,并与该“退化性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通道关系,而“退化性腺”直接通于尿孔。此外,组织学的研究也支持了解剖学结果,并证实中肾管在“退化性腺”中存在着2种开口类型;单口型和双口型。研究结果为作者先前提出的有关黄鳝“退化性腺”是膀胱的结论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区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对洞庭湖周边6个县(市)不同水域环境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2002年7、8月的感染率以岳阳点最高(93.6%),常德点次之(53.1%),华容点第3(36.2%),其余3个采样点的感染率都较低(20%以下);平均感染强度(个/尾)以岳阳点最高 (13.7),湘阴点次之(6.3),岳阳点显著大于津市(1.3)、沅江(2.5)、华容(4.1)和常德点(5.9),华容点、常德点显著大于津市点.通过周年取样调查,发现常德点相同体长段(25~40 cm)黄鳝在不同月份的感染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感染率在7月(51.1%)、10月(34.8%)、12月(31.0%)和翌年4月(61.8%)出现4个峰值,而在2月和3月感染率最低(6.0%以下);平均感染强度则在7月(6.2)、10月(7.4)和翌年1月(5.7)、5月(7.8)出现4个峰值,12月最低(1.9). 表明不同采样点、不同月份之间感染的差异性,与所处水域环境的稳定程度、中间宿主--劳氏中剑水蚤的丰富度及其季节变化,以及终宿主--黄鳝的生活习性等因素相关. 全部阳性宿主的频率呈正态分布,以体长30~35 cm的阳性宿主最多(占29.6%),其次为体长25~30 cm的宿主(占26.5%).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点(PNR),为提高人工繁育黄鳝苗成活率和饵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刚出膜黄鳝仔鱼分别进行饥饿试验和正常投喂试验,观察卵黄囊吸收、仔鱼生长及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分析饥饿对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于5日龄(出膜后第6d)开始向外界摄食,8日龄卵黄囊吸收殆尽,5~8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9日龄摄食率达到峰值(96%),16日龄进入饥饿期;在饥饿状态下,8日龄仔鱼体长达最大值(3.20±0.0760cm),此后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仔鱼体重于7日龄达最大值(0.0205±0.0533g),此后不断下降;饥饿仔鱼的肥满度一直呈下降趋势,进入不可逆期后体色逐渐发黑,身体呈非正常扭曲,摄食能力极大降低,外界干扰时出现颤抖、打转现象直至死亡。【结论】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的最佳投喂时机在8日龄,16日龄抵达不可逆点。  相似文献   

15.
以体重为(9.86±0.82)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为试验对象,以白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设计10%、15%、20%、25%、40%共5个蛋白水平梯度的等能饲料,探讨低蛋白含量饲料对黄鳝生长、性腺发育和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黄鳝的体重、肥满度、日增重、净增重和成活率都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黄鳝的性腺指数随着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低蛋白含量饲料组中,间性和雄性比例明显高于高蛋白含量组,表明低蛋白含量饲料对黄鳝的性逆转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不同体长黄鳝血清的胆固醇含量,发现黄鳝体长(x)与血清胆固醇含量(y)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回归方程y=6.059x 2.164,相关系数r=0.628 6.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本文初步研究了黄鳝血清褪黑激素的分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具有明显的日周期性与季节性变化节律。白天血清中褪黑激素水平较低,夜间浓度显著升高,比白天值高1-2倍。随着性腺的发育,从卵巢Ⅱ至Ⅳ期,血清中黑激素含量逐渐升高,到排卵前期则急剧下降。排卵期达到雌性阶段的最优值;排卵后期,血清褪黑激素水平又逐渐加回升:间性期则有下降的趋势;雄鱼血清中褪黑激素水平极低。  相似文献   

18.
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日周期性与季节性变化的节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本文初步研究了黄鳝血清褪黑激素的分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具有明显的日周期性与季节性变化节律。白天血清中褪黑激素水平较低,夜间浓度显著升高,比白天值高1-2倍。随着性腺的发育,从卵巢Ⅱ至Ⅳ期,血清中黑激素含量逐渐升高,到排卵前期则急剧下降。排卵期达到雌性阶段的最优值;排卵后期,血清褪黑激素水平又逐渐加回升:间性期则有下降的趋势;雄鱼血清中褪黑激素水平极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