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晋中地区春玉米田集雨覆盖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常规小畦平播为对照 ,探讨了春玉米采取集雨覆盖措施后对改善作物根际土壤水分及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集雨覆盖后能够有效地集蓄自然降雨 ,特别是对于≤ 1 0 mm的无效和微效降雨 ,起到改善作物根际土壤水分状况、增温、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西北地区干旱频发,水资源严重缺乏,天然降水就成为可利用的主要水资源,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匀,降水期与作物需水期错位,能被作物利用的降水不足,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覆膜播种能够有效集蓄自然降雨,特别是对于≤5mm的无效和微效降雨,起到改善玉米根际土壤水分状况、增温、增产效果,是实现玉米高产的一项重大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3.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机械化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省在传统地膜覆盖技术基础上,探索出的一项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该项技术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提高地温、防治杂草、垄沟种植为一体,进行地面完全覆盖地膜的技术,可最大限度地保蓄自然降水,抑制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特别是对10mm以下的降雨能够有效收集,渗入膜面以下,作用于作物根部,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准格尔旗属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该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年内降雨时空分配极不平衡,造成降雨与作物需水期的严重错位,修建集雨蓄水工程进行集雨补灌有效缓解了水分供需错位的矛盾且为保证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了必要条件。采用工程集水、覆膜坐水、滴灌等措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有效水分,减少田间土壤水分损失,增加产量,达到防旱抗旱的目的。为此探讨了集雨补灌条件下所采用的灌溉技术以及灌溉制度的拟定,为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农田作物生长过程中,覆膜和降雨特征等因素对玉米耗水过程和土壤入渗产生影响。【方法】根据北京地区典型年降雨量设计和模拟春玉米生育期降雨过程,利用群集式测坑和挡雨棚及附设人工降雨装置,开展了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降雨强度对玉米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降雨强度包括小雨强0.5 mm/min和大雨强1.5 mm/min,覆盖和种植条件包括膜下滴灌(MDI)、地面滴灌(SDI)和对照无作物种植(NP)。【结果】①MDI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SDI处理高13.5%。与SDI处理相比,MDI处理作物耗水量减小了40.6 mm,覆膜主要提高20~60 cm土层储水量。②大雨强条件下土壤深层渗漏量增多了3.4%~15.6%;降雨和灌溉对土壤水分影响深度主要为0~150 cm土层,相对于SDI处理,MDI和NP处理土壤储水量大大增加。③小雨强时表层0~20cm土壤入渗NP处理最快,大雨强时MDI处理入渗最快。作物根区40 cm深度处,小雨强时MDI处理的土壤水分最快达到峰值,而大雨强时NP处理最快达到峰值。60 cm深度处不同覆盖条件下在2种雨强时土壤水分变化速率一致,达到峰值速率表现为NP处理>MDI处理>SDI处理。【结论】覆膜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效应;降雨强度越大,土壤水分下渗越快;相同降雨量时小雨强降雨更有利于土壤水存储。不同的降雨强度对土壤水分入渗和再分布影响不同。研究结果可为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提高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即提高土壤蓄纳降雨的能力,减少土壤蒸发和作物叶面过度蒸腾是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广泛使用或推广的集雨减耗农艺技术有覆盖保墒、蓄水保墒耕作、培肥保墒、化学制剂节水保墒、坡地集雨蓄墒保墒技术等专项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综合集成。  相似文献   

7.
<正> 作物产量一般与蒸发蒸腾量呈线性关系,而后者又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只有当土壤水分维持在某个临界值以上,才能避免减产,一般认为此临界值是PF_3。 在保证土壤水分高于临界值的条件下,欲节约灌水,就要促进降雨的有效化,使有效土层内存留尽可能多的水分,在设法利用根层下方水分的同时,减少表面迳流,土面蒸发和深层渗透。具体方法可采用滴灌、确定适当的灌水期和灌水强度、改良土壤、地面覆盖、改善耕作体系等,其中以调节灌水时期和灌水量较为适用。本研究从灌溉工程角度来探讨干旱时节约灌水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面处理下的降雨入渗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但膜下滴灌的起垄和覆膜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田下垫面条件,降雨的入渗过程会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分析膜下滴灌的覆膜及起垄对降雨入渗过程的影响,试验选取下垫面处理、降雨强度、土壤初始含水量3个影响因素,进行了遮雨棚内的人工降雨测坑试验。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对降雨入渗量及入渗深度影响最大;不同下垫面处理中,平整裸地的入渗量及入渗深度最大,起垄次之,覆膜及起垄最小。在一定的降雨强度范围内,垄沟的集雨作用随着雨强的增加而增加,沟内的入渗量增加显著;在起垄及覆膜起垄条件下,膜上水分由于膜的不透水作用和垄沟的集雨作用,分别是膜边和沟中的降雨入渗量最大。当雨强继续增加时,垄沟的集雨作用被削弱,但膜的汇流作用仍然存在,覆膜区域下方的土壤水分都是由膜边的土壤水分经过侧向运移达到,土壤水分的二维入渗过程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陈玉民 《灌溉排水》1993,12(4):7-12
作物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有明显的阈值反应,通过土壤水分预报,控制土壤水分较长期处在略多于阈值的范围,有利于提高作物水分生产率,大定额的蓄水灌溉有利于创造下湿上干的土壤水分剖面,可减少土壤蒸发,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根据作物需水与年内得到降雨补偿程度进行作物种值区划,称之为作物生态需水区划,根据这一区划进行作物布局,有利于灌溉节水。根据作物生态需水区划,华北地区可分为四个地带:①双季作物需水补偿带;②双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可有效改善作物根部生态环境、减少地面糙率和地面蒸发。根据我国不同地区降雨、蒸发和作物种植等条件,提出长城风沙线以北高蒸发、少雨区,较为适宜的灌水方法有膜下滴灌技术、平膜覆盖膜孔灌水技术等;长城风沙线以南小麦适生区为中等降雨和蒸发强度地区,条播作物适宜的地膜灌水方法有垄膜覆盖膜缝灌水和膜孔灌水、平膜覆盖膜孔灌水等。  相似文献   

11.
作物系数多在文献中定义为实际作物腾发量ET_o与参考作物腾发量ET_O的比值。影响它的有作物本身生物学性状、土壤水分、栽培因素等。它具有全生育期值年际间的稳定性与不同生育期值年际间的不稳定性。作物系数值的分布还带有地域性。近期研究趋向于把实际作物系数分解为三部份,即基本作物系数K_b,因土壤水分变化引起的变值K_a及因灌水方式引起的变值K_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贺兰山低山区有限降水利用效率。【方法】以贺兰山低山区蒙古扁桃种群为研究对象,设置覆膜微地形(A2)、覆盖枯落物(A3)以及覆膜微地形+覆盖枯落物(A4)3种人工集雨处理,以无人工处理为对照(A1),研究不同人工集雨方式处理下贺兰山低山区蒙古扁桃根区土壤水分以及蒙古扁桃生长的动态变化。【结果】(1)不同集雨技术下蒙古扁桃土壤水分最高的是覆膜微地形+覆盖枯落物处理(A4),其次是覆膜微地形处理(A2),A4、A2处理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1.91%和10.64%,较A1处理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3.77%和2.5%;(2)集雨处理能够提高蒙古扁桃新梢生长量,A4处理的新梢生长量最大,A2处理次之,A3处理第三,且较A1处理的新梢生长量均有较大提高;集雨处理对蒙古扁桃叶片叶绿素量的提升表现为A4处理>A2处理>A3处理,且均高于A1处理;(3)集雨处理,主要是A4处理和A2处理下植物叶面积、新梢生长量与土壤含水率显著相关;(4)集雨技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状况来促进蒙古扁桃灌丛的生长发育,提高叶片中叶绿素量,从而提高蒙古扁桃抵御干旱的能力。【结论】“覆膜微地形+覆盖枯落物...  相似文献   

13.
农田秸秆覆盖的土壤水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水位埋深的栾城试验站为例,开展玉米秸秆覆盖及对照条件下冬小麦田间试验,运用土壤水分通量法和包气带水均衡的原理,分析了秸秆覆盖农田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在大水位埋深条件下,覆盖秸秆麦田的入渗补给量(165.02 mm)小于不盖秸秆(192.91 mm),作物腾发量和土壤水消耗量大于不覆盖处理,说明秸秆覆盖不利于降水、灌溉水的入渗补给,但可以抑制土壤水分棵间无效蒸发,增加作物蒸腾量,充分利用土壤水,从而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揭示了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调控的机理,为干旱区推广秸秆覆盖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大水位埋深条件下土壤水分通量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物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有明显的阈值反应。通过土壤水分预报,控制土壤水分较长期处在略多于阈值的范围,有利于提高作物水分生产率。大定额的蓄水灌溉有利于创造下湿上干的土壤水分剖面,可减少土壤蒸发,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 根据作物需水与年内得到降雨的补偿程度进行作物种值区划,称之为作物生态需水区划。根据这一区划进行作物布局,有利于灌溉节水。 根据作物生态需水区划,华北地区可分为四个地带:①双季作物需水补偿带;②双季作物需水基本补偿带;③一季作物需水补偿带;④一季作物需水基本补偿带。  相似文献   

15.
滴灌系统的设计依据分析I─—paiWu滴灌系统是根据作物需水量要求,把水直接遭到作物根层,与地面灌溉和喷灌相比,它是最有效的灌溉方法。滴灌均匀度不仅取决于水力设计,而且与滴头制造偏差、滴头堵塞状况、作物种植密度、根层深度、滴头间距和滴水点土壤水分分布...  相似文献   

16.
针对陕西黄土高原旱地雨养苹果园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的实际问题,以9年生信浓红苹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集雨保墒措施对苹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和叶片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起垄覆膜+行间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和秸秆覆盖措施可分别提高土壤水分含量11.78%~20.94%、7.90%~13.52%和5.86%~8.24%;60~200 cm土层,起垄覆膜+行间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和秸秆覆盖措施可分别提高土壤水分含量9.22%~10.87%、5.63%~7.76%,和4.12%~4.89%;在苹果生育期,起垄覆膜提高土壤温度2.1℃,起垄覆膜+行间覆盖秸秆措施提高0.9℃,秸秆覆盖则使土壤温度下降1.8℃.起垄覆膜+行间覆盖秸秆措施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起垄覆膜次之,秸秆覆盖再次之,对照最低,不同处理的叶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差异不显著.建议陕西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中采用起垄覆膜+垄沟覆草的集雨保墒措施.  相似文献   

17.
庭院雨水集蓄工程的水质化验与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庭院集雨工程的水质问题,分析了天然降雨的成分,并对庭院集雨工程的水质进行了检测和评价。在冬、夏季取样检测以及后来多次的抽检,结果表明庭院集雨工程的水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8.
优化灌溉处理下玉米水分利用能力提高,根层下(40 cm)土壤含水量低、耗水快,剖面盐分淋洗降低效果明显,但引水花费大,且根层下土壤碱性增加危害作物生长;覆盖处理下土壤水分蒸发减少,作物水分利用率增加,玉米产量及品质最优,但根层下土壤含水量高、耗水慢,剖面盐分淋洗弱、积聚强,土壤次生盐渍害风险大。针对各处理对土壤水盐及作物产量影响的不同利弊权重,提出各处理交叉配合、扬利除弊,提倡秸秆还田覆盖措施下开展节水灌溉,适时进行优化灌溉淋洗盐分和土地深耕降碱,达到节水、增产和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害的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修建集雨蓄水工程并结合滴灌、覆膜坐水等措施,对作物进行补充灌溉,以期适应年内降雨时空分配极为不均,水分供需严重错位的现状。旨在改善土壤蒸发强度、土壤温度和降雨空间分配,提高灌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终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通过2006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集雨滴灌3次的增产量为2353.61~3845.62 kg/hm2,增产效果为44.07%~72.01%。在同样的补灌水量及灌水次数情况下,把灌浆期增加的灌水定额转移到拔节期更有利于提高玉米增产效果和集雨滴灌效率,将灌浆期多补灌7.5 mm的水量调配给拔节期,使得补灌效率增加2.05 kg/m3,将同样的水量由灌浆期转移给拔节期后,使得增产效果和补灌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产效果提高12.93%~21.89%,补灌效率提高3.41~4.21 kg/m3。  相似文献   

20.
在半湿润偏旱地区的冬小麦和春玉米机械化保护耕作地上,用人工模拟降雨的科学方法,研究机械化深松,免耕覆盖作物秸秆的保护耕作体系的抗水蚀效能。试验表明:机械化保护耕作体系具有减少径流量,降低径流强度,增加降水入流量,提高土壤蓄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抗土壤侵蚀效能,并能使旱地农业获得持续性增产,它是发展旱地农业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