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成龄油棕园林下间作生姜的栽培技术方法,并对间作效益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间作效益的大小需考虑油棕园的荫蔽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求油棕园适宜的灌水施肥技术,本试验采用L8(4×24)混合型正交试验,研究7龄油棕不同配比供水量和施肥水平对油棕叶片数量与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调控能有效促进油棕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灌溉比施肥更能增加油棕叶片数量;旱季油棕园适合的经济灌水量为1 750 L/株·周;施肥时间最好在 3、7、10、12月,但7月应提高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3.
探讨油棕园间套种不同大豆品种及种植模式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油棕园没有间套种的裸地和裸地覆膜处理为对照,设置不覆膜+华春2号、不覆膜+毛豆3号、覆膜+华春2号、覆膜+毛豆3号4种处理。结果表明:覆盖地膜对大豆种植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种植大豆处理整体上提高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可指导油棕园合理间套种以及种植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油棕的主要产品棕榈油在餐饮业、食品制造业和工业上的应用,以及油棕副产品、油棕树的树叶、树干等的利用状态,并对油棕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油棕是热带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基于SCI收录的研究论文分析世界油棕的研究格局,对我国油棕产业布局及科研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结果发现,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研究油棕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法国,而我国在油棕领域的研究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6.
中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油棕授粉昆虫,油棕园主要靠风媒和人工授粉。为研究人工授粉对油棕产量的影响,分别在12个油棕品种上进行了试验,并与风媒授粉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授粉:(1)显著提高了座果率,平均由62.25%提高至89.18%;(2)显著改善了产量性状指标,其中:平均果串重由6.18kg增加至12.40kg,增幅100.64%;果实占果穗平均比重由52.53%增加至66.02%,增幅13.49%;果穗含油率平均由21.71%增加至28.76%,增幅7.05%;核仁占鲜果串比重平均由7.70%增加至8.62%,增幅0.92%;(3)显著提高了鲜果产量,平均增加了61.1%,毛棕油产量提高了113.4%,经济收益增幅达103.23%。  相似文献   

7.
低温是限制油棕生长发育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油棕在低温胁迫下生长特性、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和解剖结构的变化,油棕抗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在油棕抗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旨在为油棕抗寒品种的选育及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程度的人工干旱胁迫下,测定10个油棕品种的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SOD与POD酶活性等,并利用SAS8.1统计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油棕品种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初期(0~5 d),油棕各生理指标向着有利于适应抗旱的方向变化;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5~30 d)和胁迫程度的加剧(trt1~trt3),各指标反映出油棕植株受害;当胁迫达50 d时,各生理指标几乎都向着抗旱有利的方向转变,表明油棕对干旱有较强的耐受性;(2)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SOD酶活性是反映油棕干旱胁迫的最重要的生理指标,可作为油棕品种抗旱性评价的依据;(3)10个油棕品种的综合抗旱力排序为:RYL34>RYL39>RYL38>RYL32>RYL37>RYL31>RYL36>RYL40>RYL33>RYL35。  相似文献   

9.
高产、抗寒和抗旱是我国油棕育种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了油棕种质资源评价研究方面的进展,尤其是在高产、抗寒和抗旱鉴定评价方面;提出了目前油棕资源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培育适合我国栽培的高产、抗寒和抗旱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油棕体细胞胚的诱导是油棕体胚发生技术体系中最关键的培养过程,通过建立油棕次生胚增殖培养方法可有效地实现油棕组培苗快速的增殖繁育。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对油棕体细胞胚发生及次生胚再生途径中若干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建立油棕体细胞胚和次生胚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油棕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在不同基因型的油棕品种内诱导率存在较大差别,其中植物外源激素二氯苯氧乙酸(2,4-D)对油棕胚诱导效果较好;油棕次生胚增殖在不同基因型的油棕品种内差异不显著,木本植物培养基(WPM)在油棕次生胚增殖中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The objective of the project was to compare the acceptability of a African snack product, chin-chin, when fried in soybean, palm, palm olein and palm stearin oils. Forty complete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from volunteer judges who were attending an agricultural exposition sponsored by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fter tasting all products, the judges gave slightly better rating scores to the palm stearin fried chin-chin than to the soybean oil fried products (p<0.10) with the palm olein and palm oil fried products being given intermediate scores. The forced ranking evaluation gave directionally similar results but, because of smaller variation among scores,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p<0.05 level. Since differences in acceptability scores were very smal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mprovement in nutritional value achieved by feeding a less saturated oil (soybean oil) may be worth the slight decline in taste/odor acceptability in comparison to a more highly saturated fry fat (palm olein oil).  相似文献   

12.
棕榈油是由油棕树的棕榈果压榨而成,是重要的食用油及工业用油。自然状态下,油棕的产量受到授粉率的制约。将油棕花粉在适宜的条件下贮存并保持其活力,在适当时间对油棕人工授粉对于提高油棕的产量有实际的意义。本研究运用培养基萌发法研究干燥时间、保存温度、培养温度和培养基成分对油棕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棕花粉保存的最佳条件为在38℃干燥36 h后保存于-20℃;油棕花粉萌发的最佳培养温度为35℃;适宜浓度的蔗糖和硼酸能促进花粉萌发,高浓度则抑制;硝酸钾的浓度对油棕花粉萌发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棕榈油生物柴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棕榈油是世界上最经济的植物油,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棕果及油的产量均最高,棕榈油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越来越被重视,成为生产生物柴油最有竞争力的原料.目前.世界各国对棕榈油生物柴油的高效加工技术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棕榈油生物柴油的加工技术,包括化学法、酶法、多相固体催化法及其他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4.
棕榈油是全球第一大植物油脂,也是我国植物油脂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营养成分较为丰富,应用途径广泛、产品价格低廉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营养成分含量,为棕榈油认知度的提升以及市场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QTL定位是以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利用分子标记与QTL之间的连锁关系来确定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油棕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发育性状等重要的农艺性状都是数量性状,利用QTL定位是对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加快油棕育种进程。综述油棕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阐述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Δ9硬脂酰-ACP脱氢酶(Δ9 stearoyl-ACP dehydrogenase,SAD)是植物中重要的脂肪酸脱氢酶,在调控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非洲油棕和杂交油棕为材料,在油棕果实油脂积累期,分别测定花后120、140、160 d 3个时期的脂肪酸组分;从油棕中克隆SAD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AD在2个油棕品种果实成熟期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非洲油棕中总不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比例(55.76%~60.27%)显著高于杂交油棕(37.2%~45.43%),杂交油棕中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比例(51.61%~56.92%)显著高于非洲油棕(35.54%~38.64%);鉴定了7个基因命名为:EgSAD1~EgSAD4OeSAD1~OeSAD3;EgSAD基因编码的肽链平均为41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3.41~45.92 kDa,等电点为5.99~7.13,蛋白不稳定指数为44.07~53.25,总平均亲水性为-0.496~-0.405。OeSAD基因编码的肽链平均为40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4.94~49.39 kDa,等电点为6.05~7.14,蛋白不稳定指数为43.44~44.61,总平均亲水性为-0.554~-0.489。多序列比对分析,油棕SAD基因氨基酸序列中存在典型SAD特征的保守组氨酸富集区:EENRHG和DEKRHE。在SAD的启动子上鉴定出植物激素响应、逆境胁迫响应、光响应和逆境响应顺式作用元件。EgSADs在油棕果实成熟过程中呈上调表达趋势,EgSAD1EgSAD2在杂交油棕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非洲油棕,OeSADs在杂交油棕果实花后140 d中表达量最高,在杂交油棕的3个时期中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在花后120 d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花后120 d和160 d。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AD调控油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