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试验设N1,K1,N1K1,N1K2,N2K2,和N2K2六个处理,研究芥兰菜薹形成过程生化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芥兰花芽分化前,茎叶可溶性糖,还原糖、蛋白质和游离氨基基酸不断积累,可溶性糖/蛋白质(SS/TP)比逐渐提高。当碳氮化合物积累至小高峰,SS/TP比达一定值时,花芽便分化。K1处理的碳化合物含量最高,而氮化合物含量最低SS/TP比高,花芽分化最迟,其他处理的花芽分化期差异不大。在菜薹形成过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迅速增加,同时茎叶糖和游离氨基酸逐渐积累,但蛋白质含量下降,至现蕾前后叶片的叶绿素和茎叶糖含量开始下降,茎叶蛋白质含量他处理,其菜薹发育最差。在花芽分化过程,茎端DNA含量变化不大,RNA含量在花芽分化前逐渐增加,达一小高峰后便花芽分化,菜薹形成期间,茎端DNA含量缓慢增加,而RNA含量迅速增加,各处理的变化趋势无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硒营养对菜心(菜薹)植株生长、 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试验,设置0、0.25、0.5、1.0 mg/L 4个硒浓度,研究了硒营养对菜心植株生长、菜薹产量和品质 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对菜心植株的菜薹长度、菜薹节数、菜薹节间长度影响不显著,但适宜浓度的硒可显著地促进 菜薹的膨大,增加其粗度,提高菜薹的产量。硒营养对菜心叶片与茎品质的影响不同,硒明显地提高了茎和叶的Vc 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叶片类胡萝卜含量,降低了茎可溶性蛋白含量、叶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盐含量,但对叶片叶 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茎可溶性糖含量、硝酸盐含量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硒处理可促进菜心植株对 硫和硒的吸收,提高植株的硫和硒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菜心生长和菜薹营养品质的影响,筛选EBR的最佳施用浓度和喷施时期。【方法】以广东四九-油青菜心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浓度、不同时期喷施外源EBR对菜心生长和菜薹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喷施EBR能影响菜薹生长和营养指标,喷施低浓度(0.01~0.05 mg/L)EBR可提高菜心的薹长和薹粗,以及Vc、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降低纤维素含量;而喷施高浓度(0.14~0.17 mg/L)EBR可增加菜薹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苗期喷施低浓度(0.01~0.05 mg/L)EBR对菜薹生长和营养指标的提高效果最好,苗期喷施0.05 mg/L EBR菜薹的纤维素含量降幅最大,由对照的5.70%降至3.88%;苗期+抽薹前喷施0.05 mg/L EBR菜薹的全氮含量增幅最大,由对照的0.75%显著增加到1.19%;而在抽薹前喷施0.14 mg/L EBR菜薹的全磷和全钾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36%和7.00%。【结论】菜心施用EBR以低浓度(0.01~0.05 mg/L)为宜,处理时期以苗期喷施或苗期+抽薹前喷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温处理条件下叶用莴苣抽薹过程中花芽、花茎细胞学和茎的形态变化.[方法]以叶用莴苣(Lactuca sativeL.)“G-B30”,“G-B31”为材料,对两个易抽薹品种的花芽和茎的分化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并结合茎的快速伸长时期确定叶用莴苣的抽薹期.[结果]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两个易抽薹品种的茎尖生长点由尖锐的锐角变为半球形,生长锥逐渐加宽变平,且都是在高温处理第4天时茎尖生长点就开始出现由圆锥形变扁平;花茎高温处理第8天细胞排列出现规律性,与常温8d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在8~20 d时花茎伸长迅速.[结论]通过观察花芽和花茎分化的情况,并结合花茎的形态变化判断,综合可知“G-B30”,“G-B31”在高温处理第8天开始抽薹.  相似文献   

5.
以3个不同熟性的菜心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菜心的糖分代谢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熟性的菜心品种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还原糖含量在花芽分化期至花芽分化中期的变化幅度不大,但在花芽分化中期至现蕾期快速升高,在现蕾期至采收期缓慢上升或下降。花芽分化后,叶片各种糖含量均低于薹茎。叶片和薹茎的糖含量均以晚熟品种最高,而早、中熟品种叶片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中熟品种薹茎糖分含量比早熟品种高。叶片的NI、AI活性以及薹茎的SS、SPS活性与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还原糖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但叶片的SS、SPS活性以及薹茎的NI和AI活性与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还原糖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在花芽分化中期至现蕾期的糖分积累最快,花芽分化后叶片的糖分逐渐向薹茎转移,为菜薹的膨大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基础,从而促进菜薹的膨大生长。菜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糖分不断降解,而薹茎的糖分则不断合成与积累,叶片糖分与NI、AI活性以及薹茎糖分与SS、SPS活性的关系密切,提高薹茎的SS和SPS活性可促进薹茎糖分的形成,提高糖分的积累,改善菜薹的品质与风味。  相似文献   

6.
切花秋菊‘神马’花芽分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短日处理下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花芽分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方法】以切花秋菊‘神马’为试材,通过对短日处理下花芽的形态解剖观察及顶芽和叶片中内源激素的测定,研究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花芽分化过程中顶芽中GA3含量下降且大多时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叶片中GA3变化与之相反;顶芽中IAA含量先下降,在小花原基分化初期达到最小值,到花冠形成中期达到最大,叶片内源IAA含量在总苞鳞片分化初期前呈上升趋势,随后逐渐下降,到花冠形成期趋于平稳;内源CTK含量大幅增加,均高于未分化期;顶芽中ABA含量先下降,后期呈现上升趋势,叶片中ABA含量变化与顶芽相反,呈现先积累,经短暂平稳期后逐渐减少的趋势。花芽分化开始后CTK/IAA、CTK/GA3、ABA/IAA和ABA/GA3的比值均增大。【结论】高水平的CTK和ABA与菊花花芽分化相关联。在花芽分化初期,顶芽中低浓度IAA、GA3,以及叶片中高含量的IAA、GA3关系到菊花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在花芽分化后期,顶芽中GA3和IAA的积累关系到花冠形成。从激素平衡来看,维持高比率的CTK/IAA、CTK/GA3、ABA/IAA和ABA/GA3有利于菊花的花芽形成。  相似文献   

7.
俏销的菜心     
《农家科技》2009,(8):20-21
<正>菜心又名菜薹、广东菜薹、广东菜、菜花等,以花薹供食用。菜心起源于中国南部,是由白菜易抽薹材料经长期选择和栽培驯化而来,并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品种。菜心是中国广东的特产蔬菜,其营养丰富,质地脆嫩爽口,味道清甜,可炒食、  相似文献   

8.
不同供硼水平对菜心光合作用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绿粗薹早熟菜心为试材,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供硼水平对菜心光合速率及菜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硼营养处理可以明显改善植株的光合特性,提高菜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改善菜薹品质,提高菜心的食用安全性。当硼浓度为0.4 mg/L时,能有效提高菜心叶绿素、蔗糖、果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降低亚硝酸盐含量,菜薹综合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9.
油菜薹肥施用期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薹期施肥试验结果表明 ,在油菜薹高 6cm(抽薹初期 )施用薹肥效果最好 ,显著优于抽薹前或抽薹盛期。施用薹肥增产的原因是增加了单株角果数 ,并有提高每角粒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薹用大蒜花薹发育进程及其形态和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蒜薹用品种'正月早'、'二水早'和'三月黄'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和显微摄影法对大蒜茎端及蒜薹发育过程进行形态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大蒜茎端生长点的分化进程可分营养生长期、总苞和花序分化期、鳞芽形成期和花芽分化期,其中花芽分化期又可分为花原基分化、苞片分化、气生鳞茎分化以及花器官分化等不同阶段.大蒜鳞芽分化晚于花序分化而早于花器官分化.蒜薹薹身的解剖结构主要由表皮、皮层、维管束和薄壁细胞组成.不同品种大蒜花芽分化和抽薹始期不同,从早到晚依次为'正月早'、'二水早'和'三月黄',与品种特性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蝴蝶兰‘绿熊’在催花过程中的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以2年生健康成熟的‘绿熊’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花芽分化期、抽梗期、着苞期和开花期内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和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催花15~45天(花芽分化期),IAA和GA开始大幅度降低,在45天时达到了花芽分化时期内的最低值;在抽梗期内IAA和GA开始迅速升高并在催花95天时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各时期的IAA和GA含量;催花195~240天(开花期)内两者均降低。ABA和ZR在催花15天(花芽分化期)时开始显著上升;抽梗期内ABA的含量下降,而ZR变化不显著;着苞期和开花期内两者均上升,ABA和ZR催花240天(开花期)时达最高值,分别为催花0天(花芽分化期)时的3.2倍和2.97倍。研究认为,内源激素变化对‘绿熊’的花芽分化花器官发育起着十分显著的调控作用,低浓度的IAA、GA和高水平的ABA、ZR有促进‘绿熊’花芽分化的作用,高浓度的IAA、GA和ZR有利于‘绿熊’花梗的伸长。  相似文献   

12.
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胚乳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油松种子置于(25±1) ℃培养箱中培养,通过分析胚乳内GA3、IAA、ZR及ABA含量的变化,探讨种子萌发初始阶段胚乳内源激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油松种子胚乳内源激素在萌发初始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GA3含量在培养最初27 h变化不明显,随后逐渐升高,在培养结束时达到最大值18.87 ng/g。IAA和ZR的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ZR含量在培养最初9 h变化较小,随后快速升高,在培养45 h达到最大值15.57 ng/g后,又缓慢降低。IAA在置床最初18 h含量基本保持在22.22~22.54 ng/g,随后迅速升高,在培养54 h达到峰值29.06 ng/g后,含量开始降低。ABA含量在培养最初18 h变化不明显,随后快速降低,在培养72 h时降为最低值40.10 ng/g。胚乳中GA3/ABA、IAA/ABA及ZR/ABA比值在置床初期变化较小,随后逐渐升高,在培养结束时达到最大值。油松种子胚乳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萌发进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比较生理学的方法研究了糖用甜菜和饲用甜菜生育期间蔗糖变化规律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动态。结果表明,(1)生育期间甜菜叶片、叶柄和根中的蔗糖含量皆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1对真叶时,胚轴中就已有蔗糖存在,并在8片叶脱皮时蔗糖含量即高达10%左右。其中叶片和叶柄中为饲用甜菜高于糖用甜菜,根中则正好相反。(2)叶片中蔗糖积累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趋势,但糖用甜菜上升幅度小;叶柄中表现为先上升后  相似文献   

14.
以野生欧李为试材,研究欧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中不同形态钙和不同溶解性果胶的含量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欧李果实钙素吸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欧李果肉中果胶酸钙、磷酸钙、草酸钙和剩余钙形态含量变化均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且均以花后45 d含量最高,水溶性钙形态含量呈先下降后增长趋势,花后90 d含量迅速增长,花后...  相似文献   

15.
梨采后果实质地与Ca2+、果胶、丙二醛、乙烯动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果实质地和贮藏性存在明显差异的黄花、湘南梨为试材,对贮藏期果实硬度、Ca^2 、果胶、丙二醛、乙烯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花在贮藏前期Ca^2 含量高且呈迅速下降的趋势,湘南在贮藏初期Ca^2 含量低但相对稳定,在贮藏末期有一个迅速上升的过程;两品种果实硬度、原果胶含量逐渐降低,水溶性果胶、丙二醛(MDA)含量逐渐上升,但黄花在果实贮藏初期的变化幅度大,而湘南在贮藏后期变化幅度大;两品种在贮藏的第10天左右出现乙烯峰值,黄花的峰值为湘南的3.04倍。还对造成两品种质地及贮藏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周琦  赵峰  汤鹏  祝遵凌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0):2797-2804
【目的】探究睡莲属珍贵水生植物香水莲花开花至衰老进程中花瓣生理指标变化规律,为香水莲花的花期调控及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紫花、粉花、黄花和白花4种不同花色香水莲花为试验对象,测定其开花过程中花瓣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淀粉(St)和脯氨酸(Pro)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透性、脂肪酶(Lip)和脂肪氧合酶(LOX)的活力,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花色香水莲花花期各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4个不同花色香水莲花花瓣内SS和SP含量均先增后减,在盛花期达峰值,至末花期迅速下降,而St总体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Pro含量自初花期不断减少。不同酶活性变化存在差异,POD、SOD、CAT和PPO酶活性随花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POD和PPO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盛花期;紫花型和粉花型香水莲花的SOD和CAT活性的峰值出现在初花期,而黄花型和白花型香水莲花的峰值则出现在盛花期。花瓣中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均不断上升;Lip活性总体上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而LOX活性则随花期不断下降,在末花期活性最低。香水莲花开花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营养物质、保护酶及抗逆物质起正向调节作用,而MDA和细胞膜透性具有负向调控作用。【结论】香水莲花开花与衰老受多因素共同影响,花期花瓣中营养物质、保护酶及抗逆物质的协同作用,可延缓衰老,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加剧则促使花瓣衰老、凋亡。黄花型香水莲花花期较长,观赏价值更高,值得在生产及景观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氮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烤烟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氮代谢规律。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随烘烤进程发展逐渐减少,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且均在变黄中期和定色期有一个快速变化阶段;烤后烟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鲜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成高度正相关;蛋白酶活性在烘烤开始后24h和60h分别有一个高峰。鲜叶中NO#+-#-3含量与其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相关,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硝酸还原酶活性从烘烤开始就逐渐升高,24h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失活。NO#+-#-3和NO#+-#-2含量在烘烤初期迅速上升,变黄末达到最大值,在定色阶段快速下降,但烤后含量仍比鲜叶高得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水稻的非充分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以水稻汕优63号为试材,在5个主要生长期,设正常供水、受旱5 d、受旱10 d、受旱15 d 4个处理,研究了单株植物伤流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供水单株根系伤流量到拔节孕穗后期至抽穗开花前期达到高峰值,以后逐渐减小。单株根系伤流量与生育进程天数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01 2x3+0.166 8x2-4.806 3x+43.146(R2=0.972 1)。同一个生育期内胁迫程度越大,根系伤流量就越小,相对含水量低于30%时,根系伤流量几乎为零。抽穗开花期干旱的影响最严重,分蘖前中期的影响最小。[结论]单株水稻根系相对伤流量与相对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方程为:y=-0.026 6x2+4.694 3x-116.190 0(R2=0.786 9)。  相似文献   

19.
芥兰对氮磷钾的吸收以钾最多,氮其次,两者差异不大,磷最少。钙的吸收比氮、钾少而比磷、镁多。镁的吸收比磷少。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因生长期而不同。花芽分化前氮钾比例较高,且钾明显大于氮,菜薹形成期间氮钾比例缩小,采收时氮磷钾比例为5.3:1:5.5,植株的氮磷钾含量随着生育过程逐渐降低。吸收量则随着生育过程而逐渐增加,菜薹形成期间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3/4以上。氮磷钾等养分的分布随生育过程而变化。花芽分化前95%以上的养分分布在茎叶,花芽分化后的菜薹形成期间分布在茎叶的养分比例逐渐减少,而菜薹占的养分比例则迅速增加,采收时占氮3/4,占磷、钾、钙和镁的2/3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