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试验从生产上通常采用的几种种植密度,认识笨麻发生的规律,探讨群体的叶面积,透光率及单株的干物质生产与笨麻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籽秆兼用工业大麻在云南省大理地区生产适宜的种植密度,选用云麻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5个种植密度(1、2、3、4、5万株/hm2)的比较试验,研究其对工业大麻农艺性状、麻籽产量及麻秆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影响云麻7号种子的成熟期,密植的比稀植的大约提早2 d。低密度种植,雌麻的比例较高,而高密度种植,雌雄比例基本达到1∶1。雄麻株高是在5万株/hm2密度下最高,为343.5 cm,而其茎粗和分枝数均是在1万株/hm2密度下最粗或最多,分别为29.9 cm和32.6个。雄麻的单株花叶和麻秆重量也在1万株/hm2密度下最高,分别为0.10、0.43 kg/株。而雄麻花叶产量最高是在4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为863.33 kg/hm2,其次是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846.33 kg/hm2。同样,雄麻麻秆产量最高是在4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为4081.33 kg/hm  相似文献   

3.
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赖明志 《茶叶科学》1987,7(2):13-18
在等量施肥的条件下,对亩植2666株、5332株、7998株和21328株4种不同密度茶园进行了比较试验,前10年的结果表明:产量在亩植8000株以内,与密度呈高度正相关(r=0.991),超过这一密度产量反而下降。各处理茶树达五年生时,树冠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趋于接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茶树的生长势随之下降,叶层的透光率加速减弱,植株的自疏率显著增加,种苗成本也大大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大面积推广时,以亩植5000—8000株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1979~1981年的试验表明,滨湖麻区高产品种为“鸡骨白”、“芦竹青”。在沙质土、肥力中等、行距80厘米,蔸距35厘米,细切种根育苗移栽条件下,三年平均亩产分别为154.35公斤、151.02公斤,比黄壳早(142.35公斤/亩)、湘苎一号(122.6公斤/亩)、黑皮蔸(96.0公斤/亩)、自里子青(59.78公斤/亩)增产。 1979~1981年的试验还表明,滨湖麻区苎麻  相似文献   

5.
以单雌性工业大麻云麻雌1号作为对象,研究不同雌雄配比(雄株比例为10%、20%和30%)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5210、10 420、15 630株/hm2)对麻籽和麻糠产量的影响,进而探讨单雌性工业大麻用于籽糠兼用的生产模式。结果表明,在同一雌雄比例下,种植密度越大,麻籽、麻糠、麻秆及大麻二酚(CBD)理论产量越高;在最大种植密度15 630株/hm2下,20%雄株率下的麻籽、麻糠、麻秆及CBD理论产量均高于10%和30%雄株率的产量,其麻籽产量为5738.02 kg/hm2,麻糠产量为6087.14 kg/hm2,麻秆产量为9396.35 kg/hm2,CBD理论产量127.58 kg/hm2。在单雌性工业大麻云麻雌1号籽糠生产实践中,建议配置花期一致的20%左右雄株,保证授粉充足,实现麻籽和麻糠丰产。  相似文献   

6.
麦套花生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较大。试验表明:产量以中密度(1.9万株/亩)处理最高,其次是低密度处理(1.5万株/亩),高密度处理(2.3万株/亩)最低。麦套花生适宜种植密度为1.8~2.0万株/亩,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结果数降低趋势明显,而公斤果数则以高密度处理最高,中密度处理最低,出米率有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棉花铃期和铃重变异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本试验设置了三个播期(4/20、5/3、5/15)和二种密度(2,500、4,000株/亩),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0.03亩。供试品种岱红岱。自始花后不久,每5天一次对各处理当天开的花挂牌标记,每个处理组合每天挂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对马铃薯不同密度、不同种行植距、以及氮、磷、钾的不同施用量的栽培试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a.5个因素的产量和增产速率是基本一致的,其效应依次为N 肥(x_3) >密度(x_1)>K 肥(x_5) >行距(x_2) >P 肥(x_4) 。b.产量模型与投资效益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 822和R=0. 895二者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为r=0. 4016,即产量越高,投资效益就越高。c.代表该模型最可靠的丰产结果在2500~3000公斤/亩范围内,与当前大田生产水平相吻合,优化方案分布频率占总次数的29. 47%。d.高产水平方案的指标为4000~4500公斤/亩,其最优组合方案为密度5000株/亩,行距85匣米,氮肥20公斤/亩,磷肥15公斤/亩,钾肥15公斤/亩。  相似文献   

9.
茶园密植能速成、早高产,按货币的时间价值法则,早投产、早高产的利大,再结合采用短期经营方式,择茶树生产能力较强,盈利较多阶段进行生产,过后,更新重种,以充分发挥密植茶园速成、早高产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基于这些观点,并参照各地实践,认为云南大叶茶用种子种植时,亩植1.5万株是可以的,会有较好的经效济益的。本文仅就本省华侨农场系统(大陆部份)云南大叶、凤凰水仙等用种籽直播时,亩植1.5万株(单株植)的可行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茶园的最佳种植密度,进入七十年代后,很多人在探索,并陆续发表了阶段性结果。1976年,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用苔茶种子直播,作了一个茶叶种植密度的试验,有四个不同处理,各在150厘米宽茶畦上,单条栽亩植1333丛0.4万株,双条栽亩植2666丛0.8万株,三条栽亩植3999丛1.2万株,四条栽亩植5332丛1.6万株,1982年写成“茶树合理群体结构及其生长指标的研究”《茶叶科学研究年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马铃薯主要栽培措施(水分、氮肥、磷肥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因素与产量的主次关系和双因素搭配的产量效应,根据模型求极值找到了亩产3205.5公斤的最佳农艺措施(灌溉水120~150mm,尿素19.8公斤/亩,三料磷6.4公斤/亩,密度3352.3株/亩)。为总结马铃薯栽培经验与指导生产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对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研究,得出了"云麻1号"的最适宜的栽培密度,为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逐渐减小,而分枝高度、小麻率逐渐增加;栽培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产量降低.小区产量试验表明,"云麻1号"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栽培密度以46.95万株/hm2为宜,干茎杆产量可达15708kg/hm2.  相似文献   

13.
一、试验目的:探索麦后直播棉花的生育动态、产量结构以及皮棉亩产过百斤的栽培技术措施,为棉田耕作改制和实现机械化积累经验。二、试验实施过程:1、试验地面积0.67亩,粘性红壤土,肥力中下,前作小麦万年2号,供试棉种为“479”。2、耕作管理:5月31日割小麦,当天下午用牛翻地。6月1日大雨,2日下午按设计要求整地作畦,突击播种。亩播种量15斤。畦宽(包沟)6尺,播四行棉花,宽行2尺,窄行1尺,平均行距1.5尺,株距0.4尺,计划密度一万株/亩,实际密度7,684株/亩。整地时亩用麻枯100斤开5寸深沟施于  相似文献   

14.
闽南地区桉树不同种植密度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种植密度的桉树试验研究分析表明:不同密度种植造林的桉树,树高、胸径、单位蓄积量的生长有显著差异,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差异很大,按目前我省大部分造林株数为110株/亩与试验的90株/亩和70株/亩的林分相比效果差异十分明显,扣除成本余额分别为2674.26元/亩、4025.38元/亩和3072.72元/亩。  相似文献   

15.
“南种北植”是我国北方红麻产区已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措施。但是,南方红麻种子引到北方种植后,麻株不能开花或花而不实。因此,山东省农业厅同产麻区各级农、商部门和广大社队干群,为了改变年年从两广调进红麻种子的被动局面,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的帮助下,根据植物光周期理论,经过三年的试验,对麻株采用短光照处理制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在旱季和雨季研究了水稻“Prakask”(Oryza Sativa Linn.)插植密度对光能利用的影响,采用9种插植密度,每平方米1株~100株,结果为:随插植密度加大会叶积面系数、总干重、光能利用和稻谷产量增加,至25株/米~2的密度达到稳定。从每平方米1株~100株随种植密度增加,旱季总重、稻谷产量和光能利用增加4.8倍,雨季总干重和光能利用增加3.5倍,稻谷产量增加2.7倍。  相似文献   

17.
我区种植红麻只有9年历史。虽是新麻区,但历年种植面积均在万亩以上,已成为我区农民喜爱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红麻枯腐病(又名茎枯病)发生逐渐严重,大部分麻田均有发病,有的麻株成片枯死,严重影响了红麻的品质和产量。笔者针对红麻枯腐病的发生与防治,作了初步的调查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南种北植”是我国北方红麻产区已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措施。但是,南方红麻种子引到北方种植后,麻株不能开花或花而不实。因此,山东省农业厅同产麻区各级农、商部门和广大社队干群,为了改变年年从两广调进红麻种  相似文献   

19.
棉花的种植密度是生产上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当前不少人认为,现在植棉水平提高了,应把主攻高产的途径寄希于“稀植”栽培。这样往往能丰产难稳产,能增产不能增收。从我市郊区棉田种植情况可以看出,过于稀植(亩2000株左右)的棉花,不仅花工耗肥,而且品质较差;密度过大的棉花(亩株数在5000以上),要求栽培管理严格,增产较稳而不高,单铃重减轻明显。因此,壮株适宜密植乃是棉花高产、优质、节本、高效益栽培的重要途径。壮株密植是把壮株与密植相结合,即在壮株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密植,使棉花的群体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发挥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在大面积生产上,依靠适当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夏大豆主要栽培措施(行距、密度、氮肥和磷肥)与产量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因素与产量的主次关系和双因素搭配的产量效应。根据模型求极值找到了亩产204公斤的最佳农艺措施(行距35厘米,密度2.3万株/亩,三料磷9公斤/亩,尿素9公斤/亩)。利用微机模拟仿真试验,得到了指定产量水平的最优农艺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