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密度与氮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密度与氮肥对油菜产量的效应,建立密度与氮肥的产量效应方程,求出最高产量(3201.96kg/hm^2)时的密度为53.45万株/hm^2、施氮量(纯N)为406.23kg/hm^2。生产上应采取“控制密度,增施氮肥”的科学方法来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基施氮肥用量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氮肥用量以91.1kg/hm^2纯氮为宜,播种量以112.5kg/hm^2为宜,小麦产量达8380kg/hm^2。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连续4年的不同氮施用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白浆型水稻土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长趋势,碱解氮增高,速效磷和速效钾则显著地下降;植株体内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曲线关系,全钾呈直线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水稻产量有44.6%来自土壤生产力,55.4%的产量来自人们的施肥和栽培,最高产量的氮肥施用量为171.1kg/hm^2,最佳施用量167.5kg/hm^2,经济效益最佳,投入产出比1:2  相似文献   

4.
玉门地区啤酒大麦氮肥施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表明,中低产田啤酒大麦田以施纯氮225kg/hm^2、五氧化二磷172.5kg/hm^2,磷肥全作基肥,氮肥施用方式以基肥30% ̄50%,头水追施30% ̄50%,二水追施20%,前重后轻分次施用为宜。  相似文献   

5.
通过本文研究,二次多项式的95%最大产量相应的施氮量水平分别2为137.5kg/hm^2和120.6kg/hm^2,冬不麦和夏玉米轮作总产为14402kg/hm^2,基本达到了吨粮田水平,研究表明,为减少作物收获后0-100cm土壤NO3一N残留量,同时维持作物产量水平,可施用二次多项式95%最在产量相应的施氮量水平,也达到了减少土壤NO3-N淋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渭源县干旱山区地膜玉米要得到≥7500kg/hm^2的产量目标,应施氮肥112.5~450.0kg/hm^2,磷肥375~750kg/hm^2。  相似文献   

7.
采用裂区试验方法,探索直播条件下香两优68的最适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结果以播种量30.0kg/hm^2和施纯氮135kg/hm^2的处理组合产量较高,达6 765.0kg/hm^2。  相似文献   

8.
密度和氮肥对杂交狼尾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杂交狼尾草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生态生产条件下,以种植密度7株/m^2,群体和个体生长最佳,产量最高;杂交狼尾草对氮肥要求大,在本试验施氮范围(470kg/hm^2)内,产量随氮水平提高而增加,较高氮水平下,分蘖发生多而快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茎叶蛋白质含量在生育期间变化很大,刈割期迟,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增加氮肥用量可明显改善鲜草品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1996年和1998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吉林黑土上化肥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N肥是主导的增产因素,其最佳产量和最佳量分别为12738.6kg/hm^2和291.6kg/hm^2,及11542.7kg/hm^2和277.8kg/hm^2,不同N肥用量下肥料利用率分别变化在32.3%~64.3%及35.5%~62.2%之间。根据最佳产量找出“最佳”利用率分别在49%和51%左右  相似文献   

10.
亳州市小麦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亳州市土壤肥力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6.0~7.5t/hm^2)的氮肥施用技术要点如下:每公顷施纯氮225kg,基追肥比例为7:3或6:4,追肥在小麦返青期或拔节期第一节间定长时施用。  相似文献   

11.
杂交早稻和晚稻的需氮量与N利用率的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57.5 kg/hm2(纯N),表现为N肥利用率较高,单产水平较高。不施氮肥处理的产量下降1380~3015 kg/hm2。  相似文献   

12.
前茬冬作马铃薯的早稻氮肥合理调控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前茬冬作马铃薯的早稻氮肥合理调控,进行了不同施氮量对早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施氮量为60 kg/hm~2时产量显著高于施氮量为90、120 kg/hm~2的处理,抗倒伏能力强,同时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均具有显著优势。此外,施用有机肥的增产效果显著。建议前茬冬作马铃薯的早稻氮肥减施70%~80%,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产量、提高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丘陵山区冬水田水稻的单产水平及氮肥的利用率,实现区域水稻高产高效和生态友好等目标。笔者以大面积水稻生产代表品种‘渝香203’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方式对水稻抽穗—成熟期生物产量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率及稻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生物产量、氮积累总量以及稻谷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氮肥后移作穗肥有利于水稻的生物产量积累和合理分配,在中氮处理(10 kg/666.7 m2)采用底肥:穗肥=5:5 的施氮方式下,水稻茎鞘输出率和转换率均较高,分别达到56.59%和48.59%。氮肥后移作穗肥有利于提高氮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率,适宜的施氮比例受施氮量的影响而不同。氮肥后移作穗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穗平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实现大穗高产。兼顾稻谷产量与氮肥高效,重庆冬水田地区杂交水稻的高效施氮策略为纯氮10 kg/666.7 m2,且采用底肥:穗肥=6:4 或5:5 的施氮方式。稻谷实际产量为9910.68~9940.62 kg/hm2,平均产量为9925.65 kg/hm2。  相似文献   

14.
氮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为试验肥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全量基施普通氮肥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会造成水稻减产;而基施控释氮肥能提高群体的有效穗数,改善单株的产量构成结构,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最终提高水稻产量。在施N量减少30%条件下(CRU70%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最高,且产量显著高于普通氮肥处理(PU100%处理)。本研究条件下,CRU70%+PU30%处理的实粒数和结实率最高,水稻产量最高(8 939 kg/hm2),较CRU70%处理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品种“特优45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不同氮肥水平处理,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生物性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氮肥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在低氮条件下,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株高、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等生物性状;但当氮肥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株高、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等指标随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元阳传统栽培品种和外来引入新品种对不同氮肥用量的响应,在不同的氮肥处理下,对元阳地区月亮谷(传统品种)和楚粳26号(新品种)的氮素吸收量、水稻稻瘟病病情指数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投入量的增加造成月亮谷减产,并引发了稻瘟病,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随氮肥投入量的增加而下降,处理2(7500kg/hm2有机肥)产量最高,分别比处理1(不施肥)、处理3(7500kg/hm2有机肥+75kg/ hm2氮肥)、处理4(7500kg/hm2有机肥+150kg/hm2氮肥)增产14%,10%,11%。而对于楚粳26号,氮素用量最高的处理4(7500kg/hm2有机肥+150kg/hm2氮肥)相比处理1(不施肥)、处理2(7500kg/hm2有机肥)、处理3(7500kg/hm2有机肥+75kg/ hm2氮肥)分别增产77%,46%,10%,氮素利用效率随氮肥投入量的增加呈上升状态。  相似文献   

17.
施氮对两系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汕优 63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施纯氮量( 0 kg/hm2、150.0 kg/hm2、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对扬两优 6号产量及其对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扬两优6号吸氮量、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以施纯氮225.0 kg/hm2处理最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扬两优6号的籽粒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和产谷效益均高于汕优 63.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后移量对稻套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其中稻套麦10月25日播种,拔节肥按不同尿素施用量分5个处理:A:150 kg/hm2;B:225 kg/hm2;C:300 kg/hm2;D:375 kg/hm2;CK1:0kg/hm2。收稻后旋耕撒播小麦(茬后种麦)分2个处理,分别为CK2:于11月5日播种;CK3:于11月15日播种。稻套麦大田用种量225kg/hm2,茬后种麦大田用种量150 kg/hm2。[结果]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施用拔节肥225 kg/hm2后其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经济系数均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以及不施氮处理CK1。但与稻茬后撒播小麦相比,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稻套麦产量要低于适期茬后种麦水平,高于迟播小麦。[结论]该研究可为稻套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施氮模式对早稻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选择肥力中等的水稻田块,设置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肥(150kg/hm2,按N计,下同)、最佳养分(120kg/hm2)、超高产高效(150kg/hm2)、超高产(180kg/hm2)5种氮素水平,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对早稻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高效处理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积累,有利于水稻对养分的吸收,与相同施氮水平的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其单产提高了5.61%,氮肥利用率提高了34.49%,表明超高产高效处理模式在稳产增产的前提下,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损失,减少施肥带来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优287为材料,研究了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鄱阳湖流域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磷投入的条件下,磷素积累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间歇式灌溉抑制了水稻生育前中期的磷素积累量,促进了生育后期的磷素积累量,提高了茎鞘的磷素转运量和比例以及穗部磷素的增加量。在间歇式灌溉和常规淹灌方式下,氮肥施用量180 kg/hm2时,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肥=5∶3∶2)均能提高水稻磷素积累总量和穗部磷的增加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组合的磷素积累总量和产量以W1N2F(2水分间歇式灌溉,氮肥用量180 kg/hm2,其基肥∶分蘖肥∶穗肥=5∶3∶2)组合的最高。可见氮肥后移有利于促进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