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海北部大连沿岸虾夷扇贝天然苗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调查了2005、2006年黄海北部大连海域虾夷扇贝的繁殖期、浮游幼虫的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对虾夷扇贝海区天然采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6年该区域的獐子岛海域、大长山岛海域、广鹿岛海域养殖的虾夷扇贝的繁殖期在4月初至5月上旬,盛期在4月15~25日。4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此区域均可发现大量的虾夷扇贝浮游面盘幼虫,不同区域浮游幼虫密度变化很大。5月底至6月初是面盘幼虫集中的附着变态时期,在海区投放附着袋可进行虾夷扇贝天然苗的采集。从各海区虾夷扇贝浮游幼虫的拖网调查和采苗结果看,在虾夷扇贝主要养殖区獐子岛、大长山岛海域和广鹿岛海域,浮游幼虫在浮游的初始阶段能够形成较高的密度,但在附着阶段密度极低,不能采集到大量苗种,但在远离虾夷扇贝养殖区的大李家湾和凌水湾,浮游幼虫的出现比养殖区晚,在幼虫附着期能达到较高密度。能够采集到大量天然苗种。2005年在凌水湾的采苗数量达526±131个/袋(壳长0.6~1 mm),2006年在大李家湾的采苗数量达673±200个/袋(壳长0.6~1mm)。  相似文献   

2.
2012年在老铁山黄渤海分界线附近海区和位于旅顺渤海沿岸的董坨子海区进行了不同海区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海区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位于黄海海域的铁山东采苗水平为3 600枚/袋,平均壳高2.1mm;位于渤海海域的铁山西采苗水平为528枚/袋,平均壳高2.0mm;位于旅顺渤海沿岸的董坨子海区采苗水平为216枚/袋,平均壳高为1.9mm。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效果,主要取决于采苗海区的浮游幼虫数量,尤其是即将附着的成熟幼虫数量和持续时间。即成熟幼虫数量多、持续时间长,采苗效果好,反之采苗效果差。  相似文献   

3.
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2005—2006年,在大连旅顺沿海进行了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试验结果为:2005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第1批为231枚/袋,第2批为423枚/袋;2006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为242枚/袋,董砣子海区为456枚/袋。生殖腺指数等调查结果表明,长海县各海区虾夷扇贝开始产卵时间在3月末4月初。虾夷扇贝浮游幼虫附着高峰期出现在5月底。  相似文献   

4.
我县从1979年开始先后在三个公社十七个采苗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扇贝自然采苗试验,取得了较高的获苗量。当年共放采苗袋3.2万个,获苗460万个,平均每袋采苗140个;1980年,投袋4.1万个(实收袋3.5万个),获苗1400万个,平均每袋获苗430个;1981年投袋猛增45万个,平均每袋获苗近300个。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到了提高采苗量的四个技术关键: 1.选择采苗海区。要求水质好,无淡  相似文献   

5.
祖国各地     
长岛县扇贝采苗的五条经验 4月20日,山东省长岛县召开扇贝海区采苗经验交流会,会上总结了五条经验。一是选择好理想的采苗海区。必备的条件是:海区附近有自然生长的成贝和有人工养殖的亲贝资源,海区水质澄清,浮泥少,透明度较大。湾口朝南到东南,有围湾流,有利于扇贝幼虫集中和附着; 二是选用采苗袋,由聚丙烯,聚乙烯沙网制成。长30~40厘米。袋内装二两左右乙烯废旧网片,作为附着基; 三是掌握准确的采苗时间,既不能过早,又不能过晚。每年大约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县的扇贝养殖得到较迅速的发展,在采集自然苗种和养殖技术方面都摸索了一些经验。1984年,全县22个采苗区投放247万个采苗袋,共获扇贝苗25.69亿粒。其中能供生产用的达10亿粒以上。下面就扇贝采苗和养成技术作简要介绍。 1.选择适宜的采苗区。要求采苗区亲贝资源丰富,水质好,无大量淡水注入,有洄流湾。 2.选好采苗器材。要选择既适于稚贝附着,价格又相宜的材料。采苗袋用网目1.2~1.5毫米聚丙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长岛县水产科技人员,在开展扇贝人工育苗研究的同时,利用当地扇贝资源的优势,进行自然苗采集试验,以发展扇贝养殖。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去年,全县投挂扇贝采苗袋四万一千个,采集贝苗一千五百一十万粒,可供二百亩养殖面积的用苗。据初步总结,采集扇贝自然苗主要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虾夷扇贝增养殖生产的发展,亲贝资源量逐渐增加,在繁殖季节海区出现大量虾夷扇贝浮游幼虫,为充分利用浮游幼虫资源,获得优良虾夷扇贝苗种,协助采苗业户及相关苗种收购业户对特定海域采苗进行技术支持。技术路线如下。一、海区采苗预报及采苗时机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为利用海洋中贝类幼虫资源,优化虾夷扇贝、紫贻贝采苗技术,在旅顺黄海沿岸虾夷扇贝采苗海区投放贝类采苗器,位置距离水面分别为2、3、4、5、6、7、8、9和10 m,共设9组;贝类采苗器投放40 d,观察2~10 m水层虾夷扇贝及紫贻贝附苗数量,研究贝类采苗器投放水层对虾夷扇贝和紫贻贝附苗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设定水深范围内,虾夷扇贝附着数量随着水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多,6 m以下水层虾夷扇贝附着数量多,差异不显著;贻贝附着数量随着水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在5 m以上水层附着数量多,差异不显著,5 m以下水层附着数量急剧减少。因此,采集贻贝苗种利用5 m以上水层效果好,尤其是2~3 m水层,如果采集虾夷扇贝苗种可以利用6 m以下水层。  相似文献   

10.
正虾夷扇贝味道鲜美、肉质丰满、产量较高,并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虾夷扇贝养殖生产技术的发展,亲贝资源量逐渐上升,在繁殖季节海区里出现大量虾夷扇贝浮游幼虫。近年来我区相关企业和养殖户每年都在旅顺海域开展"自然采苗",我们在多年采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采苗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改进,对充分利用虾夷扇贝浮游幼虫资源、获得优良苗种有很大帮助。一、虾夷扇贝海区采苗的目的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长岛县自1975年扇贝自然采苗获得成功以后,全县扇贝放养面积大幅度增加。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扇贝苗种仍感不足。该县的井口养殖场根据扇贝每年春秋两季都产卵繁殖的特点,于1982年开始试验一年采苗两次。即在拣夏苗的同时,把刷洗干净的采苗袋挂到采苗架子上,以便采纳秋苗。他们先在县水产研究所的配合下进行试采:选用长60厘米、直径25厘米、网目为2.5厘米的挤塑笼,外套1.5毫米网目的丙烯沙网,试验投放了29笼,结果平均每笼采得幼贝1,000~2,000个。在试采有成效的基础上,当年10  相似文献   

12.
大钦岛海区虾夷扇贝采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在山东长岛县大钦岛南部海区进行虾夷扇贝采苗试验。采用规格为35cm×50cm的12目聚乙烯网袋组成的采苗器,垂挂于浮筏上,第一组网袋距离水面约3m,采苗器下端绑系质量约4kg坠石。试验结果表明,5月26日至6月1日投放采苗器平均采苗量40~50个/袋,6月6日投放采苗器平均采苗量10个/袋。3m、5m、8m采苗水层分别为30个/袋、48个/袋、71个/袋。远岸区平均采苗46个/袋,近岸区平均采苗24个/袋。  相似文献   

13.
四、采苗海湾扇贝眼点幼虫的壳长范围为150—220微米,幼虫群体出现眼点幼虫时的平均壳长一般为170—190微米。眼点幼虫出现后,立即倒池清涮池底,投放采苗器采苗,或将幼虫移到另外的池采苗。必要时可根据幼虫的实际密度进行并池或扩池。如培育池较多且幼虫发育较整齐时,亦可根据预计的眼点幼虫出现日期对部分池提前倒池。倒池时,注意防止幼虫流失、干露或在网箱中密度过大。  相似文献   

14.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包括亲贝培育、促熟、采卵、受精与孵化、幼虫培养、采苗、幼苗培育、苗种海上中间培育及饵料生物培养等生产环节。在整个育苗过程中,可根据生物学及生态学特点,通过控制水温、改善水质、投喂饵料、控制光照、采苗及中间培育等措施,在正常条件下达到稳产、高产,为养殖提供大量的廉价用苗。  相似文献   

15.
《水产科学》2012,(3):164
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成果获2011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通过在开放性海域进行虾夷扇贝采苗技术、天然苗种中间育成技术及天然苗有效利用技术等关  相似文献   

16.
周玮  薛真福 《水产科学》1992,11(2):18-20
魁蚶海区采苗是新兴的采苗产业。1990年长海县魁蚶采苗489万袋,获蚶苗6亿枚,不仅为魁蚶增、养殖业提供了大量苗种,同时也为采苗企业带来了较大经济效益。我国黄海北部及渤海大部海域均有广泛的魁蚶自然资源分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及石油毒性对栉孔扇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我国珍贵海珍品之一,主要分布于辽宁和山东沿海。1974年山东长岛县及大连金县的扇贝人工育苗获得成功后,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大水体人工育苗已达到62万个/米^3,自然海区平均采苗量为523个/袋,为大规模开展扇贝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苗种来源。  相似文献   

18.
于2007年在青岛流清河扇贝养殖区对当年升温培育的栉孔扇贝稚贝进行了海区养成。通过提早分苗比较了分苗组和不分苗组的扇贝生长情况,同时比对了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的生长情况,并拟合出栉孔扇贝湿重与壳长、壳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提早分苗的栉孔扇贝壳长(19.97mm)大于未分苗组(15.69mm,P〈0.05)。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相比在生长上具有优势(P〈0.05),至当年的12月20日,它们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89mm和13.59mm,次年的9月12日,平均壳长分别为51.45mm和45.45mm。春季升温苗种在夏季高温季节的成活率高于自然采苗的苗种(P〈0.05),分别为84.25%和37.14%。  相似文献   

19.
1978年绥申县止锚湾发现少量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J.& P.)苗。为了评估这个海湾的苗场开发利用价值,1979年设计了新的采苗器具,查明了亲贝栖息场、繁殖期、附苗期及幼体分布数量和潮流变动等情况。结果表明:止锚湾套浅口敞,潮流多变,幼体集中区极不稳定,作为生产性海区采苗场,是有很大缺陷的。  相似文献   

20.
虾夷扇贝自然采苗是一项近几年新兴起的技术^[1],其优点在于贝苗生长和成活率都高于人工育苗。辽宁省旅顺渤海沿岸现有采苗台筏11000余台,年采苗量在30亿枚左右,随着采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如何快速、高效分离大批量的扇贝苗已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