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ARC/INFO支持下,利用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1∶50000植被分布图和其它辅助数据,选取多个有代表性的景观指数对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异质性较高,连通性较好,破碎化程度不明显;各景观组分的面积和周长分布极不平衡,森林景观是区内主要景观类型,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等少数几种组分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受干扰程度最大的景观类型是竹林和农田景观.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波段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植被图及外业调查,采用多个景观格局指数首次定量分析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及破碎化特征.借助ERDAS image8.7软件,将额河流域景观类型划分为7大类10小类,其中包括5大类8小类植被类型,影像总的分类精度达到87.2%.5大类植被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耕地16.5%、河漫滩林地2.6%、湿地1.6%、草地10.5%、荒漠52.2%.格局指数分析表明;河漫滩林地在景观中呈小斑块分布,其斑块最大周长和最大面积及平均面积均小于其他植被类型;河漫滩林地的斑块形状比较复杂,其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和类型边界密度指数均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多个景观指数都表明河漫滩林地在景观中的破碎化程度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河漫滩林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富集性吸引了人类高强度的干扰所致.额河流域景观类型面积分布最不均匀,但景观类型斑块数分布相对较均匀.  相似文献   

4.
根据土地类型和植被特征划分景观类型,然后运用GIS软件进行数字化,并计算斑块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南湾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共有松林、杉林、栎林、竹林、板栗林和茶园等6种类型。各类型的面积、周长及斑块数都不均衡;松、杉林景观处于主导地位;茶园形状最复杂,而松、杉林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PLAND指数、MPS指数、AI指数、PAFRAC指数、SHDI、SHEI指数对贵州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以地类划分的景观中,林地斑块占主体(91.93%),其中尤以纯林斑块面积最大(61.76%),且斑块完整性最高;在以林分起源划分的景观中,天然林斑块面积占总面积89.19%,且斑块破碎化程度低,保存完好,但原生林面积比例极小(0.49%);在功能分区中,核心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且核心区斑块异质性低、破碎度低、人为干扰较少,表明保护区功能分区的核心区划定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应用1989—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研究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森林是景观基质,草本沼泽是主体斑块,景观异质性较大;2000—2010年景观格局变化呈快速变化趋势,景观基质生态功能弱化,草本沼泽面积21年来首次超过森林;森林群落面积萎缩率高达34.02%,主要转化为森林沼泽;森林沼泽和道路面积增长率最大,分别达到80.94%和64.29%;景观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加剧,景观破碎化指数从1989年的0.2453上升至2010年的0.4498;火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道路修建、气候变化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林业资源管理》2013,(3):101-105
以冀北山区木兰林管局北沟林场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在森林景观分类的基础上,计算了森林景观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分形维数、景观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类型为8类,共235个斑块,斑块总面积为1 634.12hm2,景观斑块分形维数人工华北落叶松林最大(1.990 3),人工针叶混交林最小(1.115 9);景观多样性指数人工针叶混交林最大(8.662 8),天然针叶混交林最小(2.143 2);景观优势度指数天然油松林最大,为0.646 7,人工华北落叶松林最小,为0.108 3;景观均匀度指数人工针叶混交林最大,为0.961 7,天然针叶混交林最小,为0.531 2;斑块密度天然阔叶混交林景观类型最大(0.312 5),天然柞树林最小(0.118 3)。研究结果可以为景观尺度的森林健康近自然经营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醴陵市2014年二类资源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以维持研究区的水文条件以及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构建森林景观分类体系,对醴陵市官庄湖湿地公园的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质量较高,作为涵养水源的优势景观类型:竹林景观、杉木林景观与阔叶林景观中的中龄林、成熟林共占整个景观面积的57.1%,森林景观涵养水源能力潜力大,涵养水源能力较弱的灌木林景观面积占比41.98%;景观类型面积越大,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小,景观斑块面积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加;森林景观斑块形状较规则,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小。森林景观多样性随着景观细分而增强,但在二级景观类型中,森林景观面积比一级景观中更加不均匀。松类景观、灌木林景观、阔叶林景观、杉木林景观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最强,斑块聚集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保护区内外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了贵州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区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在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与10 km邻近区内,森林和农田为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且保护区内外不透水面面积呈逐渐增加趋势;保护区的边缘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保护区的平均斑块面积、景观破碎化指数、聚合度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1km邻近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高于保护区而低于2~10km邻近区。由此可得,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产生了正面影响的溢出效应,影响距离为保护区外1 km。  相似文献   

10.
以ALOS获得的影像(10 m)为原始数据,借助ArcGIS等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疏林典型分布区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不高,类型较单一;另外景观以少数几个大斑块为主,并且斑块的形状相对简单且不稳定。②农田和蒙古黄榆疏林是该地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分别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33.5921%和20.2617%;同时,虽然农田斑块穿插分布于蒙古黄榆疏林斑块之间,但是蒙古黄榆疏林仍然具有大面积成片分布。③研究区流动沙地分布面积较小、斑块数最多、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以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为主。  相似文献   

11.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种群的分布特点,设置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点格局分析(Ripley's K-Function)方法对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价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处在不同发育阶段,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12.
采取线路调查和典型取样以及卫星影像数据分析,得出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共有7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17个群系组和28个群系。其中寒温灌丛是轿子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占保护区面积的29.37%。在水平分布上,轿子山片以保护区最高主峰和山脊为界,东、西两部分植被类型差别较大;温性针叶林、寒温灌丛和寒温草甸是保护区山地垂直带上最主要的植被类型。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存在的多种原生植被类型,且地理分布极为特殊,因而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青沟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彰武县境内,总面积2896hm^2,其中人工林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97%,主要树种是樟子松,油松,小青杨;天然林面积仅占林分总面积的3%,主要树种是榆树,植被区域属于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草原,植物区系属于华北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的交错地带。有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区内植被分7个植被型,28个群丛,植物种类528种;脊椎动物114种,其中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4.
广东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东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共记录了野生种子植物1021种(含亚种),隶属133科513属;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区系热带性质明显;在科的分布区类型上,泛热带分布科占全部非世界分布科的57.58%,以泛热带分布占优势;在属的水平上,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共有344属,占全部非世界分布属的71.07%;中国特有属7属(占1.45%);该保护区与广东省惠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乳源瑶族自治县南岭自然保护区、梅县阴那山自然保护区和新丰县鲁古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互为近缘区系,其中与南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相似性最大.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陇山白皮松群落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小陇山林区白皮松群落中8个主要种群进行了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值大小顺序依次为:白皮松、黄栌、狼牙刺、侧柏、秦岭海桐、野花椒、灰木紫宛、栓皮栎;白皮松种群为优势种群,黄栌、狼牙刺则为次优势种群,其余为常见种群或偶见种群;群落具有单优势种群并兼具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在0~0.16(Lih)和0~0.14(Lhi)之间波动,各种群对生境资源的分享充分,各物种间竞争较小,群落相对稳定。生态位相似比例在0.5以上的种对有12对,占42.9%。各种群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较大,群落内的生境相对单一;白皮松种群与生态位宽度值高的种群对生境需求的相似性较大,而与生态位较窄的种群相似程度小。  相似文献   

16.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保护区进行了初步评价,介绍了保护区的资源状况,选取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典型性、面积适宜性、科研价值等指标评价了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阐述了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讨论了保护区的管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壶瓶山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贡嘎山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的野外调查数据整理和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贡嘎山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51科688属2 472种(含种下单位,下同),种子植物有120科631属2 323种。保护区植物科、属、种组成丰富,被子植物占有明显优势,科、属、种分别占总数的77%、90%、93%;2)保护区地质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单种属和少种属数量较多,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北温带分布类型、东亚分布类型及泛热带分布类型占据着不同的地域和海拔,并彼此交汇渗透,使该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复杂;3)保护区各类温带性质的区系成分共计237属,热带性质的区系成分共计162属,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4)保护区东亚分布类型明显高于全国水平,结合保护区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与其它植物区系间的关系,表明保护区是某些植物分布的过渡地带,特别是东亚分布类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8.
对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29 532.29万元/a,其中间接经济价值28 753.38万元/a,占总价值的97.36%。其直接经济价值778.91万元/a,占总价值的2.64%。直接经济价值与间接经济价值的比值是1:36.91。由此可见,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的重要性。所以,保存森林的价值决不仅仅是木材价值上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建立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及保护区的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等自然属性,分析了保护区保护面积的适宜性、保护的科学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以及管理水平;提出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结论;确定银杉、资源冷杉和南方红豆杉群落、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20.
海螺沟属贡嘎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原始森林面积超过70 km2.1999年5月至9月及2006年7月,笔者对海螺沟进行了植物多样性调查.基于植被垂直带谱的样带和样方统计,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海螺沟有高等植物78科352属1432种(含种下单位),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表现为不同空间的带状组合,植被类型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