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褐稻虱为害损失测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盆栽单株罩笼接虫试验,测定褐稻虱三龄若虫在水稻分蘖末、孕穗和乳熟期,一龄若虫和成虫在孕穗期为害15天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根据褐稻虱的发育历期及其与累计取食量的关系,推算出每头褐稻虱在各虫龄期内的平均为害损失,由此推导出不同虫龄若虫和成虫的逐日为害损失率模型。探讨了一种较为准确的褐稻虱为害损失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省褐稻虱大发生的频率较高,对水稻生产的严重危害,日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关于褐稻虱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过去多是以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依据,而在虫龄结构、种群变动和寄主反应等对产量损失的影响方面尚少报道。1986年,我们采取田间分期接虫和分期定点标记的方法,建立了褐稻虱虫量,水稻齐穗后天数与产量损失的曲面模型。1987年又进一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褐稻虱 Nilapauata Ingens Stal 是水稻上重要吸汁害虫之一。其取食量的变动,关系到数量消长、为害程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我们在1986~1988年中粳稻褐稻虱损失动态模型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对褐稻虱不同虫量、虫态,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温度下的蜜露排泄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高感褐稻虱的盐粳2号。分别移栽不同生育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乳熟期)的稻株于口径20cm 的陶钵内,每钵1株并剪除分蘖株,将圆形滤纸(直径10cm)中  相似文献   

4.
褐稻虱为害损失率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十年代以来,褐稻虱已成为我县晚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严重威胁晚稻高产稳产。对于褐稻虱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指标近几年来各地都相继开展了研究,随着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水平的提高,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防治指标,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植保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981—1983年,我们就晚稻褐稻虱不同生育期,不同虫量为害损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为害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二次旋转回归设计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受褐飞虱为害,水稻产量损失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动规律。结果表明,在同等虫量下,受害生育期越早,损失越重。抽穗期和乳熟期的连续为害对实粒数的影响较大;灌浆期受害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大。3个生育期间的互作效应明显,表明褐飞虱连续为害,产量损失有加重的趋势。总受害量大于3个生育期受害量的简单线性累加,前期受害可降低后期的水稻生活力和光合强度。  相似文献   

6.
杂交中稻主要害虫复合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杂交中稻主要害虫二化暝、稻纵卷叶暝、白背飞虱、褐飞虱为防治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进行小区试验,定期调查各小区各种害虫数量,并保留其自然虫量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测定了杂交中稻不同生育期各处理间在不同害虫种类及数量组合下的害损失,组建分蘖期、圆杆拔节期、孕穗期和齐穗期的产量损失模型。  相似文献   

7.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80年代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9个单位于1986—1989年开展的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害稻株谷粒千粒重下降,空瘪率增加,在前中期受害其稻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杂交稻受害后表现出较强的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种群为害时,产量损失大于单一白背飞虱种群为害时的损失。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以及天敌和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多数稻区现阶段白背飞虱允许为害损失率和不同稻区、不同生产水平的经济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褐飞虱种群数量灾变规律,提高监测预警水平,2012年对单季稻甬优9号露地栽培与笼罩栽培处理的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与为害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无论在露地状态,还是田间笼罩状态下,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均出现在水稻拔节期(8月中旬)至孕穗期(8月底至9月初),然后种群数量快速上升,直至9月底水稻乳熟期达种群数量高峰,致使田间陆续出现冒穿、倒伏灾变.经统计分析,单季稻拔节期褐飞虱虫量(m2)、孕穗期褐飞虱虫量(m3)与产量损失率(y)关系模型分别为y1=2.840 9m2-18.940 1和y2=1.249 8m3-11.0669.故在单季稻区对褐飞虱的灾变预警应以8月中旬和9月上旬的虫口密度为主要指标,即一般虫量达到7~10头/丛时就应发布预警.  相似文献   

9.
1982年是我区稻飞虱特大暴发的年份。早稻的早、中熟品种穗期普遍遭受白背稻虱严重危害,二季晚稻中、后期大面积褐稻虱猖獗成灾,对产量损失极大。据6月25日调查,正处于穗期的早稻,白背稻虱百丛虫量为3250—8520头,褐稻虱为20—302头,其  相似文献   

10.
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不同生育期接入不同虫量褐飞虱研究其危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级稻甬优6号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褐飞虱接入虫量(X)与其产量损失率(Y)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相关模型分别为:分蘖期Y=9.08X-8.333 3(n=6,R=0.842 5*)、孕穗期Y=3.741 4X-6.057 1(n=6,R=0.900 8*〖KG-*2〗*)、灌浆期Y=0.122X-1.0(n=6,R=0.958 3*),从而拟定超级稻甬优6号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的防治指标分别为2.0、3.0、35.0头/丛,确保超级稻甬优6号优质高产,为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的持续控制提供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早秋蚕桑蓟马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伐后的桑园,根据桑藓马虫口密度的不同,将桑叶受害水平发为个等级。利用没等级的桑叶饲有蚕,得出在桑藓马不同为害水平下桑叶和蚕茧的产量,建立了桑蓟马虫日指数(X)与桑叶产量损失率和茧层量损失率的关系式分别为Ym=-0.00532+0.0029X,Ys=-0.00139_0.00011X根据当地桑树害虫防治与蚕茧产品价格的有关经济数据,得到桑叶早秋蚕期间的防治指标为3级受害水平,即桑叶受桑蓟马为害的  相似文献   

12.
稗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Beauv.在稻田的发生危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明确稗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稗草密度下水稻各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在稗的竞争干扰下,植株的分蘖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及产量均随稗草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指数模型y=beax可以较好地拟合稗对水稻分蘖数(y=493.74e-0.0164x,P<0.0001)、有效穗数(y=437.2e-0.0165x,P<0.0001)及千粒重(y=21.876e-0.0006x,P<0.005)的影响,而对数模型y=aLnx b拟合稗与水稻产量(y=-1250.4Lnx 6375.4,P<0.0001)及产量损失(y=18.844Lnx 3.9182,P<0.0001)间的关系最佳.稻田使用乙苄、丁草胺、禾大壮、二氯喹啉酸等药剂进行化学除草时,稗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在0.71%~1.10%之间,经济阈值在0.85株/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接虫笼罩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在武育粳三号上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61),关系式为Y=14.2503lg(X)-29.0955(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180 ̄  相似文献   

14.
麦鞘毛眼水蝇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0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地区选用青棵农家品种“肚里黄”为试验材料,根据麦鞘毛眼水蝇(IIydrellia chinensis Qi et Li)为害特点,应用田间自然种群与药剂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对青稞不同受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肚里黄”品种旗叶叶鞘受害程度的大小对青稞千粒重产量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其它叶鞘的影响不明显;经回归分析,平均严重度(X_2)、为害指数(X_3)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式分别为:Y=4.1599 0.4962X_2和Y=5.4197 0.4718X_3;空壳率的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直接因素;在自然条件下,其经济阈值的数学模型为: X=1/2.58977CN(10.8737CN C_1)(卵量) 据此,合作地区麦鞘毛眼水蝇的防治指标为拔节后期单株卵量4.2粒。  相似文献   

15.
二斑叶螨是为害苹果的重要害螨。为经济有效地控制其为害,通过田间调查二斑叶螨种群动态,利用螨日(MD)和苹果的产量损失率建模,研究了苹果树上二斑叶螨的经济为害水平(EIL)。结果显示,苹果的产量损失率与二斑叶螨的螨日具有显著相关性,并据此建立了螨日与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方程:Q=0.0157+0.00016MD,R2=0.9567。在经济允许损失率为4.57%时,若以虫口密度作为经济允许为害水平的评价方法,则7月3日之前的EIL≤7.70头/叶,7月25日之前的EIL≤8.70头/叶;当以累计螨日评价时,7月3日之前累计螨日≤29.93,7月25日之前累计螨日≤122.95,在整个生长季的累计螨日需低于188.70。  相似文献   

16.
三化螟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三化螟虫量与产量损失关系的测定、天敌因素的作用、化学防治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防治费用及稻谷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等因素,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的三化螟经济允许损失水平。并制定出产量水平在每公顷6000公斤的条件下,三化螟的经济阈值:早稻孕穗末期、始穗期和抽穗期分别为每公顷1260,1470和1710块卵块;晚稻分蘗期、孕穗末期、始穗期和抽穗期分别为每公顷1335、1380、1620和1890块卵块。  相似文献   

17.
稻象甲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稻象甲虫量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结合现行的稻谷价格 ,产量水平和防治费用等因素 ,进行了稻象甲危害损失的测定 ,制定了稻象甲的防治指标。采用累积虫日作为防治指数 ,确定了在江西境内稻象甲的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18.
根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对水稻危害的特点,作者对不同虫量的危害程度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危害平均严重度或危害指数与产量损失呈平衡动态关系,空壳率的上升是产量损失的直接原因,其防治费用与产量损失金额相等时的经济阈值为:X_1=(1/(0.243))ln((1.7102CN+C_1)/(4.9034CN)(卷叶率)一般田块,防治指标的虫口密度为百株3.19—4.92头二、三龄幼虫。  相似文献   

19.
水稻纹枯病、二化螟为害损失估计及复合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取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病虫2因素7水平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肥密水平及相同条件下纹枯病(A)、第二代二化螟(B)的复合为害损失(AB)。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B、A×B均达极显著水准,证明病虫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为害的总损失与肥密因子有关,但受害株的损失与此无关。其损失率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