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87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和高空气球先后进行了21次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试验,共涉及70多种植物的1 000多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筛选,已育成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品种(系),包括水稻15个、小麦4个和番茄、青椒、芝麻各2个,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特别是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航天育种在新品种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以及航天育种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航天育种技术已成为快速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加强作物空间环境诱变的响应机理研究,破解航天诱变育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有利突变体多等特点。目前普遍认同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微重力、强幅射、转座子活化和高真空等,并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水平以及细胞学水平开展空间诱变机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航天诱变育种以来,已有9个育成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鉴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可望成为推动21世纪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航天育种是将植物种子或枝芽搭载于返回式航天器,利用太空微重加重离子、多种宇宙射线、大交变磁场和短期过载等因素,使种子基因发生突变,获得高品质新品种,从而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档次。中国从1987年8月5日发射的第9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的青椒、小麦、水稻等一批种子,开始了太空育种的有益尝试。至今,中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已先后8次进行了70多种植物400多个品种的太空育种试验,诱变育成了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小麦、番茄、青椒、芝麻等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其中不少属于具有突破性影响的优良突变。这些种子已在湖北、江西…  相似文献   

4.
植物空间环境的诱变育种与现存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搭载,利用空间环境进行诱变育种作为现代育种的一条新途径,已成为植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我国目前在航天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育出许多新品种(系)。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理论研究质疑较多,甚至存在很多矛盾性的结果,阻碍了航天育种的进一步发展。综述了航天育种的诱变机理、诱变特点及对植株的影响,并着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1987年首次开展水稻等农作物种子返回式卫星空间搭载至今已有32年。本文对我国30多年来在水稻航天诱变机理,航天生物育种共性关键技术,航天诱变新种质(基因)创新,优质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航天育种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通过太空中各种因素的诱变,从而选育出优良作物新品种的一种先进育种手段。本院2003年从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引进航天育种番茄“宇番1号”,该品种个体大(平均单果748.2g),产量高(平均亩产达1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航天育种航天育种也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二、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农作物航天育种的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被送向了遥遥天际,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当时搭载作物种子的目的并不是想育种,只是想看看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有影响。但是,科学家们在实验中无意发现,上过天的种子中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传变异,因此人们开始考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农作物航天育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航天育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三个国家(中、美、俄)之一,也是少数利用航天技术进行诱变育种的国家。航天育种是利用卫星、飞船等返回式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太空诱变因子的作用下,使其发生遗传性状变异,利用有益变异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技术与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航天育种可以创造出新的种质资源,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一、我国航天育种的初步成果自1987年始至2001年初,我国已成功…  相似文献   

9.
从1992年以来,利用返回式卫星先后5次共搭载7份小麦纯系材料种子,经10多年工作选育推广了高产抗病品质优良的新品种1个,进入省区试的品系2个,参加产量鉴定的品系4个.截至2005年新品种累积种植面积达4万hm2,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针对航天诱变的特点,进行了改进育种方法和提高诱变效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蔬菜空间诱变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蔬菜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现状,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返回式卫星及高空气球搭载的蔬菜品种种子,经地面多年选育,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展望了蔬菜空间诱变育种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抗稻瘟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间诱变育种抗病性研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已选育出一些抗稻瘟病新品种和新抗源.文章对水稻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特点及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成果,以及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抗稻瘟病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麦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航天诱变育种作为现代育种的一条新途径,以外层空间为诱变环境,在微重力、多种射线等复杂因素的作用下诱发植物产生突变,除具有提高突变率、变异较易稳定的特点外,还有生理损伤较轻、处理后代个体存活率高的优点,因此在植物育种中利用较多.作者综述了小麦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今后我国小麦航天诱变育种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王旭辉  赵晓梅  叶凯  陈维维  梅宇  王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575-9576,9598
利用宇宙空间的一系列特性使种子发生变异,从中筛选出有利变异进行常规培养,从而获得具有高产、抗病等性状的新品种.从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分析、营养成分分析、细胞学观察、分子标记分析航天育种的特点和优势.航天育种开辟了培育特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途径,为粮食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因而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加强航天诱变机理的研究,探索航空诱变因子及其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反应机理,探讨独立与复合因子的突变规律,加快农业航天诱变育种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航天育种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育种是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也是一种利用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育种技术。本文从航天育种的原理出发,综述了航天育种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航天育种在现代育种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太空环境条件特殊,可以使植物细胞发生突变,从而产生新物种。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较,此育种方法具有变异幅度大、稳定快、周期短等优点,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产量和品质也大为提高,中国已经育成如"赣早籼47号"、"赣棉12号"和"太空莲子"等多种的优良太空品种。今后除了继续重视农作物的品种培育外,还应加强树种和花卉的太空育种,只有牢牢把握未来的太空育种方向,才能保持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在育种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结合诱变育种技术简称为离体诱变(in vitromutagenesis)育种。这项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育种工作,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探讨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论述了诱变技术和离体诱变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并对体细胞无性系变杂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水稻航天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概述了20年来我国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概况,对水稻空间诱变性状的变异特点、诱变作用机理和新品种选育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目前水稻航天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