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利用ArcGIS 10.3对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提取,将地形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叠置分析,得到该地区不同高程、坡度、坡向上的土地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在低海拔、小坡度的无坡向和阳坡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多分布于这一地区;高海拔、大坡度的地形对林地、草地的变化影响较大;水域多分布于低海拔、地势平缓地区,受坡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吴胜义    张方圆    王飞    林双福    刘强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133-138
以201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数据为基础,叠加数字高程模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研究区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通过应用GIS空间分析,探究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川西云杉、高山柏仅分布于石渠县西南部,金沙江及其一、二级支流两岸的高山峡谷地带,面积19 329.08 hm2。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分布范围基本位于3 250~4 600 m;3 700~4 300 m海拔区间是集中分布区,川西云杉林占比92.19%,高山柏林占比80.78%。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各坡度分布趋势相同,集中在26°~45°,占比分别为78.27%、78.68%。川西云杉林、高山柏林各坡向分布差异明显,川西云杉林多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占比72.91%;高山柏林则多分布在阳坡和半阳坡,占比80.04%。  相似文献   

3.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不同坡向间起伏程度较小;与1990年相比,2015年林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或1500~2206 m、坡度5°、坡向为半阳坡和阳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Arc GIS、Geoway等软件为数据平台,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安徽省休宁县岭南林场5幅1:10000地形图进行等高线地形数据和林地小班矢量化,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优势树种(组)专题图层,进行地形分析及地形与优势树种(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岭南林场海拔主要在300~800 m范围内,坡度主要是陡坡和急坡,坡向面积最大的是南坡。林场总体造林作业难度较大,生态脆弱性等级较高;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300~800 m的区域内,天然黄山松林、栎类林主要分布在800 m以上,硬阔天然林主要分布在800 m以下;松类和栎类主要分布在25°以上的坡度范围内,天然枫香林主要分布在陡坡和急坡;松类集中分布在阳坡和半阳坡,天然硬阔、栎类、枫香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西南山地地形因子对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的影响,以巫溪县(中山区域)和酉阳县(中低山区域)的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为研究对象,结合GIS软件和随机森林模型,探讨了不同地形因子下农村零散居民点的分布特征以及高程、坡度、坡向、地形粗糙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形特征指数、地形部位指数等8个地形因子对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山地农村零散居民点多分布于海拔600~1 200 m的缓地与斜坡以及位于半阳坡与阳坡、中坡位、地形特征指数小于-0.010、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接近于0的区域,说明山地区域农村零散居民点多分布于垂直方向上的中高地形位、水平方向上以低变化率地形位为主的区域;影响中低山地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地形因子为地形粗糙度、平面曲率和坡度;其中,影响中山区域的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的最重要的地形因子是地形粗糙度,而中低山区域则是平面曲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结合地理探测器及分区统计,研究平和县2000—2021年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海拔、坡度、坡向3种地形因子的关系,定量归因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和县整体植被呈改善趋势,近年来改善趋势有所趋缓;2)平和县现有植被覆盖度在高海拔、高坡度及半阳坡较高,随着海拔及坡度的升高,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在低海拔、低坡度及平地地区植被覆盖程度相对较低,在该地区改善也最明显;3)在海拔、坡度、坡向3种地形因子中,坡度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最强,海拔和坡度、坡度和坡向等不同因子叠加,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度较单一因子更强。随着时间变化,3种因子解释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采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秃尾河流域DEM数据中提取出高程、坡度和坡向3种地形因子,并与该流域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而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耕地和林地是该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5-2000年间大部分减少的林地和草地向耕地转化;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草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缓坡和阳坡区域内,且随着坡度和海拔的增加,两者分布呈减少态势;林地在不同的海拔、坡度和坡向级别皆有分布,但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斜坡和阴坡区域分布比例最大;水体、未利用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高程为1 000~1 200m和缓坡区域,受坡向影响相对较小;16a间(1985-2000年)秃尾河流域耕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面积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级别内都有所增加,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在大部分地形因子级别内则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在建瓯市常绿阔叶林中设置样地,用取样方法对常绿阔叶林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中优势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常绿阔叶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 000m;物种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频度各不相同,主要分布在坡向为阳坡和半阳坡内;物种主要分布在20~30°坡度范围内,而坡度为30~50°时,物种随着坡度的不断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结合地理探测器及分区统计,研究平和县2000—2021年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海拔、坡度、坡向3种地形因子的关系,定量归因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和县整体植被呈改善趋势,近年来改善趋势有所趋缓;2)平和县现有植被覆盖度在高海拔、高坡度及半阳坡较高,随着海拔及坡度的升高,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在低海拔、低坡度及平地地区植被覆盖程度相对较低,在该地区改善也最明显;3)在海拔、坡度、坡向3种地形因子中,坡度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最强,海拔和坡度、坡度和坡向等不同因子叠加,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度较单一因子更强。随着时间变化,3种因子解释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不同坡向间起伏程度较小;与1990年相比,2015年林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或15001300 m或15002206 m、坡度>5°、坡向为半阳坡和阳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