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鲤鱼人工孵化过程中,每年因水霉菌的感染而招致大批鲤鱼卵的死亡,有的甚至全部鱼卵死光。上海青浦县解放人民公社第二养殖分场的部分鲤鱼产卵池已于三月十九日产卵,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对水霉菌的发生进行预防,致使该分场第一批所产卵1500万粒中有60%为水霉菌所感染,目前虽已孵化出鱼苗,但孵化率仅达40%左右,第三分场所产的第一批鱼卵中有了70%为水霉菌所感染,观音人民公社第一批所产鱼卵全部为水霉菌感染而死亡,造成很大损失。为了确保今年生产跃进计划的完成,下放在该社劳动的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师生,结合生产实际问题,进行了防治鱼卵水霉病的试验,目前已初步得出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鲵越冬期由于水温低,水霉菌容易繁殖,影响了其生长发育.本文分析了大鲵感染水霉菌的原因、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鳗鲡养殖期间,无论是日本鳗鲡还是欧洲鳗鲡,于春季和冬季的低温季节常发生真菌与细菌综合感染而暴发死亡,一般发病水温在22—23℃以下,水温在25℃以上一般不再发生真菌病。引起综合感染的真菌有二种:水霉和鳃霉。细菌种类较多,如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水霉感染较易诊断,一般凭肉眼即能判定:于体表创伤处可见水霉菌丝象絮状附于体表,刮取病  相似文献   

4.
在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渔民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鱼病,部分渔民由于没有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影响了养殖效果,甚至造成了很大损失.以下介绍水霉病、黏孢子虫病等两种常见疑难鱼病的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水霉病 水霉病是春季多发鱼病,主要是由于鱼体表受到损伤,受伤组织感染水霉菌而引起的.水霉菌是广泛存在于水域和潮湿土壤中的一种霉菌,通过孢子进行无性繁殖,对不良环境耐受能力极强,适宜生长温度为10~ 18℃,温度达到25℃以上时水中的游孢子繁殖力减弱,一般不易发生感染.因此,鱼类水霉病25℃以下都会发生,而28℃以上比较少见.当鱼类体表组织受伤时,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就会伺机附着,在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还可蔓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继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最后导致鱼死亡.  相似文献   

5.
正实验鲫体表水霉菌的着生状况和死鱼数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实验鱼接触水霉菌之前就用药的实验组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比较低,而当鱼体接触水霉菌24小时和48小时后再用药时,其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上升。2.对泥鳅人工感染水霉菌后二氧化氯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海洋与渔业》2008,(2):47-47
水霉病 病因:鱼体受伤并感染真菌引起,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菌。  相似文献   

7.
水 产 动 物 的 水 霉 病(saprolegniasis)是常见疾病之一,至今尚缺乏能有效治疗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因为水霉菌丝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范围也比较广,在8~3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而在水温10~15℃的范围是最适宜水霉菌的生长与繁殖温度,当水温上升到25℃以上时,水霉菌的繁殖力会趋于减弱,其感染能力也会随...  相似文献   

8.
虽然鲟鱼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但由于其体表无鳞,鳃部分裸露,骨板坚硬,在人工环境下进行高密度饲养,相互磨伤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感染。鲟鱼患病后用普通药物难以治愈,且鲟鱼对一般的常用药物非常敏感,这要求我们在鲟鱼养殖工作中,加强鱼病预防工作,方可将损失降到最低点。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鲟鱼养殖生产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采取的防治措施,阐述如下。一、水霉病1.症状:病鱼患处滋生大量灰白色、棉絮状的水霉菌菌丝,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停食,鱼体逐渐消瘦,严重者死亡。2.病因: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3.防…  相似文献   

9.
1.肤霉病 病因:牛蛙、蝌蚪皮肤损伤后,由水霉菌感染所致,病原体是水霉菌。 症状:霉菌从牛蛙、蝌蚪损伤部及蝌蚪尾部,长出肉眼可以见到的棉絮状菌丝。随着病情的扩散,导致损伤部位四周长满分枝的菌丝,致使牛蛙、蝌蚪活动迟缓,觅食困难,并易造成其它疾病并发,使牛蛙、蝌蚪死亡。 预防:避免皮肤损伤,保持水质清洁。鱼池定时消毒。  相似文献   

10.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最早发现于1748年,William Arderon报道了英格兰一种名为斜齿鳊的淡水鱼感染水霉的情况,并绘制该病的病症图。后来,水霉病泛指由水霉科一些种属引起鱼及其卵病害的统称。由于水霉菌也能感染蛙类、龟鳖类等其他水生动物,如今水霉病这个概念的内涵广泛,感染对象包括大部分的经济水生动物。水霉病最主要的病原是水霉科的水霉和绵霉两个属,大多数水霉菌营腐生生活。水霉菌适应温度范围广  相似文献   

11.
鳜鱼是一种名贵的淡水鱼,许多地方近年来开展了鳜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方面的研究。现将鳜鱼的常见病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1.水霉病在鳜鱼繁殖过程中,如果受精卵的孵化用水混有污物,会使鱼卵受损,从而感染上腐水性水霉菌,感染了霉菌的鱼卵,肉眼观察卵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感染水霉菌对巨须裂腹鱼脾脏转录组的影响,探索水霉菌感染巨须裂腹鱼的分子机制,实验随机选取生活在同一水域中的5尾健康和5尾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采用PDA琼脂培养基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巨须裂腹鱼水霉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Illumina HiSeqTM 2000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健康和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从巨须裂腹鱼皮肤上分离鉴定得到3株水霉菌;转录组数据显示,健康组和感染水霉病组分别获得46 619 504 条和43 912 876 条数据,与健康组相比,感染水霉菌组共有1 889 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 414 个基因上调,475 个基因下调,随机选取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一致。对健康组和感染水霉菌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241个功能中,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60个功能中,上述基因主要涉及分子功能类、细胞组分类和生物过程类等生理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等。研究表明,感染水霉菌会影响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多种基因的表达量,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巨须裂腹鱼水霉菌的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秋玲 《淡水渔业》1975,(10):27-28
水霉菌对渔业危害性很大。但还没有一种既能杀死水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同时又对鱼卵和仔鱼无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采用各种化学药剂处理感染水霉菌的卵,则卵容易受到化学药品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碧霞 《海鲜世界》2005,(3):59-61
11.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主要是捞鱼、运输鱼时,由于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寄生虫或霉菌侵入伤口,感染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絮”,从而使鱼体失去应有的光泽。病鱼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认为:①可能是两种养殖水体的水环境不同,使河豚鱼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导致鱼体系统功能紊乱。②河豚本身就有残食习性,而在拉网、运输过程中,河豚难免不被咬伤,这样就会导致各种致病病菌从伤口入侵,往往这时水温又偏低,非常有利于水霉菌生长。水霉菌除了自身吸取鱼体的营养外,还为其它病菌入侵打通了道路。所以我们认为那些死亡河豚的肠炎表现是病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肠部引起的,不是原来就有的。因此,我们认为河豚受伤后真(细)菌的综合感染再加上其因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共同构成了河豚鱼死亡的主要原因。二、暗纹东方疾病的预防河…  相似文献   

16.
季东升 《淡水渔业》2002,32(4):59-59
1 水霉病1 1 病原 水霉菌寄生。1 2 症状 病鳅活动迟缓 ,食欲减退或消失 ,肉眼可见体表簇生白色棉絮状物 ,最后衰弱致死 ,在孵化季节流行 ,能引起大批受精卵死亡。防治 ①避免鱼体受伤 ,水霉菌往往在受伤部位寄生繁衍。②鳅种下塘前用食盐浸浴。③受精卵受感染用 5‰食盐浸泡。鱼巢使用前预先用食盐水浸泡。④泥鳅感染时用 0 0 4 %小苏打和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2 烂鳍病2 1 病原 短杆菌感染2 2 症状 脊鳍附近表皮脱落 ,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 ,肌内外露 ,停食 ,衰弱致死 ,夏季易流行。2 3 防治  1%~ 5 %氯霉素或土霉素或…  相似文献   

17.
李泽相 《齐鲁渔业》2002,19(7):23-23
病鱼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衍,呈白色和灰白色棉花絮状,病鱼活动失常,食欲减退,终因体衰而死亡。防治方法:1.防止鱼体受伤。2.在放鱼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3.用3%~4%食盐水洗浴鱼种约4分钟。  相似文献   

18.
彩红鲷抗病力强,在池塘养殖中很少发病,但是水质调控不好或鱼体经运输、捕捞擦伤,很容易在短期内引起大量死亡,要密切注意防治。常见的鱼病有如下几种: 一、水霉病 1.病因:由水霉菌引起。 2.症状:病鱼急躁不安,独游水面或浅滩,游动缓慢,体表有絮状水霉着生,皮肤黏液增多,鱼体消瘦衰弱而死。此病一般在水温18℃时最为流行,特别是鱼种下塘时易发生。  相似文献   

19.
1 水霉病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养料,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弱死亡。  相似文献   

20.
方德强 《海洋渔业》1994,16(1):27-28
<正> 一:肤霉病 病因:牛蛙、蝌蚪皮肤损伤后,由水霉菌感染所致,病原体是水霉菌。 症状:霉菌从牛蛙、蝌蚪损伤部及蝌蚪尾部,长出肉眼可以见到的棉絮状菌丝。随着病情的扩散,导致损伤部位四周长满分枝的菌丝,致使牛蛙、蝌蚪活动迟缓,觅食困难,并易造成是他疾病并发,使牛蛙、蝌蚪死亡。 预防:避免皮肤的损伤,保持水质的清洁。池子定时消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