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务改良真传》刊载于1929年版《建瓯县志》。由李梦庚等多个茶人口述而节录整理的,实际上是乌龙茶(武夷岩茶)传统生产采制技术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建瓯茶人研究和改良“种植制焙诸法”,推广新技术,以提高乌龙茶品质,振兴茶叶的具体措施。其宣传收到了显赫的效果。其一,“建瓯茶叶研究会联络群力锐意改良,宣统二年(1910)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如金圃、泉圃、同芳星诸号均获优奖。民国三年(1914)巴拿马赛会詹金圃得一等凭奖,杨瑞圃、李泉丰得二等凭奖,此其效也。”其二,“原夫茶之始出仅一、二种,今则品类多,而制…  相似文献   

2.
《福建茶叶》 2 0 0 0年第 1期刊登黄艺辉先生“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一文 ,此类科普读物对普及乌龙茶初制工艺作用很大 ,深受茶农欢迎 ,但文中多处工艺技术值得商榷。笔者多年在长泰、诏安、安溪参与乌龙茶初制 ,现就实践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与黄艺辉先生 (下称黄文 )商榷。1 鲜叶采摘1 1 春茶宜鲜叶偏嫩开采。众所周知 ,驻芽 2 - 3片叶的新梢是闽南乌龙茶最理想的初制原料 ,但在春茶生产实践中 ,必须掌握鲜叶偏嫩时开采 ,原因有三 ,一是春茶生产期间 ,正值春夏之交 ,经常遇到不利初制天气 ,若掌握顶芽形成驻芽时才开采 ,遇到不利初…  相似文献   

3.
八仙乌龙茶的初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忠 《中国茶叶》1994,16(6):26-27
八仙茶是80年代选育成功的乌龙茶新品种,萌芽早(2月下旬),产量高(亩产干毛茶250kg),适制乌龙茶,产品具香高、味浓、回味甘醇、耐冲泡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该品种已在闽、粤茶区广泛推广。八仙茶又是茶名,属乌龙茶,主要选用八仙茶品种的茶树鲜叶制成。此茶以新梢顶芽形成驻芽时,即顶叶展开时(俗称中开面)采摘三叶嫩梢为原料。顶芽未形成驻芽、顶叶未展开时采摘,其制成的茶叶品质不佳,外形瘦小,色泽灰暗,香气低,滋味苦涩。顶叶大展开时采摘,制成的茶叶品质也不佳,外形粗松轻飘,色泽赤燥,香气低,滋味淡。根据实践经验,一日之中以上午9时以后至下午4时以前这段时间采回的鲜叶(俗称午青)制茶品质最好,下午4时以后采回的鲜叶(俗称晚青)制茶品质较差,上午9时以前采回的鲜叶(俗称早青)制茶品质最差。八仙茶初制分10道工序完成,下面按工序介绍其初制方法。 1.凉青。采回的鲜叶及时摊放在直径110cm的竹制水筛内,每筛摊0.5~1kg,放置在凉青架上,以散发热量,保持鲜叶的新鲜。因为鲜叶自茶树上采下后,受到机械损伤,失水快,呼吸作用增强,产生大量热量,如不及时摊凉散热,会使叶温升高,促进叶子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采制工艺复杂,对于不同品种、不同时间以及不同园地采摘的鲜叶,都要求分别投制不宜混杂,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从近年各地初制厂生产的茶叶品质分析,以规模较小、应用小型技术设备配套者,采制及时,处理迅速,质量较优。所以生产乌龙茶的初制厂依当前的技术条件以小型化为宜,年产量最好不超过500担(干毛茶)。 对于此类小型初制厂,技术设备配套除乌龙茶初制特有的设备外,要在其他茶类应用的设备中选配,其性能往往未能完全适应乌龙茶的工艺要求。这就需要改进,具体有几个项目:  相似文献   

5.
叶榕 《福建茶叶》2003,(4):18-18
《福建茶叶》2003年3期刊登“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的改进”一文,有一道关键的新技术被忽略,现有必要补上,以进一步提高乌龙茶生产的经济效益。这道新技术即提高乌龙茶初制成品率的决窍。近年来由于乌龙茶初制杀青工序的改进,比传统杀青工艺,减少投叶量,更高的杀青温度(一般控制在300~310℃),加大杀青程度(俗称杀老),茶坯要炒到有些干硬,手握不能成团且容易断碎。这种杀青叶含水分少,如果立即进行揉捻或包揉,必然会产生大量碎茶与粉末,既影响茶叶质量又降低成品茶产量。因此在杀青后增加一道新工序——装袋保水,把杀青叶及时摊开,散发部分热…  相似文献   

6.
陈力 《中国茶叶》1993,15(3):4-5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讲究快节奏和高效率,已使冲泡时间长、茶汁浸出慢的条形乌龙茶不相适应。此外,条形乌龙茶初制也费时费工,生产效率低,包揉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且又难以实行机械化、连续化生产,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因而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乌龙茶需求增大,急需改革制茶工艺,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颗粒乌龙茶也就应运而生,但品质尚不稳定。为此,笔者对颗粒乌龙茶初制的萎凋和摇青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以来,有几批台湾茶界人士来安溪县投资兴办制茶厂,引进整套台湾乌龙茶初制机具,自带师傅,生产出有台湾特色的轻发酵乌龙茶,已达到和超过冻顶乌龙的品质。主要工艺流程如下:1.鲜叶采摘与验收:  相似文献   

8.
杜起洪 《福建茶叶》2009,31(3):34-35
近些年来,名优清香型铁观音茶价好货紧效益高,带动了新一轮乌龙茶的发展热潮。清香型乌龙茶的采摘标准要求较高,做青采用空调间“薄摊、长凉”,在焙干上进行反复包揉多次筛末、烘烤箱低温长焙。这与传统工艺比较,加工车间面积需增加一倍左右,而生产效率反低约一倍。在人多地少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的安溪老茶区,千家万户做茶,每户面积几亩或十几亩,多者也不过几十亩.其初制加工与管理的压力并不突显。  相似文献   

9.
1 传统乌龙茶制茶技术的特点在建国前 ,乌龙茶做青大多为轻发酵 ,晒青失水率大约在 5 %左右 ,以轻做青 ,高香气为特色 ,茶叶市场上俗称北 (武夷山 )尝岩韵 ,南 (安溪 )评香气的概念。台湾乌龙茶制法由于大多数是建国前的安溪人把技术带到台湾 ,保留了轻发酵特色 (当然 ,在品种繁育和外形塑揉上有新的进展 )。五十年代中后期 ,闽南茶区随着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制茶机具如手摇杀青机、木质揉茶机、滚筒式摇青机等已创造或改进 ,对茶叶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2 市场拓展对乌龙茶品质的要求由于当时茶叶是一类管理物资 ,茶叶的经营方式须由国…  相似文献   

10.
闽北传统生产条形乌龙茶.近年来颗粒乌龙茶在市场上畅销,闽北各地开始试制颗粒乌龙茶.台湾等外地茶人到闽北投资也生产颗粒乌龙茶.主要产地有建瓯、武夷山、浦城、延平等.从目前生产情况来看,闽北生产颗粒乌龙茶存在主要问题有:外形颗粒不均,茶梗粗长;内质香气不高、不鲜,滋味口感重,汤色偏黄,叶底不均整.生产颗粒乌龙茶状况是探索的多,成功的少,许多茶农、企业对生产颗粒乌龙茶:看市场想投资,看身边怕投资.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创办于1935年8月,至今已70周年。7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5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根据院所领导的部署和茶叶科学、生产发展的需要,先后对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各大茶类的制茶工艺与技术理论开展多项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乌龙茶做青工艺及其设备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茉莉花茶窨制新工艺、设备研究与中间试验”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红茶制作工艺的研究进展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所科技工作者即开始对传统的红茶初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工夫红茶,…  相似文献   

12.
漳平水仙茶饼品质特征及制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仙茶饼系乌龙茶紧压茶,源自漳平市双洋镇中村村,创制于民国初期(约1934年),属历史名茶。水仙茶饼的制作综合了闽北与闽南乌龙茶的初制技术,主要特点是晒青较重,做青前期阶段使用水筛摇青,做青后期阶段使用摇青机摇青,前后各两次,炒青后采用木模压制造型、白纸定型是特有的工序,再经精细的烘焙,便形成了其独特的优异品质。  相似文献   

13.
闽南乌龙茶采用“切细做青”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青,它包括摇青和摊青两个交替进行的过程,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历来为人们所重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乌龙茶初制的做青过程只有通过完整嫩梢的鲜叶进行摇青,才能达到乌龙茶传统品质的色、香、味。所以,在乌龙茶制造工艺,制茶机械等方面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传统制法,进展不大,远不能适应乌龙茶迅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乌龙茶初制过程品质形成的理论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笔者对自己近四十年来从事闽北水仙毛茶初制技术的一些经验和认识,阐述了闽北水仙茶的初制工艺以及各工序的操作过程、掌握要点和注意事项.目的是希望通过互相交流、探讨,从而提高建瓯毛茶初制技术的理论和实操水平,进而整体提高建瓯产区的茶叶品质,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5.
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因制茶技术不同,品质也异。根据其制法和品质的不同,可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等六大类。乌龙茶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的部份地区,相应地称之为福建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福建乌龙茶又分为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采用“重晒轻摇重火功”,闽南乌龙茶则采用“轻晒重摇轻火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品质风格。有良好的品种,还要加以科学的制作技术,才能制出好茶。闽南乌龙茶也不例外,从鲜叶采摘直至烘焙成干茶,在每个工艺的要求都十分严格。1 鲜叶采摘 闽南乌龙茶一般采摘形成驻…  相似文献   

16.
闽北水仙是著名的乌龙茶产品之一,本人制作参评的闽北水仙在2004年9月中国(福建)国际茶博会荣获"金奖茶王"称号,笔者就制好闽北水仙初制加工技术的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台湾茶园由手采改机采的配套技术与管理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毛祖法 《茶叶》1990,16(4):32-35
一、前言台湾是乌龙茶区。在1983年以前,多为手工采摘,虽在少数茶区早有机械采摘,但仅限于青心大有等制茶品质较差的品种茶园,而在制茶品质较佳的青心乌龙、武夷、台茶12号等品种茶园中极少施行机采。  相似文献   

18.
如何掌握乌龙茶做青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青是交替以摇青、凉青多次反复的工艺过程,是乌龙茶初制的第二道工序,也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乌龙茶在做青过程中发生复杂的物理生化反应,最后形成乌龙茶特有的色、香、味。本文拟对乌龙茶做青技术作粗浅分析,希望对制乌龙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振动式乌龙茶做青新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清香型乌龙茶以其干茶色泽翠绿油润,汤色蜜绿明亮,香气高锐幽长,滋味醇厚甘爽以及特有的“韵味”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这主要归功于空调做青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工艺变革。乌龙茶空调做青技术具有轻摇青、薄摊晾、长晾青、轻发酵的特点,该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清香型乌龙茶加工的优质率和经济效益。然而目前空调做青工艺需人工上下叶,劳动强度大,在制叶落地现象常有发生,与标准化茶叶加工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0.
台式乌龙茶整形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做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在已往的乌龙茶加工及其理论的研究比较偏重于做青方面,如不同品种的做青特点,做青的理化变化及其品质,做青工艺及其设备等,而对乌龙茶整形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当然也有过诸如包揉机的研究,包揉处理与品质等的研究报道,但为数甚少。随着海峡两岸民间往来的深入,闽台两省制条工艺的交流,我们不难看出,台湾马龙茶加工过程,不仅有其独特的做青工艺(台湾称室内萎凋和搅拌),同时十分重视整形技术,并具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乌龙茶整形设备。目前在福建生产并陆续登市的台式乌龙茶如“龙珠茶”“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