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对林间白僵菌宿存场所、松毛虫种群密度和针叶含水量等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的基础上,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空间状态马尾松毛虫白僵病流行的主因素相关模型,并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对白僵病的流行程度进行了划分.揭示了白僵病在林间流行所必备的奇主、病原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马尾松毛虫白僵病流行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施用金龟子绿僵菌前后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的T测验、节肢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及群落特征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种群控制作用明显,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不具有明显的影响,并且改善了整个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选择相似的地理条件,对马尾松毛虫不同发生类型和实施不同持续控制技术措施的马尾松林进行调查研究,经分析认为:马尾松林生态环境因子是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消长的重要因素,马尾松林中马尾松重要值愈小,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和昆虫多样性指数愈高,松林自控松毛虫能力就愈强;反之,松林中马尾松重要值愈大,,植物种类和昆虫多样性指数愈低,松林自控能力差,松毛虫易暴发成灾,通过对不同发生类型的松林采取不同持续控制技术措施,可增强松林自控能力,从而达到持续控制虫灾的目的,并据此提出了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与白僵病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围场县自1982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以来,收到了明显的防治效果。据调查,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当年平均僵虫率达80%以上的有2万余亩松林,至今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单株平均有虫稳定地控制在5条左右,有虫但不成灾,造不成经济损失。主要是林分环境条件适宜。林间既有一定数量而造不成经济损失的松毛虫个体,又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僵虫、僵蛹、遇到湿度大的年份,白僵菌孢子萌发再侵染新的寄主,导致了白僵病的流行,这对抑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持续控制危害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摸清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作用,我们于1989年对应用自僵菌防治松毛虫与白僵病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林间喷洒Bt油悬浮剂后的非靶标生物种的种群数量,研究松林内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变幅,并评价该生物农药的生态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Bt油悬浮剂有很强的专一性,主要作用于鳞翅目幼虫,对其他昆虫种无毒杀作用。在降低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同时,又保持了林间昆虫群落多样性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动态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松毛虫一个暴发周期中不同发生类型区内松林林冠层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及其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平均多样性特别是潜伏期多样性越大,群落越稳定,食叶类群多样性对整个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起重要的作用。捕食类群对刺吸类群控制作用较大,而寄生类群对食叶类群的控制作用较大。中性昆虫在群落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松毛虫不同发生阶段中,上升阶段多样性最大,如此时多样性足够大,可有效地抑制松毛虫的暴发,否则松毛虫将在竞争中占优势地位,数量猛增,导致大发生。通过研究认为,群落中并联形式的多样性可增加系统的冗余和负反馈作用,导致系统的稳定性;而串联形式的多样性不能导致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林昆虫九落动态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张真  吴东亮 《林业科学》1998,34(1):65-72
通过对松毛虫一个暴发周期中不同发生类型区内松林林冠层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及其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平均多样性特别是潜伏期多样性越大,群落越稳定,食叶类群多样性对整个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起重要的作用。捕食类群对刺吸类群控制作用较大。而寄生类群对食叶类群的控制作用较大。中性昆虫在群落中 定的作用。松毛虫不同发生阶段中,上升阶段多样性最大如此时多样性足够大,可有效地抑制松毛虫的暴发,否则松毛虫将在竞争中占优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明 《林业科学》1994,30(1):88-92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模拟研究马小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100875)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平衡点,摸拟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其发生的面积广,造成的损失大。因此,对其种群动态的研究不但具有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害虫...  相似文献   

9.
丘陵区湿地松林昆虫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省株洲市郊区,对10块湿地松林样地的昆虫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表明,这些林分内计有昆虫12目87科103种,马尾松毛虫和微红梢斑螟是优势种。林内昆虫群落结构简单,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自控能力较差。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马尾松毛虫种群有迅速增殖、暴发成灾的可能。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等促进其昆虫群落稳定的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森林环境与害虫白僵病的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森林中害虫白僵病的流行森林中害虫白僵病的流行,往往是抑制害虫大发生的主导因素。据报导1954年湖南新宁、湘潭等地几万亩松林中的松毛虫发生  相似文献   

11.
营林技术措施控制松毛虫灾害的研究结果表明:营林技术措施对松毛虫灾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直接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对森林植物群落、森林小气候、昆虫及其它动物群落产生影响;并可使树木生理发生变化,诱发林木的抗虫性,从而达到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以油松的“部分轮枝”(从油松基部起第1,2,3轮枝层中着生1,2a生针叶的枝条段构成的轮枝层)代替整株油松作为样本单元,估计油松毛虫越冬幼虫口密度的可行性;拟合积性模型建立了越冬幼虫种群的“部分轮枝抽样”模型;并对模型的估计精度、可靠性及置信区间进行了分析,导出了理论抽样数的计算公式;最后对“部分轮枝抽样”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检验。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点调查法对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松林的植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林林分密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松树生长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中、重度危害可降低松树的高度和胸径(重度危害三年后高度、胸径分别下降0.34 m和1.8 cm),轻度危害则可促进松林的生长;马尾松毛虫危害可适度改变松林的郁闭度和地表植被的盖度(中、重度危害后三年盖度分别上升15%和20%),对林下植被的恢复与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松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中、重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可有效增加林地植被物种的多样性,轻度危害则对林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在广东的马尾松林中,进行了马尾松毛虫有幼虫株率与虫口密度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两个因子的关系密切,由此验证出由有幼虫株率估测幼虫密度的简易调查方法适合广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面积治理森林害虫的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对害虫防治提出了害虫综合治理(IPM)、全部种群治理(TPM)、大面积种群治理(APM)和合理害虫治理(RPM)等策略,这些策略代表了害虫防治领域里各种不同的学说。实践表明,IPM未必是完美无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TPM还不是目前多数害虫所宜采取的策略,但很可能是未来的害虫防治策略;APM是IPM和TPM两个防治策略的折衷办法。目前我国大面积治理森林害虫的实践,在一些原则上采用了IPM的做法,而在具体防治方法上又偏重于TPM的技术,基本思路符合APM的对策,RPM是针对APM的不足而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广西马尾松毛虫主要发生区的宾阳县、宁明县、陆川县、临桂县、全州县春季与夏季松林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初步确定马尾松毛虫常发区划分指标为动物多样性指数<1.700。并利用对动物多样性指数对马尾松毛虫常发区进一步划分。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总结有关马尾松毛虫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经验,建立了反映了马尾松毛虫,松林、自然条件与环境状况,人类社会行之间本质关系的结构模型,通过对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因子的分析,提炼及数量化表示,建立了马尾松志虫时间域及空间域种群动态模型,两者结合可以对松毛虫群种动态进行系统模拟,预测松毛虫的发生量、发生面积及分布状况,以安徽省潜山县黄铺试验区调查数据验证此模型,与松毛虫实际发生规律吻合。  相似文献   

18.
松毛虫种间杂交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我国最严重的森林害虫———松毛虫种间杂交试验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相互间都可以进行杂交,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分别与马尾松毛虫进行杂交,无论正交或反交都可以产生有生育力的F1代,F1代自交产生F2代,证明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另外,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分别与落叶松毛虫的种间杂交也能进行,并产生F1代杂种松毛虫,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死亡率高,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均未能完成F2代。另外,还对其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确系同一物种,但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已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动物学命名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应分别定名为马尾松毛虫地理亚种,即油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t  相似文献   

19.
将松毛虫混合种群成灾面积和发生面积确定为主要因素指标,并将其通过数学方法综合量化,应用异常度分析法对朝阳市松毛虫混合种群发生趋势和发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科学准确,评价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