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麦品种贵农22 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农22 是由簇毛麦、硬粒小麦以及普通小麦杂交选育而成的普通小麦品种,其对我国目前所有已知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高度抗病。为了明确其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并对抗条锈基因进行分子作图,本研究选用条锈菌重要小种CYR29、CYR30、CYR32、CYR33 和Su11鄄11,对贵农22 与条锈病感病品种辉县红或铭贤169 杂交F2 代、BC1 F1 代、BC1 F2 代进行抗锈性遗传分析,并对贵农22 控制Su11鄄11 抗病性的1 对隐性基因进行SSR 标记。结果表明,贵农22 至少含有3 对抗条锈病基因。利用272 株贵农22 / 铭贤169 BC1 F2 群体筛选到2 个与贵农22 控制Su11鄄11 抗性的隐性基因连锁的SSR 标记Xwmc44 和Xcfa2147,遗传距离分别为5. 1 和7. 3 cM,并将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1BL 上,暂命名为YrGn22。基因来源、抗病性分析以及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Gn22 不同于1BL 上的已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3、Yr9、Yr21 和Yr29,可能是1 个新基因。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春小麦品种沈免2063所含抗叶锈病基因的对数、身份、显隐性和互作关系,以沈免2063为父本,分别与感病品种Thatcher及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Lr9、Lr19、Lr24、Lr25、Lr28、Lr42和Lr43的载体品系杂交,获得F1、F2和F3代群体后,分别在苗期和成株期进行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沈免2063含有3对显性遗传且相互独立作用的抗叶锈病基因Lr9、Lr19和Lr25,在苗期,沈免2063对致病类型CBG/QQ的抗病性由Lr9和Lr25控制,对PHT/RP的抗病性由上述3对抗叶锈病基因控制;在成株期,沈免2063对优势致病类型PHT/RP和THT/TP等比混合菌种的抗病性由上述3对抗叶锈病基因控制。Lr9、Lr19和Lr25在育成品种中出现频率很低,目前尚很有效,但这3个基因均为典型的垂直抗病性基因,应进行基因布局、基因轮换等科学组配,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措施。‘Cham-plein’引自法国,对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良好持久抗性。为了明确其抗性遗传特点,以感病品种‘铭贤169’与其杂交、自交和回交获得了F1、F2、F3和BC1代,人工接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32,在温室和田间对‘Champlein’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苗期‘Champlein’对CY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成株期‘Champlein’对CY32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和1对隐性抗条锈病基因以互补方式控制;系谱分析表明基因可能来源于‘Vilmorin27’。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青春221中抗叶锈病基因的有效性及其遗传机制,以青春221为父本,分别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和Thatcher以及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Lr1、Lr3和Lr23的载体品系杂交,获得F1、F2和F3代群体后,分别在苗期和成株期进行抗病性测定。苗期,青春221对致病类型FGJ/QP、SHJ/GN和PHT/RP的抗病性分别由显性抗叶锈病基因Lr1、Lr3和Lr23控制,对致病类型BGD/HL的抗病性则由上述3对显性抗病基因独立或重叠作用控制,与Thatcher杂交后,青春221中的Lr23趋于隐性遗传并被Thatcher中的1对显性抑制基因抑制;成株期,青春221对优势致病类型PHT/RP和THT/TP混合菌种的抗病性由显性抗叶锈病基因Lr23控制,而Lr1和Lr3均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M97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在苗期用7个小麦条锈菌系对M97与感病品种铭贤169的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M97抗Sun11-4的抗条锈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M97对Sun11-4和Sun11-11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29、CY30、CY33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共同控制,对CY3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或重叠作用控制。以接种Sun11-4的F2代分离群体构建作图群体,筛选到Xwmc222、Xwmc147、Xbarc229和Xwmc339等4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其遗传距离分别为3.4、4.8、7.6和12.1 cM。将该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1DS染色体,且该基因不同于已知的抗条锈基因,暂命名为YrM97。用YrM97两侧遗传距离最近的2个标记Xwmc222和Xwmc147对42个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检测,仅有9.5%的品种具有与YrM97相同的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黄矮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含有抗黄矮病基因的3个材料作母本、4个丰产性品种作父本,根据3×4不完全双列杂交的F1代,分析黄矮病抗性的配合力和遗传力;从双列杂交试验中选择产量、抗性均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2个组合,分析F2~F4代的抗性分离、遗传变异及遗传力,为制定高效的小麦抗黄矮病育种技术路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抗黄矮病性状遗传主要由基因效应决定,受加性、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与非加性效应之比为38.2 :1;②BYDV抗性遗传取决于感病亲本对黄矮病毒的敏感性,同一世代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群体分离及变异具有较大差异,而同一遗传背景下各世代平均抗性差异较小;抗性变异随世代的增加减幅较大,抗病基因纯合较快;③抗病性遗传力较高,其狭义遗传力介于75%~90%之间,遗传决定度达90%以上,在抗病育种工作中可对抗病性进行早代鉴定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品种陇鉴9821是以甘肃陇南感病生产品种洮157为受体,以高粱总体DNA为供体系统选育而成,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抗条锈性。本文对陇鉴9821抗条锈性及其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期抗条锈基因推导分析得出,陇鉴9821对供试菌系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不同,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显示对CYR29和CYR33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抗病性鉴定和抗谱比较分析,认为陇鉴9821对CYR29和CYR33表现显性抗病性的基因是2对不同的抗条锈病基因,其中1对来自洮157。陇鉴9821可作为生产品种及抗源材料在生产上利用。  相似文献   

8.
小偃6号高温下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小偃6号是20世纪70年代末利用长穗偃麦草基因育成的小麦品种,具有高温抗条锈性,研究其抗条锈遗传基础,对揭示其抗病机制和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在20~22℃条件下,用小麦条锈菌系CY29、CY30、CY31、CY32和Su-4分别接种小偃6号、铭贤169及其杂交F2代各株系幼苗,对小偃6号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偃6号对菌系CY31、CY29和Su-4的抗病性是由1显1隐2对基因独立遗传控制;对菌系CY30和CY32的抗病性由2对互补显性基因控制.此研究结果为选育持久抗病品种提供了必要的遗传信息,建议作为抗源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小麦持久抗条锈性品种N.strampelli苗期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上发生最为普遍的重要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首选。N.strampelli是1974年我国从意大利引进的,在甘肃省陇南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大面积种植30余年仍然保持良好抗病性,是一个典型的持久抗条锈性品种。为了测定其遗传特性,利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29、CY30和菌系Su-14在温室对N.strampelli与铭贤169及其杂交F1、F2和BC1代接种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strampelli对CY29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基因独立或重叠作用控制,不受胞质效应的影响,属核遗传;对CY30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属核遗传;对Su-14菌系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基因累加作用控制,属核遗传。研究结果表明,N.strampelli应做为抗源用于小麦的抗病育种中。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尤皮Ⅱ号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麦品种尤皮Ⅱ号是重要的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为研究尤皮Ⅱ号的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该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它抗病品种杂交,获得各组合的F1、BC1和F2代群体.在温室对各组合亲本及F1、BC1和F2代群体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尤皮Ⅱ号对CY29菌系的抗性由两对隐性基因独立或重叠遗传控制;对CY23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遗传控制;对CY31的抗性亦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遗传控制,而对Su-1的抗性则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抗CY29的两对基因不抗CY23、CY31和Su-1,因此将这两对基因暂定名为YrJu1和YrJu2.抗CY23的两对基因中,其中一对同时抗CY31和Su-1,该基因与Spaldings prolific中的一对基因等位或紧密连锁,将该基因暂定名为YrJu3;另一对则与抗引655中的一对抗性基因等位或紧密连锁,暂定名为YrJu4.YrJu1、YrJu2、YrJu3和YrJu4均与其它供试品种中的已知抗性基因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三个小麦新品系抗白粉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分别接种5个小麦品种(系)半双列杂交的F1、F2和BC1F1群体的幼苗离体叶段,初步鉴定出野二燕3号具有1对抗1号和11号小种的显性抗病基因;JYP-2具有2对独立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基因抗1、11和311号小种,另1对基因只抗1和11号小种;贵农21号具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抗311和313号小种,另1对只抗1和11号小种,这对基因与JYP-2具有的抗1和11号小种的基因是相同的。3个小麦新品系共鉴定出4对不同的抗病基因。本文还讨论了采用幼苗离体叶段接种,同一批单株接种2个以上小种,定单株编号,记载和统计的方法,在抗白粉病基因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珍龙13和窄叶青8号抗稻瘟病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的菌株75-49和0206-1(分别代表ZB和ZC群小种)接种抗病品种窄叶青8号、珍龙13与感病品种朝六早、朝阳一号的杂交组合,根据F1、F2、F3和B1F1分析结果,窄叶青8号对菌株75-49和0206-1的抗性由两对抗性基因控制,而珍龙13对菌株0206-1的抗性由单显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应用累积曲线分布法[1-3],在温室用我国多个菌系人工接种鉴定了丽江新团黑谷×会泽老来黄、丽江新团黑谷×抬头白谷两个组合11套F3系统.结果表明:会泽老来黄对A1、D1、G13个菌系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C13、F1两菌系的抗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其中一个控制高抗反应,另一个呈中抗反应.抬头白谷对C13、G1小种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A1、E1、F1三个菌系的抗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D1菌系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4.
 1978-1981年用12个品种(系)、共30个组合,其中包括国际公认的抗性品种IR26、IR36,观察这些代表品种杂交后代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力和配合力。结果指出:(1)抗性的广义遗传力较高,相对遗传进度进展较快,表明抗性可早代选择;(2)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达极显著水准,且GCA:SCA的比值较高,显示加性基因占优势;(3)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方向明显。抗性亲本为负值,感病亲本为正值;(4)特殊配合力效应有正有负,方向性不明显;(5)抗性亲本一般配合力方差较大,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小,证明抗性亲本品种有较稳定的遗传效应。以上结果对抗病育种正确选配亲本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RAPD方法获得与番茄ToMV抗性基因Tm2nv连锁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APD技术,在番茄ToMV抗性基因Tm2nv的F2代群体中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ulkedse gregant analysis,BSA)进行分子标记研究,找到了一个与Tm2nv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OPD201700,其遗传距离为7.067cM,LOD值为16.768。  相似文献   

16.
水稻恢复系华占抗稻瘟病遗传分析及基因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占是近年来我国新选育的恢复系,广泛应用于杂交稻育种中,其配组的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利用来源于华南稻区的62个稻瘟病菌株对恢复系华占、明恢63和广恢998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华占对接种菌株的抗谱达到95.2%,对稻瘟病表现出广谱抗性。为进一步了解该恢复系所含的抗稻瘟病基因,以高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母本,以华占为父本,构建了丽江新团黑谷(LTH)/华占的F2抗病遗传分析群体。利用对华南水稻品种具有致病谱较广的稻瘟病代表菌株GD00-193a对随机选择的1 000个来源于LTH/华占的F2个体及其F1个体进行抗病遗传分析,结果发现F1个体表型全为抗病,1 000个F2个体的抗/感比率符合3∶1的显性单基因分离比,说明华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抗稻瘟病基因。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250对SSR引物,通过分离群体分析结合隐性群体分析法将华占的一个抗稻瘟病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的Pi2/Pi9/Pi50区域。通过Pi2等位基因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华占含有Pi2抗病基因。本试验结果为华占在杂交稻上的应用及其配组组合的品种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7个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V9128-3的抗条锈性进行了评价,表明本易位系对我国优势流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以Su-4对V9128-3与铭贤169配置的F1、BC1F1、F2及F3代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其中1个F2群体进行了SSR标记,再用BC1F1群体的部分单株和F3家系进行连锁标记的初步验证。遗传分析表明了V9128-3对Su-4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独立控制,从219对SSR引物中筛选到2个位于2AL上的该基因YrHV(暂命名)两侧的标记Xgwm356和Xwmc658,遗传距离分别为8.5和5.6cM,所用部分BC1F1单株和F3家系验证了该2个标记与YrHV连锁性。将此标记可用于小麦抗条锈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8.
 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对中梁93447与感病品种铭贤169的杂交后代F1、F2和F3代进行苗期温室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中梁93447对CYR30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用中梁93447×铭贤169 F2代分离群体建立抗、感DNA池,在F2代群体中通过SSR标记技术寻找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发现7个位于5BS上的标记Xwmc813、Xwmc740、Xgwm159、Xbarc4、Xwmc616、Xwmc363Xbarc89与目的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7、12.9、8.3、4.5、3.7、9.1和20.8cM。系谱分析及分子标记分析表明,该基因可能来自中间偃麦草,暂命名为YrZL93447。与已定位于5B染色体上的抗条锈病基因的比较研究表明,YrZL93447可能是1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用SSR引物BARC4WMC616检测43个黄淮麦区主栽品种,其中7%的黄淮麦区主栽品种具有与YrZL93447基因相同的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9.
江苏大麦纹枯病菌的种类、分布及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江苏11个地区采集的大麦纹枯病病株上分离到92个丝核菌分离物,经菌丝融合测试,分别属于禾谷丝核菌的CAG1、CAG4、CAG5、AGC1、AGE,以及立枯丝核菌的AG1-IA,AG1-IC、AG2-1和AG5等9个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各群分离物数依次为76(82、6%)、1、2、4、2、1、1、2和3个。它们在感病大麦品种LEGIA和中抗品种CI3906。1上的致病性反应表明:不同丝核菌种间、不同丝核菌的融合群间、来自不同地区及来自同一品种上的菌株间,其致病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同种丝核菌不同融合群间和不同品种间的菌株致病力虽有差异,但不明显;总的来讲,禾谷丝核菌的CAG1群菌株致病力最强,且分布广泛,其它各群致病力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为:AG5、AG1-1A、AGE、AGC1、CAG4、AG1-1C、CAG5和AG2-1。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对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陆地棉标准系TM-1和常抗棉2个陆地棉品种杂交并自交,获得109个F2单株及F2:3家系为作图群体,以SSR、RAPD和SRAP 3种分子标记进行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从1611对(条)引物中仅筛选到70对(条)多态性引物,获得75个多态性位点并进行标记间的连锁性分析。75个标记构建了一个包括15个连锁群,全长535 cM的陆地棉品种间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15 cM,有27个标记不能进入任何连锁群。连锁群的标记数最少2个,最多6个;长度从1.0 cM到92.7 cM不等。对其F2:3家系的成株期抗黄萎病性状即平均病情指数的分布进行分析,显示其呈正态分布,进一步说明陆地棉对黄萎病的抗性为数量遗传;单标记分析及复合区间作图,检测出与抗黄萎病性相关的3个QTL,分别位于第3、5、6连锁群上,贡献率分别为14.15%、3.45%和18.78%。另外,对该群体生长过程中黄萎病不同发病高峰期的病情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