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007-2008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冬水A、B组及春水组(各12个品种)共36个品种(系),预备试验冬水组、春水组共42个品种(系)进行大田纹枯病调查,参试品种(系)的病情指数多集中于40.1-50.0之间,品种(系)数占总数的28.21%,其次为50.1-60.0和30.1-40.0这两个区域,分别占总数的24.36%和20.51%。对区域试验的小麦品种纹枯病病情指数按组分别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纹枯病抗性存在差异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按原江苏省攻关协作组制定的标准,秦农12、B1055、陕588和小偃166表现为中感纹枯病,其余品种均表现高感。纹枯病抗性较好的品种(系)还有冬水A组的新麦1817、苏北麦1号,冬水B组的陕534,春水组的西农988、周9823,预备试验冬水组的秦农22.预备试验春水组的H101等。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稳定性、平均动态稳定性、最优动态稳定性方法对2013~2014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水A组中新麦31、德宏福麦8号、郑麦379,冬水B组中洛麦29、徐麦0054和春水组中的中原18品种静态稳定性、平均动态稳定性和最优动态稳定性都较好,且产量高,占参试品种的13.6%;存麦8号等17个品种产量较高,稳定性一般,占参试品种的38.6%;高产但不稳产的品种,占参试品种的15.9%;其余品种不稳产或低产,占参试品种的31.9%。因此,推荐新麦31号等6个品种作为黄淮麦区的主导小麦新品种。该研究可为小麦新品种选育,特别是为其今后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安排,筛选适合北纬33度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河南省有4个试验站参加,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冬水组比对照周麦18增产的品种少,幅度也小;春水组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的品种多,幅度也大,为该区域的小麦品种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0—2015年国家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域试验品种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各区试组小麦品种品质差异和年度品质变化,探讨各区试组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方法】对2000—2015年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985个参试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各区试组强筋品种、中强筋品种和中筋品种比例及8个主要品质性状变化。【结果】各区试组参试品种以中筋品种为主,平均占品种量78%;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比例较小,各占11%。区试组之间各品种类型比例存在差异,从参试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13%)、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1%)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6%)的强筋品种比例高于北部冬麦区组(6%)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7%);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20%)的中强筋品种比例最大,北部冬麦区组(5%)比例最小。从审定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强筋品种(4%)和中强筋品种(10%)比例最大,其次为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3%、6%);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7%)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9%)中筋品种比例高于其他区试组。受区试组品种结构影响,各区试组小麦质量总体表现为中筋品质,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较高,而沉淀指数、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一般。区试组之间参试品种品质差异较大,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和春水组容重平均值高于北部冬麦区组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而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之相反;北部冬麦区组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稳定时间平均值高于其他区试组;黄淮冬麦区春水组各类型品种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均高于其他区试组。各区试组品质性状年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容重、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呈上升趋势,吸水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持平趋势,沉淀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结论】中国小麦品质育种进展缓慢,区试组之间发展不平衡,影响相应生产区小麦品种结构和质量。国家小麦区试应加强对不同品质类型优质小麦的重视,改善小麦品质结构,提高小麦品种质量。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2009-2010年度河南省水地区试70个参试小麦新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河南省70个小麦新品种(系)平均籽粒容重803.3g/L,蛋白质含量14.94%,湿面筋含量32.2%,沉淀值60.0mL,吸水率59.1%,形成时间4.1min,稳定时间5.3min,弱化度119FU,出粉率69.3%。不同组小麦新品种(系)各品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容重、吸水率、形成时间、弱化度呈现冬水组>春水组,而沉淀值、稳定时间、出粉率呈现冬水组<春水组,其中蛋白质、湿面筋含量较接近。综合品质性状达到强、中、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分别有7个、63个和0个品种。提高小麦品种的吸水率、筛选合适的形成时间、提高稳定时间、降低弱化度、提高出粉率是今后河南小麦品种品质育种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2009-2010年度河南省水地区试70个参试小麦新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河南小麦新品种(系)各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籽粒容重803.3 g/L、蛋白质含量14.94%、湿面筋含量32.2%、沉淀值60.0 ml、吸水率59.1%、形成时间4.1 min、稳定时间5.3 min、弱化度119 Bu,出粉率69.3。不同组小麦新品种(系)各品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容重、吸水率、形成时间、弱化度呈现冬水组〉春水组,而沉淀值、稳定时间呈现冬水组〈春水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较接近。综合品质性状达到强、中、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分别有7个、63个和0个品种。提高吸水率、找到合适的形成时间、提高稳定时间、降低弱化度是今后河南省小麦品种品质育种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小麦冬春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2019年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黄淮冬麦区旱地区域试验参试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田间春播鉴定法,依据对参试品种(系)春播苗穗期和抽穗率的计算,进行冬春性鉴定。结果表明,黄淮南片冬水组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参试品种(系)共鉴定出春性类品种(系)32份,占参试品种(系)的4.78%;黄淮南片春水组参试品种(系)共鉴定出冬性类品种(系)18份,占参试品种(系)的21.43%。从鉴定情况看,近10年播期的设置,即依据当地春季气温的候平均气温,第一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3℃后的次日,第二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7℃后的次日,第三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10℃后的次日的鉴定方法来确定播期,不受时间的限制,3个播期相互印证,相互参考,结果准确可靠。参试品种(系)中鉴定为冬性类的品种(系),其春播第二播期抽穗率均小于30%,成熟期时植株未成熟;鉴定为春性类的品种(系),其春播第二播期抽穗率均大于30%,成熟期时植株基本成熟,苗穗期大于45 d,说明田间春播鉴定法的检测指标春播抽穗率和苗穗期是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有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2000-2001年在新乡市安排了由11个(冬性8个、春性3个)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系)参加的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8901、新优1号较对照品种高优503增产显著,分别为13.05%和8.75%,居冬水组参试品种前2位.中优9507较对照品种高优503减产达8.7%,在冬水组参试品种中产量最低.郑州9023较对照品种豫麦34号增产4.53%,可作为晚茬强筋优质小麦推广种植;濮优9175较对照品种豫麦34号减产6.14%,但成熟落黄好于豫麦34号.  相似文献   

9.
2000-2001年在新乡市安排了由11个(冬性8个、春性3个)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系)参加的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8901、新优1号较对照品种高优503增产显著,分别为13.05%和8.75%,居冬水组参试品种前2位.中优9507较对照品种高优503减产达8.7%,在冬水组参试品种中产量最低.郑州9023较对照品种豫麦34号增产4.53%,可作为晚茬强筋优质小麦推广种植;濮优9175较对照品种豫麦34号减产6.14%,但成熟落黄好于豫麦34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4~2005年度河南省小麦生产试验春水组7个参试品种(系)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抗性和品质方面的分析,为今后我省小麦新品种的审定、各地品种选择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南阳与信阳组、春水组、冬水组5年来小麦区试产量汇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着重从种性利用的角度,对南阳小麦品种利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在稳步缩小春性、弱春性品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示范,逐步扩大适合南阳种植的冬性、半冬性中早熟小麦品种的利用面积,从而达到增加南阳小麦总产的目的;同时也对南阳小麦育种中亲本利用原则、杂交后代选择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7~1998年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冬水组以及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的区试结果。利用高穗系数法对参试小麦新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将高稳系数与常规的几种稳定性统计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是一个简单、准确地反映品种高产稳产性的综合指标.高稳系数法是评价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温麦19是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半冬性高产稳产中熟大穗型小麦新品种。2002~2003年度参加河南省超高产冬水组区试,平均7 995 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38%,居14个参试品种第3位。2003~2004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Ⅱ组区试,平均8 589 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52%,居13个品种第2位;2003~2004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Ⅰ组生产试验,平均7 462.5 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3%,居该组参试品种第4位。该品种穗层整齐,茎秆粗壮,抗倒性强,后期灌浆快,落黄好,籽大粒饱,千粒重高,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高产栽培要注意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灌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4.
新疆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苗期抗病性鉴定试验,筛选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系).[方法]采用离体叶段法和苗期接菌法对小麦白粉病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供试新疆小麦主栽品种新冬17号、新冬18号、新冬19号、新冬20号、新冬22号、新春6号等,以及其余参试品种对小麦白粉病均表现为高感.新紫1号品系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为高抗;14/8329品系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为中抗;其余小麦品种(系)均表现为感病.[结论]供试68个品种(系)中,仅有新紫1号和14/8329两个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抗病性,仅占供试品种(系)的2.94;.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冬春性鉴定指标在国家和河南省小麦区试中的应用效果,依据2009—2013年国家黄淮南片冬麦区水地组、河南省南部组与春水组小麦区试冬春性鉴定结果,对小麦冬春性鉴定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春播抽穗率可作为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最佳指标,为小麦品种审定、应用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国审小麦新品种淮麦25的性状研究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麦25号是利用矮败小麦冬春轮回选择群体选育出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5年-2007年度参加黄淮南片冬水组B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新麦18增产7.61%;2006年-2007年度参加黄淮南片冬水组B组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新麦18增产7.2%。该品种半冬性,较耐倒春寒,耐高温,灌浆速度快,熟相好;高抗秆锈病,中抗纹枯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蛋白质(干基)13.4%,湿面筋26.5%;适合在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地区的中高肥力地块作早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论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在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10个承试点完成了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15个,其中5个品种在第一年试验中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综合表现较差,被淘汰。10个品种完成两年试验,经试验结果分析,6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推荐进入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试验目的通过调查小麦滴灌地和常规灌地的灌水量、施肥量及植株、叶片生长势、有效收获穗数、平均千粒重等数据,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疏勒县冬小麦需水需肥规律及采用滴灌栽培的增产增效情况,并为滴灌技术在冬小麦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二、试验设计1.试验地点试验设在疏勒县洋大曼乡8村2组麦地,面积3.3公顷,其中,滴灌小麦和常规灌小麦各1.65公顷。2.参试品种冬麦品种为新冬20号,弱冬性、早熟类型,全生  相似文献   

19.
全面概括节水型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明确不同小麦品种产量随灌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可为生产上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以冀中南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的22个小麦品种为试材,2009~2011年在赵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原种场,采取随机区组排列的方法安排参试品种,在冬前足墒播种的情况下分别进行了春季灌溉0水、1水和2水(该区域平水年壤土麦田主要灌水模式)3个处理,在小麦成熟期采取五点取样法进行测产。根据小麦品种对灌水反应的敏感程度,利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参试小麦品种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灌水次数下的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2个小麦品种划分为高敏感型、中敏感型和低敏感型3个类型的品种;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逐渐缩小,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大部分小麦品种在正常年份灌2水情况下均能够表现出应有的产量水平。在不同灌水次数下,参试小麦品种的产量排位变化很大,因此全面衡量1个品种的抗旱能力,应考虑在旱栽培和不同灌水条件下的综合表现。一般生产上应首先选择既高产又对水分反应中、低敏感型的品种,可以保证无论是在旱年还是在平水年或丰水年均表现稳产、高产;对于水浇条件好的保浇地,可选用综合性状好、对水分反应高敏感型的高产品种,以确保获得理想产量和较高效益;纯旱地或扩浇地麦田,可选用抗旱系数高、产量表现好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磷素供应下小麦植株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机制及复水后的反应,为揭示小麦水磷互作机制及培育抗逆、磷高效的小麦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新冬23号为参试材料,采用离子组和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低磷(0.05 mmol·L-1,LP)和常规磷(1.0 mmol·L-1,CP)水平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