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父亲从1982年开始养蜂至今已有24年,这期间我们家的每一个人都曾受到蜜蜂的恩惠,也跟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说起养蜂,父亲经历了不少坎坷,第一次尝试养蜂便以失败告终。那时由于条件有限,加上自身经验不足,秋天该给蜂群治螨也不知道,蜜蜂接连不断死亡,父亲毫无办法,只能眼瞅着蜂群所剩无几,一年的辛苦努力就这样付之东流了。父亲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第二年春天,他订阅了《蜜蜂杂志》,又买来了由刘中衡编著的《养蜂》一书。由于父亲善于钻研,很快找出了前一次失败的原因,也从中学了不少养蜂知识。他开始了第二次养蜂。功夫不负有心人,蜜蜂很快…  相似文献   

2.
<正>8月7日,八五二农场第五管理区养蜂户兰志军在林下放养的64箱蜜蜂产值达12万多元,成为当地养蜂状元。今年63岁的兰志军已有20多年的饲养蜜蜂历史,在逐年积累养蜂经验、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近年来,蜜蜂采蜜期,他坚持把蜜蜂转移到山间林下追花夺蜜,饲养60多箱蜜蜂,每年产值在4~6万元左右。今春,兰志军经过周密的实地调查,6月下旬起,他把64箱蜜蜂搬到离家20多公里的煤矿地区林下追花夺蜜。这里林大树密,特别是椴树较多,今春风调雨顺,  相似文献   

3.
刁青华 《蜜蜂杂志》2008,28(6):14-15
养蜂员都知道:蜜蜂转地饲养、追花采蜜是利润和风险共存的.那么如何避开风险获得利润,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蜂业》2016,(10):23-25
<正>蜜蜂转地饲养是蜂群规模较大的专业养蜂人员,为了适时地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蜜粉源植物资源,繁殖蜂群、扩大养蜂生产,增加蜂产品产量和全面提高养蜂经济效益的一种方式。湖南省津市市国营养蜂场于1956年在我国著名养蜂专家张远任先生的带领下,为"追花夺蜜"获得养蜂高产经济效益,把全场蜜蜂转运  相似文献   

5.
2003年《蜜蜂杂志》第6,7,9期发表了孙哲贤、葛凤晨等同志的文章———《种植蜜源植物发展养蜂业的探讨》,读后感触极深,我认为这是一篇关心中国养蜂事业,具有远见卓识的好文章。蜜源植物是养蜂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决定蜂群发展快慢、产量高低和养蜂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发展蜜源植物,保护蜜源资源,加强对蜜源植物的研究,普及蜜源植物知识,是当前发展养蜂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土地辽阔,植物种类繁多,适于蜜蜂繁衍生息和生产商品蜜的自然环境具有区域性差异。我国养蜂人采取追花采蜜的生产方式,充分利用蜜蜂资源和蜜粉植物资源,从而取得可…  相似文献   

6.
我是养蜂工作者,多年从事养蜂管理工作,对养蜂工作深有体会。养蜂业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份,它利用天然资源为人类造福,蜜蜂传花授粉促进了农作物的增产。因此,党和政府极其重视养蜂业的发展。但有的地方,却有少数人把养蜂者当作“唐僧肉”处处想吃。如: 1.入场要收“管理费”。去年黑龙江省每群蜂收0.35元的管理费;一车蜂在一个地方要收管理费50元左右,而蜂群追花夺蜜每年要转地5—7次,如果到处如此办理,养  相似文献   

7.
杨灯云是武汉市蔡甸区玉贤镇农力村农民,从事农业30多年,收益甚微。1987年秋,他开始走养蜂致富之路。杨灯云养蜂5年后,4口之家终于摆脱了困境,养蜂成了他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杨师傅一再向笔者表明:他养蜂脱贫致富奔小康,特别要感谢《蜜蜂杂志》的帮助,是《蜜蜂杂志》使养蜂一窍不通的他,成为养蜂能人。17年来,他不仅把每年订阅的《蜜蜂杂志》十分珍惜地保存起来,以便随时查阅,还经常把《蜜蜂杂志》……  相似文献   

8.
养蜂使我走上致富之道我是一名林业工人,工资很低,自愁没有出路。在养蜂户肖师傅家,谈起他养蜂60箱,1989年获利一万元之多,他让我看到了《蜜蜂杂志》。我想学养蜂,于1988年订了《蜜蜂杂志》。我1989年春开始养蜂,在当地养蜂户肖师傅和文师傅的帮助下...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养蜂人来说,春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马年的年味还没散完,笔者就来到江苏省滨海市三中港开发区的养蜂专业户李洪亮家采访,他正忙着修钉蜂箱,收拾蜂场,儿子也在忙着整理装备,维修车辆,准备为蜜蜂追花夺蜜搬家。65岁的李洪亮师傅,年轻时就与蜜蜂结下了缘。2003年,儿子放弃打工回家跟他养蜂。养蜂是一个辛苦活,一年四季漂泊  相似文献   

10.
正养蜂人常年累月在外追花夺蜜,难得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习一些新知识,笔者近日雨后到邢左路上的3个蜂场看望养蜂同仁时,意外看到扎营在路罗镇上的冯纪小正在趁闲阅读刚收到的《蜜蜂杂志》。他说:"咱60多岁的人了,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就要落后"。1980年开始从事养蜂的他,在没有养蜂技术的情况下除四处拜师学习外,最主要是通过订阅专业科技刊物,其中最主要的刊物就是《蜜蜂杂志》。《杂志》可随身携带走到哪就学到哪,就凭这个只见字不见面  相似文献   

11.
<正>转地养蜂,约5万户蜂场主饲养600万箱西方蜜蜂;追花取蜜,蜂场主每10~30 d需转运蜂场,全年少则五六次,多则十几次。由于蜜蜂有蜇人习牲,故转地养蜂都得蜂农装卸车,尤其夏季高温运蜂还得途中放蜂,甚至遇到交通事故更需蜂农解救蜜蜂来减少损失。可是蜂场主在全国各地转地养蜂会遇到交警  相似文献   

12.
追花酿蜜走天涯——福建省华安县高车乡前岭村农民养蜜蜂致富记华安县高车乡前岭村,人称“甜蜜村”。原因是村里有200多位农民长年累月与蜂群相伴,追花酿蜜,远走天涯,北到中俄边界,南到中缅边界,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全村养蜂5000多箱,年创产值2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3.
转运途中飞出蜜蜂的收捕方法·饶华昌伟凡许多蜂场常年转地养蜂、追花夺蜜,沿途大小车站都留下了大量的蜜蜂。如果对飞出的蜜蜂进行收捕,还可以组织成新的蜂群,以减少蜜蜂资源的损失;铁路、公路沿线的农民学会收捕蜜蜂,也是一项致富门路。现将收捕方法介绍如下:一、...  相似文献   

14.
戚秀甫先生是上海市人,他是这个地区最早提倡新法饲养蜜蜂的一位前贤。1917年左右开始新法饲养蜜蜂,为了宣传养蜂,提倡新法饲养蜜蜂,他和他的朋友于汉卿先生在大街上,用敲锣打鼓的方式吸引群众来听宣传,并欢迎所有听众到自己的蜂场参观实习。不仅如此,他们二人还把养蜂的好处和饲养方  相似文献   

15.
当年正上高中的龚润奶做过不少梦 ,惟独没有想到自己今后的命运会与蜜蜂连在一起。自从 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 ,他竟与蜜蜂相伴走过了 30年的历程。从当养蜂技术辅导员至今 ,老龚为蜜蜂事业付出了半辈子心血。 30年风霜雪雨 ,30年追花采蜜 ,30年后的今天 ,老龚仍孜孜不倦地从事蜂产品的研究开发利用工作 ,为养蜂业作贡献。1966年 ,“十年动乱”的开始使龚润奶上大学的理想成为泡影。在大队里他工作积极 ,又有较好的文化基础 ,不久就担任了公社团委副书记 ,2 0岁就入了党。随后他又被派去担任大队养蜂场场长。他虚心学习 ,刻苦钻研 ,很快掌…  相似文献   

16.
增加科技投入定能脱贫致富《蜜蜂杂志》内容丰富,季节性强,适用性广,它帮助广大养蜂者掌握天时地利,发展自己的养蜂事业,是广大养蜂户的必备刊物。我是1986年开始养蜂的,也和广大蜂友一样常年风餐露宿追花夺蜜,历尽了艰辛,结果入不敷出,几年都歉收。我订阅《...  相似文献   

17.
在养蜂生产中,计算生产年度的现行方法有两种:一是按日历年度计算,即从1月至12月作为一个生产年度周期;二是按照蜜蜂的生活特性与规律计算,即从蜂群越冬结束为养蜂年度的结束,蜂群春繁开始为新的养蜂年度的开始。何者为宜?笔者认为第二种计算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养蜂人追花夺蜜,过着风餐露宿、居无定所的生活。多少年来,养蜂人都有一个梦,那就是既能走南闯北追花采蜜,又能时时过舒适的生活。生产生活两不误那该多好啊!多少年前可以说这是一个梦想,可现在已不再是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刺村乡带河村的养蜂人谢兴富师傅和他的蜂场。当时看到他改装的养蜂车光明正大地摆在公路边油菜地里采蜜时,十分惊诧。一辆若大的货车被改装成能装百十箱蜜蜂的养  相似文献   

19.
<正>蒙济川先生是广西桂林市人。1933年开始养蜂,是广西倡导饲养蜜蜂最早的首位人士。他的蜂种是由湖南的邵阳购买来的。和他同时养蜂的还有"三管养蜂合作社",其蜂种与他在同一个地区购买。但是广西的蜂种主要来源于广东,而不是湖南。那时因为刚开始养蜂,蜂种极为匮乏,蒙先生便专门从事分蜂售种,购买蜂种的人要提前预约或  相似文献   

20.
鲍敬恒 《蜜蜂杂志》2011,30(1):30-30
养蜂靠的是蜜源,只有好的蜜源,才能够把蜜蜂养好。但是,由于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在一个地方不可能长年都有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所以,养蜂者为了养好蜂,多收获蜂产品,需要在当地没有蜜源的时候,把蜜蜂搬运到有蜜源的地区放养,于是创造出了“追花夺蜜”这个词汇,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养蜂者,到全国各地追花夺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