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三晋地区就以种植业发达而著称,当地先民除了辛勤劳动、广种五谷、丰产粮食之外,还曾以制造、运用和传播铁农具的优势,不断而有力地推动了境内外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农业生产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可以说,历史上的三晋先民,是中国和世界农耕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农事活动,经过耕地、整地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播种或移栽.三晋地区播种工具出现的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三晋先民发明创制了一批适合当地农业环境特点的播种工具,且随着时代和耕作制度、作物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时段的主要播种工具有耧车、砘车等.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农事活动,经过耕地、整地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播种或移栽。三晋地区播种工具出现的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三晋先民发明创制了一批适合当地农业环境特点的播种工具,且随着时代和耕作制度、作物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时段的主要播种工具有耧车、砘车等。  相似文献   

4.
铁锄是由石锄、青铜锄演变而来的,属于一种横斫式农具.它是我国传统田让农作的主要器械,更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最重要的中耕工具,在三晋地方尤其如此.古代三晋人民,在石锄、青铜锄的基础上,逐渐制造出使用更为轻便、灵活的铁锄,并结合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不断地对其作出器形和结构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为种植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初春的三晋大地,春暖花开,麦苗青青,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4月2日,全国春耕生产农机化技术培训班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隆重举行。同期,2019年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推进活动一并举办。这次全国性的活动在山西举办,是山西省农机发展中心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的重要举措。此次培训班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司主办、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和山西省农业机械化  相似文献   

6.
独特的二十四节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的先民经过不断摸索,逐步认识到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二十四节气就是对这些宝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发展,在农耕文化宝库中,堪称一枝绚丽奇葩.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的魏国是三晋的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在这里,冶铁资源丰富,铁器制造业发达,铁农具种类较多,其中以整地工具和垦耕工具最为著名,对境内的种植业生产曾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的魏国是三晋的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在这里,冶铁资源丰富,铁器制造业发达,铁农具种类较多,其中以整地丁具和垦耕工具最为著名,对境内的种植业生产曾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十五"期间,山东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52.7万人.虽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而粮食生产非但没有下滑,总产还增加了79.7万吨.这是因为山东省有关部门为了继续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以现代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武装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距今约8000年前,顺山集文化产生,江苏淮北地区出现原始农业,农业发展源远流长。原始先民开始培育水稻并进行家畜驯养活动,将磨制石器作为主要的农业用具,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研究江苏淮北地区的原始农业发展,能够加深对黄淮平原农业发展整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家喻户晓的“杨老推”位于黄土高原晋中盆地的山西省平遥县,近年来以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快,农机新技术推广覆盖面大而闻名三晋大地。以1988年为基数,该县机收小麦面积由0.20万hm2增加到1.23万hm2,增长了6倍多,占到当地可机收小麦面积的95%...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组织形式,它不仅包括种、养、加各业,而且可引伸到农村工、商、运、建等各个领域.其主要特征是根据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为中心,择优确定农业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以促进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它不仅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重要环节,而且分布和作用于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的各项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因此,离开了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效地发展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实现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3.
李三谋  柏芸 《山西农机》2010,(10):68-69
铁锄是由石锄、青铜锄演变而来的,属于一种横斫式农具。它是我国传统田间农作的主要器械,更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最重要的中耕工具,在三晋地方尤其如此。古代三晋人民,在石锄、青铜锄的基础上,逐渐制造出使用更为轻便、灵活的铁锄,并结合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不断地对其作出器形和结构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为种植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胡泽学 《当代农机》2011,(12):60-61
三晋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科技发达,是研究中国农业史不可或缺的地方。三晋地区的犁铧与犁壁有相当的特点,特别是阳城犁镜,闻名天下,是中国犁镜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太谷地处晋中盆地,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总面积10.5万hm^2,农业人口18.01万人,耕地面积2.9万hm^2,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无霜期175d,降雨量462.9mm,农业基础条件好,因盛产粮、棉、油、瓜、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是山西省唯一的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  相似文献   

16.
旧石器时代末期,三晋地区开始出现了农业的萌芽状态。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产生了原始农业,人类随之进入定居生活。这时,人们虽然还是通过采集、渔猎等活动来获  相似文献   

17.
三晋农耕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的共性 山西农耕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一脉相承,具有中国农耕文化的所有特点.中国文化,特别是古代中国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农耕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农耕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显性文化、主导文化,它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目前的考古学资料来看,中国农业文明起源是多元的,而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的晋东南是粟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从距今180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侯度人在晋南地区生存繁衍,到距今2万年左右的晋东南下川人开始使用磨盘、磨棒研磨采集的植物籽粒,预示着人类农业活动的萌芽.与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齐名的山西省武乡县牛鼻子湾遗址,昭示着山西地区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农业的发生,使人们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游走采集、渔猎生活,人们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18.
位于黄土高原晋中盆地的平遥县,近些年来以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快,农机新技术推广覆盖面大而闻名三晋大地。以1988年为基数,到1996年机械收获面积由3万亩增加到18.5万亩,增长了5倍多,占可机播小麦面积的95%;化肥深施面积由5万亩增加到41.5万亩,占使用化肥耕地面积的67.8%;机械化精少量播种由空白发展到13.5万亩,机械化早作农业由35亩增加到6.25万亩。据专家综合测算,仅农机  相似文献   

19.
张卓 《现代农机》2021,(1):55-56
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农业生产各环节有机结合,是促进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径.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灌溉、温室大棚、无土栽培、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为例,探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若干应用,并针对当前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4月27日,以"弘扬三晋农耕文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主题为期2个月的首届"山西农耕文化暨农机化发展成就展"在太原市迎泽公园晋商博物馆开幕.原省政协副主席闫爱英等领导与近千名游园群众一起参观了展览. 展览共展出实物约300余件,展出的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山西在人类文明诞生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展示山西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任用;第三部分展示山西在农耕文明产生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第四部分展示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生活用具的演进历史;第五部分展示山西近年来农机化的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