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济麦22号’和‘衡观35’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箱体土培方法,设置6个试验处理,分别为正常水分(CK)、干旱(D)、D+1 μmol·L-1褪黑素、D+10 μmol·L-1褪黑素、D+100 μmol·L-1褪黑素、D+300 μmol·L-1褪黑素,研究了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生长、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济麦22号’的产量比对照降低了25.43%(P<0.05);D+100 μmol·L-1褪黑素浓度处理下的‘济麦22号’产量较D处理增加24.73%,且该处理对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显著促进作用。‘衡观35’抗旱性较强,D处理未显著影响其产量;D+10 μmol·L-1褪黑素浓度处理使该品种的产量分别比CK和D处理增加了10.46%和8.87%(P<0.05),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分别增加了39.05%和4.84%,成熟期穗部干物重分配比较CK增加了6.69%;而较高褪黑素浓度(100 μmol·L-1、300 μmol·L-1)则抑制了该品种的产量增加,分别比对照降低23.81%和24.93%。褪黑素处理对干旱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改善效果不同,‘济麦22号’增产效应较佳的褪黑素浓度为100 μmol·L-1,‘衡观35’则为10 μmol·L-1。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应选择适宜浓度褪黑素以有效改善其抗旱性。  相似文献   

2.
选择河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8个小麦品种,在非充分灌溉模式下,分别于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对小麦旗叶的气孔交换参数和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8个小麦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在抽穗期品种间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3.7~7.9 μmol·mol -1,灌浆期品种间差异较小,在5.1~7.3 μmol·mol -1之间,乳熟期,婴泊700和邯农1412的LWUE分别高于其他品种约1~2 μmol·mol -1;8个小麦品种的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和光合活性(qP)均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最大光合效率(Fv/Fm)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均稍高于0.80,乳熟期降低,在0.60~0.80之间。8个小麦品种的产量与灌浆期Pn、Tr和Gs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0左右,表明灌浆期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可作为高产的优选指标。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轮选103、婴泊700、石麦26的产量均在7 500 kg·hm-2以上,作物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均在2 kg·m-3左右,考虑抗旱能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此3个小麦品种可作为河北省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白粉病发生程度及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95~1997年的试验表明,河南省近几年推广的小麦品种67%以上为感白粉病品种。极感品种(豫麦13号)白粉病发生早,发病全盛期长,约30d,表观侵染速率()达0.11~0.16,最终病指和病指曲线下面积(AUDPC)都最高;高感品种豫麦25等的最终病指及AUDPC值分别比极感品种低19%~66%、40%~73%,发病早,发病全盛期25~30d,值0.1~0.15;中抗品种豫麦21号、24号、中育4号占33%,没有免疫品种。中抗品种的最终病指及AUDPC值比极感品种分别低83%~91%、89%~94%,且发病较晚,发病全盛期只有10d,值0.06~0.11。  相似文献   

4.
以本地品种小红毛、常规品种陇谷11号、晋谷29号和杂交品种张杂谷5号、华大3号为供试材料,在宁夏同心县旱作田比较孕穗期和灌浆中期不同谷子品种叶片光强-光合响应曲线及光合参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孕穗期,不同谷子品种的表观量子效率在0.044~0.079 μmol·m-2·s-1之间,光补偿点的变化范围在14.11~50.59 μmol·m-2·s-1之间;最大光合速率的变化范围为38.53~50.01 μmol·m-2·s-1,暗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2.16~5.28 μmol·m-2·s-1。本地品种小红毛在孕穗期的表观量子效率高(0.079 μmol·m-2·s-1),利用低光强的能力较强,而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的最大光合速率较高(陇谷11号和晋谷29号分别为38.53、47.53 μmol·m-2·s-1、张杂谷5号和华大3号分别为44.06、50.01 μmol·m-2·s-1),利用强光的能力强,且杂交品种大于常规品种。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的光合能力强,可为谷子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12个马铃薯品种为研究对象,连续2 a(2022—2023年)设置不施氮(0 kg·hm-2)和施氮(180 kg·hm-2) 2个施氮水平,分析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和水氮效率特征,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马铃薯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种、氮水平和品种×氮水平都对晚熟马铃薯产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而氮水平×品种对中熟品种无显著影响。连续2 a供氮条件下中熟品种产量变幅为8 289.39~22 011.61 kg·hm-2,晚熟品种产量变幅为8 192.57~20 308.58 kg·hm-2。基于2 a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各品种块茎产量,将不同马铃薯品种按照不同氮效率划分为4种类型,即双高型(‘京张薯1号’、‘陇薯20号’、‘青薯9号’、‘陇薯15号’、‘陇薯16号’)、低氮高效型(‘V7’、‘陇薯14号’)、高氮高效型(‘陇薯10号’)和双低型(‘冀张薯12号’、‘希森6号’、‘定薯3号’、‘陇薯22号’)。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氮素吸收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4438**,R2=0.4211**),马铃薯产量与块茎含氮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5302**,R2=0.4357**),说明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含氮量越高则其产量越高。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中熟品种‘京张薯1号’(Di=0.90)、晚熟品种‘青薯9号’(Di=0.90)和‘陇薯10号’(Di=0.87)具有较高的综合水氮效率和产量表现,可作为水氮高效品种在陇中旱作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2002年小麦条锈病是继 1950年、1964年和 1990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次大流行 ,其发生面积近 670万hm2,损失小麦约 10亿kg。发生区域涉及甘、陕、川、渝、云、贵、宁、鄂、豫、鲁、冀等 11个省 (市 )区。 2001年冬季和2002年春季气候适宜 ,以条中 32号小种为代表的毒性菌系的发展 ,使我国绝大部分主栽小麦品种不抗病 ,出现了条锈病发生早、发展快和发生重等特点 ,促成了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尽管 2002年条锈病发生范围广 ,但损失少于 1990年。提出了以品种抗病性利用及小麦抗病性变异和病菌群体动态监测、药剂和农业防治相结合 ,病害发生流行预测预报和条锈菌菌源基地治理为主的持续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根施水杨酸对铅胁迫下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品种“轮选988”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80 mg·L-1水杨酸(SA)对铅(50 mg·L-1 Pb2+)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施SA后,铅胁迫下的小麦幼苗株高、根长、株鲜重、根鲜重、株干重和根干重较对照(铅胁迫下未根施SA)分别上升了17.67%、24.85%、23.46%、18.69%、18.95%和25.41%,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上升了215.73%、98.92%、137.45%和111.47%,根中超氧阴离子(O[KG-1][JX*3]·[JX-*3]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降低了23.82%和28.99%;同时,根施SA,铅胁迫下小麦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了13.59%,而Pro含量下降了40.11%,根系中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了16.78%,小麦根系活力增加了694.52%。因此,根施SA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根系的抗氧化能力,缓解了铅离子对小麦根系的毒害。  相似文献   

8.
1996年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局部发生严重,整个麦区呈区域性流行,病害发生程度属中度偏重发生年,发病面积16.7hm以上。发生特点是突发性流行,流行期偏迟,4月上、中旬仅个别地块发病,6月上旬后,该地小麦条锈病普遍发生,部分重病田普遍率和严重度达到“双百”。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新的毒性小种上升,导致生产品种抗性丧失;气候条件有利于条锈病发生;1996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且早于陇南,为陇南麦区提供了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9.
种植模式、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f.sp.tritici Marchal.引起的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受品种、病原变异、气候、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其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可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以上,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1]。研究表明,该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的子囊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0.5~30 ℃,以10~20 ℃最适宜。小麦白粉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中度或重度流行年后2~5年轻度流行。目前在我国广大小麦产区常采用含三唑酮成分的单剂或混剂进行防治,小麦白粉病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本试验在四川雅安小麦产区研究了小麦种植模式、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发生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壤施硅对小麦和麦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土壤施硅对小麦蚜虫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在小麦种植前分别配施0(CK)、40、80和120 kg/hm2四个浓度的硅肥,测量施硅后小麦生育期、生物量、叶面积、株高、产量指标以及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发生量。结果表明,施硅对小麦株高和穗数无显著影响,但80 kg/hm2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小麦叶面积分别为1 786.03 mm2和2 033.54 mm2,生物量分别为133.68 g和134.50 g,小麦穗粒数分别为35.61粒和35.92粒,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5.34 g和45.59 g,小麦产量分别为9 684.45 kg/hm2和9 835.05 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小麦成熟期较对照提前3 d;80 kg/hm2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禾谷缢管蚜发生量分别为90头和86头,均显著低于对照;40、80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荻草谷网蚜发生量分别为128、117和105头,均显著低于对照。因此,田间土壤施硅80 kg/hm2和120 kg/hm2可以明显改善小麦农艺性状,提高小麦产量,并能减少麦蚜发生量。  相似文献   

11.
在甘肃河西走廊,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入户调研的方式,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基于固定道保护性农业的7种轮作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经济效益最好,净收益、产投比和单方水产值分别为1.52×104元·hm-2、2.00和5.39元·m-3;小麦-啤酒大麦-小麦劳动生产率最高,达240.2元·人-1·a-1,社会效益在所有轮作模式中也相对最好;小麦-油葵-啤酒大麦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度、水分能量生产效率、热量利用率分别为1.83、2.07×104 kJ·m-3和66.12%,生态效益最好;综合效益相对较好的4种轮作模式分别为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小麦-马铃薯-小麦、小 麦-玉米-玉米和小麦-针叶豌豆-小麦。兼顾考虑固定道保护性农业系统的稳定性维护,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小麦-玉米-玉米和小麦-针叶豌豆-小麦三种轮作模式更适宜在固定道保护性农业技术体系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保水剂施用条件下冬小麦生长与水肥利用的特征,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保水剂和氮肥为对照,研究了单施氮肥(T2:225 kg·km-2)和其与不同用量保水剂配施(T3:N+保水剂30 kg·hm-2、T4:N+保水剂60 kg·hm-2、T5:N+保水剂90 kg· hm-2)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土壤矿质氮含量以及水肥利用等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与氮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小麦各生育期的小麦总群体、株高、叶面积、土壤矿质氮含量及水肥利用率等。各处理中,以T4处理对于总群体数、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而T5处理对于小麦叶面积和千粒重的提高作用明显。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保水剂处理的根冠比均较对照低,尤其是T3处理。而各生育期土壤矿质氮平均含量表现为T4>T3>T5>T2>CK。最终小麦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素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随保水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后将,且均匀以T4处理最高,其分别比单施氮肥处理(T2)14.5%、55.9%、34.6%和25.0%。说明各处理中,以T4处理对小麦的生长、增产及水肥利用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气候条件下,为明确滴灌春小麦不同茎鞘节位果聚糖和NSC向籽粒转运提高产量的氮素响应机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强筋小麦‘新春37号’(XC37)、中筋小麦‘新春6号’(XC6)为主区,分别以施氮量300、255、210、0 kg·hm-2为副区,研究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茎鞘不同节位(穗下节间、倒二节间、其余节间) 果聚糖和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转运及其对产量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进,两个品种春小麦茎鞘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活性、果聚糖含量、NSC含量及茎鞘干物质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果聚糖外水解酶(FEH)活性则为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各指标均以施氮量255 kg·hm-2处理表现最优;各节位相比,其余节果聚糖代谢酶活性、果聚糖含量、NSC含量以及茎鞘干物质量最大,其果聚糖、NSC以及茎鞘干物质对产量贡献率分别比倒二节高11.18%~35.77%、14.77%~45.65%和25.81%~33.83%;两品种比较,XC37茎鞘中贮藏物质积累运转效率高于XC6,其果聚糖、NSC以及茎鞘干物质对产量贡献率分别比XC6高32.53%~116.74%、26.06%~35.26%和6.32%~21.73%;施氮量与品种互作效应对果聚糖、NSC花前转运率和贡献率及其穗下节干物质对产量贡献率均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果聚糖和NSC代谢及产量在施氮量为255 kg·hm-2时表现最佳,该施氮量是新疆滴灌春小麦适宜的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14.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禾谷类作物的安全性及药害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4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玉米、小麦、谷子、高粱4种禾本科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4%玉农乐悬浮剂苗后茎叶处理,有效成份推荐量40g/hm2对玉米安全,2倍量80g/hm2对玉米有轻微药害,3倍量120g/hm2对玉米药害严重,植株矮化穗小。推荐量对小麦、谷子、高粱药害严重,苗期死亡;75%宝收干悬浮剂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有效成分推荐量25g/hm2、2倍量50g/hm2和3倍量75g/hm2对4种作物均安全。苗后茎叶处理,3个剂量对小麦均无明显药害。推荐量对玉米安全,高粱有轻度药害,谷子药害严重,苗期死亡。2倍量玉米有轻度药害,高粱药害严重,部分苗期死亡。3倍量玉米和高粱药害严重,玉米不能恢复正常生长,高粱大部分苗期枯死;25%宝成干悬浮剂苗后茎叶处理,有效成分推荐量18.75g/hm2推荐量对玉米安全,2倍量37.5g/hm2对玉米有轻微药害,7d左右恢复正常生长。推荐量对小麦、谷子、高粱均有药害,2倍量药害严重,苗期死亡;20%豆磺隆可溶性粉剂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有效成份推荐量15g/hm2下对4种作物均安全,2倍量30g/hm2和3倍量45g/hm2下对玉米、小麦、谷子安全,高粱有轻度药害。苗后茎叶处理,推荐量、2倍量和3倍量对小麦均安全。推荐量对谷子安全,2倍量和3倍量谷子有轻度药害。推荐量下玉米、高粱均有药害,2倍量和3倍量药害严重,不能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81—2016年河南省29个农业气象试验站逐日气象数据和小麦、玉米产量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玉米的光、热、水气候资源利用效率,计算各气候因子对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贡献率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综合指数,进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季光能资源利用效率(LUE)为1.14~1.77 kg·MJ-1,热量资源利用效率(HUE)为1.3~2.5 kg·℃-1·d-1·hm-2,降水资源利用效率(PUE)为8~43 kg·mm-1·hm-2,玉米生长季内LUE为1.8~2.5 kg·MJ-1,HUE为1.32~1.78 kg·℃-1·d-1·hm-2,PUE为9.5~15.1 kg·mm-1·hm-2。豫北、豫东地区LUE、HUE、PUE均高于豫西、豫南地区。对小麦、玉米气候资源利用效率贡献最大的分别是积温和降水。小麦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综合指数(CUE*)在0.24~0.50,玉米生长季CUE*在0.21~0.31,区域内差异明显,提高小麦HUE和玉米PUE有助于提高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小麦吸浆虫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防治时期、施药方法和次数防治小麦吸浆虫的试验表明,在小麦吸浆虫化蛹率达50%时,应用50%甲胺磷乳油、50%甲基异柳磷乳油、50%对硫磷乳油和6%林丹粉剂配成毒土于麦田撒施,均可有效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穗、粒被害率均比对照降低80%以上;在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始盛期,用55%林丹胶悬剂0.4g/66.7m2、0.6g/66.7m2防治,防效达91.86%、94.95%,在这几种杀虫剂中防效最好;小麦播种前施药防治小麦吸浆虫幼虫效果并不理想。小麦吸浆虫的药剂防治策略应是蛹期防治为主,成虫期扫残。  相似文献   

17.
盐碱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和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油菜品种“陇油6号”为材料,通过中性盐NaCl∶Na2SO4(9 mol∶1 mol)混合胁迫(浓度为40、80、120、160、200 mmol·L-1和240 mmol·L-1,Na+浓度依次为44、88、132、176、220 mmol·L-1和264 mmol·L-1)和碱性盐NaHCO3∶Na2CO3 (9 mol∶1 mol)混合胁迫(浓度为10、20、30、40、50 mmol·L-1和60 mmol·L-1,Na+浓度依次为11、22、33、44、55 mmol·L-1和66 mmol·L-1)处理油菜种子和幼苗,研究不同盐、碱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特性并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对“陇油6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无害的最大混合盐浓度为160 mmol·L-(pH=6.67,Na+=176 mmol·L-1),最大混合碱浓度为50 mmol·L-1(pH=9.29,Na +=55 mmol·L-1);随着盐、碱胁迫浓度增大,“陇油6号”幼苗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逐渐 降低,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先上升后下降,碱性盐溶液胁迫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中性盐溶液胁迫;在同一盐、碱胁迫浓度时,处理时间越长,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越低,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越高。这表明盐、碱胁迫对“陇油6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两种不同的胁迫,且碱性盐胁迫强于中性盐。  相似文献   

18.
存在大面积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小麦条锈病菌是否当地越冬决定春季显病迟早。发生程度受4月中旬-6月上旬气象因素的影响,5月中至下旬降雨量是影响条锈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其分级相关系数r=0.9254**。本文选取条锈病菌越冬情况、4月中旬-5月上旬降雨量、5月中-下旬降雨量、6月上旬雨温系数4个因子,按条锈病发生发展的渐进规律,制定了简易预报模式,预报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关中平原冬小麦临界氮稀释曲线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界氮稀释曲线可诊断植株氮营养状况,针对国内目前普遍存在的建模品种单一,可能造成模型普适性偏差的问题,以陕西关中平原主栽的6个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4个(0、105、210 kg·hm-2和315 kg·hm-2)施氮量水平,以两季4个冬小麦品种田间数据,建立了冬小麦花期前地上部干物质临界氮稀释曲线,曲线服从负幂指数函数;进一步通过另外2个冬小麦品种共计两季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临界氮稀释曲线可以较好地区分独立样本中的氮营养亏缺和氮营养过剩数据。依据临界氮稀释曲线建立的氮营养指数和累计氮亏缺模型,可分别用于诊断植株的氮营养状况和量化氮素盈亏量,诊断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 kg·hm-2和105 kg·hm-2条件下植株氮营养亏缺,210 kg·hm-2和315 kg·hm-2条件下小麦氮营养盈余,0~315 kg·hm-2施氮量下的累计氮亏缺量-33.2~50.9 kg·hm-2。通过建立氮营养指数与施氮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出关中平原冬小麦适宜施氮量约为162 kg·hm-2。  相似文献   

20.
安西县玉米茎基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安西县玉米茎基腐病病原鉴定为小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 Shoemaker.玉米品种Sc704比中单二号感病:玉米小麦间作田病株率61.7%单播玉米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