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演替阶段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采用空间换时间的研究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与固定沙地过渡带和固定沙地内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沙地内植物群落多样性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各演替阶段均有不同的植物群落和优势物种。豆科和藜科植物作为流动沙地的先锋物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禾本科和菊科植物由流动沙地到固定沙地,其种类变化较大,表明其在沙地恢复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萝摩科植物可作为区分流动沙地和其它沙地类型的指示性植物;马齿苋科和紫薇科植物仅在固定沙地中出现,已成为判断固定沙地的标志性植物。除沙地恢复过程中人为播种的柠条和沙蒿外,流动沙地阶段的优势物种是沙米,半固定阶段是沙生冰草,半固定沙地与固定沙地过渡地带是老瓜头和地梢瓜,而固定沙地则为花棒和地梢瓜。因此,在沙漠化治理中应根据不同的沙地类型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不同认证管理的梨园(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的梨园)为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运用相关的方法量化肥料施用产生的温室气体和能源的消耗,对不同认证管理的梨园肥料施用引起的环境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不同的方法量化肥料施用的能源消耗,取得的结果完全不同,说明方法选择的重要性以及适用性;比较3种不同认证管理的梨园肥料施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有机梨园则比绿色认证管理的梨园和常规梨园排放量少,而有机梨园施入的有机肥氮对梨园造成环境负荷的风险则较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对近几年来干旱区沙地云杉的分类、分布、种子萌发及育苗实验、群落与种群特征以及其造林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随着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适生植物的筛选已成为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后应加强沙地云杉快速扩繁技术的研究与引进,以及干旱区沙地云杉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给晋南黄土残塬沟壑区梨园土壤养分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合理进行土壤培肥,在县域尺度下采集48 个覆盖隰县梨园的典型土样,通过主成分和方差分析模块对其养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隰县梨园0~20 cm土层中,大量养分相对适中;20~60 cm土层中,全磷和速效钾适中,其余大量养分偏低。(2)研究区梨园整个土层中有效铜含量适中,有效硼明显不足,其余微量养分含量偏低。(3)对梨园进行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NImac和NIm(ic 土壤大量和微量养分综合指数)主要分布在较低(Ⅳ)级,且各土层中1~5 年生梨园有效样本在NImic为低级(V)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10~20 年生梨园。随着土层的加深,1~5 年生梨园有效样本在NImac和NImic为低级(V)的样本所占比例有明显降低的趋势;10~20 年生梨园有效样本在各土层养分分布趋势相差不大。该区梨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锌及有效硼的含量有待提高,1~5年生梨园土壤养分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大气沉降与施肥方式对梨园重金属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西北平原区和丘陵区分别选择传统施肥、施用化肥和施用商品有机肥等3种不同施肥方式的代表性梨园,进行为期一年的水果生产过程中有机肥、化肥、大气沉降、果实收获和地表径流中重金属流的定点定量观察分析,探讨梨园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年平衡值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原区梨园重金属的平衡值普遍高于丘陵区,平原区大气沉降对重金属输入的贡献高于丘陵区。梨园系统中多数重金属积累以施有机肥的最高,Cd主要以化肥方式进入梨园,Zn、Cu、Pb主要通过施有机肥方式进入梨园,而大气沉降对梨园中Zn、Pb、Hg和As积累也有较大的贡献。在丘陵区,传统施肥模式下,除Pb和As稍有积累外,梨园系统中其他重金属元素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化肥施肥模式下,Pb、Cd和As呈积累趋势,Zn、Cu和Hg呈现降低趋势;而有机肥施肥模式下,所有重金属元素均呈现积累趋势,并以Zn的积累量最高。在平原区,由于大气沉降输入的重金属较多,除传统施肥模式下的Cu和化肥施用模式下的Zn、Cu外,其他重金属元素都呈现积累趋势。  相似文献   

6.
旨在比较分析不同龄沙地云杉的差异。以不同龄沙地云杉为实验材料,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不同龄云杉的光响应、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1)沙地云杉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着树龄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逐渐降低,其中5年生的沙地云杉的净光合速率最大。10年生的沙地云杉的光饱和点光饱和点(LSP)比5年、20年的高,这就说明10年沙地云杉光合最活跃,是生产光合产物最高的时期,处于生命最旺盛的时期。(2)不同龄沙地云杉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实际光化学反应量子效率(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降低,5年生的ΦPSⅡ、ETR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7.
沙地云杉内生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株沙地云杉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对8种植物病原物具有拮抗效果的沙地云杉内生真菌。本研究初筛采用皿内对峙法筛选,复筛采用打孔法筛选。两种方法相结合筛选出了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效果的沙地云杉内生真菌。初筛后具有25株沙地云杉内生真菌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复筛后具有4株沙地云杉内生真菌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本研究通过以上两种筛选方法筛选出具有拮抗作用的沙地云杉内生真菌,为下一步深入研究代谢产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4987-4993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是中国特有的针叶林树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沙地云杉的外生菌根真菌研究非常少。本研究以内蒙古白音敖包林场沙地云杉根际外生菌根真菌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不同林龄即20a和80a的沙地云杉,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揭示沙地云杉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不同林龄沙地云杉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本研究共获得80个外生菌根真菌OTUs,隶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的19个真菌支系,其中丝盖伞(Inocybe)、蜡壳菌(Sebacina)、拟小垫革菌(Tomentellopsis)等为沙地云杉根际外生菌根真菌的优势进化支序。20a和80a树龄的沙地云杉根际外生菌根真菌的优势进化支序不同,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林龄的外生菌根真菌具有特定的指示物种类群。  相似文献   

9.
以15年生香梨园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行间生草处理对香梨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梨园行间生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其中以行间种植长柔毛野豌豆保墒效果最佳。梨园行间种植黑麦草、长柔毛野豌豆及自然生草后与清耕比较,在0~40 cm土层不同程度减少了各土层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行间生草能有效降低梨园土壤温度1~2℃,其中种植黑麦草和长柔毛野豌豆比自然生草对表层土壤的降温作用更明显。行间种植长柔毛野豌豆对梨园土壤综合效应好,可作为优良草种在新疆梨园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概括了沙地海岸松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推广利用价值;通过了解沙地海岸松在国外自然分布区以及引种地区的自然概况,总结中国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亟待引进优良品种的迫切性,并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中国引进沙地海岸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总结了沙地海岸松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被成功引种海外的实例,从而为中国成功引种沙地海岸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的支持,进一步确定了在中国引进这一优良树种的成功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黄土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剧烈,土地沙漠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针对沙地土壤肥力低下及农业和生态利用潜质较差的特征,中国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采取了大量措施对风沙土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改良。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沙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得到了有效改善。笔者对砒砂岩、风化煤、有机肥、绿肥及覆盖耕作技术改良沙土的现状、作用机理和效果作了简要阐述,认为土壤改良工作应以不同农艺措施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实现沙地土壤理化及生物性质的整体改良,促进土壤的发生发育,实现对沙地土壤的快速、有效培肥。提出黄土风沙区未来亟待加强构建绿色化的沙地土壤培肥技术体系、强化沙地土壤培肥技术生态效应的监测、研发具有可推广的绿色土壤培肥产品,以期为沙地土壤培肥和生态恢复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山东潍坊梨园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原潍坊梨园食品机械厂)是股份制企业。公司自1987年组建以来,一直致力于各类食品加工机械设备的研制。  相似文献   

13.
多光谱遥感数据是沙地动态监测的数据源,从中提取的沙地信息是监测的基础数据。波段是否为最佳组合,直接影响沙地信息的提取和地物的分类。笔者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单波段信息、波段间的相关性和OIF指数的分析,研究了提取物及其背景的特征,获得提取沙地信息的最佳波段组合为波段3、4、7。该组合形成的彩色图像地物信息丰富,沙地信息突出,易于目视解译,效果良好。波段的组合研究为后期数据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种养结合梨园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及果实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丰水’梨为试材,研究分析了梨园“草-鹅-果”种养结合模式和传统栽培模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土壤脱氢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种养结合模式能提高梨果实单果重,增加梨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土壤脱氢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各个采样时期的土壤酶活性各有不同。种养结合梨园果实单果重比清耕梨园增加9.8%,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分别增加4.1%和14.7%,果实可溶性酸和硬度分别下降7.1%和3.7%。  相似文献   

15.
对黔南州梨园病虫危害进行调查和监测,确定靶标病虫和掌握其发生危害规律,并开展各种绿色防控技术试验,探索到有效的绿色防控材料和方法,集成了黔南州梨园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以来,梨二斑叶螨在砀山梨园发生逐年加重,严重的园片造成早期落叶,影响了梨树树势、梨果的产量和品质。为有效防治梨园二斑叶螨,安徽省砀山果园场科技人员于2016年6月16日在安徽省砀山果园场梨都科技公司梨园用24%螺螨酯悬浮剂2000、2500、3000倍液;20%丁氟螨酯乳油5000倍液;20%三唑锡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和清水等7个处理4种药剂进行了防治梨园二斑叶螨试验。  相似文献   

17.
探究秸秆异地覆盖对作物生境病虫草害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以江西地区重要经济作物茶树和梨树的茶园和梨园为研究对象,在园间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4种秸秆入园覆盖量(7500、15000、22500 kg/hm2和对照0 kg/hm2),比较分析2021年6月夏季和2021年10月秋季茶园和梨园主要病虫草害、不同深度(茶园、梨园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生物、温湿度及pH的变化响应。秸秆覆盖可有效降低茶园和梨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病率,茶云纹叶枯病和梨轮纹病发病率分别下降53.13%和50.00%;叶蝉、茶尺蠖虫口密度分别下降54.54%和66.66%;秸秆覆盖后茶园和梨园杂草丰富度分别下降为6种和5种;杂草密度分别下降为16.73株/m2和109.73株/m2,均与对照CK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未进行秸秆覆盖的对照CK茶园梨园土壤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相比,秸秆覆盖后茶园梨园土壤中的生物呈现:有益生物增加、不利生物减少的变化趋势。秸秆覆盖可对茶园和梨园土壤具有控温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沙地云杉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是中国特有树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植物资源,在田间条件下,运用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法,研究了覆沙厚度、播种密度、覆盖材料3个因素对沙地云杉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中的最佳组合为以10 mm覆沙厚度、300粒/行的播种密度配合河沙土为覆盖材料最好,组合出苗率也最高;在干旱沙区覆沙厚度和覆盖材料对沙地云杉播种育苗的影响极显著,播种密度对沙地云杉播种育苗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沙地云杉种子萌发及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沙地云杉是沙地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通过对其种子萌发机理的研究,为沙地云杉在干旱区的推广及林地幼苗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在试验室和室外花盆内对沙地云杉的种子进行处理,测定种子含水率及吸胀速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覆土厚度、不同浓度盐溶液、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沙地云杉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地云杉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5℃,当温度低于5℃时种子将不能萌发,高于35℃萌发率较高,但会严重影响幼苗生长;(2)种子在吸胀初期,吸水量急剧增加,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绝对吸水量逐渐减小,达到一定时间后,种子含水量相对不变,即达饱和状态;(3)种子耐盐性较差,当NaCl溶液浓度高于0.6%时,会严重影响种子萌发,显著降低种子发芽率;(4)种子育苗适宜的覆沙厚度为0.5~0.75 cm,大于1.0 cm会显著降低发芽出苗率;(5)沙地云杉种子经3种方式处理播种后,以沙藏处理的种子发芽出苗率最高,自来水处理次之,60℃恒温处理最差。在人工对沙地云杉进行繁育时,种子宜先沙藏处理,萌发适宜温度15~25℃,土壤含盐量不宜高于0.6%,不覆土或覆土太厚均不利于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20.
沙地雀麦是禾本科雀麦属多年生优良饲用牧草,是雀麦属牧草的重要抗性育种材料。本试验采用根尖染色体压片法,对来自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沙地雀麦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分析,为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沙地雀麦体细胞有28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28=28m,染色体相对长度为L+5M2+8M1,属于1A类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3.51%,是比较古老或原始的植物。研究结果对沙地雀麦的杂交利用及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