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头典竹地上部分生长指标与生物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头典竹1a、2a、3a及〉3a4个龄级立竹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和生物量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a生大头典竹竹秆与枝条含水率最高,随着竹龄的增长秆和枝含水率逐渐下降,以秆含水率下降最明显。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降低,枝条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升高。各龄级立竹胸径、全高均与地上器官生物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利用相对生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可用以估算大头典竹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对马来甜龙竹1年生、2年生、3年生3个龄级立竹不同径级地上部分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竹地上竹秆、枝条和叶片含水率明显高于2年生和3年生竹;同龄竹比较,竹秆含水率最高;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降低;马来甜龙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经生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可利用胸径和秆高估算立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及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永安市,采取标准地法对2~5年生橄榄竹的地上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竹秆、枝、叶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为45.5%、47.45%、55.65%,并随着竹龄增加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橄榄竹秆生物量自基部向梢部逐渐降低,近基部第1段(竹高1.5 m段)生物量占总秆重比重最大,达26.0%;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占总量的百分比大小排序为:竹秆竹枝竹叶;成竹生长在4年生时竹秆生物量达最大值,5年生时竹枝、竹叶的生物量达最大值,可进行竹材的采伐利用。采用线性、乘幂函数对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与胸径进行回归拟合,其相关系数均达0.84以上,可用于估算橄榄竹单株生物量。  相似文献   

4.
阿帕斯立竹现存地上生物量及其构件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3年生阿帕斯立竹现存地上生物量和含水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3年生立竹秆与竹枝含水率差异明显,随着竹龄的增大,含水率逐渐下降,而各年龄立竹叶含水率差异不大;地上生物量分配1年生立竹秆所占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年份;立竹全高、胸径构件因子与地上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显著,利用幂函数模型进行立竹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回归分析,竹秆以及地上总生物量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用于该竹种生物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5.
绿竹笋用林单株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绿竹林竹株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绿竹地上部分秆枝叶生物量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秆生物量随着竹株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地下部分竹根和竹蔸生物量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从各器官生物量在不同径阶上的平均值来看,不同年龄绿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有一定的差异,各器官生物量总平均分配比例排序为秆>枝>蔸>根>叶。  相似文献   

6.
优良经济竹种红竹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设置在安吉竹种园的红竹林试验样地进行了生物量测定。红竹1~5年生秆、枝和叶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0.4%、44.1%和53.8%。秆、枝和叶均以基部含水率最高,向上逐渐减小。其各自的生物量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以秆为最高(达70.3%~79.3%),叶最小(仅占6.5%~12.1%)。竹秆的生物量分布中心集中在秆基部,向梢部锐减,而枝和叶集中在分枝中部。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竹林凋落物生物量占竹林总生物量分别为16.7%和8.9%。红竹林生物量地上和地下部分分配格式和疏林与灌丛生态系统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筇竹与黄皮树人工混交林中筇竹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生物量及含水率,建立人工筇竹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模型,以期为人工筇竹林的经营管理及其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筇竹分株年龄的增加,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均逐渐减少,筇竹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7.62%、53.40%、50.01%、42.66%,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3.99、123.31、109.76、85.39 g/m2;各年龄分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均呈现出秆>枝>叶的变化规律。不同年龄分株的胸径与秆、枝、叶生物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以胸径为自变量建立的各年龄筇竹分株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3以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可用于类似立地条件下的筇竹分株生物量估测。  相似文献   

8.
勃氏甜龙竹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主要针对云南省普洱市的勃氏甜龙竹地上部分进行研究,测量了不同龄级、各个部分秆的含水量以及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研究表明:在竹秆垂直方向上,竹秆含水率是自上而下递增;在不同龄级的竹秆中,竹秆含水率随秆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枝叶在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中的比例随龄级的不同而多有变化,以龄级Ⅱ为最高,占33.35%;秆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中的比例随龄级的升高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所测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进而对勃氏甜龙竹各部分生物量与胸径、地径的模型拟合,并建立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9.
绿竹种源含水率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年龄(1a、2a、3a)和地上部分不同器官(叶、枝、秆)及地下部分,对福建省不同绿竹种源在试验点的标准竹的含水率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绿竹种源的不同器官含水率有差异,漳州试点各器官(枝、秆)平均含水率均稍小于永安试点,而竹叶则漳州试点稍高于永安试点。不同年龄含水率变化趋势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含水率不同程度地下降。绝大多数种源地下部分含水率大于地上部分,其比值最高可达1.25倍(永安1a①号种源),少数略低于地上部分(永安3a④号、漳州3a③号种源等)。不同种源地下部分含水率的绝对值较接近,种源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0.
对勃氏甜龙竹、马来麻竹和版纳甜龙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和含水量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竹不同年份的竹材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有一定差异,竹秆生物量最高,含水率最低;在地上部分各指标中,秆质量、秆高以及胸径对地上部分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不同秆龄的慈竹竹秆的含水率与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慈竹竹秆的生物量主要受其秆龄的影响而分别构建了不同秆龄,即1年、2年、3年、4年、5年秆龄慈竹竹秆生物量与其秆的胸径、枝下高、全高等生长因子的拟合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慈竹竹秆的含水率随其秆龄及秆高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竹秆生物量从秆基到秆稍而逐渐降低。经多元线性回归和幂函数拟合而构建的生物量模型可依其竹秆各生长因子的测定数据来估算不同秆龄慈竹竹秆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2.
对苏麻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竹笋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麻竹地上部分各构件间含水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立竹地上部分构件间的含水率亦存在极显著差异;立竹地上各部位生物量分配表现为秆 > 枝条 > 叶片,相同部位不同年龄立竹生物量以2年生竹为最低,1年生竹最高;立竹秆生物量及立竹总生物量与胸径、株高之间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可以用于估计苏麻竹的地上生物量;苏麻竹笋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并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能够满足食用需要。研究结果可为苏麻竹的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山地麻竹水分含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靖国有林场1995年造林各竹龄山地麻竹含水率测定的结果表明:1a竹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从发笋初期至末期逐渐降低;2a竹秆和枝含水率都以发笋盛期为大,初期和末期较小,2a竹叶含水率从初期至末期逐渐减小。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有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各年度麻竹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随高度的升高而呈现逐渐减小;竹蔸含水率大于竹根含水率。各器官含水率随竹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花吊丝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立竹生态构件关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华安县竹类植物园研究了1~3年生花吊丝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和主要生态构件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地上部分器官含水率为竹叶>竹枝>竹秆,竹秆、竹枝含水率随立竹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不同年龄立竹竹叶含水率无显著差异;1~3 a立竹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均为竹秆>竹枝>竹叶,竹秆生物量比例随立竹年龄的增长呈"V"型变化,竹枝、竹叶生物量比例随立竹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立竹全高、枝下高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器官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立竹胸径、全高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模拟;立竹壁厚率从竹秆基部到顶部呈高—低—高分布规律,与立竹胸径、立竹全高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与立竹胸径的关系方程式为AWT=0.2899-0.0539D+0.0041D2。  相似文献   

15.
麻竹枝叶生长对钩梢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冠层生物量积累、分配及枝叶大小对麻竹立竹受营林措施干扰(钩梢)后的响应,对不同竹龄全梢、钩梢麻竹地上构件生物量、生物量比、单叶特征、大小枝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商品竹叶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麻竹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为秆>枝>叶.叶生物量、叶/枝和叶/秆生物量比为2年生>3年生>1年生.随着竹龄的增加,枝、秆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枝/秆生物量比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2年生和3年生立竹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高于1年生立竹,秆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小于1年生立竹.此外,随着竹龄的增加,立竹减少了对0 ~8 mm枝生物量的分配,增加了对8~16 mm、16 mm以上枝生物量的投入,以提高空间拓展能力,截获更多光资源.钩梢强烈影响了生物量分配格局,显著减小了麻竹立竹枝、叶、秆、地上生物量.钩梢后麻竹立竹增加了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了秆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同时提高了单叶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增加了8~16 mm、16 mm以上枝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小0~8 mm枝生物量分配比例,以权衡枝叶的生长,提高立竹对环境的适合度.钩梢后立竹叶/枝、叶/秆、枝/秆生物量比升高,表明生物量分配更多地向叶和枝倾斜.钩梢麻竹商品竹叶数量较全梢麻竹增加29.68%,且发生部位明显降低,钩梢后冠层下部商品竹叶数量增加79.73%,中部商品竹叶数量增加25.81%,降低了采摘高度.在钩梢后的一个生长季内,钩梢影响了麻竹立竹资源利用策略,表现为枝与叶之间关系的变化,但随钩梢年限的增加其变化规律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撑麻7号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成林撑麻7号竹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竹秆、竹枝含水率随竹龄增大呈下降趋势,竹叶含水率不受竹龄影响,1年生、2年生立竹含水率高低依次为竹秆、竹枝、竹叶,3年生、4年生立竹含水率高低依次为竹叶、竹枝、竹秆;构建了不同年龄单株立竹各器官生物量与立竹胸径的数学优化模型,进而分析知竹林中2年生立竹生物量占竹林总生物量最大47.0%,3年生、4年生立竹生物量无显著差异。竹林立竹器官生物量大小依次为竹秆、竹枝、竹叶,其中竹秆占竹林总生物量的72.9%。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四季竹立竹构件因子和地上生物量的调查,分析了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立竹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1年生立竹为竹秆>竹叶>竹枝,2年生立竹为竹叶>竹秆>竹枝,2年生立竹竹秆和竹叶生物量分配比例较1年生立竹分别极显著减少和增加,而竹枝生物量分配比例不同年龄立竹间无显著变化。2年生立竹各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胸径对立竹构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起着决定作用,两者具有极显著的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四季竹在资源分配时对竹叶构件的倾斜有利于种群对已占领生境的巩固和新生境的开拓。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福建酸竹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征,测定了1~4年生福建酸竹的秆、枝、叶生物量,分析了立竹地上构件生物积累与分配特征及其相对生长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福建酸竹构件含水率、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与相对生长关系差异明显。随立竹年龄增加,秆、枝、叶含水率明显下降,而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则显著增加;秆生物分配比例及异速生长指数总体下降,而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其异速生长指数总体升高。综合分析表明,福建酸竹丰产林经营宜多留养2年生、3年生立竹,适量留养4年生立竹。  相似文献   

19.
闽南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现存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及现存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模型m=a·(D2H)b对麻竹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秆生物量进行估计较为可靠,而对枝、叶生物量的估计需引进枝下高因子h及模型m=a·Db·(H-h)C或m=a·Db·[(H-h)/h]C。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现存生物量为39.518t·hm-2,按年龄分配为:3年生生物量最高,占59.17%,其次为2年生、4年生、5年生;按器官分配为:秆生物量最高,占62.81%,其次为枝、叶。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增加而递减,枝、叶生物量自6~8m区分段分别向秆基及秆梢递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直干桉在石漠化地区的生长适应性,以建水县半干旱石漠化地区4年生直干桉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收获法,计算直干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含水率,分析直干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建水县试验地4年生直干桉单株生物量为9.767kg/株,其中树干生物量为3.989kg/株,树枝为1.772kg/株,根部为1.316kg/株,其中,干、枝、叶、根、皮各器官所占比例依次为40.84%、18.14%、15.98%、13.47%、11.56%。各器官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干枝叶根皮。含水率则为树叶树皮树干树枝树。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为5.564。4年生直干桉林分生物量为32.573t/hm~2,林分净生产力为8.144t/(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