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条件的改变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好玉米产量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通径分析法,综合对本溪地区玉米气象产量与本溪地区积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玉米的气象产量和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的多少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的现象,而在对玉米的气象产量与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和积温进行线性分析发现,可以使用特定线性方程对本溪地区的玉米气象产量和玉米剩余期内的降雨量和积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描述,对方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偏回归方程分析和通径分析都显示出,在本溪地区降雨量的多少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明显大于积温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对辽宁本溪地区的降雨量来说,其对该地区玉米气象产量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积温呈现出负面作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建平县主要粮食作物,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玉米种植产业不断发展,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但玉米病虫害就成为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性因素。玉米螟是建平县玉米种植过程中主要农作物,其发生和防治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四年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产培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四年平均增产6.1%。在吉林中部地区,积温和日照不构成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障碍因素,降雨量差异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008年降雨量充足,且分配较为合理,不同处理下玉米平均产量较比四年平均值增产22.0%。  相似文献   

4.
玉米病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19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区域的病害、产量、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赖氨酸差异。结果表明:19个玉米品质的稳定性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起内因作用;互作作用中玉米种植及生长的时间(播期与生育期等)×区域特征(资源与逆境等)是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差异的主要外因;独立作用中年度间的气候变化对玉米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其中气象条件中温度适宜程度、降雨量、湿度与病害(弯孢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产量与日照呈正相关且系数较大(为0.21),粗淀粉与日均温呈正相关,粗脂肪与日照呈正相关;不同生态区随着纬度的降低,吐丝后的降雨量增加,玉米病害加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5.
根据都安县国家基准气候站提供的平均气温、降雨量、日照等气象资料,及春玉米全生育期观测资料,分析了春玉米生长发育期播种期、苗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成熟期气象条件对春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春玉米全生育期内积温(≥0℃)为3617.0℃,接近常年;降雨量为1010.6毫米,接近常年;日照时数371.0h,比常年同期偏少140.2h。春玉米生长生育期内,大部时段光热适宜、墒情良好。幼苗期平均气温13.7℃对“蹲苗”有利,出苗至拔节期间降雨量偏多,土壤墒情较好,春玉米长势良好。拔节至抽雄期,降雨量明显偏少,对春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不利。成熟期降雨日数和雨量偏多,日照偏少,不利于春玉米成熟收获。总体来看,2019年都安瑶族自治县春玉米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利多于弊,气候年景为平年。  相似文献   

6.
玉米病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19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区域的病害、产量、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赖氨酸差异。结果表明:19个玉米品质的稳定性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起内因作用;互作作用中玉米种植及生长的时间(播期与生育期等)×区域特征(资源与逆境等)是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差异的主要外因;独立作用中年度间的气候变化对玉米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其中气象条件中温度适宜程度、降雨量、湿度与病害(弯孢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产量与日照呈正相关且系数较大(为0.21),粗淀粉与日均温呈正相关,粗脂肪与日照呈正相关;不同生态区随着纬度的降低,吐丝后的降雨量增加,玉米病害加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7.
用数理统计学和模糊数学方法分析了开封市主要农作物生长期气候变暖趋势、积温与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建立数据库,在Excel软件的支持下,利用二阶多项式将小麦、玉米、棉花产量和积温分离成社会量和气候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封市主要农作物生长期的积温和产量趋势均上升,气候变暖对开封市主要农作物产量利大于弊,小麦生长期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有利于冬小麦生长,棉花、玉米生长期极端最高气温下降,有利于棉花、玉米产量增加。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积极采用有效措施,能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提高全市主要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8.
制定半干旱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措施以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对连续6a玉米产量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近6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空分布情况、个别年份的早霜和晚霜等灾害性天气是玉米年际间产量波动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9.
青稞作为一种籽粒裸露的特殊裸大麦是西藏高海拔地区极为重要的农作物。不同青稞品系的产量和高海拔生态多样性有内在的适应关系,研究气候积温、土壤养分两个维度生态因子对不同青稞品系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本文设计了一套实验,保持其他生态因子不变时,分别研究气候积温、土壤养分单因子变化时对青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①青稞品质指标主要由品种决定,不同积温对青稞品质的影响不显著;②土壤p H和有机质含量对青稞品质影响显著;③积温、光照等自然条件对青稞产量的影响显著,土壤环境(p H、有机质)对青稞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积温和光照条件是影响青稞产量的主要因子,但土壤环境是影响青稞品质的主要因子,积温、光照和土壤环境共同影响青稞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影响青稞生产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0.
气象条件对灵武长枣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气象条件方面阐述灵武长枣各个生长发育期对光、温、水的需求及气象条件与长枣品质、产量、虫害发生的关系。长枣从达到活动积温0℃开始,按照5日滑动平均法计算所需积温为3 300~3600℃,日照时数为1 700h~1 818h;温度、降水是影响长枣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的主要因素;温度、降水、日照是影响长枣产量的主要因素;温度、降水、空气湿度是暴发各种虫害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齐齐哈尔市2011~2013年生长季农业气象资料,通过对比分析3a生长季的气温、地温、降雨量和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揭示齐齐哈尔市近3年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近3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始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生长季的强风天气出现频率高,达到40d以上,是造成春旱、农作物倒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付瑞滢 《北京农业》2015,(6):179-180
着重对玉米生长的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条件进行总结与分析,并针对不利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造成的影响提出合理的丰产建议,为充分利用当地的气象条件,切实提高玉米的品质及产量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气象因子对郑单958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株高与生育期间的降雨量呈正相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各生育阶段日照时数始终呈正相关,且在拔节期至吐丝期达到极显著水平;成熟期叶面积与各生育阶段日照时数的相关程度呈上升趋势,且与整个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吐丝期至成熟期,产量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而在整个生育期内,降雨量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分析表明,在出苗期至拔节期,随着积温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随着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产量均逐渐减少;在吐丝期至成熟期,随着积温和日照时数的增加,产量均呈线性增加;在整个生育期内,玉米产量随着积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均呈线性增加,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产量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八五三农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了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研究了不同抑制剂用量的稳定性肥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充足、积温高、雨水调和的年份,玉米最高产量及最大效益肥料用量、抑制剂品种与用量组合为N-P2O5-K2O=228.0-103.5-84.0+NBPT+DMP(高);春季雨雪偏大,玉米生长季积温低、夏季偏干旱的年份,玉米最大效益肥料用量、抑制剂品种与用量组合为N-P2O5-K2O=180.0-82.8-60.0kg.hm-2+NBPT+DCD(高)。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北方农耕区玉米种植主要是夏玉米,其在我国北方农耕区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业气象条件的影响。北方农耕区的玉米的生长过程,主要包括五阶段,分别是:播种期、拔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玉米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受到农业气象条件的影响,主要是温度、水分对玉米产量产生的影响。本文就从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分析角度做以研究,希望能够对提高北方农耕区的玉米产量,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马霜霜 《河北农业》2023,(10):72-73
本文针对农作物产量变化趋势特征和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遥感反演,建立了农作物产量预测模型,实现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天气条件、土壤墒情、光照条件以及温度的精细化预测。最后通过研究发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气象因子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不同区域的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也有不同程度影响,通过研究得到的天气预测模型可实现对不同区域的气象条件进行精细化实时监测并预测预报,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夏玉米的生长期中,有五个主要生育期,即播种期、苗期、拔节抽雄期、抽雄吐丝期以及灌浆成熟期。作为一种农作物,夏玉米的生长受气象条件影响比较明显。夏玉米在生育期受温度和水分这两个条件的影响最大。常常会对夏玉米的产量造成不良影响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涝灾、低温冷害以及高温热害这四种。那么在玉米的这五个生育期中,气象条件究竟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就此,文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气象要素与马铃薯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2003~2007年5年间的降雨量、日照时数、积温3个主要气象要素与马铃薯克新2号的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及不同月份间主要气象要素与试验品种产量、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年度间3个气象要素与产量呈正相关,而每年的5、8月份降雨量是影响试验材料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总的看来淀粉含量与不同月份间降雨量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不同月份间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东北地区中部开展春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温度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利用分期播种资料,根据积温学说和玉米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了春玉米主要生长发育期评估和预报模式。经过资料验证,证明评估和预报方法效果较好,可以用于当地玉米发育期预报或评估。  相似文献   

20.
浅析气象条件与蚜虫防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蚜虫是春小麦、春玉米生产区的主要害虫,蚜虫严重时会对春小麦以及春玉米的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气象的变化对于春小麦蚜虫的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我国春小麦玉米种植的大区,每年仅是春小麦的播种面积就在6.7万hm2左右,小麦的产量对于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农作物产量都起到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而宁夏的回族人口接近一百万。因此,对于春小麦以及春玉米等农作物的蚜虫防治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在对春小麦蚜虫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于春小麦蚜虫的生长规律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防治春小麦蚜虫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