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柑橘中松脂酸铜残留量,对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与分析。通过建立不确定度评估的数学模型,分析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计算出相对不确定度的各主要分量值,得出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当柑橘中松脂酸铜残留量为4.2 m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1.0 mg/kg (k=2)。影响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为标准曲线拟合、配制标准溶液及回收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不同前处理方式对饲料标准物质中总砷(As)、铅(Pb)、镉(Cd)的提取效果,建立了微波消解-ICP-MS测定饲料中重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饲料标准物质中总砷、铅、镉的回收率为89.4%~111%, RSD为1.8%~2.7%,准确度、精密度均满足检测需求。同时通过元素含量计算公式,对试验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并对影响试验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评定。评定结果显示,饲料标准物质中总砷、铅、镉的测量结果分别表示为As(2.94±0.43) mg/kg, Pb (4.04±0.48) mg/kg, Cd (0.379±0.063) mg/kg,包含因子k=2。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蔗渣中的汞含量,对其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了分析,依据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量化了各不确定度分量,计算合成不确定度,最终得出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为校准曲线拟合、标准溶液配制、测量重复性,样品消解液定容和样品称量对最终不确定度结果影响不大。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13 mg/kg(k=2),蔗渣中汞含量的测定结果表示为(0.340±0.013)mg/kg(k=2,P=95%)。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步测定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中铜、铁、锌、锰、碘、硒、钴、铅共8种元素的检测方法。通过对ICP-AES法测定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时前处理条件进行研究,确定微波消解样品前处理方法;明确了铜、铁、锌、锰、碘、硒、钴、铅等8种元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002、0.003、0.003、0.003、0.013、0.005、0.002、0.002 mg/L,加标回收率为86.3%~103.8%,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9%~1.53%。在测定铅元素含量时,当试样品中铜元素含量超过0.8 mg/L,则会干扰浓度低于0.020 mg/L的铅元素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富硒木耳中的硒含量,对其测量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评估。根据GB5009.26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方法,分析探讨了影响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因素,依据JJF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并扩展,并通过公式计算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评估结果明确了标准曲线配制是产生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重复性、拟合曲线和仪器校准有一定的不确定度引入,试样制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可以忽略不计。当包含因子k=2时,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43 mg/kg,样品的测量结果表示为(8.48±0.43) mg/kg,同时与原子荧光法测定硒的不确定度评定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蔬菜中重金属污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西安市10种蔬菜80个样品中铜、锌、汞、砷、铅、铬和镉含量。结果表明,蔬菜中铜、锌、汞、砷、铅、铬、镉含量分别为(0.982±0.680)mg/kg,(3.049±1.185)mg/kg,(0.00196±0.00248)mg/kg,(0.045±0.061)mg/kg,(0.409±0.280)mg/kg,(0.092±0.124)mg/kg,(0.00059±0.00109)mg/kg,其中分别有2.5%,75.0%,2.5%的蔬菜样品中汞、铅、铬含量超出了国家卫生标准中的允许量,10种蔬菜总体合格率为86.6%。铅仍为西安市蔬菜中的主要污染元素。进一步摸清了西安市蔬菜中7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含铜肥料、农药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桂北地区柑桔园不同品种,不同树龄植株的叶片样品60个、根系样品60个和植株耕地表层土壤样品46个,进行铜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桂北地区柑桔园植株叶片铜含量极不均匀,介于3.5~72.3 mg/kg之间,平均7.90 mg/kg;根系铜含量较丰富,平均19.83 mg/kg,无缺铜现象,也不存在过量的现象;土壤有效铜含量范围为0.80~22.41 mg/kg,平均6.37 mg/kg,为高含量水平;同时发现耕作层土壤有效铜含量与土壤成土母质、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有效铜与植株铜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福建烟区土壤中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福建烟区土壤中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交换性钙为519.33mg/kg,交换性镁为34.49mg/kg,有效硫为27.91mg/kg,有效铁为61.07mg/kg,有效锰为13.99mg/kg,有效铜为3.09mg/kg,有效锌为3.32mg/kg,有效硼为0.17mg/kg,水溶性氯为26.30mg/kg。福建烟区土壤交换性镁、有效硼含量不足,有效铁、锰含量丰富,有效铜、锌含量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土壤有效锌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分析了整个检测过程产生不确定度的来源,对称样量、浸提液体积、标准系列溶液配制、线性标准曲线拟合、测量重复性等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量化给出扩展不确定度。待测土壤中有效锌含量最终结果表示:w(Zn)=(1.12±0.10)mg/kg,包含因子k=2,置信概率为95%。测量过程中,标准溶液制备所产生的不确定度最大。因此,在ICP-OES法测定土壤样品有效锌时应足够重视标准溶液制备与曲线拟合过程,以减小测量不确定度。本文研究结果为控制ICP-OES法测定土壤有效锌数据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广西54个县、市采集了81种常用饲料、牧草778个样本进行铜、锌、铁、锰、钴、钼6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随饲料、牧草种类和地区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广西大多数饲料、牧草缺锌。铜、锰和铁的含量在谷类籽实较低。钴在大多数饲料中含量正常。钼的含量正常并低于中毒量6mg/kg。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土壤地球化学样品(NST-4,四川紫色土)中的钾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分析了整个检测过程中产生不确定度的来源,包括试样称样、标准溶液配制、校准曲线拟合、玻璃量具、仪器及实验重复性等分量,并计算了各分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发现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受标准曲线稀释配制影响最大。按GB/T 27418-2017《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的规定进行评定,土壤样品(NST-4,四川紫色土)中钾含量为20.2 g/kg时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是0.7 g/kg(k=2,置信概率为9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石灰性土壤上施用磷肥引起的小麦铁、锰、铜、锌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作物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为旱地小麦磷肥合理施用和丰产优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04年在陕西杨凌设置不同磷肥用量的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土壤为石灰性土壤,pH 8.3。试验在每个小区施氮(N) 16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施用P2O5 0、50、100、150、200 kg/hm2 5个水平。于2013—2016年3个收获期取样,测定了小麦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和铁、锰、铜、锌含量,及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  【结果】  与不施磷相比,施用磷肥提高了小麦产量和籽粒铁、锰含量,但降低了籽粒铜、锌含量,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效铁、锰、锌含量,对有效铜含量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回归分析得出,施P2O5 16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6492 kg/hm2;施P2O5 100 kg/hm2时籽粒铁含量最高,为41.7 mg/kg;施P2O5 94 kg/hm2时籽粒锰含量最高,为37.5 mg/kg;施P2O5 136 kg/hm2时籽粒锌含量最低,为25.4 mg/kg;籽粒铜含量在每增施P2O5 100 kg/hm2时会降低0.4 mg/kg。土壤有效锰、锌在施P2O5 10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分别提高24%和35%;土壤有效铁在施P2O5 200 kg/hm2时增幅最大,为8%;土壤有效铜在各施磷量下无显著变化。产量为最高产量的95% 时施磷量为 108 kg/hm2,当超过这一施磷量时,产量增幅减小,籽粒铁锰含量不再增加,铜锌含量持续降低。  【结论】  黄土高原石灰性旱地土壤上,长期施磷提高了小麦籽粒铁、锰含量,降低了籽粒铜、锌含量。籽粒铁、锰含量增加与土壤有效铁、锰增加促进了小麦的吸收及向籽粒的转移有关,而籽粒铜、锌含量降低与施磷后土壤有效铜没有显著提高,且高磷抑制铜转运和锌吸收有关。为了兼顾小麦高产与营养平衡,这一地区的施磷量应不超过P2O5 108 kg/hm2,以防止小麦籽粒铜、锌含量进一步降低,并维持合适的籽粒铁、锰含量。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对土壤铜形态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施用有机肥及增加外源铜的投入,研究了有机肥对土壤中铜的形态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外源铜的投入和施用有机肥都会改变铜在不同形态间的分配,随外源铜投入量的增加,交换态组分增加的幅度较小,其他形态则增加幅度较大,其中有机结合态、锰结合态的相对比例增加迅速。在200 mg/kg铜处理中,含量分别为无铜对照的28.3倍和25.8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由17.3%和15.9%上升为39.6%和33.3%。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锰结合态组分含量相对降低,在无外源铜投入时其含量在0%和6%有机肥用量下分别为1.77,1.61 mg/kg;当外源铜投入量为200 mg/kg时,0%和6%有机肥处理的锰结合态组分分别为61.48,26.04 mg/kg。有机结合态组分则随有机肥的用量增加而增加,在无外源铜投入时,其含量在0%和6%有机肥水平下分别为1.37,2.45 mg/kg;在外源铜加入量为200 mg/kg时,0%和6%有机肥水平下有机结合态铜分别为25.83,71.83 mg/kg。草莓根系铜含量与各形态铜皆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地上部铜含量仅与有机结合态铜无显著相关关系,有机肥处理对草莓铜含量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采用C18反相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264 nm检测。吡啶甲酸铬在0.1~2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1,添加浓度为0.49~99.3 mg/kg,平均回收率为72.0%~101%, RSD为1.2%~8.9%。配合饲料、浓缩料的检出限为0.2 mg/kg,定量限为0.5 mg/kg;预混料检出限为0.5 mg/kg,定量限为1 mg/kg。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在蛋白质含量为31.99%和11.27 MJ/kg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150、200 mg/kg和250 mg/kg二氢吡啶制成6种试验饲料。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5.53±0.11)g的斑点叉尾鮰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置2个平行实验,每个平行30尾试验鱼。结果表明:饲料中二氢吡啶量为192.33 mg/kg时,斑点叉尾鮰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为2.65%/d;二氢吡啶含量为133.33 mg/kg时,斑点叉尾鮰的饵料系数最低,为1.61;二氢吡啶含量为137.93 mg/kg时,斑点叉尾鮰的饲料蛋白质效率最优(饲料蛋白质效率为1.94%)。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外源加入重金属铜锌硝酸盐的方法,制成铜、锌单一及复合污染的三级污染红壤和黄泥土(Cu 200mg/kg、Zn 400 mg/kg),稳定一个月,施入低(0.50 g/kg)、中(1.50 g/kg)和高(2.50 g/kg)3种不同用量的石灰,稳定两个月后测定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和pH值,以阐明石灰用量对不同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石灰用量的增加,复合污染红壤中有效态铜含量较对照依次降低31%、76%和87%;而石灰用量对黄泥土中有效态铜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两种土壤中有效态锌含量均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复合污染较单一污染相比,有效态铜及有效态锌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在复合污染下,低、中量石灰使黄泥土中有效态铜含量较红壤减少89%和63%,有效态锌减少27%和65%。但加入高量石灰,两种土壤差异不显著。石灰能够降低单一与复合污染铜、锌有效态的含量,但其效果因土壤类型而异,在红壤上选择施用高量石灰而在黄泥土上则适宜施用低中量石灰,以取得最佳的修复效果和效益。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临沂市土壤中硼、锌、锰、铜、铁等5种主要微量元素的状况与其它因素的关系。有效硼含量0.09~3.67 mg/kg,平均0.35 mg/kg;有效锰22~572 mg/kg,平均244 mg/kg;有效锌0.15~4.02 mg/kg,平均0.53 mg/kg;有效铜0.09~5.78 mg/kg,,平均1.03 mg/kg;有效铁3.2~162 mg/kg,平均21.5 mg/kg;有效锰2.0~131.4 mg/kg,平均23.4 mg/kg。不同土壤类型的以上5种微量元素有明显差异,其特征是砂姜黑土缺锌,棕壤、水稻土富含铁、铜、锰、锌;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微量元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发育在基性岩上的土壤一般含量较高,而由红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则含量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微量元素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其中速效锌、速效硼和速效铜与有机质的关系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联用技术测定饲料中康力龙的检测方法。饲料样品经乙醇提取,Waters 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液质联用仪测定,基质标准曲线校正。结果表明,康力龙在0.5ng/mL~20 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饲料样品在0.05 mg/kg~500 mg/kg添加浓度范围内,其回收率为76.7%~104.5%,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20%,检测限为20μg/kg,定量限为50μg/kg。该方法适用于饲料中康力龙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陕南茶园茶叶品质分析及重金属含量现状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陕南茶园茶叶品质及茶园重金属含量现状,以茶叶主产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个县区330个茶园土壤样品,测定分析了pH值和铅(Pb)、锌(Zn)、铜(Cu)、铬(Cr)、汞(Hg)、砷(As)、镉(Cd)等7种重金属含量;同时测定分析了33个茶园茶叶品质及茶叶和浸出液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茶叶中茶多酚平均含量为25.58%,儿茶素平均总量为20.74%,茶氨酸含量均值为2.45%,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值为4.86%。茶叶中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Pb为0.04~2.65 mg/kg、Zn为34.82~55.38 mg/kg、Cu为3.18~20.16 mg/kg、Cr为0.09~4.89 mg/kg、Hg为0.02~0.30 mg/kg、As为0.66~1.16mg/kg和Cd为0.02~0.19mg/kg;32茶园茶叶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NY5244—2004)和NY659—2003标准,33个茶园茶叶Cu含量符合有机茶标准。浸出液中仅检测出Zn、Cu和Cr,平均浸出率分别为:32.65%、24.96%和10.50%。土壤中重金属Pb、Zn、Cu、Cr、Hg、As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03、87.61、16.42、12.38、0.20、6.89和0.11 mg/kg,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95.4,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0.
铜对小白菜的毒性效应及其生态健康指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小白菜地上部分及根系重量、叶绿素值(SPAD值)以及与抗逆性有关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脯氨酸含量等作为毒性指标,研究了04~00.mg/kg外源铜对青紫泥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并应用“生态剂量”概念计算青紫泥栽培小白菜的铜污染安全指标及食品卫生指标。结果表明,低浓度铜(200.mg/kg)则造成小白菜减产,400.mg/kg的外源铜使小白菜减产84%;铜污染使根系重量下降表现出与地上部分同样的趋势。SPAD值随铜污染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铜污染浓度低于100.mg/kg有促进根体积、根长度、根表面积增加的趋势,但超过200.mg/kg的铜浓度则显著降低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在与重金属污染引起的抗逆性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中,脯氨酸最为敏感,铜浓度小于50.mg/kg或大于200.mg/kg都能显著影响脯氨酸含量及SOD活性;与脯氨酸的变化一样,高浓度铜增加了MDA含量;青紫泥铜污染的临界指标为171.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