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2343(AABB 4D/4E)与普通小麦7739—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2n=43)。选用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育成了13份矮败蓝粒小麦。对13份矮败蓝粒后代的粒色和育性分离进行分析,蓝粒矮败不育株占22.1%,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7%.可能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以种子颜色为标记的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沿用1989年选育的硬粒小麦蓝粒标记显性不育基因单体附加臂间易位系“89-2343”(2n=29,AABB 4D^ /4E)作母本,以普通小麦4E二体附加系“小偃蓝粒”(2n=44,AABBDD 4E Ⅱ)和“7739-3”蓝粒可育株(2n=42)为父本不断回交。接着又用普通小麦白粒可育株与回交后代的蓝粒不育株杂交,测定蓝粒和白粒的育性。在10268个穗行的田间鉴定中,1997年育成普通小麦矮败蓝标型不育系“97-866”。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97-866”的遗传基础是Tal`Rht10和蓝粒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单体附加系。蓝粒不育株传递率为19.1%,白粒可育株占80.9%。据此,对蓝标型不育系的利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以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2343(AABB 4D/4E)与普通小麦7739-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98-266.利用97-866为基础,转育成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蓝标矮败小麦,并对这8个蓝标矮败小麦的粒色和育性分离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粒不育株变幅为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他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而同一轮回亲本在年份间的蓝粒不育株传递率差异不显著.同时,对蓝标型矮败小麦的杂种优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矮败小麦雄性败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矮败小麦中的可育株和不育株进行了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矮败小麦可育株的花药及花粉的发育与一般小麦相同,具有正常的发育过程。而不育株则表现明显的不正常,败育现象从花粉母细胞分化后直到二核期都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四分体形成以后的小孢子释放期。不育株花药组织发育异常,绒毡层常提早解体,中层组织常发生异常加厚且解体较晚,药隔组织形态结构异常。矮败小麦的雄性败育过程与太谷核不育小麦基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机添加物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培养特性的影响,研究其花粉植株越夏方法。【方法】应用单因子试验,分析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和生物素3种有机添加物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可育株花药培养特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基因型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研究多效唑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粉植株越夏的影响。【结果】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和生物素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都有一定正向促进作用,在其最适质量浓度(水解酪蛋白500 mg/L、谷氨酰胺5.0 mg/L和生物素2.0 mg/L)时,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7.07%,22.48%和55.27%;基因型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和绿苗再分化有重要影响,矮败小麦与小偃22、101、西农213 3个小麦品种(系)杂交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5.49%,4.73%和5.85%,三者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矮败×小偃22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明显高于矮败小麦与101、西农213杂交F1代2个供试材料,达到了13.70%。在添加多效唑和连续继代培养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了矮败小麦F1花粉植株越夏,证明在越夏培养过程中,4.0 mg/L多效唑表现出的延缓生长作用较3.0 mg/L更好,并未见有毒害作用。【结论】添加500 mg/L水解酪蛋白、5.0 mg/L谷氨酰胺和2.0 mg/L生物素,能使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较对照有明显提高;添加多效唑和连续继代培养可使矮败小麦F1花粉植株成功越夏,获得生长健壮、移栽成活率高的花培苗。  相似文献   

6.
《农业科技通讯》2006,(8):59-6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淮安)”揭牌仪式在淮阴所隆重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保明书记与省农科院常有宏副院长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淮安)”揭牌。矮败小麦是利用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作材料,以“矮变一号”为标记供体,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和“矮变一号”降标作用强的特性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小麦育种工具。  相似文献   

7.
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在育种上具有易恢复、恢复源广的优点,但这需要解决核不育性难以有效保持的遗传学问题.基于小麦细胞遗传学理论和大量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实践,建立某种特殊细胞遗传学保持机制,可以实现小麦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成功建立,实现了小麦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 既实现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白粒种子(正常小麦粒色,相对蓝粒而言,基因型为2n=42W(msms)=42)与雄性不育保持系蓝粒种子(可自交繁殖、“一系两用”,基因型为2n=42W(msms)+4E’=43)粒色的细胞遗传学标记,使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的育种和生产利用成为可能.简述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创建的遗传育种学原理、“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发现与鉴定,及蓝粒小麦的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育种应用研究进展和尚存在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方法]对矮败小麦的创制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引入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想。[结果]矮败小麦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开放授粉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又发挥了矮变1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是较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目前对矮败小麦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的种质资源平台、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技术平台及利用矮败小麦作为新品种选育的生产平台。通过在已建立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中引入单倍体技术的应用,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矮败小麦高效育种生物技术新体系。[结论]该研究为矮败小麦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莹  赵翠荣  王立峰  陈科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86-13987,13990
[目的]探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方法]对矮败小麦的创制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引入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想。[结果]矮败小麦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开放授粉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又发挥了矮变1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是较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目前对矮败小麦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的种质资源平台、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技术平台及利用矮败小麦作为新品种选育的生产平台。通过在已建立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中引入单倍体技术的应用,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矮败小麦高效育种生物技术新体系。[结论]该研究为矮败小麦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3年试验结果表明,在福州地区矮败小麦后代表现矮秆株不育。高秆株可育。矮秆性和不育性连锁遗传。从小麦拔节到抽穗期间,均可根据植株高度间接判别不育性,提高选择效率。矮败小麦株高表现连续分布,不育株内和可育株内均有一定差异,且不育株的高限和可育株的低限表现交叉,存在中间类型。在以株高为标记性状判别育性时,应选择明显高株和明显矮株。尤其在拔节期。更需选择极端类型才能准确,而对中间类型植株。仍需通过检查花药确定其育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育种过程中有效控制矮败小麦群体的株高,对矮败小麦混合互交轮选群体和控制授粉后代群体的株高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杂交方式后代群体中可育株和不育株株高差异明显,有利于选择利用。混合互交轮选群体应注意扬花前在一定选择强度下及时淘汰不良高秆可育株,并收获相对较矮的矮秆不育株种子混合成下一轮群体。对轮选群体中分离出的优良矮秆不育株进行控制授粉,也应优先考虑选择株高相对较矮的优良种质做父本。通过以上措施,矮败小麦后代群体在株高性状上容易得到较好的控制,从而提高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可育株的出现频率。  相似文献   

12.
“矮败”小麦是通过太谷核不育基因Ms2(Ta1)和“矮变1号”矮秆显性单基因Rht10紧密连锁而成的附加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对其有关生物学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对“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除不育穗开花状况和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穗相似而和普通小麦明显不同外,其余习性均和普通小麦品种基本相同,“矮败”小麦的柱头生活力也长达1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胚胎学的角度对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种F#-1植株的低育原因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91%的雌配子体发育正常,其中80%发生了正常的双受精作用。败育种子中的胚乳在不同发育时期发生了不同方式的败育。在胚乳败育的种子中胚的发育基本正常。所以,胚乳败育是导致F#-1植株低育的主要原因。通过胚培养的方法可以得到丰富的F#-2植株。  相似文献   

14.
小麦蓝粒两用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3年来对小麦蓝粒两用系的研究,明确了小麦蓝粒两用系的基因组成及遗传规律,了解到蓝粒两用系自交后可分离出66%的白粒不育系、30%的浅蓝粒两用系、4%的深蓝粒可育系(淘汰)。该两用系不但能像常规品种或品系一样,结实正常,而且也未发现不良影响,理论上不育系与所有普通小麦品种、品系所配杂交种均可结实,这样不育系易保持、易恢复,杂交种中不含外源成分,可避免不良基因的导入,易配制强优势组合,制种成本很低。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矮败小麦产生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矮败小麦在小麦育种中利用价值,选用9个矮败小麦杂交组合,结合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技术,每个组合处理4个可育株,每株处理1穗,共80朵小花。各组合平均得胚率为12.4%,加倍率达到50.8%,并获得32个双单倍体小麦单株。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矮败小麦是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它结合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和矮变一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于一体,其后代总是有一半靠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靠自交结实的非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以矮败小麦为基础,轮回选择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改良目标的小麦育种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7.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Ⅲ.株高遗传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矮败小麦为母本经姊妹交,测交、回交以及轮回群体中开放授粉获得有关分离世代群体。通过计算其群体株高平均数、方差和遗传力,以及亲子间株高相关系数,对矮败小麦株高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小麦株高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但不育株、可育株间株高差异显著,不育株一般40cm左右,且株高遗传变异相对较小。不同遗传背景对可育株株高影响显著,而对不育株影响甚微。对可育株株高选择,早代进行效果较好。矮败小麦不育株与不同株高的父本杂交,后代可育株株高呈现偏父正态分布,且半矮秆植株的分离频率相对较高。回交世代中,回交父本对后代可育株影响较大,而对不育株影响较小。随着回交世代增加,可育株株高越来越接近父本。经4~5代回交后,两者之间几乎无甚差别。由于矮败不育株有利于接受群体中较矮植株的花粉,在轮回选择中,应用矮败小麦能够有效地控制群体株高。  相似文献   

18.
《北京农业》2010,(7):24-25
中国农科院的科学家自主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轮选987”创造了667米^2产715千克的纪录,是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一新品种是利用矮败小麦技术选育出来的,而矮败小麦的选育过程却历经挫折。  相似文献   

19.
非1B/lR小麦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非1B/lR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时期花药结构的变化,利用透射电镜对非1B/lR小麦雄性不育系732A及其保持系732B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药中的绒毡层组织在单核花粉粒时期迅速解体消失,中层组织直到二核花粉粒期仍可以看到;保持系花药中的绒毡层组织解体缓慢,到三核花粉粒期才完全消失,但中层组织在单核花粉粒期就解体消失。由此表明,绒毡层与雄性败育有关,不育系中层细胞一直保持完整,可能是由于绒毡层迅速退化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温光型雄不育小麦C49S育性与花药SOD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温光型雄不育小麦C49S不育和可育花药SOD活性随发育进程而下降,后期稍有升高,不育花药SOD活性比可育花药下降更为剧烈,特别是在减数分裂到小孢子时期,不育花药SOD活性下降百分率是可育花药的4.35倍。减数分裂期不育花药的SOD活性高于可育花药,但3核期低于可育花药。此外,不育花药发育早期MDA含量高于可育花药,表明不育花药的膜脂过氧化更为剧烈。C49S花药败育与花药中SOD活性的急剧下降以及膜脂过氧化的加剧有关。而且,SOD活性下降最剧烈的减数分裂期就是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