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睿 《油气储运》2024,(3):241-256
【目的】油气管道内检测作为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关键环节,可为管道事故的预防与合理维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为全面了解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发展水平及趋势,对检测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述评。在检测技术发展现状方面,分别对典型的单一原理检测技术、复合检测技术、新型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内检测设备技术水平及工业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外同类技术发展及应用水平进行了对比。在检测数据分析方法发展现状方面,以应用最广泛的漏磁检测为例,按照数据分析步骤分别对缺陷识别、分类、反演方法进行了梳理。【结果】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国外的漏磁检测、超声检测、涡流检测等技术已基本实现常规化、系列化;中国管道内检测技术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但已初步掌握了漏磁检测技术、涡流检测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各类油气管道。针对传统内检测技术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已研发出了结合多种检测技术优点的复合检测技术,还探究了以管道轴向应力、管材性能等为检测对象的新型检测技术的可行性。【结论】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微小缺陷的检测能力不足、附加应力检测方法的研究尚不...  相似文献   

2.
果蔬品质是影响其市场价格和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损检测技术作为快速、低成本的质量评价方法,为果蔬品质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无损检测在果蔬品质检测领域中的相关应用研究,从检测原理、应用情况和技术特点3个方面对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机器视觉检测技术、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声学分析检测技术、电子鼻检测技术、介电性质分析检测技术、核磁共振检测技术等无损检测技术在果蔬品质检测中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各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以期为果蔬无损检测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寒旱灌区渠道混凝土工程中产生的质量缺陷问题出发,分析了渠道混凝土常见的缺陷和无损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超声波检测技术、冲击回波检测技术、探地雷达检测技术、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等常见的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最后对渠道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统农作物生长指标检测方法对农作物本身的伤害,现代农业提出了无损检测NDM(Non-destructive monitoring)的技术,现有的无损检测技术有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激光检测技术、遥感检测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对农作物的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含氮量、水分含量、生物量等主要生长指标进行检测时减少了对农作物的破坏,并凸显出检测准确、快速、低成本、易操作等优势。文章对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测无损检测技术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检测的质量和有效性,加强快速检测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具体非常有必要。该文介绍了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进行了探析,认为快速检测技术是农产品检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利用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徐霞  牟海青  田茜  廖晓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691-11693,11695
概述了几种常见的番茄溃疡病菌检测技术,包括血清学检测技术、PCR技术、实时荧光PER技术、Rep—PCR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检测技术,并对番茄溃疡病检测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软件中应用的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包括静态检测技术和动态检测技术,然后根据安全漏洞的类型分析了检测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快速检测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酶抑制法、免疫分析法、光谱法和生物传感器等几种农药快速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和研究进展,概述了快速检测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农药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展望,以期推进烟草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曦  张明哲  林晓佳  夏拯  陈吴健  吴志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365-4365,4367
介绍了生理生化检测技术、经典血清学检测技术、现代分子检测技术3种常用的菜豆晕疫病传统检验技术,并讨论了免疫磁性-实时荧光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红外光谱检测技术3种植物病原细菌最新检测技术应用于菜豆晕疫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激光散斑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昆  王成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9):1376-1380,1384
[目的]研究激光散斑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方法]介绍了激光散斑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激光散斑技术在农产品检测应用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激光散斑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叙述了激光散斑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发展前景。[结果]激光散斑技术是可以用于农产品的品质检测的一种无损的检测技术,可以根据农产品的品质质量,对农产品进行合理分级。[结论]为激光散斑检测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不同质地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明确不同质地土壤(砂壤、中壤、重壤)玉米生育期间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池栽方式,以掖单22为材料,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的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玉米播种前,砂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多,重壤中最少;重壤中的酶活性最高,砂壤最低。3种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呈抛物线,吐丝期达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吐丝期,3种质地土壤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中壤最多,重壤最少;5种酶活性均表现为中壤最大,砂壤最小。成熟期,玉米根际土壤细菌与放线菌表现为中壤中数量最多,重壤最少,真菌则表现为中壤最多,砂壤最少; 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重壤最高,砂壤最低,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表现为中壤中活性最高,砂壤最低。【结论】玉米根际生物活性受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和土壤质地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北方地区春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研究区域1961—2010年29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农业干旱指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明确了研究区域春玉米干旱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西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年际间波动平稳,华北和东北地区在20世纪80和90年代波动较为剧烈;华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在抽雄—成熟阶段明显低于其余两个阶段,东北、西北地区各生育阶段变化不明显;华北中部地区干旱等级的年代间波动明显。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等级和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均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形势,西北地区最高、华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低;各旱级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以特旱和轻旱最为明显,其中特旱主要集中发生在新疆大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北部等地区,发生频率在3年2遇以上,而轻旱主要集中在东北大部、华北大部以及西北东南部地区,发生频率在5年1遇以上。中旱和特旱主要集中发生在华北地区以及西北东部地区,频率均在5年1遇以上,并且随生育阶段更替有减轻的趋势。【结论】北方地区春玉米农业干旱指标CWDI年代间波动以华北、东北地区较为剧烈,且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动有上升的趋势。干旱的等级和频率空间分布均呈现明显的东西向分布。各旱级中特旱频率呈西高东低分布,生育后期在区域上呈扩大趋势,轻旱频率呈东高西低分布,生育后期有加重趋势,中旱和重旱频率呈中高东西低分布,生育后期在区域和程度上均呈下降趋势;生育阶段间旱级变化敏感的区域主要是新疆北部和华北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常熟地区河湖水体的氮污染源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GPS定位的方法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常熟地区境内12条河流和3个湖荡水体氮磷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常熟地区主要河湖地表水中不同形态氮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地表水中不同形态氮的浓度及总磷、溶解磷的浓度,结合15N示踪法和大型原状土柱渗漏池试验进一步补充探明了对该地区河湖水体中的氮磷污染来源。研究发现,该地区河、湖水体氮磷污染已相当严重,现阶段氮磷污染源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污水、农村人畜排泄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该地区水体氮磷污染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海南岛的气候特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气象站1951—2020年的逐日和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从气候态、极端态和灾害态对海南气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各地年平均气温均高于23 ℃,中部山区低东南沿海高,月际变化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型分布,6—7月达最高;年雨量900 mm以上,东西差异大,五指山脉东部和东南迎风侧降水高值中心可达2 000 mm以上,月际变化呈阶梯状、非对称单峰型分布,高峰月在9月;年日照时数在1 700 h以上,沿海高于北部内陆和中部山区,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分布,主峰在7月、次峰在5月、低谷在2月,显示出明显的雨、热、光同季特征。海南岛北部极端最高气温高于南部,两者均在38 ℃以上,高值中心可达41.1 ℃;中部山区极端最低气温低于四周,最低值达?1.4 ℃;各地最多年雨量在1 500 mm以上,最少年雨量少于1 500 mm;最长连续雨日在26 d以上,多出现9—10月,最长连续无雨日接近或超过30 d;各地最大日雨量超过300 mm,最大过程雨量在600 mm以上。海南岛高温集中在5—7月,全岛平均高温日约20 d,呈北多南少分布;五指山以北地区低温阴雨较为常见,年均低温阴雨过程1~2次,低温阴雨日数约10 d,五指山以南相对罕见;暴雨日数东多西少,全岛平均年暴雨日约8 d,月际分布呈非对称单峰型,5—10月平缓增多,10—11月断崖式下降;暴雨灾害以单站暴雨为主,半岛范围暴雨是小概率事件,全岛性暴雨非常罕见,均出现在2000年后;气象干旱常见,西部和南部沿海冬春连旱频繁,在秋季台风降雨少时,其他地区也易见冬春连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生育时期棉花叶片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机制及绿盲蝽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以田间初步筛选出的27个对绿盲蝽有不同程度抗性的棉花品种(系)为材料,通过网室抗性鉴定和室内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分析,系统研究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及棉花叶片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供试的27个棉花品种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总体偏低,多数品种抗性不明显或没有抗性。供试的大多数棉花品种叶片纤维素含量在苗期最高,其次是花铃期和蕾期;棉花花铃期叶片纤维素含量随着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的增强而显著升高,而苗期和蕾期棉花叶片中纤维素含量对绿盲蝽抗性没有显著的影响。木质素含量在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差异不显著(P>0.05);棉花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叶片中木质素含量对其绿盲蝽抗性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与花铃期叶片纤维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苗期、蕾期叶片中纤维素含量及苗期、蕾期、花铃期叶片中木质素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马的行为规律及变化过程,为马匹的选择、训练及健康评估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伊犁马母马12匹,采集视频数据,记录马匹在各时间段摄食、静息、探究、修饰、排泄和其他等各种行为指标,比较分析各时段行为的差异性。【结果】 舍饲伊犁马在行为规律上全天时间摄食>静息>探究>其他>修饰,不同时段伊犁马行为时间分配上,咀嚼、伸展时间下午时间段极显著大于早、晚时间段(P<0.01),卧息、站息时间晚上极显著大于早上、下午时间段(P<0.01),站立、警觉时间早上、下午时间段均极显著大于晚上时间段(P<0.01),舔食时间早上时间段极显著大于晚上时间段(P<0.01),啃痒时间早上时间段极显著大于下午时间段(P<0.01),频次指标中,咀嚼次数下午时间段极显著大于晚上时间段(P<0.01),显著大于早上时间段(P<0.05),舔食、摇头次数早上时间段极显著大于晚上时间段(P<0.01),卧息次数晚上时间段均极显著大于早上、下午时间段(P<0.01),警觉、站立次数早上、下午时间段均极显著大于晚上时间段(P<0.01),啃痒、伸展早上时间段显著大于下午时间段(P<0.05),排便次数早上、下午、晚上各时间段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舍饲伊犁马全天中用于摄食的时间最长,其后依次是静息、探究、其他、修饰。咀嚼、舔食多集中在早上、下午各时间段;蹭痒多集中在早上时间段;卧息、站息、伸展多集中于晚上时间段;站立、警觉在白天各时间段均较集中;在嗅探、蹭痒、哈欠、刨地、抬蹄、排尿上没有发现差异,通过观察不同时段所表现的行为指标对马匹行为进行监测,可为实际生产过程中马匹的管理提供客观参考指标,减少对马的伤害,防止恶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以新疆杨和沙林杨为对象,检测其在未受害和受害状态下树皮和木质部的生化物质含量或活性,从生化角度探讨2树种的抗虫机制。结果表明,未受害新疆杨树皮糖含量最高,受害沙林杨木质部糖含量最低;蛋白含量在受害新疆杨木质部最高,在未受害沙林杨木质部最低。在未受害情况下,沙林杨树皮中槲皮苷和白杨甙含量均高于在新疆杨树皮中的含量,而亚麻木酚素和类黄酮含量均低于在新疆杨树皮中的含量;沙林杨木质部的总酚含量高于在新疆杨木质部的含量。受害后,除单宁和类黄酮外,其他次生代谢物在沙林杨树皮中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新疆杨树皮中的含量;沙林杨木质部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显著高于新疆杨木质部,白杨甙和总酚苷则相反。防御酶类测定结果显示,未受害沙林杨树皮中的SOD酶活性低于新疆杨中的活性,而PPO酶相反。受害后,沙林杨树皮中的PAL和木质部的PPO酶活性分别显著低于在新疆杨树皮和木质部中的活性;沙林杨树皮中的SOD活性显著低于其在木质部的活性;POD酶在沙林杨受害树皮中的活性最高,在受害木质部中的活性也显著高于在未受害木质部中的活性。因此,沙林杨树皮和木质部中的POD和SOD酶与防御天牛危害有关,新疆杨受害木质部中的PAL和PPO酶升高与光肩星天牛的钻蛀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土壤中添加重金属元素Pb、Cd、Hg、As,研究4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系)成熟后不同器官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Pb、Cd、Hg、As主要在水稻植株根中大量富集,其次是茎叶,在稻谷和精米中富集量最低;通过富集系数的比较,发现水稻对Cd富集能力最强,其次是Hg,然后是Pb,最低是As。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规律为:①Pb在常规籼稻稻米和稻谷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粳稻和杂交稻中的含量,而茎叶中Pb含量在不同类型品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②Cd在不同类型品种和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常规籼稻精米、稻谷中的含量最高,在杂交稻精米和稻谷中的含量居中,在常规粳稻中的含量最低;杂交稻和常规籼稻茎叶中Cd含量高于粳稻;而粳稻根中Cd含量显著高于籼稻和杂交稻。③Hg在不同类型品种精米中的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以杂交稻精米中汞含量最高,而在稻谷和茎叶中Hg含量不同品种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④在不同品种类型之间精米和稻谷中As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常规稻和杂交稻含量较高,而茎叶As含量在不同品种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甘蔗异背长蝽是甘蔗的重要害虫,在江西泰和县一年发生完整的二代,部分三代,主要以卵在蔗蔸、土表层、枯鞘残茎和蔗种叶鞘内越冬,尚有少部分成虫在宿根蔗蔸和枯鞘叶中过冬。全年有两个为害严重期,第一次在五六月甘蔗苗期,第二次在八九月甘蔗伸长期。一代若虫孵化较整齐,且低龄若虫集中在心叶内吸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成虫多群集在蔗株下部枯鞘与蔗茎间隙内栖息、取食和交配。卵成块产于叶鞘边缘内侧,以叶鞘抱茎松紧度适中的叶位分布最多,二代成虫9月间产的卵,当年可以孵化并发育为三代成虫越冬;10月初以后产的卵,当年不再孵化而滞育越冬。  相似文献   

20.
【目的】腐烂病菌(Valsa mali)在苹果树枝干木质部内生长扩展是导致剪锯口发病和旧病斑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明确环境因子对腐烂病菌在枝干木质部内生长扩展的影响,为苹果腐烂病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菌饼接种离体富士苹果枝条剪口后,用活体皮层检测病菌在枝条木质部内生长扩展距离的方法,研究温度、枝条相对含水量、枝条龄期、高温处理与浸水等因子对腐烂病菌在木质部内生长扩展的影响;采用菌饼接种离体、活体富士枝条剪口,系统监测腐烂病菌在枝条木质部内的周年生长扩展动态;通过离体培养,测试病菌在枝条不同组织配制培养基内的生长速度。【结果】腐烂病菌能够利用木质部内的水溶性养分生长扩展,病菌在木质部内的生长扩展速度显著快于在皮层内的生长速度;在5—35℃的范围内,腐烂病菌在苹果枝条木质部和皮层内都能生长扩展,最适温度为30℃;在浸水枝条木质部内,腐烂病菌的扩展距离显著短于未浸水枝条;当枝条的相对含水量大于90%时,腐烂病菌在木质部内的生长扩展速度较快,当枝条的含水量低于90%时,病菌的生长扩展受到明显的抑制;病菌在当年生枝条木质部内的生长扩展速度显著快于在2—3年生枝条木质部内的扩展速度;在经高温处理枝条木质部内,腐烂病菌的扩展速度显著快于未处理枝条;在用木质部粉末、韧皮部粉末、木质部浸出液、韧皮部浸出液制作的培养基中,腐烂病菌都能正常生长,其生长速度和生长量都不低于在PDA中的生长;腐烂病菌在韧皮部培养基中,气生菌丝多,在木质部培养基中气生菌丝少;自然条件下,接种到枝条剪锯口上病菌的生长扩展速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12月至次年3月份,腐烂病菌在活体的富士枝条内扩展速度很慢,3—11月份扩展较快。【结论】腐烂病菌在木质部内可利用可溶性养分生长,其扩展速度显著快于在皮层内的扩展速度;腐烂病菌在木质部内的生长扩展速度受温度、枝条含水量、木质部的致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