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期。不同海拔间结实母树的比例和数量差异较大,结实母树比例在25%~80%之间,平均为45%;结实母树数量128~483株·hm-2,平均为230株·hm-2;单株结实球果数量24~366个,平均为157个。林分及树冠空间结实特点为:林冠层树木结实,下层和林内母树不结实;单株树冠上层结实,下层不结实;树冠南面结实较多。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相比,急尖长苞冷杉的球果长度略短,宽度居中;种子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小,单果种子数量较高。不同海拔间的比较表明,急尖长苞冷杉林垂直分布的中、低海拔球果和种子发育程度较高,反映在球果和种子较大,千粒质量、出种量以及饱满度均优于高海拔。  相似文献   

2.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在海拔3700~4200 m阴坡与阳坡处种子特征、种子饱满率、种子发芽率及天然更新幼苗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坡向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千粒重、种子饱满率及种子发芽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天然更新幼苗数量亦然;不同坡向同一海拔处,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千粒重、种子饱满率及种子发芽率阳坡优于阴坡,幼苗数量阴坡比阳坡丰富;阴坡、阳坡在海拔3800 m或3900 m处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千粒重、种子饱满率及种子发芽率均出现最优值,此海拔处天然更新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3 700~4 200m海拔梯度上土壤物理性质、持水性能及土壤渗透性能进行测定,研究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特征。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容重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大,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而减小。而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特征与土壤容重正好相反,其中海拔4 200m处0~1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小,为0.561g/cm~3;海拔3 800m处、2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大,为1.1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滞留水量、饱和贮水量均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土壤入渗性能指标(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总量)在同一海拔梯度不同土壤层次上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从不同海拔梯度看,4个入渗指标在海拔3 700m处呈现最大值,而在海拔4 200m处呈现最小值。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海拔4 100m处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涵养水源功能最强,而海拔4 200m和海拔3 900m处最弱。总的来说,林线植被生境的脆弱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选择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在海拔梯度上以群丛作为评价的基本单位,进行冷杉群落结构健康评价。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筛选主要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进行健康排序。结果表明,对冷杉林群落结构健康影响最大的因子依次为:年龄结构、灌木层盖度、乔木株数、更新数量、草本种类、郁闭度、草本层盖度、灌木种类、乔木种类和亚层数共10个因子。健康排序次序为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群丛、急尖长苞冷杉+忍冬群丛、急尖长苞冷杉+杜鹃群丛、急尖长苞冷杉+苔藓群丛。  相似文献   

5.
应用植物群落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种子植物花卉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有花卉植物52科,133属,219种;菊科和蔷薇科等是这一区域优势科,杜鹃属和忍冬属等是这一区域优势属;急尖长苞冷杉和杯萼忍冬分别是木本乔木类花卉和木本灌木类花卉中资源最优势且分布范围最广的花卉种,草本攀援类花卉呈现出资源相对优势的种分布较狭窄而分布广的种资源量较小的趋势;从垂直高度上看,海拔3 500 m附近的花卉平均物种数最多,海拔4 200 - 4 800 m带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花卉物种中有20种中国物  相似文献   

6.
海拔梯度变化在很小的地理范围内会引起多种环境因子的变化,研究植物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异特征,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不同海拔(3 510、3 550、3 610、3 660、3 700、3 760、3 790、3 840、3 900、3 960、4 000、4 060 m)样地内观测急尖长苞冷杉的叶片基本特征和气孔特征。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急尖长苞冷杉叶片大小呈双峰型变化,在海拔3 610 m处及4 000 m处存在2个峰值,而叶片厚度无显著变化,气孔密度及大小与海拔存在极小的负相关;综合叶片及气孔特征,海拔变化对急尖长苞冷杉的叶片性状有明显影响,海拔3 610 m为急尖长苞冷杉的最适生长区域;随海拔升高,环境因子逐渐恶劣,逐渐不适应急尖长苞冷杉生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监测法对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的生境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长鞭红景天种群生境主要为4个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硬叶柳灌丛和鳞腺杜鹃灌丛。4个生境中,硬叶柳灌丛内有41种植物,急尖长苞冷杉林内有33种植物,方枝柏林内有29种植物,鳞腺杜鹃灌丛内仅有17种植物。不同生境群落中长鞭红景天种群数量特征各异,重要值排序为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4个生境群落中月平均气温排序为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鳞腺杜鹃灌丛,平均湿度排序为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硬叶柳灌丛急尖长苞冷杉林,光照强度排序是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不同生境土壤温度排序为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鳞腺杜鹃灌丛,而土壤湿度排序为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鳞腺杜鹃灌丛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生境群落中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湿度等存在较大差异,对长鞭红景天种群也有相应的影响,结合数据特征来看,鳞腺杜鹃灌丛是其最适生境。  相似文献   

8.
对丽江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3 100、3 250、3 400、3 550、3 700 m)梯度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分布于海拔3 100~3 800 m,不同海拔种群抗氧化酶APX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在海拔3 100~3 550 m条件下并无显著变化,而当海拔上升到3 700 m时,MDA含量、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以及游离脯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都显著高于其他海拔;此外,在海拔3 550 m环境下,急尖长苞冷杉叶片MDA含量、游离脯胺酸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都处于最低水平;海拔3 550 m环境因子最适宜于急尖长苞冷杉的生长,而较低海拔或较高海拔环境均不利于该植物的生长;当海拔上升到3 700 m时,植物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系统能力显著增强,以应对高海拔的逆境胁迫。  相似文献   

9.
濒危植物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的急尖长苞冷杉为研究对象,设置30m×30m样地15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从高度结构、基径结构、年龄结构以及空间分布格局方面分析了急尖长苞冷杉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高度结构、基径结构和年龄结构均表现为反"J"型,相关性也较明显,基径与年龄的关系为y=13.5640x0.7078(R2=0.9144);总体上,幼苗的后备储量特别大、死亡率也较高,但补充率大于死亡率,种群表现为稳定发展型。在不同尺度下,不同龄级(发育阶段)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分布格局有差异。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各龄级植株的分布格局由聚集趋向均匀分布,聚集强度减弱,同一取样尺度下,龄级越大,聚集强度也越弱。研究结果可为该资源的管理及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浸提法,对色季拉山5种主要针叶林: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西藏红杉(Larix griffithiana)、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高山松(Pinus densata)和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凋落物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针叶林林下凋落物储量范围在8.48~19.2t/hm2,大小顺序表现为:高山松林急尖长苞冷杉林林芝云杉林方枝柏林西藏红杉林;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急尖长苞冷杉林高山松林西藏红杉林林芝云杉林方枝柏林;最大持水率为:西藏红杉林急尖长苞冷杉林林芝云杉林高山松林方枝柏林,且持水量、持水率与浸泡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凋落物吸水速率为:西藏红杉林急尖长苞冷杉林林芝云杉林高山松林方枝柏林,且与浸泡时间表现了明显的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森林涵养水源评价及水源涵养林的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依据《云南植被》编目系统,将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9个植被亚型,16个群系,20个群落,并对各植被类型的保护价值进行了数量化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保护价值较高的急尖长苞冷杉林、野八角一乳状石栎林、杜鹃矮林、杜鹃灌丛和元江栲林、高山柏灌丛等6个主要植被类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种子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随着距树干距离(2-6 m)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但距树干8 m以后则降低,在距树干2-10 m范围内东侧、东南存在种子的概率占80%,西侧和北侧范围存在种子的概率为60%;樟子松天然落种数量更偏向于南侧,东侧和北侧落种数量偏少,并在树冠外围8-20m收集到的自然落种数量相对稳定;樟子松自然落种方位不同,种子发芽率也不同。距离树干4 m范围,种子发芽率平均值为71.5%;距离树干8-20 m,收集的种子发芽率依次为44.1%、70.8%、46.9%和36.1%;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种子库内种子发芽率为58.2%,比当年自然落种平均发芽率降低17.6%。  相似文献   

13.
不同预处理对酸枣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枣种子硬实率高达93.4%,自然条件下较难发芽出苗,进行一定处理可提高种子发芽率,有利于生产实践。本次试验对酸枣种子进行20 d和30 d层积催芽,60℃和35℃的温水浸种,浓硫酸浸种,4%NaOH浸种,29%H2O2浸种等预处理,测定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酸枣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芽试验中,不同的预处理显著地提高了酸枣种子的发芽率,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不同,低温层积30 d+98%硫酸带壳浸泡30 min+清水浸泡24 h+60℃温水浸泡48 h可以使酸枣种子的发芽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催芽方法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冠果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温(-18℃)雪藏90d、低温(0℃-5℃)沙藏90d和热水浸种(始温80℃)120h三种方法处理种子,然后在15℃-25℃条件下增温催芽10d,在25℃沙床上进行发芽观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79%、77%和39%,差异极其显著。以低温雪藏处理的发芽效果最好,低温沙藏次之,热水浸种效果最差、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5.
对青岛地区野生画眉草种子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画眉草种子最佳的浸种时间是12小时;萌发最适的温度条件为20℃-25℃;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草炭+珍珠岩(1:1)及草炭最利于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6.
采用PEG-6000(聚乙二醇)不同浓度溶液,研究模拟水分胁迫对思茅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加,思茅松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日均发芽率、峰值和发芽值先上升后下降,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适宜质量浓度(5%)的PEG-6000处理能促进种子萌发,思茅松种子表现出一定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南岭荛花种子品质及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岭荛花种子的含水量11.71%;种子净度为98.89%,种子千粒重为14.163 g。南岭荛花种子发芽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种子成熟时间在8~10月,②温度是影响种子发芽的主要因素,温度26℃种子发芽,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7.5℃。③种子发芽前不需要经过冬季休眠或低温过程。④种子发芽率不高,仅为8.4%。  相似文献   

18.
华山松种子发芽影响因素和生活力检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泾源县沙塘林场提供的华山松种子为试材,对华山松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和生活力检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纸床培养的华山松种子的发芽率要高于沙床培养的,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5℃清水浸种72 h的种子比用细纱1~5℃低温层积过的种子萌芽时间和萌芽高峰期明显滞后;染色时间20h、四唑浓度0.5%、染色温度20℃为检验华山...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以白桦(Betulaplatyphylla)、岷江冷杉(Abieefaxonianan)、紫果云杉(Piceapurpurea)为优势种的典型川西亚高山森林小气候特征,利用3套全自动小气候仪连续测定了3个生长季节(2002~2004年的5月~10月)的小气候变量。结果表明:1)白桦林(BF)、岷江冷杉林(vr)和紫果云杉林(SF)内的太阳辐射日进程、日总量和月总量差异显著;2)生长季节内,BF、sF和FF林内的太阳辐射总量分别占林外太阳辐射总量的47.66(±9.08)%、20.65(±1.74)%和11.42(±4.01)%;3)BF、SF和FF林内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日进程、日平均和月平均值差异显著;4)BF、SF和FF林内的日平均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与林冠下太阳辐射日积累量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5)BF、FF和SF林内空气温度与土壤温度以及土壤不同层次温度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6)生长季节内(总184d),BF、FF和SF内的空气日平均温度〉14.0℃的天数分别为150d、148d和125d,林下土壤5cm的日平均温度≥4.0℃的天数分别为184d、184d和151d,而土壤15cm的日平均温度≥4.0℃的天数分别为184d、184d和14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