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多种柱层析手段,分别从基于茶多酚的思茅松和马尾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片段化反应产物中分离得到1个主要产物。通过MS、1H NMR和13C NMR波谱解析,其化学结构鉴定为(-)-表儿茶素-(4β-8)-(-)-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结果表明,茶多酚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EGCG)在片段化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化合物1是EGCG通过4β-8与(-)-表儿茶素C-4位上的正离子键合形成而来。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了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能力均高于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及其片段化总产物,SC50值分别为6.12±0.03 g/m L和41.41±0.66 g/m L。  相似文献   

2.
从毛杨梅、余甘子、落叶松3种树皮中提取分离得到原花色素产物.通过测定3种树皮原花色素产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三价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和抑制油脂过氧化能力,综合评价了3种树皮原花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3种树皮原花色素均显示出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为:毛杨梅树皮原花色素>余甘子树皮原花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基于茶多酚的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降解反应中(-)-表儿茶素-(4β-8)-(-)-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化合物1)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降解产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HPLC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各反应溶液中化合物1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温度(50~90℃)、反应时间(30~180 min)、盐酸浓度(0.1%~5%)和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比率(1∶3~3∶1,w/w)对化合物1生成的影响。采用4因素5水平中心组合旋转设计的响应面法优化其降解条件,以化合物1的含量为响应值,以上述4个因素为自变量,利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对28个试验点测定所得数据进行多元非线性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通过方差分析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测。【结果】反应温度、盐酸浓度和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比率明显影响降解反应中化合物1的生成,建立的回归模型极显著(P0.000 1),且线性系数良好(R2=0.952 6),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试验结果,可用于分析和预测化合物1的生成。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的最佳降解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0 min、盐酸浓度1%和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比率3∶2。经验证此条件下反应液中化合物1的浓度可达718.57 nmol·mL~(-1),与理论值(721.39 nmol·mL~(-1))较为接近。【结论】采用中心组合旋转设计的响应面法分析优化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降解以获取主产物(-)-表儿茶素-(4β-8)-(-)-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的抗氧化性影响。[方法]采用红外加热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和油茶籽仁中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结果]研究发现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5-羟甲基糠醛、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的生成量逐渐增多;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中5-羟甲基糠醛、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10.929、34.620、11.054和36.627μg·g~(-1),油茶籽仁中其含量分别为16.950、55.217、20.216和72.390μg·g~(-1),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55、1.59、1.8和1.97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对美拉德反应产物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油茶籽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和油茶籽清除DPPH自由基与抗氧化活性均达到最高,前者分别为99.18%和81.47%,后者分别为97.44%和74.97%。[结论]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与油茶籽的DPPH清除率与抗氧化活性发现,油茶籽仁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原花青素为低聚黄烷化合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核、皮或种子中。笔者用甲醇作溶剂,以儿茶素为标准品,采用盐酸-香草醛比色法测定油松针叶和树皮中原花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油松针叶和树皮中原花青素的含量分别为6.0 g/100 g和3.91 g/100 g。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原花青素的没食子酰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增强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落叶松树皮提取分离的原花青素(PC)进行没食子酰化反应,在其分子结构中引入具有邻三酚羟基的没食子酰基,获得改性产物没食子酰化原花青素(GPC)。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C经过没食子酰化反应,产物GPC形成了原花青素没食子酯的结构,羟基的数量得到增加。通过HPLC法测定产物GPC水解后生成的没食子酸量,计算其没食子酰化度为63%。测定比较了PC和GPC对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以及对过渡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和对油脂抗氧化性能的效果。结果表明原花青素经过没食子酰化后,其改性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得到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性影响,采用红外辐射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油和油茶籽仁油中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性及其含量。美拉德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1)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油和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分别为82.02%和79.59%;氧化稳定时间分别为11.92 h和7.51 h,说明油茶籽油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2)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产物丙酮醛的生成量逐渐增多,乙二醛和3-脱氧奥苏糖在150℃下才产生,乙二醛含量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含量略微增加;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油中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7.94μg/g和29.7μg/g;油茶籽仁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4.15μg/g和51.94μg/g,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78和1.94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3)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油与油茶籽油的DPPH清除率与氧化稳定性发现,油茶籽仁油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因此,油茶籽油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美拉德产物为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  相似文献   

8.
将超临界流体萃取与纤维素酶法相结合,对落叶松树皮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超临界CO2从落叶松树皮中提取脂溶性成分,采用萃取压力35 MPa、温度50℃,萃取130 min后,树脂平均得率为2.16%,然后将萃余物通过纤维素酶辅助提取原花青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原花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3 g脱脂树皮粉以缓冲液为溶剂,原料粒度为150~178μm,纤维酶加入量为原料质量的0.6%,液料比14∶1(mL∶g),酶解pH值5,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2 h后,原花青素的得率可以达到7.36%。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提取树脂后的树皮纤维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促使胞内物质溶出,提高了得率,所获得的落叶松树皮原花青素分子中主要存在原花青定型结构单元,没有使有效成分的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生长年限肉桂(Cinnamomum cassia)树皮的挥发油,HPLC法测定桂皮醛的含量,比较2~5、5~7、7~10、11~15、20年以上肉桂树皮中挥发油和桂皮醛的含量,以期为肉桂树皮确定最佳采收期。结果表明,肉桂树皮中挥发油含量随着树龄增加而升高;主要有效成分-桂皮醛在5~7年达到峰值后,随着树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毛杨梅树皮提取物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毛杨梅树皮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为局部棓酰化的聚原翠雀定,具有比原花青定抗氧化活性更强的化学结构特征.本研究以水为提取剂,通过强化提取、絮凝沉降、溶剂萃取、吸附分离等手段从树皮中提取分离得到产物,并经花色素反应定性和IR谱图鉴别.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蒸汽渗透压法(VPO)测定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及其分布,产物中95%以上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为1 705(相当于聚合度4~5),其余组分的Mn为798.用化学法测定目标产物分子中C-3的棓酰化度为38%.生物活性功能测定结果表明,目标产物能明显抑制油脂过氧化;络合Fe2 金属离子能力为181 mg/g;1 mg目标产物对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速率为0.23 mg/min,清除率为92%(试验浓度:产物与DPPH质量比为1:1.8),强于马尾松树皮原花色素试样.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毛杨梅树皮提取物可望进一步开发成为新型天然抗氧化及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11.
黑荆树树皮原花色素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黑荆树树皮中原花色素的提取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分别以水、甲醇和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对黑荆树皮中原花色素的提取进行了探讨,通过测定其总抽出物含量和原花色素粗提物得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提取条件,并重点对原花色素生理活性包括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利用MTT比色法对原花色素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测定,利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了其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黑荆树树皮是一种富含原花色素的植物资源.提取溶剂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乙醇作为提取溶剂,不仅可以得到较高提取率的原花色素,而且所得原花色素粗提物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黑荆树树皮原花色素适宜提取工艺条件为:溶剂浓度 70%,提取温度 60 ℃,液料比7∶1.体外癌细胞培养的抑制作用测试结果显示,黑荆树树皮提取得到的原花色素粗产品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有中效,分别对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BGC-823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有弱效.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显示黑荆树树皮中原花色素提取物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油茶果及其副产品的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油茶果壳、茶籽壳、茶籽仁、茶枯饼、浸提茶皂素后的茶枯饼及发酵茶枯饼中的氨基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含有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在内的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的次序为:发酵茶枯饼(38.19%)>茶籽仁(20.52%)>茶枯饼(9.90%)>浸提茶枯饼(8.89%)>茶籽壳(2.65%)>油茶果壳(2.21%)。在氨基酸含量和配比上,发酵茶枯饼与豆饼十分接近。在发酵茶枯饼中,17种氨基酸含量、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限制性氨基酸含量都比发酵前的茶枯饼中的含量分别提高2.86倍、1.86倍和1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油茶Camellia oleifera籽饼的利用率,以油茶籽饼为原料,通过正己烷一次浸提的方式提取其中的油茶籽油.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温度、不同料液比和不同提取时间对油茶籽饼中油茶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40℃,油茶籽饼与正己烷溶剂比例为1:3(g:mL),提取时...  相似文献   

14.
肉桂(Cinnamomum cassia)是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名优经济树种。针对国内现有栽培的肉桂品种单一、桂皮薄、培育大桂(桂板)所需时间较长、桂油含量较低、抗性较差和经营效益低等问题,引种越南清化肉桂(C.cassia B1.forma macrophylla),开展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越南清化肉桂是适于我国南亚热带作为板桂培育的优良品种,可在适宜立地种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松树皮原花青素的超声提取、膜分离纯化技术中试试验,考察了超声波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等单因素对原花青素得率的影响,试验得到了超滤膜工作压力、截留分子量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强化逆流提取松树皮原花青素的最佳参数为:料液比1:12,超声温度60℃,提取时间30min;超滤膜分离纯化工艺参数为:膜工作压力0.2MPa,截留分子量5000。试验获得的松树皮原花青素经检测含量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内部沸腾强化肉桂皮中肉桂醛的提取工艺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少量乙醇溶液润湿肉桂皮,然后加入热水,使渗透到肉桂皮微孔内的乙醇溶液沸腾,强化提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肉桂醛提取得率为2.43%,高于传统水提法。提取一次所需时间仅为1~5 m in,达到或者超过微波等非常规手段强化的效果。通过对热水温度的影响分析,发现内部沸腾时,提取速率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于孔内沸腾时产生对流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自行提取的16个湖南油茶籽样品、湖南本地的20家油茶籽油生产企业生产的油茶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对不同比例的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和油茶籽油组成的二元体系的样品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通过分析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建立了应用气相色谱法快速、精准地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含量的油茶籽油掺假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广西、云南肉桂资源及其不同产地、品种、树龄生长发育习性、出油率的调查,认为海拔100~500m的湿热区,肉桂生长最好,桂皮出油率及主成分肉桂醛含量稳定,是适于发展肉桂种植的地区;4~10龄树桂皮出油率及肉桂醛含量随树龄增加而增加,而11~19龄树随树龄增长而出油率较低,但肉桂醛含量较高;肉桂种植后4~5年即可疏伐采收,8~10龄树可采收桂皮,10~15龄树为最佳的采收期。  相似文献   

19.
致伤类型与树皮含水量对肉桂枝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年生肉桂枝条采用不同致伤方式接种发现,深刻伤引起发病的程序最严重,其次为浅刻伤,烫伤和针刺伤,病害程度与致伤类型关系密切,无伤接种不产生症状,但对嫩梢接种引起发病,枝条树皮相对含水量与病害程度显著相关,枝条失水愈多,发病愈严重,防止伤口,减轻干旱可对控制肉桂枝枯病的发生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寻找对猕猴桃果实软腐病主要病原菌具有较佳抑菌效果的植物源保鲜剂(植物提取物),以促进猕猴桃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法】以猕猴桃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为供试真菌,选择120种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的药用植物的丙酮提取物,采用牛津杯法对其离体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在供试药材(生药)提取物的质量浓度为1.0 g/mL的条件下进行初筛,得到了20余种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植物品种;在以丁香、肉桂、零陵香、黄芩、油茶粕、广藿香、石菖蒲、迷迭香、黄连、凤仙透骨草、山苍子等植物的提取物处理后,2种病原真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可达15 mm以上;其中丁香和肉桂的抑菌效果最好,其生药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较低,分别为3.125与62.5 mg/mL;其次是细辛、葡萄籽、川芎、毛蕨、苦参、麻黄根、皂角刺、荆芥、独活、杜仲、五加皮等物种,其生药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约为10.0、150 mg/mL。当肉桂、丁香、黄芩提取物的浓度达到2.0 mg/mL时,此3种植物提取物处理组的间座壳菌菌丝干质量均在0.05 mg以下,而其葡萄座腔菌菌丝干质量均在0.1 mg以下;当提取物的处理浓度达到2.0 mg/mL时,肉桂、丁香、黄芩提取物处理组的果实发病率与对照之间分别大约相差31.94%、41.24%、37.60%,说明各处理均能有效降低猕猴桃果实的发病率。【结论】植物提取物作为一种新型植物源保鲜剂为猕猴桃果实长期高效、绿色、环保贮藏提供了方向,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