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昆虫性诱剂监测小菜蛾虫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虫性诱剂对虫情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性诱剂诱到的成虫出现高峰期与田间虫情发生实际相符.通过系统的诱捕监测,摸清了小菜蛾在武鸣县的主要发生为害时期,为及时有效地防治小菜蛾提供准确的情报,可在测报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对国内4种小菜蛾性诱剂和国外2种性诱剂的诱捕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并比较了水盆和灯光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中捷四方有限公司的性诱剂诱杀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诱芯,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水盆诱捕效果明显优于灯诱。用筛选的最优诱芯,采用水盆诱集法监测了2007-2010年度北京延庆地区小菜蛾的种群动态,该地区小菜蛾不同年度间种群差异显著,因此,每年和常年监测可为小菜蛾的防治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不同诱测方法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监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应用黏胶型性诱剂诱捕器和虫情测报灯两种诱测方法在达县进行了对水稻二化螟监测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二化螟效果好,具有诱蛾量大、性能稳定、峰型明显、预警准确性高等特点,在各代成虫诱测中,效果优于虫情测报灯;性诱剂诱捕器监测对二化螟还具有一定兼治作用,1代枯鞘株率防效达33.24%、2代白穗率防效达27.51%。同时,分析了作物生育期、气象因子和非靶标昆虫对性诱捕效果的影响。讨论了性诱捕器在二化螟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应注意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田间种群消长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采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于2007~2008年连续2a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成虫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在贺州,4~11月是斜纹夜蛾发生为害的主要时期,发生高峰期在6~7月和10~11月;4~12月是甜菜夜蛾发生为害的主要时期,发生高峰期在5~6月和12月;1~3月和11~12月是小菜蛾发生为害的主要时期,3月和12月是其发生为害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性诱剂对蔬菜大棚小菜蛾种群的控制效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试验表明,小菜蛾性诱剂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效应明显,但以低密度卵量(1-3粒/株)的控制效应较高,可达70%左右;不同蔬菜上小菜蛾用性诱剂的控制效果差异较大,在菜心和上海青上的控制效果较高,而在芥蓝和奶白上的控制效果较小,这主要与不同蔬菜上小菜蛾种群发生动态有关;在整个菜心生育期中,以3个诱盆/180m^2大棚的平均每盆诱捕雄蛾量最高;在6造菜心上连续用小菜蛾性诱剂诱捕效果可保持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6.
2011~2012年在河北省康保县对草地螟性诱剂进行了田间诱蛾效果试验。结果证明,1~4号试验诱芯对越冬代、1代成虫都有诱蛾效果,以4号、2号诱蛾效果较好;与常规监测工具普通黑光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对比,性诱剂诱蛾量低、诱测日数少,但两类工具诱蛾曲线峰型基本一致。分析认为,草地螟性诱剂诱蛾可作为电力供应缺乏地区对草地螟的一种辅助监测手段,并且可用于当地短期预报和防治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莒南县花生田利用生物食诱剂和性诱剂对常见夜蛾科害虫成虫进行虫情监测,并对食诱剂防控夜蛾科害虫的效果进行研究。食诱剂和性诱剂监测结果表明,花生田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黄地老虎、小地老虎等夜蛾科害虫成虫的发生高峰期均出现在7月12日;性诱剂仅能诱捕到雄性成虫,食诱剂可同时诱捕到雌性和雄性成虫,其诱捕到的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地老虎雌雄比分别为1∶0.68、1∶5、1∶3和1∶1.4。食诱剂撒施、化学防治、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处理后第10天花生叶片受害率分别为9.51%、6.73%、6.24%,百株虫量较对照降低68.68%、76.39%、85.87%,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应用防控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8.
2015年以自动虫情测报灯为对照,比较了性诱和糖醋液诱集两种方法对阿拉尔地区青贮玉米田中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的监测效果。结果显示,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在一年两熟的青贮玉米田中均有发生。春、夏两季的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和8月下旬,但夏季二茬玉米的害虫发生量远高于一茬。从诱虫动态曲线和诱虫量等方面比较,性诱剂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果均高于糖醋液。  相似文献   

9.
性诱剂作用下小菜蛾成虫空间图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地理统计学原理,初步研究了小菜蛾成虫在性诱剂作用下空间图式的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在性诱剂作用下,小菜蛾成虫向诱芯位置聚集,其在空间所形成的聚集范围不断增大,在第六天达到最大值,约19m。这说明,小菜蛾性诱剂达到它最大有效影响范围时所需时间约为六天,该范围为38×38m2。  相似文献   

10.
采用诱捕率指标,评价了田间不同成虫密度下,性诱剂诱捕器不同放置密度对小菜蛾种群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在放置性诱剂后的前6 d内诱捕作用较小,其后诱蛾效果不断增强,第10-15 d出现诱蛾高峰,20 d后显著下降.在田间小菜蛾成虫不同密度下,诱蛾效果随诱捕器数量的增加而加强.当诱捕器放置密度相同时,诱蛾量随菜蛾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诱蛾率在高密度下反而下降.同时,性诱剂可有效地减少小菜蛾的田间落卵量,第6-12 d开始卵量下降.15~21 d后落卵量降至最低.与对照菜田相比,其落卵量可减少17.85%~72.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