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湘江株洲-湘潭-长沙(长株潭)河段三地12处采集河流沉积柱芯12个,获得沉积物样本384个,采用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评价方法,系统分析样本中Mn、Zn、Pb、Cu、Cr、Ni等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水平及分布变化特征,对湘江株洲-湘潭-长沙段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湘江长株潭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变动趋势变动较大,Cu、Pb、Zn分布有明显地域规律,Cr、Ni、Mn分布无明显地域规律。地累积指数显示,除Ni和Cr外,长株潭三地都存在Pb、Cu、Zn、Mn污染,其中株洲霞湾段(ZX5-10)Pb和Zn达严重污染程度,Mn、Cu等达到中度或轻度污染程度;湘潭与长沙两地湘江沉积物Pb、Zn达到中度污染,其余重金属为轻度或偏中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株洲段为强生态危害,湘潭段为中等生态危害,长沙段为轻微生态危害。株洲霞湾段湘江沉积物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2.
以草海流域不同功能区土壤及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草海流域不同功能区土壤与植物中As、Cd、Cu、Cr、Pb和Zn 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草海流域4个功能区受到Cd和Zn的污染较为严重,As为轻度污染,Cr、Cu、Pb和As各个功能区污染程度不同;不同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同种植物不同部位重金属规律为:根茎叶;7种优势植物中迁移特征和富集系数差别较大,只有狐尾藻对重金属Cu的富集系数大于1,其余植物对6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可将狐尾藻作为草海流域典型的重金属耐性先锋植物;植物Cr和土壤Cr成极显著正相关,植物Zn和土壤Zn成显著正相关,植物Cd和土壤Zn成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地处兰坪铅锌矿下游的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倍受关注。本文在沘江流域采集了35个耕地土壤样品,分析测定了砷、铜、锌、镉、铅、汞6种重金属污染物累积量,并应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Hac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耕地土壤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沘江流域沿岸耕地重金属铅、锌、镉累积量相对处于极高水平,均值分别为1 146.97、579.15、4.85 mg·kg~(-1),污染十分严重;砷的累积量也较大,均值为26.85 mg·kg~(-1);铜、汞累积量较小,污染程度轻;(2)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兰坪周边流域是土壤重金属砷、锌、铅、镉污染的一个主要点源污染源,而铜、汞污染没有显著点源污染源,均来自不同面源污染;(3)流域内梅罗指数均值为17.69(远大于3),存在极其严重重金属污染,同时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773.38,有很强潜在生态风险。污染物贡献表现为镉铅锌砷汞铜;(4)沘江流域耕地土壤总体表现为水田重金属污染略高于旱地。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典型区域农业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杨国义  张天彬  万洪富  罗薇  高原雪 《土壤》2007,39(3):387-392
分析了广东东翼(汕头)、西翼(湛江)和珠江三角洲(东莞、惠州、中山和顺德)等典型区域农业土壤中8种重金属(Cu、Zn、Ni、Cr、Pb、Cd、As和Hg)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578个农业土壤表层样中,有230个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超标率39.79%,Pb没有超标,Ni超标最严重;果园土比水稻土、菜园土污染严重;不同区域的土壤污染程度是珠江三角洲>东翼(汕头)>西翼(湛江),珠江三角洲的西、北江流域(中山、顺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要比东江流域(东莞、惠州)严重。人为因素、成土母质和不同流域水质差异是造成广东典型区域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大冶典型铜矿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农田,探索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重金属在油菜中的积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湖北省土壤背景值进行评价,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Cd严重超标,Cu次之;采用国家二级标准进行评价,Zn、Cr和Pb未对土壤造成污染。进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发现,以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各采样点均达到重金属严重污染水平;以国家二级标准评价时,只有2号采样点土壤属于中度污染水平,其他样点土壤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矿区农田油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包括Cu、Pb、Zn、Cd和Co在内的5种重金属含量分布规律都是茎叶〉籽粒≈根,Mn则是籽粒〉茎叶〉根。油菜地上部植株中Cu、Pb、Zn、Cd含量均超出食品卫生标准最高限值,且Cd、Pb超标倍数远大于Cu、Zn。富集系数变化规律为Mn〉Zn〉Cd〉Ni〉Cu〉Pb垌Co。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市流域底泥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北京城市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生态风险,研究分别在北京市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温榆河流域、拒马河流域和泃河流域五大河系(北京段)共设置84个检测样点,采集底泥样品,利用ICP-MS分析法和BCR连续提取法测定北京城市流域底泥中铜(Cu)、锌(Zn)、铬(Cr)、镉(Cd)、镍(Ni)和砷(As)6种主要重金属的含量,分析其分布特征及养分变化,同时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综合评价流域底泥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以北京土壤质量标准为北京市参比值,北京流域中下游底泥富营养化严重,重金属富集强弱依次为Cd > (Cr,As,Zn) > (Cu,Ni);(2)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其危害程度依次为Cd > (Cr,As,Zn) > (Cu,Ni),其中五大河流下游潜在生态风险较大,生态风险最大的是拒马河水域;(3)地累积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北京河流污染程度依次为下游 > 中游 > 下游,底泥中污染最大的重金属为Cd,其次为Cr,As和Zn,污染较小的为Cu和Ni。综上所述,北京污染较大的河流依次是拒马河、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和泃河,特别是河流下游区域底泥重金属累积较多,潜在生态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7.
城市郊区农田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对湘潭市郊响水乡稻田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乡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68.84%,稻田Cd的空间分布与距工厂或湘江的距离关系密切;在黄泥田中,重金属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主要以难溶性形态存在;水稻对重金属有一定富集作用,稻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大于稻米,一般稻草对重金属Cd、Hg、As、Pb的富集系数是稻米的1.8倍以上,土壤Cd污染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总之,响水乡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其中Cd污染较为严重,Hg污染较轻,且存在Cd、As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8.
以湘江流域为例,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调查了旅游开发区和对照区不同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不同形态土壤重金属(As、Cd、Cu、Zn、Ni和Pb)、水质(TN、TP、BOD5和CODcr)及浮游植物多样性分布状况,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的方法研究了旅游开发区和对照区浮游植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土壤和水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湘江流域旅游开发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273种,对照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203种,两者主要种类为绿藻门和硅藻门,旅游开发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种类基本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局部有所波动,相同时期各藻类数目基本表现为旅游开发区对照区;(2)旅游开发区和对照区水质水温、pH、TN、TP、BOD5和CODcr浓度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基本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透明度呈"V"字形变化规律;旅游开发区pH、TN、TP、BOD5和CODcr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透明度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水温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P0.05),在枯水期二者之间的差距较小,说明了旅游开发对湘江流域枯水期水质的影响较小;(3)旅游开发区和对照区不同形态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旅游开发区土壤As、Cd、Cu、Zn、Ni和Pb含量分别超国家标准,其中Cd含量超标最为严重;(4)湘江流域旅游开发区和对照区土壤重金属总量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P0.001),说明旅游开发区和对照区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主要来自土壤重金属总含量。(5)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湘江流域旅游开发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及水质状况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对湘江流域旅游开发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影响最大的主要是BOD5浓度、CODcr浓度和土壤Cu、Pb含量。  相似文献   

9.
《土壤通报》2019,(5):1226-1232
土壤重金属因不易分解且部分会随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另外,土壤重金属也会对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在我国无居民海岛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背景下,开展无居民海岛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植被多样性的关系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野外植被与土壤的调查与采样,结合实验室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定性与定量地研究植物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仅部分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对19个土壤样方的铬、汞、砷、铜、锌、镍、镉和铅等八种重金属元素分析结果为仅4个土壤样方受到镉的污染,5个土壤样方受到了铅的污染。(2)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镉和铅污染指数成负相关。植物物种多样性越高,其生境下土壤受镉和铅污染的程度越低。(3)不同科和种的植物对镉和铅两种重金属的耐受性不同。如,菊科、豆科、蔷薇科、茜草科、百合科、大戟科、松科和山茶科植被对镉和铅均有耐性或适应性。柃木、滨柃、檵木、杜鹃、芒和蕨对铅和镉均有一定的耐性或适应性。(4)植物生活型不同其对重金属的耐受性不同。例如,草本和灌木比乔木更能适应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环境。另外,多年生草本比一年生草本更能适应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环境,常绿植被比落叶植被更能适应镉铅污染的环境。对无居民海岛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植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研究区的土壤和植被资源状况,也对无居民海岛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流域水体污染物变化趋势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洞庭湖流域1989,1997,1999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流域磷污染十分严重而重金属浓度较低,除Cu外,其它重金属多年最高浓度均低于国家II类水质标准;(2)水体污染情况有逐年上升趋势,除TN外,其它各污染物数量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大;(3)点源污染对洞庭湖流域水污染贡献较大,枯水期各污染物浓度均较丰、平水期高。结合国外研究得到的重金属毒性系数,引入外推法得到TN,TP的毒性危害系数,将之应用到洞庭湖流域水体污染物的风险分析中,得出TP风险仍是对洞庭湖流域的污染风险贡献率最大的污染物,而TN,Zn的污染风险相对较小;君山处的污染风险较大,已对其周边生态系统产生了潜在的生态风险,而流域内其它各监测点的风险值偏低。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了解乌江流域贵州段的水质污染状况,根据2016年乌江流域贵州段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对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量化不同主成分对各污染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溶解氧、总磷在丰水期和平水期水质标识指数高于枯水期,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在各水期变化并不明显;氨氮、总磷是乌江流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因子,其次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乌江流域内各小流域之间差异显著,清水河流域水质最差,三水期平均样点超标率高达62%,湘江流域有20%样点超标严重,超标样点均劣于V类水,乌江干流中游水质次之,其余流域样点均处于Ⅱ类以上,且无样点超标;总体上乌江流域丰水期水质受农业面源影响略低于平水期和枯水期。根据PCA(主成分分析)和APCS-MLR分析结果,丰水期第一主成分与氨氮呈显著相关,对其贡献率为45.99%,表明丰水期氨氮为主要污染物,平水期第一主成分主要与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呈显著相关,对其贡献率分别117.88%,117.39%,118.38%,表明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为平水期主要污染物,枯水期第一主成分与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相关性较高,对其贡献率分别为6.38%,6.08%,6.21%,6.26%,表明这几个因子是枯水期主要污染物。研究表明,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流域内沿岸乡镇、村寨、部分市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以及农业面源和磷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水质最差的清水河流域和湘江流域的J33样点受城市点源污染主导。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杭州市50个代表性居民小区土壤重金属(Cd、Cr、Cu、Ni、Pb和Zn)的含量,按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该市居民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做出了评价,并在GIS技术支持下,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杭州市居民区土壤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的土壤轻度污染,54%的土壤中度污染,42%的土壤严重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严重污染区域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包括了城北的大部分地区、市中心和城东南一些地区。工业生产和居民区形成时间对居民区土壤重金属积累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典型区域重金属污染的水生植物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水期鄱阳湖饶河入湖段不同区域的水生植物进行了重金属元素Cu,Zn,Pb和Cd等的污染调查与室内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积累反映了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水平,不同水生植物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状况具有相对一致性,即Zn>Cu>Pb>Cd;对各种水生植物在不同时期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MPI)评价结果表明:多数水生植物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以枯水期高于丰水期为主;大部分水生植物根部的重金属含量比茎、叶等部分偏高,反映了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不同部位细胞体内的迁移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平度市典型金矿区农田土壤-玉米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采用靶标危害系数法评价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中4种重金属潜在风险程度为:CdZnPbCr,均表现出中等及以上污染风险,其中Cd呈极严重污染风险;采样点的农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均处于轻度以上污染程度,其中一半以上处于中等以上污染等级。矿区居民经玉米途径摄入的单一重金属元素对健康的损害风险不大;4种重金属叠加的总危害指数分别是2.99×10~(-3)(成人)和7.13×10~(-3)(儿童),摄食玉米后,矿区居民可能遭受一定的健康风险危害,其中Cd贡献率最高(60.30%),且对儿童造成的健康风险明显高于成年人。  相似文献   

15.
运城市村级农业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检测运城市南薛村农业土壤8种重金属(Cu、Zn、Cr、Cd、Pb、Ni、As、Hg)含量,分析研究区内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和原因。与国家土壤环境标准的二级标准相比,Hg和Ni的超标率分别为16.50%和12.62%,Cd、Pb、As均未超标。按单项污染指数进行评价,主要污染物是Hg,污染指数为1.58,处于轻度污染级别,其余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处在安全域内。按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61.65%的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安全水平,18.45%的土壤处在警戒线上,15.53%的土壤为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只有个别土壤属轻污染。Zn、Cr、Ni和As的块金效应介于25%~75%之间,同时受农药、化肥和母质因素的影响;Cu、Cd、Pb和Hg的块金效应大于75%,分别受粪肥、污水、汽车尾气和居民生活的影响。8种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块间的生产方式不同,该研究对于试验区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旁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不同林带防护效应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连霍高速中牟段三断面表层土壤为对象,探讨了不同林带对重金属扩散的防护效果差异。结果表明:路旁表层土壤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无防护林带断面的6种重金属扩散能力,基本上都明显大于有防护林带的断面。不同重金属的扩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宽度、郁闭度的防护林带在抑制重金属扩散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对于Zn、Ni和Cr,林带越宽、郁闭度越大,防护效果也越好。  相似文献   

17.
乐清湾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乐清湾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Cu等7种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及重金属含量测定基础上,以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一类标准值为评价标准,利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QG),对单项重金属污染程度、多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及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乐清湾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别明显,所有采样点表层沉积物均受到Cu污染,局部受到严重Hg污染;大部分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达到轻度等级;所有养殖区均可发生由Cu偶尔引起的不利生物毒性效应,个别养殖区可发生由Hg频繁引发的不利生物毒性效应。乐清湾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沿岸电镀企业废水排放及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开展Cu、Hg污染治理修复是实现乐清湾养殖环境安全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8.
周廷  周黎明  王宁  周建梅  王宏娟  尤立娟  袁京 《土壤》2015,47(1):113-120
通过对南京某地销毁含As高危废旧炮弹过程中污染水泄漏事件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分布态势研究,从7种重金属中逐步确定了污染区域的4种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并利用污染指数法,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主要污染物为As、Cr、Cu、Hg,As和Cr与污染水泄漏有关,并受周边居民生活活动的影响,Cu、Hg污染来源与事件无关;以背景对照点上限值(St-1)为评价标准,重金属累积性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3.57,土壤受到Cu、Hg的严重污染;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15612-1995)二级标准(St-2)和《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 332-2006)指标限值(St-3)为评价标准,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1.58和1.60,该地不适合种植无公害蔬菜或食用等农作物;以中国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基准值(St-4)为标准评价,考虑到重金属被蔬菜吸收的难易性,Cr会造成污染区域的叶类、瓜类等可食用植物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法,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体及鱼体中重金属Cr、Cu、Pb、Fe、Zn、Mn、Ni、Cd、As和Hg含量进行了检测,并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及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Cr、Pb和Hg为主要污染元素,超标率分别为22.2%、11.1%和5.6%,水体中不同季节Pb和Cr含量变化基本特征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河网不同江段变化特征不同,这与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及受水动力条件影响有关;鱼体中残留的重金属元素有Cr、Pb和As,超标率分别为36.7%、27.1%和6.3%,超标鱼类主要分布于肇庆-富湾及大塘-三水江段。不同鱼类重金属元素残留特征为底层鱼大于中上层鱼,肉食性鱼大于植食性鱼和杂食性鱼。Pb和Cr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体及鱼体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20.
海南省南渡江新坡河塘底泥养分状况及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南渡江流域新坡河塘疏浚底泥的利用方向规划为农田土地整治工程中耕作层的替代土,用来发展蔬菜种植业。为了探清该流域河塘疏浚底泥的养分水平及重金属污染状况,综合考虑河塘的形态、水域面积、断面特征、流速、底泥沉积量采取典型断面布设和网格法布点,将所调查的河塘分为上游和下游,共采集0~40cm深的底泥样品78个。通过室内底泥样品成分检测、养分灰色关联度评价、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评价了河塘底泥的养分特征、肥力水平、重金属的含量、污染程度及空间格局分布特征,掌握了该流域底泥的养分条件、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底泥农业利用的风险。结果表明:1)底泥的全氮、全磷、全钾及有机质含量呈现空间异质性,下游的全氮、全磷均值含量较上游分别高出32.45%、11.88%,而下游的全钾、有机质均值含量较上游分别低14.64%、14.62%,上游段底泥养分数据的变异系数普遍高于下游段,底泥养分异质性是由河流流速、周边的自然环境及人为耕作活动造成。底泥中的全氮、全磷、有机质等养分指标达到1级(丰)水平,统计分析全钾含量为5级(缺)水平;整个河塘底泥养分要高于对照点,为底泥的农业土地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2)底泥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Cd和Cu,其次为和Cr和Ni,Cd、Cu、Cr、Ni样品单因素污染超标率分别为76.92%、47.44%、56.41%、23.07%,且超标幅度分别为58.45%、104.58%、6.06%、68.48%;底泥重金属污染是因基性火山岩为成土母质,背景值偏高,土壤重金属被酸雨淋溶出,并随地表径流汇集在河塘中,造成了底泥的重金属超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可知河塘底泥是以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为主,分别占样品数的46.15%、28.21%;底泥污染状况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轻微污染水平(3级)和中度污染水平(4级)的区域面积分别为62.05%、25.80%,以中、轻微污染水平的区域为主。河塘下游水面宽阔,流速减慢,造成底泥沉积量增加,污染加重及污染空间分布异质性强。应该根据底泥的污染等级及养分条件综合决定其农业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