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该文采用网袋分解法对长白山不同演替状态的原始红松阔叶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中优势树种的细根分解动态及其氮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3块样地中,细根分解初期速率较快,然后趋于缓慢.在原始红松阔叶林中,水曲柳细根的分解最快,红松次之,而紫椴细根的分解最慢.在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中,山杨的细根分解均比白桦细根快.细根的分解不仅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原始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细根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或富集氮元素.温度较低和降雨较少的春秋季节,细根分解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释放氮元素,而温度较高和降雨较多的夏季,则表现为富集氮元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 cm处的土层,10 cm处数量达到高峰,总菌数最高达432.1×106CFUg-1,且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在水平分布上,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非根际。三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89%以上;放线菌次之,占总菌数的7%;真菌最少,占总菌数的4%。原始阔叶红松林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固氮菌数量最多,纤维素分解菌其次,解磷细菌最少。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大青山几种乔木根际微生物数量和根际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大青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天然次生林3种椿型根际、非根际微生物数量和根际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型的微生物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根际效应在0.27-5.32之间,相差近20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国寒温带地区不同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分解及碳、氮养分释放特征,为了解我国寒温带地区乔木树种根系分解和碳、氮养分循环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2020年8月-2021年8月采用网袋分解法,连续1年对我国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乔木树种白桦、山杨、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的(细根(≤2 mm)、中根(2~5 mm)和粗根(5~10 mm))的分解速率及碳、氮元素动态进行研究。【结果】(1)分解1年后,白桦、山杨、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各径级根系年分解率分别波动在(29.75%~39.92%)、(33.90%~39.45%)、(22.08%~28.80%)和(22.62%~33.75%)之间,且不同径级间根系分解率表现为细根>中根>粗根,白桦和山杨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且分解初期(0~61 d)分解速率较高,243~365 d分解速率较低。(2)利用Olson指数衰减模型计算各树种根系年分解系数k发现:同一树种根系年分解系数均随直径增大而减小,白桦细根分解系数最高,为0.508 5。同一径级不同树种间,白桦和山杨根系年分解系数显著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且樟子松中根和粗根年分解系数仅为山...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杨陵4年生和8年生赤霞珠葡萄的根系土壤为试验材料,利用平板培养法和微生物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分离,采用梯度平板涂布法计数,对葡萄根系土壤中的7种目标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4种细菌生理群)在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分布和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真菌和钾细菌,其他种类的微生物均表现出较强的根际效应.不同树龄比较,8年生较4年生葡萄的土壤中放线菌、无机磷细菌和自生固氮菌的数量增多,钾细菌呈减少的趋势.随着土层加深,细菌在4年生葡萄的根际和根区土壤中的数量都增加,8年生葡萄的根际和根区土中减少;真菌在2种树龄的葡萄根际土壤中数量减少;钾细菌在二者根际土壤中数量增多.同种土样中3大微生物的菌群数量关系为:放线菌>细菌>真菌,而且无机磷细菌数量显著大于有机磷细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杨树枝梢害虫在互助县严重发生,导致成片虫毁林的出现。我们利用杨树伐根嫁接山杨进行试验,取得了成功,山杨适应性强,生长快,并且抗枝梢害虫的特性十分突出,是更新现有虫毁林的理想树种,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自根茄子为对照,研究了外源香草醛、肉桂酸胁迫下嫁接对茄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香草醛、肉桂酸浓度的增加,嫁接茄子的细菌数量先增大后减小,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明显,真菌数量是先降低后增加.除了脲酶活性是一直增大,其他酶活性基本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的规律.在香草醛、肉桂酸胁迫下嫁接茄子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自根茄子,真菌的数量显著低于自根茄子.嫁接茄子的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的活性均高于自根茄子,但过氧化物酶和磷酸酶的活性自根茄子高于嫁接茄子.  相似文献   

8.
连作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区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连作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区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制定加工番茄合理轮作模式,克服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在开花期钻取不同连作年限加工番茄根际土壤,用平板计数法和最大或然法对各微生物进行培养计数.[结果]在加工番茄根际微生物中,细菌所占比重最大,为97.6;,放线菌次之为2.3;,真菌最少,仅占0.4;;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下降,但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有所增加.连作对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为:随连作年限的延长,硝化细菌、好氧性自身固氮菌、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和厌氧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呈递减趋势,而反硫化细菌在连作3年时有所增加,且在数量上表现为硝化细菌>反硫化细菌>固氮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结论]连作后根际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导致地力衰竭;各有益细菌生理群数量呈递减趋势,有害细菌生理群数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中养分转化;在加工番茄土壤中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为优势菌,纤维素分解菌在土壤中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9.
罕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山杨群落、白桦群落、黑桦群落和蒙椴群落进行野外群落学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以种群的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编制优势种群——山杨种群、白桦种群、黑桦种群和蒙椴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杨种群、白桦种群、黑桦种群和蒙椴种群Ⅰ级树木个体数量最多,随着径级的增大,株数在下降,4个种群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4个优势种群存活曲线均为DeeveyⅡ型,也就是说总体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山杨、黑桦种群死亡高峰在第7龄级,白桦种群的死亡高峰在第6、第1龄级,蒙椴种群的死亡高峰在第5龄级;生存分析表明,4个优势种群的生存率呈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呈单调上升的趋势,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山杨种群、白桦种群、黑桦种群和蒙椴种群在本研究区内生长更新良好,在无人为干扰的条件下,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保持种群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连作条件下设施黄瓜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及数量消长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从黄瓜连种大棚以及黄瓜与番茄交替种植的大棚取土盆栽黄瓜,于开花期采集黄瓜根际土壤,用稀释平板法测定根际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同时用最大或然数法测定根际氨氧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结果表明,设施土壤中微生物种群以细菌为主,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黄瓜根际微生物总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细菌数量的变化上。随着设施土壤连作年限的增加,盆栽黄瓜根际微生物总量呈不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以及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细菌的数量均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真菌增加幅度较大,细菌和放线菌增加幅度较小;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则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用黄瓜和番茄交替种植18年的设施土壤盆栽黄瓜,除了根际氨氧化细菌明显低于连作15年的土壤的外,根际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明显高于黄瓜连作多年的土壤,亚硝酸氧化细菌的数量也与15年黄瓜连作的土壤无明显差异而远远高于连作2年和7年土壤,说明不同作物春、秋季交替种植这一栽培方式更有利于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积累,不失为一种好的栽培方式,应该提倡。  相似文献   

11.
白桦与山杨叶凋落物候的差异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凋落物收集法和凋落物候模型研究了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的叶凋落物候。结果表明:白桦叶凋落显著早于山杨,凋落开始时间和凋落高峰分别比山杨早41和20 d,但它们的叶凋落结束时间基本相同,这导致白桦的凋落期比山杨长42 d。此外,白桦叶凋落集中程度也明显小于山杨,凋落峰值仅是山杨的五分之一。白桦的叶N质量分数较高,碳氮比较低,导致了白桦叶分解较山杨叶快。这体现了处于相同的环境条件,白桦和山杨在能量利用和养分循环方面可能具有不同的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2.
白蚁与真菌之间关系密切而复杂:白蚁与真菌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寄生、致病等多种关系;白蚁对某些真菌代谢产物有拮抗作用;某些真菌对白蚁有强烈的诱集作用。白蚁肠道中含有的真菌能帮助白蚁消化分解掉纤维素类的物质;培菌类白蚁蚁巢内的菌圃为白蚁生存提供了最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被木腐菌寄生过的木材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这种木材白蚁更为喜食。本文对白蚁与真菌之间的各种关系作一综述,并展望了白蚁与真菌关系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是一种味道鲜美,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并兼具食疗价值的天然食品,由于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日益受到重视,造就了食用菌产业蒸蒸日上的态势,本文立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高原反季节这一优势,从互助县食用菌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供本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拉萨地区青稞籽粒真菌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萨地区尼木县、林周县采集当年的青稞籽粒,各随机取6000粒进行培养分离。尼木、林周2县的样品籽粒内带菌率分别高达76.9%、87.4%。培养分离出真菌5931和7293株,其中产孢真菌分别为3894株和5205株,鉴定分属于15个属,4个亚门。2县青稞籽粒的真菌优势种都是C ladosporium、Alternaria和Phoma,优势种总和分别占尼木、林周2县产孢真菌的81.25%、85.94%。2县单颗籽粒带菌以1株居多,分别占尼木县和林周县带菌籽粒的72.89%、66.4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小兴安岭地区阔叶次生林内红松与常见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与重叠,以期为恢复次生林合理选择树种及东北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方法  对次生林内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和紫椴等阔叶树种的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以及吸收养分形态生态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  红松与阔叶树种在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形态生态位等均存在分离。具体表现为:(1)阔叶树种吸收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0 ~ 20 cm),为“浅根性”特征;而红松则相反,其吸收根分布比率在表土较低,在下层土壤空间(30 ~ 60 cm)明显较高,相对为“深根性”趋势。(2)阔叶树种吸收土壤水分一般从5月中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而红松从4月初开始至10月下旬仍有蒸腾。(3)阔叶树种吸收氮养分大约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吸收期较短,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陡且峰期明显;而受阔叶树种庇荫的红松在4—10月的整个生长季中一直较平缓地吸收氮养分,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缓且峰期不明显。(4)阔叶树种对N养分的消耗量较大且利用效率较低,属于高耗低效型;而红松对N养分的消耗量则相对较小,利用效率较阔叶树种高10.7% ~ 36.8%,属于低耗高效型。(5)在对N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性方面,红松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而阔叶树种的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其中,白桦、山杨和蒙古栎约是红松的6.0 ~ 6.5倍,水曲柳和紫椴约是红松的2.6倍和2.7倍。(6)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较小,分别为0.502、0.426、0.628、0.374,而紫椴与红松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高达0.903。  结论  从地下资源生态位看,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紫椴均为优化混交组合,且红松与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对其长期共存和混交群落持续稳定高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油杉属植物10种2变种的叶,开展了黄酮类化合物的薄层层析研究.结果表明:属内种间具有明显的层析图谱差异,每个种都有其特征图谱.依据层析结果把油杉属10种2变种分为4个类群,9个种1生态变种,归并了2个种.其中:油杉、江南油杉、矩鳞油杉为一类群,柔毛油杉为一类群,铁坚油杉、黄枝油杉、台湾油杉为一类群,云南油杉、旱地油杉、海南油杉为一类群,铁坚油杉与青岩油杉归并为同一物种,云南油杉与蓑衣油杉归并为同一物种,推断旱地油杉为云南油杉的生态变种.  相似文献   

17.
晋西残塬区坡面n值及其与土壤侵蚀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小区径流试验基础上,通过经转换的Manning公式对不同坡地表面的糙率n值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还探讨了糙率n值与侵蚀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糙率n值随林下枯落物量的增加而变大.在8个小区的试验中,裸地上的n值最小,为0.0107;枯落物保持良好膨松状态的山杨林地的n值最大,为0.6377.研究结果还表明:林下枯落物量与水分渗透量呈正相关,与土壤侵蚀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燕山山地次生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区域森林的结构与演替过程,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以燕山山地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主要树种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成林分的树种多样,胡桃楸、黄檗、蒙古栎、春榆、白蜡、糠椴、五角枫等7个树种的生态位宽度较大,适应环境能力强,今后可在本区造林中选择应用。胡桃楸和黄檗在中、下坡位占有较高重要值,紫椴在中、上坡位占有较高重要值,应是其适宜生长的坡位条件。调查林分中各树种间生态位相似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生态位相似程度较高的树种主要集中于处于中、上坡位且生态位宽较高的树种,如白蜡-春榆、糠椴-春榆、蒙古栎-五角枫等,由于林分处于幼龄阶段,各树种间生态位重叠值高,潜在竟争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以大豆(沧豆6号)为绿肥材料,在田间采用埋入和覆盖尼龙袋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条件(是否种植玉米)、利用方式(埋入土壤、覆盖在地表)和使用量(200 g/袋、250 g/袋)下绿肥腐解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绿肥的腐解过程表现为前期腐解快、后期腐解逐渐减慢的特点,在种植玉米条件下比不种植玉米条件下腐解得快,在施用化肥条件下比不施化肥条件下腐解得快,绿肥埋深10 cm比覆盖在地表腐解得快,但差异均不显著;在田间翻埋条件下,大豆绿肥的腐解速率几乎不受翻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