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裂颖杂交稻种的特点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袁世礼 《作物杂志》2000,16(2):20-21
裂颖稻种是指水稻内外颖闭合不严密,颖壳开裂或有开裂痕迹的种子。杂交稻种常有裂颖现象,为确保杂交稻种子能够正常的发芽成苗,我们要掌握裂颖稻种的主要特点,并根据裂颖的轻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发芽方法。1 裂颖稻种的主要特点1.1 具有普遍性笔者随机对10个杂交稻组合连续三年进行了裂颖情况的调查,调查采用单粒标准和批样标准判定种子裂颖的轻重。单粒标准以种子内外颖闭合严密,无开裂痕迹为正常粒;以内外颖开裂,但看不见米粒为开裂轻粒;以内外颖开裂,又能看见米粒为开裂重粒。批样标准以开裂20%以下,开裂重粒10%以下为裂颖轻;以开裂20%~50%,开裂重粒……  相似文献   

2.
机械清选对杂交稻种子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浙江省瑞安市种子公司戈加欣,陈肖荣,吴陈济通常,杂交稻种子批的成分要比常规稻复杂得多。尤其是其特有的穗发芽种子(芽谷、萌谷)、自然开颖、谷粒黑粉病等籽粒的存在,影响了种子品质。倘若沿用农家木制手摇风车进行风选,企望...  相似文献   

3.
水稻种子裂颖对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交水稻种子中除常见的秕粒、空壳、病粒、机械或害虫损伤粒及杂质外,稻种的内、外颖开裂是另一类常见现象。笔者随机抽取1998年生产的杂交稻种5个样品进行调查发现,颖壳开裂粒占总调查粒数的21.6%~62.2%,其中开裂程度重的在14.7%~37.3%,...  相似文献   

4.
任万军  刘喜传  杨文钰  樊高琼 《种子》2006,25(10):53-54
通过培养不同基因型品种(组合)的颖壳去除种子,观察颖壳去除对种子发芽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颖壳去除严重影响了种子的成苗率,去壳处理平均比对照低26.1%,且不同杂交稻组合间差异较大。不同基因型组合的颖壳去除处理的根长、根数、根重和苗重与对照相比有高有低,根长、根数多数品种(组合)比对照低,而根重和苗重则多数品种(组合)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5.
杂交稻和不育系种子,比常规稻种子不耐贮藏。这一事实近年来已被国内许多研究者所证实。罗泽民(1983)提出杂交稻种子遗传特性很不稳定,比常规稻更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引起染色体的畸变而使种子衰退。此外,杂交稻种有一种异乎常规的气味,最易招引昆虫,尤其是不育系种子更为严重。刘天河(1984)报道,不同组合同一质量的种子,在  相似文献   

6.
一种抗鸟害水稻变异系颖壳SEM观察及硅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鸟害水稻材料是一种稀缺的种质资源, 研究其稻谷颖壳的表面结构(颖壳稃尖闭合程度, 稃毛的长度、直径和密度, 颖壳包裹米粒松紧度), 以及与颖壳机械强度和韧性相关的硅(Si)元素含量, 旨在为抗鸟害水稻新种质的开发利用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技术, 观察分析了一种已稳定遗传至第10代的抗鸟害水稻变异品系和3个对照水稻品种稻谷颖壳表面的细胞结构和硅元素含量, 结果表明: (1) 变异品系颖壳稃尖闭合程度及颖壳的中上部稃毛长度、直径、密度均显著大于对照;(2) 对照颖壳与米粒之间的间隙明显大于变异品系;(3) 变异品系颖壳外表面的Si含量显著低于对照, 而内表面S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 内外表面Si含量之差明显低于对照。说明抗鸟害水稻材料的稻谷颖壳表面结构和硅元素含量与普通水稻存在显著差异, 为培育抗鸟害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7.
江淮丘陵地区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生理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水稻严重减产甚至出现绝收现象,以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发生的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发生的症状与特点,从水稻“颖壳突变体”、雌雄性器官发育不全或成熟不一致、颖花雌雄性器官发育不全不能完成受精过程、穗部营养受到障碍致使子房或胚乳中途停止发育等生理因素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的影响做了简要分析,并从高温、重金属毒害及土壤水肥条件不平衡等其他外界因素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的影响做了简要分析。根据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的发生特点,从水稻品种选择、合理种植、科学施肥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杂交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米饭口感粘度硬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通过对若干组直链淀粉含量相近或有明显差异的杂交稻和常规稻米饭品尝口感粘、硬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米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仍是制约米饭口感粘、硬度的重要因子,但其制约力明显低于对常规稻的制约力;在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情况下,杂交稻较同亚种的常规稻米饭口感偏粘、偏软,亚种间杂交稻与籼型常规稻相比情况亦如此  相似文献   

9.
杂交稻种因裂颖导致发芽率降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菁 《种子世界》2003,(11):27-27
种子的发芽率是种子生活力的具体体现,是种子播种品质的一个关键性指标.种子发芽率高,则表示有生活力种子多,播种后出苗数多.通过抽样及室内检验分析发现:收获精选晒干后的杂交稻种存在严重裂颖现象,而常规稻种子的裂颖率一般很低,有的几乎无裂颖现象.针对不同品种裂颖粒所占比例及裂颖对发芽率的影响这两方面的问题,在室内做了下面两组试验,两组试验中的相同品种(组合)的供试材料是从同一检验样中取得.  相似文献   

10.
水稻常规种与杂交种产量性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量性状改良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 在杂交稻选配成功后的二十多年里所推出数量众多的杂交稻品种的单产潜力没有明显超过早期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 而常规育种由于新种质资源的不断拓展与应用, 其产量不断得到提高, 部分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超出杂交水稻。为明确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性, 重新评价和定位常规稻品种。以相同遗传背景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组合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了 12个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研究结果显示, 12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的对比试验中, 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种的占总数的 41.7%, 常规种产量高于杂交种的占 16.6%, 二者产量差异不明显的占总数的 41.7%。部分常规品种在产量上与同类型杂交稻产量相当甚至高于杂交稻, 这为常规稻的遗传育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滇中高原杂交稻源库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个杂交稻组合及一个常规稻品种在海拔1900m高原地区的源库关系研究表明:高原杂交稻组合间源库关系有较大差异,宜选择在当地源库矛盾不十分突出的组合推广,杂交稻的剑叶对结实率的贡献大于常规稻,影响结实率8.1%-36.5%,一般杂交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常规稻,但结实率都代于对照;杂交稻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高的组合其结实率相对较高,影响结实率的主要是叶片质量;增加杂交稻的粒重主要是保源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种发芽率下降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不育系的固有特征,开颖角度比较大,受精后部分颖花闭颖不密,有的甚至半开颖,一般组合占12%~20%,这些种子充实度差,颖壳闭合程度差,胚部裸露面大,部分米粒呈圆锥体,往往生活力较弱。  相似文献   

13.
水稻异交障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本自交的水稻在杂交稻种子生产过程中变为异交,授粉量由大变小,授粉过程由颖壳内完成变成经历空间传播,授粉由开花瞬间及之前完成变成为开花后经历一段时间才完成。因此,在杂交稻研究初期,学术界认为异交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我国科技工作者经历22年艰巨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唐建成 《中国种业》2003,(11):36-37
杂交稻种子由于现有母本无休眠性,颖壳闭合不严,包颈,穗部湿度较大,以及残留赤霉素促进发芽的作用,一旦遇上天气不良,穗芽现象严重,往往造成制种户和种子公司的巨大损失。1穗芽种子死亡的原因1.1机械损伤和黑根霉感染穗芽种子包括穗上萌动和发芽的种子,以突破颖壳为度,其中发芽种子数量较少,大部分为萌动种子,两者数量大约为1:5~6。萌动种子晒干后几乎跟正常种子无异,但仔细观察可见胚部颖壳裂开。发芽种子大部分通过精选被淘汰掉了,萌动种子仍保留在商品种子中。通常把原有部分穗芽的种子统称穗芽种子,本文为区别起见称为含穗芽种子。1.1.…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庞华莒 《中国农学通报》2002,18(3):37-39,47
总体而言,常规稻的米质好于杂交稻,两系杂交稻的米质又好于三系杂交稻,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的明显差异,常规稻要把提高整精米率和改善直链淀粉含量作为改进品质的重点两系杂交稻和三系杂交稻要把提高整精米率和减少垩白作为改进品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稻种资源苗期氮素营养效率的分类、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建峰  戴廷波  曹卫星  姜东 《作物学报》2005,31(12):1640-1647
在低氮(20 mg/kg)、中氮(40 mg/kg)和高氮(60 mg/kg)3个水平下,调查了88份稻种资源的苗期性状并测定了氮素营养效率,包括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吸收效率(NAE)和氮素利用效率响应度(NUER)。结果表明,苗期不同性状对低氮、中氮和高氮的敏感性不同,不同氮素水平间的单株根体积、地上部干重、吸氮量和根干重等性状变异较大,低氮胁迫加大了种质间的差异。不同水稻苗期性状对氮素的响应度不同,性状在种质间的变异服从正态分布。通过分类、 鉴定和评价,供试稻种资源分为13种氮素营养效率类型,它们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呈典型的正态分布,即低效和高效的较少,以NUE、NAE和NUER中效类型最多。NUE、NAE和NUER三指标间还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和拮抗性,极少存在两个以上指标同为低效或高效的稻种资源类型。水稻氮素营养效率类型较陆稻丰富,但分布较分散,总体分布明显偏向于低氮素利用效率一侧。籼稻氮素营养效率的类型略多于粳稻,而粳稻类型的总体分布明显偏向于低氟素利用效率一侧。地方晶种氮素营养效亭类型较多、分布较集中,总体分布明显偏向于高氮素利用效率一侧:杂交稻氟素营养效率的类型最少、分布最集中,而常规稻氮素营养效率类型最多、分布较分散,常规稻和杂交稻品种的总体分布明显偏向于低氮素利用效率一侧。上述研究结果对探讨稻种资源蓖素营养效率的遗传特性、选育高效氮素营养的新型种质及阐明高效氮素营养的生理机制等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82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结实畜鉴定结果表明:⑴初步筛选出抗旱品种262份,占31.7%。⑵明确云南不同生态群间抗旱性的差异,其强弱依次为光壳群(热带粳稻(普通粳群(晚籼群(早中籼群(冬籼群。⑶抗旱性强弱与水陆、颖 毛有无密切相关,而与籼粳、粘糯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种传真菌及稻种药剂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晓兰  罗宽 《粮食储藏》2001,30(4):14-17
测定了19个杂交稻组合、亲本和3个常规稻种上种传真菌的种类及数量,进行了种子带菌部位及病菌系统侵染的观察。阐明了稻种带菌率与发芽率之间的关系。并筛选出了几种有效的稻种真菌消毒剂。  相似文献   

19.
水稻种子颖壳开裂对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丹 《种子世界》2008,(2):38-39
在水稻种子的室内净度检验中,颍壳开裂粒是常见的现象。据2004年对空育131品种的考种结果看,水稻主穗中的颖壳自然开裂粒占1%~10%,分蘖穗中占1%~3%。加之脱粒机旋转冲击过强,又造成3%~8%的米粒或颖壳开裂,按照《黑龙江省农作物良种分级标准》中规定的水稻“颖壳开裂”完全归属于废种子。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颖壳开裂的种子并不完全都失去了种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常规稻以及常规稻种的供需情况和发展形势,对常规稻种的价格走向、利润和经营风险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常规稻种经营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