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浙江黄岩杨梅枯死病流行调查及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主栽杨梅品种东魁、荸荠出现了流行性的枯枝死树现象,我们以发病严重的黄岩区屿头乡为重点进行了为时180多天的调查。通过调查,明确了杨梅发病的基本特征,并对病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为病害防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杨梅肉葱病在福安市杨梅产区普遍发生。于2015—2017年通过连续3年观察调查杨梅肉葱病发生特点,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对不同类型药剂、肥料防治试验及高光效树体修剪、地膜覆盖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病程度与杨梅园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同时,提出了杨梅肉葱病的综合防治方案,以期为梅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杨梅枯萎病在浙江省杨梅主产区的分布、发生规律及病原物种类,我们于2008—2010年以重病区之一的台州市为重点调查了痛害的流行规律,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初步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调查地黄岩屿头乡、上烊乡及仙居县的南峰街道的一些村发病率为30%以上,发病蔓延势头明显,速度加快,感病树在2-4年内黄叶枯萎直至死亡。分离感病枝条、根部得到的病原物种类中,枇杷拟盘多毛孢茵(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的分离频率为81.25%,初步认定其为导致杨梅发病的主要病原茵。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东魁杨梅果蝇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病规律,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东魁杨梅果蝇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杨梅凋萎病菌侵染、传播及树体内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定有效的杨梅凋萎病防控措施,对凋萎病菌分生孢子侵染、传播、病害周年发生动态及病菌在树体内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101~2×106 mL-1浓度范围内的分生孢子溶液都能侵染杨梅致病,主要通过嫩枝的皮口及伤口侵入,有2个侵染高峰期分别是5月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凋萎病菌分生孢子周年均可捕捉到,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8月底至10月中旬为两个分生孢子捕捉高峰期。凋萎病周年都有新病枝出现,发病高峰期集中在9月中旬至11月初,在果园内海拔低、流水冲刷严重的位置先发病。周年内发病杨梅树内拟盘多毛孢的分离菌株数及DNA拷贝数都是健康树的2~6倍。凋萎病菌可以周年寄生在杨梅的整个树体内,没有明显的菌量高峰期,嫩枝位置菌量最大。  相似文献   

6.
杨梅快繁再生体系的建立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梅属于杨梅科杨梅属小乔木或灌木植物。本文主要对杨梅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和培养基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杨梅组培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杨梅的育苗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比较了浓硫酸预处理不同时间对3种杨梅种子离体条件下发芽率的影响,为建立杨梅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云南野生杨梅种子在不用浓硫酸处理下的发芽率最高,达83.33%;荸荠种和东魁2种杨梅种子发芽率较低,分别为27.78%、5.56%。云南野生杨梅种子及东魁杨梅种子不经浓硫酸处理可以完成发芽,荸荠种杨梅种子通过浓硫酸处理6 min可以促进萌芽。  相似文献   

8.
杨梅的硼素营养及施硼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综述了硼在杨梅Myrica rubra营养中的地位,缺硼的营养诊断,施硼对杨梅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杨梅最佳施硼技术。硼是对杨梅生长、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的营养元素。杨梅缺硼最典型的症状是叶小,新发枝条簇生,梢顶枯萎。缺硼会严重抑制其生长,甚至导致树体的死亡。杨梅施硼不但可以促进杨梅春夏梢的发生,显著提高杨梅果实产量,改善果实品质,而且还能减轻杨梅结果大小年的现象。杨梅土壤缺硼的临界值为0.3 mg.kg-1,叶片缺硼临界值为17.0 mg.kg-1。可以通过每隔3 a施硼砂50 g.株-1或每年在花芽萌动前叶面喷施2.0 g.L-1硼砂溶液来矫正杨梅缺硼。图1表1参29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营养价值、优质水果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杨梅的栽培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对杨梅栽培技术的分析,研究了相关技术在提高杨梅产量和品质方面的作用,以期为提高杨梅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杨梅侧生器官边界域基因(LBD)在杨梅全基因组中的数量和结构,利用杨梅最新基因组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基因蛋白进行结构、系统进化和共线性分析,对杨梅LBD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分析其分子质量和等电点,为今后研究LBD基因家族在杨梅成长过程和逆境调节中的详细功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杨梅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