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尧荣 《福建茶叶》2015,37(1):27-29
本文从采穗园的选择与培植、扦插苗圃园的建立、扦插的时间与方法、苗圃管理、扦插发根的影响因素和茶苗移栽等方面阐述了茶树扦插繁育、茶苗移栽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为提高茶树扦插成活率和种植成活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茶园的最佳种植密度,进入七十年代后,很多人在探索,并陆续发表了阶段性结果。1976年,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用苔茶种子直播,作了一个茶叶种植密度的试验,有四个不同处理,各在150厘米宽茶畦上,单条栽亩植1333丛0.4万株,双条栽亩植2666丛0.8万株,三条栽亩植3999丛1.2万株,四条栽亩植5332丛1.6万株,1982年写成“茶树合理群体结构及其生长指标的研究”《茶叶科学研究年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茶叶建园普遍采用无性系茶苗,茶苗繁殖则普遍采用嫩枝扦插技术。茶苗的纯正、优质、健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移栽后的成活率与建园的质量。而茶穗的质量,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扦插的成活率与茶苗的质量。因此,培养优良的茶树穗条,剪取优质茶穗,是无性系茶苗繁殖的基础与关键。一、要抓好茶树穗条的培养优质茶穗来源于优质穗条。培养优质穗条,一要抓好母本园的施肥管理。一般在上一年的秋末,每亩沟施饼肥  相似文献   

4.
无性系品种的茶树,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是用短穗扦插苗圃培育的。苗圃中的幼苗,经过起苗、选苗、包装、运输等环节,成裸根茶苗,容易造成机械损伤,严重影响根系生长和茶苗移栽的成活率。如何促进早发  相似文献   

5.
二十多年前,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了搜集茶树育种原始材料,从各地征集了许多地方品种的种子,以直播的方式,建立原始材料圃。成苗后,在引自浙江省绍兴县越联的茶树地方品种苗木中,发现一株茶苗犹如鹤立鸡群,株高、枝粗、叶大而厚,遂选作单株选种材料,编号为绍兴5801。两次定型修剪,每次修剪之后,长势均数其最佳。原品种与之比较,则相形见绌。进行扦播繁殖,扦插成活率高达90%以上,扦插苗长势亦旺。于六十年代中期布置对比试  相似文献   

6.
1984年第三期《茶叶通讯》发表了刘宝祥、褚世林《茶树工厂化育苗研究初报》一文,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生产效益。茶树良种无性系,在繁殖中普通采用苗圃畦式的短穗扦插法,称为常规扦插法。这种方式繁殖的茶苗,在生产中普遍出现移栽后一段时间生长停滞,成活率低。我们调查  相似文献   

7.
技术指南     
地膜栽茶技术 近年来,湖北宜都市在引种定植无性系良种茶苗建园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地膜栽茶技术,这一技术能显著提高茶苗移栽的成活率,避免移栽茶苗受冻害、干旱等灾害性气象的影响,确保建园成功。该技术适合在降雨量少、干旱年份多和冬季气温低于10℃的长江流域及江北茶区应用。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1.测土选地 土壤条件为酸性土,pH值要求在4.5-6.0;背风向阳;土层深厚(1m以上),地下水位1m以下;有机质含量1.5%;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2.抽槽改土 建园时必须抽槽改土,施足底肥。采用单条式密植的按行距130~150cm,宽窄行双条密植的按行距150~170cm放线抽通槽,槽宽60cm,深50cm。  相似文献   

8.
我国茶树良种繁殖推广速度慢,良种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茶树无性系良种扦插繁殖困难,扦插技术不易掌握。我国大部分茶区,茶树最适宜扦插时期是夏季,但夏天气温高,蒸发量大,茶树扦插除遮阴外,还必须大量浇水,一天需浇水两次。耗费劳力多,而茶苗生长慢,一般都要两年才能出圃,以致  相似文献   

9.
正马边茶树品种基因资源丰富,品种结构多样化,既有四川群体种又有国家及省级良种,既有茶籽直播无性系繁育种植的茶园又有扦插无性系繁育种植的茶园。马边茶园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前,以茶籽直播模式为主的老式茶园,面积为4.75万亩,品种以四川群体种、福选九号为主,同时种有少量福鼎大白茶、乌牛早及名山131等品种;第二阶段为2000年至2010年,以外购扦插繁育的良种茶苗为主的无性系茶园,面积为12.43万亩,品种主要以名山131、福鼎大白茶、福选九号为主,同时种有少量乌牛  相似文献   

10.
茶苗繁育是茶树良种推广的最基础的工作,目前茶苗繁育大多采用大田繁育的裸根苗,存在育苗季节受限、移栽技术要求高、种植时间影响大、茶园管理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基于采用短穗扦插育苗与轻基质育苗的对比试验,为高质量茶树良种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2012,(1):20
正江西省茶树良种繁育场是农业部在江西省定点的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江西省农业厅定点供苗单位,我场以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的科技优势为依托,技术力量雄厚,繁育的良种茶苗品种纯度高、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移栽成活率高、无检疫性病虫害。2011年秋至2012年春可供无性系茶苗品种:白毫早、迎霜、浙农  相似文献   

12.
茶树短穗扦插是茶树无性繁殖中的主要方法,它不仅繁殖系数高,而且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国内外茶叶科学工作者都重视研究短穗扦插,尤其注重研究促进插穗早生根、多生根以及壮苗的技术措施。关于不同色膜覆盖下茶树插穗的愈合、生根过去已有一些研究。有的表明用绿色膜覆盖,对扦插苗成活率、根系生长均有不良影响;有人试用黄色塑料薄膜覆盖,发现对较难发根的无性系的发根性比无色薄膜有明  相似文献   

13.
茶树双层覆盖遮荫扦插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穗扦插是目前茶树良种繁育的主要方法,这项技术在我国南方茶区应用已趋于成熟,在生产中广为推广。河南省信阳市是我国江北茶区的重要产茶区域之一,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和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茶园建设长期以来以茶籽直播为主,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缓慢。上世纪80年代后,无性系良种茶园在全国发展迅速,为了适应名优茶生产需要,提高茶叶品质,降低茶叶生产成本,信阳茶区逐渐开始进行茶树良种繁育技术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前  言安溪早在 1936年就创造发明了茶树短穗扦插技术 ,它对我国茶树良种的选育 ,大面积茶树良种苗木的繁育 ,大面积茶园的种植与我国茶业生产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的科学贡献。对此史实 ,1981年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论证。而今 ,适逢安溪举办“中国茶都 (安溪 )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中国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盛典之际 ,把它整理出来以飨读者。1 茶树短穗扦插的演化过程茶树苗木的繁育经历了从原始的茶籽直播→压条分株→长穗繁育 (即一芽二至三、 四叶为一穗繁育 )→短穗扦插繁育 (即一芽一叶也叫一叶一节扦插育苗 )→组培育苗法 ,漫长的…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安徽省池州市决定建设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茶叶文化园建设是园区的项目之一,要让600亩山坡迅速变成景观茶园。为了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采取了先沟后梯法开辟茶园、7年生大茶树深沟低栽、大茶树草绳捆土补丛移栽3项速成技术。1.先沟后梯法开辟茶园为了使茶园既科学又美观,要求建立等高等宽茶行,具体步骤是:清表→深翻→梳坡→划线→机械开挖栽植沟→施肥→肥上盖土→茶苗移栽(栽前先修剪)→浇水→平整梯面。梳坡是指将同一朝向的坡面梳刮成坡度基本一致,以便等高等宽。茶行宽度1.8 m,双条植。机械开挖栽植沟:采用的挖机铲斗30~40cm、履带内宽  相似文献   

16.
南舞钢市棉花基质育苗麦后移栽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基质育苗移栽技术在河南省舞钢市示范种植5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其省时、增效、节本效果显著得到了棉农的认可。2010年示范种植麦后大苗移栽棉40hm^2,实行基质育苗,麦后裸苗移栽。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基质棉苗健壮,田间生长平稳,产量高。实际收获密度3.89万株·hm^-2,单株成铃22.8个,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长江流域棉花短季直播栽培与营养钵育苗移栽的生育期、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通过增密迟播、控氮控高、化学催熟等技术措施综合运用,可以实现棉花短季直播栽培.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比较,短季直播栽培棉花全生育期缩短89 d;吐絮集中在9月至10月上旬,吐絮期缩短61d;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均极显著降低,产量略有减少,未达显著水平;用工减少47.2%,纯收益增加1.45万元·hm-2.  相似文献   

18.
正宁强县是陕西古老茶区之一。1999年以来,茶产业被列为全县三大产业之一,茶园规模逐步扩张,但在2008年以前都是种子直播建园,茶树品种纯度不能保证。虽然近几年也曾几次小面积的引进良种扦插苗,但成活率都很低,失败的教训远多于成功的经验,2009年我们在充分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建园方案,共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6090亩。目前总体长势良好,成活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03年,针对湖北省恩施州茶产业发展中采用大田遮荫扦插育苗技术繁育的茶苗在当地移栽成活率较低的瓶颈问题,恩施州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了茶树无性系良种“二段法”快繁育苗技术研究。通过反复试验,最终形成了一套适合温室工厂化生产的“二段法”快繁育苗技术,并于2007年10月28日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20.
自七十年代后期,江苏省沿江棉区普遍推广了棉花塑膜棚架育苗。麦行套栽棉,一般较麦行直播棉增产二成以上。但这一地区人多地少,棉花育苗占地相当于棉田面积8~10%,加之麦行套栽棉花时对麦子有损伤,影响了夏粮产量。有鉴于此,不少棉农改棉花麦行套栽为麦后移栽,前茬麦子由宽幅条播改为满幅密播,一般麦子增产35%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