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和茎腐病侵染规律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温室内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接种、植株体内病菌的系统分离和田间自然病圃内植株体外病原菌的捕捉和致病性测定,明确了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和茎腐病侵染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串珠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均能沿植株体内向上扩展,串珠镰孢菌能够扩展到穗部籽粒,但当年未能引起穗腐症状,禾谷镰孢菌难以扩展到穗部。体外气流传播是两种镰孢菌引起穗腐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玉米穗腐病病原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山西省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山西省晋城市和太谷县的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从采集的玉米穗腐病病样中共分离到53个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其中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的分离频率为46.7%,属优势种群。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轮枝镰孢菌与禾谷镰孢菌为山西省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且两者复合侵染对玉米造成的为害最严重。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控制该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山东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组成及优势菌群,本研究自山东省济南、泰安、德州、潍坊、烟台、聊城、菏泽、临沂等8个地区,共采集200余份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样本,分离获得224个菌株,从中选取190个代表性菌株,对其EF-1α序列进行分析,鉴定其所属类群并测定不同病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190个菌株中包含142株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35株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6株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和7株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假禾谷镰孢菌占鉴定菌株的74.7%,是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不同种镰孢菌均对小麦植株具有致病力,但假禾谷镰孢菌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4.
安徽凤阳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凤阳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在凤阳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与纯化,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得到的56株病原菌分别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多变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和青霉菌(Penicillium spp.),其分离频率分别为44.64%、21.42%、14.29%、14.29%和5.36%。禾谷镰孢菌Fg21菌丝生长温度为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7.0;尖孢镰孢菌Fa09菌丝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0;串珠镰孢菌Fv03菌丝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10.0;碳源对镰孢菌菌株营养生长影响相对稳定,而氮源对其营养生长影响的变幅较大。[结论]试验结果为玉米穗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镰孢菌对玉米茎腐病、鞘腐病和穗腐病的致病性。【方法】采用土壤接菌、穿刺接菌和孢子悬浮液接菌的方法。【结果】证明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可引起玉米茎腐病,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可引起穗腐病、鞘腐病,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则通过复合侵染引起病害。【结论】将各类镰孢菌分别接种不同生育期的玉米植株,观察株高、病斑大小、玉米发育程度和籽粒的形成情况,研究各镰孢菌菌株对玉米植株的影响程度,分析各菌株的致病力,最佳侵染时期及茎腐、鞘腐、穗腐之间的侵染关系,证明玉米茎腐、鞘腐、穗腐之间病原菌侵染部位没有特异性,不同时期侵染引起的茎腐、鞘腐及穗腐发病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铁岭、阜新等地区玉米茎基腐病样本的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辽宁省玉米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镰孢菌,分离频率达70%以上,主要包括拟轮生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和亚粘团镰孢菌,三种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在各地区间虽有稍微差异但都超过20%。接种试验表明:玉米茎基腐病病原镰孢菌可以导致玉米早衰,发生率超过20%,而且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应用杀菌剂浸种可明显降低玉米早衰的发生率,发生率不超过1%。  相似文献   

7.
2018年对黑龙江垦区玉米茎基腐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5个管理局15个农场的76块玉米种植田,玉米植株1340株。调查结果表明,2018年玉米茎基腐病在黑龙江垦区为中等发生,平均病株率21.6%;将采集的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室内分离,表明该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孢菌,其次为木贼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  相似文献   

8.
对沈阳、河北、吉林、北京等地区玉米穗、茎腐病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进行了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研究玉米穗、茎腐病同种镰孢菌是否存在寄生专化性或生理分化现象。结果表明:各地区的玉米穗、茎腐病串珠镰孢菌同源性高,亲缘关系近,相似性系数在0.86~0.98之间,菌株间差异仅表现为个体间多样性。而两种病害禾谷镰孢菌亲缘关系困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河北、吉林两地区穗、茎腐禾谷镰孢菌间均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相似性系数在0.93以上;但沈阳地区禾谷镰孢菌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相似性系数仅为0.65~0.67。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种群分布及杀菌剂对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为针对性地开展玉米镰孢穗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0年采自吉林省36个市(县)的149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利用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特异性引物检测其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对部分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获得233株镰孢菌,隶属4个镰孢复合种,含9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布氏镰孢(F.boothi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洲镰孢(F.asiatic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亚黏团镰孢(F.subglutinans),分离频率依次为33.05%、26.18%、25.32%、12.45%、0....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21,(16)
正玉米为锦州市第一大农作物,年播种面积均在400万亩以上。近年来,玉米茎腐病时有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以上,严重时减产50%以上。因此,掌握玉米茎腐病的发病规律并进行科学防治十分必要。1病原菌玉米茎腐病,又叫青枯病、玉米茎基腐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根部和茎基。引起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有真菌类和细菌类两类,在锦州市以侵染性的真菌类为主,主要包括肿囊腐霉、禾生腐霉、瓜果腐霉、棘腐霉、强雄腐霉、链状腐霉、盐腐霉、群结腐霉等腐霉菌,以及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层出镰孢、尖孢镰孢、木贼镰孢等镰孢菌,有时点枝顶孢菌、禾顶囊壳玉米变种等真菌也能造成玉米茎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总结前人的研究并结合笔者的试验结果 ,重点对玉米茎腐病的抗病机制、抗性遗传进行了综述。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防治玉米茎腐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河南玉米叶斑病发生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调查了19个玉米品种在河南不同生态区(豫西南、豫中南、豫东、豫中、豫北)病害发生情况.并结合不同生态区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降水、日照)对河南玉米病害发生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乳熟期豫东褐斑病发病最严重、腊熟期豫西南南方锈病发病最严重、腊熟期豫中南弯孢叶斑病发病最严重.豫中、豫北病害较轻.吐丝前温度是促使病原孢子萌发侵染关键因素,吐丝后降水总量、温度、湿度是促使病害发展及再侵染的主要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玉米及玉米加工品中的真菌毒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人畜误食带有毒素的粮食或饲料,就会发生中毒现象或称为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es)。介绍了美国玉米及玉米加工品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和两种镰刀菌毒素(Fusarium toxins):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及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nchothecenes)。重点概述了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在玉米原粮及玉米加工品的不同组分中的分布情况;讨论了真菌毒素的检测和化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试验田对夏玉米小斑病田问流行动态和垂直扩展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摸清了夏玉米小斑病的田间发生、发展规律,明确了其发病严重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7—8月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数,种植密度、种植期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影响发病。  相似文献   

15.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寄生适合度与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河北省14个玉米产区的28个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标样进行了分离鉴定,发现新月弯孢(Curvularialunata)占57.1%,棒状弯孢(C.clavata)占17.9%,画眉草弯孢(C.eragrostidis)占14.3%,中隔弯孢(C.inter-media)占10.7%。将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接种在9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上进行寄生适合度测定,发现新月弯孢和中隔弯孢的致病性最强,其次为棒状弯孢,画眉草弯孢的致病性最弱。用23条随机引物对28个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获得了185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142个,多态性几率P=76.8%。利用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发现4种弯孢在种间存在的遗传差异可能是导致致病性差异的一个原因。在新月弯孢种内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部分新月弯孢菌株与其它3种弯孢霉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6.
玉米新种质资源对多种病害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从国外引进的60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了高抗玉米弯孢病自交系10份,高抗玉米大斑病自交系20份。对从国外引进的93份玉米自交系、126份杂交种穗行材料和33份国内主推玉米杂交种的骨干自交系进行了田间发病调查,经综合分析筛选出小斑病发病率低于0.5级、茎腐病、黑粉病和粗缩病发病率低于或等于5%的多抗玉米自交系49个。从引进的国外玉米杂交种三代穗行材料中筛选出小斑病发病率低于0.5级,茎腐病、黑粉病和粗缩病发病率低于或等于5%的多抗穗行材料18份。  相似文献   

17.
张掖市甘州区制种玉米亲本的田间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张掖市甘州区120份制种玉米亲本的抗病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对玉米黑粉病表现感病的亲本有‘隆玉5号’♀、‘HF-0518’、‘纬玉5号’♂、‘ZT701’♂4个亲本,其发病率均在20%以上,占参试材料的3.3%,其余116个自交系均为抗病或高抗材料;参试玉米亲本对丝黑穗均表现抗病,但抗病程度有差异,如‘DN20’♂、‘纬玉5号’♂和‘ZT903’♂等7个亲本发病率在12%~18%之间,其余材料均表现高抗;有12个材料对玉米锈病表现感病或高感,其余108个自交系均为抗病亲本,占参试亲本的90.0%;在120个亲本中,感染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发病率在10%以上,同时又感染玉米锈病的亲本共有5个,仅占亲本的4.2%,其余占95.8%的亲本均表现出很好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甜玉米已成为广州等南方地区最具经济效益优势的作物品种之一.但甜玉米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对其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在系统调查广州地区甜玉米病害发生的基础上,结合这些病害防治实践和经验,提出广州地区甜玉米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为甜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从山西长治玉米根际分离到的一种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及其对玉米的致病性,为玉米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贝曼漏斗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根腐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室内盆栽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对玉米的致病性。【结果】形态学分析发现,待鉴定的短体线虫与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cribneri)的形态特征较为一致;rDNA-ITS、rDNA 28S D2~D3区和mtDNA-COI区序列分析发现,该短体线虫种群与NCBI数据库中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基于rDNA-ITS、rDNA 28S D2~D3区和mtDNA-COI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短体线虫种群与其他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种群位于同一高度支持的分支,据此将山西长治玉米根际分离到的短体线虫鉴定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与对照组玉米植株相比,接种供试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60 d后,玉米表现出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地上部鲜质量和根鲜质量显著减轻,根部出现明显的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的发病症状,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在玉米根际的繁殖系数(Rf)达到19.44。【结论】山西长治玉米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其对玉米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合评价青贮玉米的田间性状表现,筛选适宜桂中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系).[方法]采用机械种植方法种植14个青贮玉米品种(系),生长期调查物候期、农艺性状及发病情况,并分析各品种(系)的抗病性;收获期测定生物量,综合评价各品种(系)的田间表现.[结果]各品种(系)株高差异明显,以绿青饲4324最高,平均为280.2 cm,曲辰19号最低,仅232.2 cm;豫青贮23出现倒伏(15.0%)和空秆(12.0%);鲜产量最高的是桂青贮1号,为63645 kg/ha;干物质产量最高的是柳玉青3号,为23589 kg/ha;锈病发病率在0~100.00%,其中表现高抗的品种(系)有9个;纹枯病发病率为0~60.00%,除北农青贮208和迪卡018表现中抗外,其余12个品种表现高抗;茎腐病发病率为0~50.00%,桂青贮1号、北农青贮208、正大999和曲辰九号表现高抗.病害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病害抗性等级划分结果一致.[结论]综合农艺性状、生物量及抗病性表现,桂青贮1号、正大999、华优168、柳青贮4号、柳玉青3号和绿青饲4324等6个青贮玉米品种(系)适宜在桂中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