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耕地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内容之一,在一定时段内的耕地变化能够反映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方向。通过对宁明县耕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从耕地数量、空间分布以及景观格局等视角,对宁明县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耕地景观时空变化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宁明县在2005~2015年十年间耕地数量呈上升趋势,中低海拔耕地占比逐年下降,高海拔占比逐年上涨,坡度较小耕地占比逐渐下降,坡度较大耕地占比逐渐上涨;耕地景观受人为因素影响越来越大,破碎度增大,耕地更为分散。通过对宁明县耕地景观格局的分析,对促进宁明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更好的发挥其生态功能以及对其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重庆市的直辖,"两江新区"的设立,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以重庆市渝北区2005、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敏感性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年间渝北区土地利用类型由耕地、林地主导向耕地、建设用地转变。(2)从时间上看,2005—2010年年间渝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而2010—2015年年间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渝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东北向西南递减。(3)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渝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4)渝北区生态经济协调度由2005—2010年的低度协调转变为2010—2015年的低度冲突,区域未来发展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在耕地流转价格不合理和征地补偿标准较低的双重背景下,准确评估耕地资源的价值对于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及制定合理的补偿流转价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研究北疆县域耕地价值动态变化为目的,采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开垦费用法、碳税法及工业制氧法对布尔津县耕地经济、社会及生态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10 a来布尔津县耕地价值总量总体处于上升状态,社会价值在耕地总价值中占75%,其中,社会保障价值占90%,社会稳定价值占10%;生态价值占15%;经济价值占10%。此外,从2007—2015年布尔津县耕地价值动态变化中可以看出,近10 a来布尔津县耕地价值总量总体处于上升状态。评价结果证明,北疆县域在耕地流转和征地补偿过程中,只注重其经济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是不科学的,应当全面测算耕地的价值量,立足实际调高流转及补偿价格标准,并对该标准进行逐年更新。  相似文献   

4.
采用收益还原法、生态因子当量法,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为例,综合利用湖口县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测算了其在2010年、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资产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呈减少趋势,减少了61.73%;距离县城较近的双钟镇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减少较多,而距离县城相对较远的乡镇(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减少较少。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率为252.64%;其中,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社会稳定价值呈减少趋势,而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呈增加趋势。2010—2020年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较小。2010—2020年土壤保持价值是湖口县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主要部分,其次为废物处理和维持生物多样性;除双钟镇、南北港水产场和马影镇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乡镇(场)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均呈上升趋势。2010年耕地资源资产价值为54.18亿元,2020年达119.98亿元,增长率为121.45%。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明显增长是导致耕地资源资产价值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5—2015年耕地的动态变化,运用熵权法对安徽省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在对评价结果展开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方略。结果表明,安徽省2005—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总体得分较高,表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通过对资源安全评价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成3类。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值有所提高,但耕地质量问题较为突出,需逐步建立起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十个典型县域的生态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1—201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测算并分析10个试点县(市)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从而确立生态敏感性指数,评价试点县(市)2011—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具体提出试点县(市)的限制性因素,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低敏感区生态环境较为良好,地势较为平坦,不宜耕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因素少,有利于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中敏感区的限制因素较多,主要有土壤质地、土壤盐渍化、生态条件等,生态环境得不到保障,易受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影响,应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敏感区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限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因素多,开发后备资源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方向制定详细的开发规划和计划,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展市域耕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与预测,是有效揭示区域性耕地利用格局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的重要途径,以期服务于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基于相对风险模型,构建“问题形成 - 分析阶段 -风险表征 - 分区防控”风险路径的耕地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 2000—2018 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以广州市 2000—2015 年每隔 5 年的各指标数据为初始值,预测 2020—2025 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提出相应的调控与优化措施。【结果】2000—2005 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处于较低风险状态,其中 2000、2005 年耕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分别为 0.3327 和 0.3272;2010—2018 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处于低风险状态,其中 2010、2015、2018 年耕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分别为 0.3296、0.3016和 0.3078。综合评价表明,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以低风险等级和较低风险等级占主导地位,较高生态风险区(Ⅳ区)主要分布在天河区、黄埔区,高生态风险区(Ⅴ区)主要分布在白云区东北部和黄埔区西北部。预测广州市 2025 年前耕地生态风险等级均处于低风险,2025 年耕地生态风险预测值为 0.2836。【结论】研究期内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状况呈现转好趋势,从 2000—2005 年的较低风险状态转为 2010—2018 年的低风险状态;未来短中期内,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状况将保持低风险等级,应持续协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省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景观要素类型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以林地面积最大; 2000—2015年间,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15a来,耕地是主要转出类型,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是主要转入类型;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度逐渐减少,景观完整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开展区域土地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江西省武功山为研究区,运用1995年、2015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分析生态脆弱性概念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依循"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框架,采用熵权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从生态压力度、敏感度、恢复力3个方面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基于格网尺度对武功山生态脆弱性进行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1995年各景观类型的脆弱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耕地、林地和草地,而2015年各景观类型的脆弱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耕地、草地和林地;(2)由武功山1995年、2015年生态脆弱性变化图可知,研究区生态良好区面积比重减少,由1995年占全区面积的86.08%减少到2015年的50.26%,轻、中、高脆弱区占全区面积比重增加,土地生态脆弱性不断加剧;(3)武功山1995—2015年生态脆弱性级别类型重心转移图表明:生态良好区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而轻微脆弱区、中度脆弱区、高度脆弱区和极度脆弱区四区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价值构成与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在区域耕地栅格空间经济价值、社会承载价值和生态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探讨福建省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并开展区域耕地资源价值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在福建省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中,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价值的35.73%、53.99%和10.28%,耕地资源高、中、低价值区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总面积的4.29%、38.14%和57.57%.可见:全省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在耕地价值中占有较高比重,而生态价值的比重则相对较小;全省大部分耕地资源的价值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耕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核心,对耕地生态进行风险评价,能够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预测。基于文献大数据分析软件和文献查阅方法,从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有条件地分别筛选出380篇和306篇文章,采用CiteSpace V软件对目标领域的主题、关键词和WOS分类进行共现分析,对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领域的知识演化路径、研究内容和热点进行详细评述,旨在为未来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国内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热点词聚类结果集中反映为"生态安全"重金属"生态足迹"社会价值"和"耕地保护"五大类;国外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热点词聚类结果集中反映为"农业灌溉土地"土壤退化"地统计分析"和"土地利用"四大类。通过研究得到三个方面的结论:①国外关于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主题比较零散,主要集中在对耕地土壤重金属的分析与评估;②国内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在2015-2017年进入活跃期,研究主题的演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向性;③国外的耕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与国内的研究在方向和尺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科学评价甘肃省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及其变化,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甘肃省1991~2010年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1~2010年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不断下降;1991~2010年甘肃省各市(州)的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并伴有集聚趋势;影响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障碍因子为耕地废水、单位耕地农药用量、单位耕地化肥用量以及单位耕地的废渣堆放量.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寿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侠  亢翠霞  刘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71-1973
耕地是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土地资源,耕地集约利用不仅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资源基础,还直接关系到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生态建设。在对山东省寿光市现状耕地利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最后得出寿光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值,并提出寿光市耕地保护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植被指数(NDV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采用遥感定量模型评估了中原城市群区域在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期的生态资产价值,分析生态资产的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原城市群生态资产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南部的洛阳和平顶山生态资产价值占到全区的51.88%,东北部及中部的新乡和郑州占到全区的21.02%;空间上表现为以郑州为中心,高值区沿西南和东北方向发展、低值区沿西北和东南方向发展的“两线”发展态势。②生态资产价值表现为连年减少(-2.17亿元·a-1),单位面积生态资产总体上变化不大。空间分布上,郑州及以西区域(洛阳、焦作、济源)显著下滑,以东区域略有增长。③受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经济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区域内林地、耕地、草地面积缩减造成相应生态资产流失(46.62,8.81和2.52亿元),使得人均生态资产价值下降(13.4%)。由此认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需加强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同时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特点,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用地;加强生态资产核算及生态补偿。图 4表 4参26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域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我国耕地承载力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供需平衡关系为切入点,以"hm~2"为计量单位,用"中国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算法,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盈余/赤字系数;以2015年为例,对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约70%的土地面积上仅承载着约30%的人口,而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仅约30%的土地面积上却承载着70%的人口,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已严重失衡。2)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从严重超载状态向富富有余状态过渡,且耕地生态赤字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城市地区。  相似文献   

16.
以厦门市1995、2005、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太阳光谱卫星信号的二次模拟(6S)模型进行大气校正并计算地表反射率,在ENVI5.2软件支持下获取3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FVC),得到厦门市1995、2005、2015年的平均FVC值分别为0.35、0.22、0.31。运用监督分类中最大似然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利用Arc GIS10.1软件将FVC与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了厦门市1995—2015年间FVC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厦门市FVC在1995—2005年间降低了37%,在2005—2015年间增加了29%;厦门市的平均FVC在水域增加17%,在建设用地增加35%,在耕地增加22%,在林地减少27%,并依此为厦门市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地整理工程改变了整理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使其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变化。依据不同的地貌类型,在湖北省境内选取3个典型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农地整理前后项目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新增耕地数量最多的是"竹山项目"、净增348.84 hm2,居中的是"当阳项目"、净增62.32 hm2,最少的是"钟祥项目"、净增44.27 hm2。3个农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发生损失,"竹山项目"净减271.0×104元/年,"当阳项目"净减51.0×104元/年,"钟祥项目"净减8.0×104元/年。不同地貌类型项目区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存在较大差异,"竹山项目"的气体调节价值损失最大,"当阳项目"的气体调节价值损失最小;"竹山项目"的食物生产价值增加11.0×104元/年,"钟祥项目"增加1.0×104元/年。研究得到的政策启示:农地整理目标必须从新增耕地数量向更加注重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转变,紧紧围绕和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实施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的研究对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立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快速优化,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罗定市作为研究区,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空间形态、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等5个层面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指标体系。同时,以GIS技术作为分析工具,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罗定市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进行现状分析及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调整前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要呈中间密四周疏、东西密南北疏的布局特征。布局优化后罗定市的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增加了5.2 hm2,相较于调整前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合理性也有了大幅提高。总体而言,优化调整后的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不仅确保了耕地数量,提升了耕地质量,优化了空间形态,而且改善了罗定市的生态环境,其空间规划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提升。研究表明:耕地地块布局合理性的评判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可根据现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合理性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调入、调出,有效推进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程;而立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的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快速优化方法,也为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供了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RS、GIS等技术方法,解译覆盖1990、2000和2013年中山市的TM基础遥感影像数据,进一步分析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3年中山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结构、数量和变化率上发生巨大变化,建设用地需求激增,耕地资源骤减。耕地下降达40.96%,主要转出到建设用地和基塘用地,草地和林地变化不大。空间分布上,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和基塘用地转入,集中在靠近江门市区、佛山市顺德区的西北部地区、中山市城区周边地区以及靠近珠海市区的南部地区;西北部基塘用地的几何中心也逐步朝中西部、南部及东部转移,并在南朗镇沿海处出现大面积的鱼塘。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驱动是影响中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