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临高县5种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方法]以临高县滨海台地5种典型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地调查法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土壤总孔隙度木麻黄林最大(46.17%),桉树林最小(39.46%)。土壤毛管孔隙度马占相思林最大(22.57%),次生林最小(18.95%)。土壤含水率木麻黄林最高,平均达27.85%,而次生林含水率最低,平均为4.34%。土壤p H在4.81~6.59,马占相思林、木麻黄林和桉树林均为极强酸性(p H 4.5~5.5)土壤,次生林和椰子林为弱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34~28.68 g/kg,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马占相思林、木麻黄林、桉树林、次生林、椰子林,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递减趋势。全氮含量为0.10~1.63 g/kg,马占相思林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椰子林最低;全磷含量为0.21~1.74 g/kg,桉树林全磷含量最高;全钾含量为0.16~2.15 g/kg,马占相思林最高。有效磷含量为0.98~132.46 mg/kg,次生林有效磷含量最高;速效钾含量为3.03~27.35 mg/kg,椰子林速效钾含量最高。铵态氮含量为1.38~5.15 mg/kg,硝态氮含量为0.56~3.51 mg/kg,其中马占相思林硝态氮(平均2.29 mg/kg)和铵态氮含量(平均3.93 mg/kg)最高。同一森林类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准确评估临高县森林土壤肥力的潜力,预测和维护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指导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滨海台地5 种典型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南岛滨海台地5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森林类型0~10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次生林土壤容重相对最大,相思林土壤容重相对最小,椰树林土层间变异系数最大,木麻黄林最小。5种不同森林类型表层土壤(0~10 cm,10~2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变化,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增大趋势,其他层次土壤总孔隙度变化和非毛管孔隙度呈不规律性变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递增状态,不同森林类型间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差异性显著。5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pH都呈酸性或微酸性,木麻黄林与次生林、桉树林、相思林pH值差异性显著。5种森林土壤全N含量在土壤剖面中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不同森林类型间全N、全K含量差异性显著,全P含量差异性不显著。同一森林类型0~10 cm土壤全N与其他层次显著性差异,说明滨海沙土表层更利于N素循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高寒坝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及开垦导致土壤碳氮储量下降,掌握土壤养分特征及变化规律,制定生态恢复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迪庆州高寒坝区农田、灌丛地、放牧草地和封育草地4种土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及SOC与TN间相互关系,以期为中甸高寒坝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同一类型土壤不同土层SOC含量随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不同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以农田最高,30~40 cm土层以灌丛地最高,差异显著(P0.05);(2)农田及灌丛地10~20 cm土层AHN含量最高,总体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放牧地0~10 cm土层AHN含量最高,封育草地0~10 cm、10~20 cm土层AHN含量相同,10~40 cm土层AH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对比相同土层,草地的AHN含量较高;(3)TN含量在各处理下均随深度的增加显著下降(P0.05),0~20 cm土层以农田含量最高,而20~30 cm和30~40 cmTN含量最高的分别是放牧地和灌丛地(P0.05);(4)SOC、TN相关性为封育草地灌木地放牧草地农田。[结论]人为因素对于土壤碳氮储量影响较大,建议可通过合理施肥、灌溉,减少农田土壤有效碳、氮的流失,种植灌木固持土壤营养元素,轮牧、封育以提高放牧草地土壤营养元素间相关性保证土壤养分的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4.
以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森林(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热带低地雨林原始林、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磷含量、氮磷比及磷密度分布情况,以期揭示土壤全磷分布特征,估算土壤磷储量。结果表明:(1)各样地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值在剖面垂直分布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同一样地全磷在土壤剖面无明显分布规律。(2)土壤氮磷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全磷、全氮、氮磷比均为中等变异。(3)不同样地土壤磷密度相差很大,介于130.07~442.69 g/m~2之间。(4)4种类型森林土壤磷含量总体上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同类型森林同一土层土壤磷含量存在差异。吊罗山土壤平均全磷含量为0.192 g/kg,0~100 cm土层土壤磷储量平均值为21.5 t/hm~2。(5)吊罗山土壤磷含量空间异质性中等,4种森林0~50 cm土层的磷密度贡献率变化范围为53%~56%,0~50 cm土层与50~100 cm土层的磷密度贡献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海南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方法]以海南岛琼中地区天然次生林、马占相思林和15年生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理化特性和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森林的土壤理化特性及其持水量差异明显,天然次生林和马占相思林土壤容重小、孔隙多、有机质含量丰富、持水量大,而橡胶林土壤容重较大、孔隙少、有机质含量低、持水量低。3种森林类型0~40 cm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天然次生林、马占相思林、橡胶林。[结论]该研究可为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岛文昌市和临高县次生林、椰子林和相思林3种森林类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其土壤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文昌市和临高县不同林分间土壤差异性明显,存在地域性区别。临高县相思林土壤化学特性明显优于文昌市,说明相思林对于临高县的土壤特性改良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海南乐东3种不同森林类型样地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南乐东县木麻黄纯林、大叶相思林和桉树林3个不同森林样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特征和变化。[方法]以海南乐东县3个不同森林类型土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层化学性质,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种森林类型土壤p H为5.17~6.99,森林有机质含量为0.64~10.69 g/kg,全氮含量为0.03~0.70 g/kg,全磷含量为0.01~0.03 g/kg,全钾含量为0.88~4.29 g/kg,有效磷含量为1.29~12.38 mg/kg,速效钾含量为2.17~32.79 mg/kg,硝态氮含量为0.18~6.82 mg/kg,铵态氮含量为0.91~8.56 mg/kg。[结论]该研究为乐东县人工林经营的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辛家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秦岭辛家山9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化学性质,为进一步探讨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森林植被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选取代表性标准样地(20 m×25 m),在其内对角线布点法采集土样,分析基本化学性质。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养分状况,并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森林土壤养分,pH值都存在显著差异;3个土层(0~20、20~40、40~60 cm)下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和pH也存在显著差异;9种森林类型土壤pH值介于4.75~6.22之间,土壤pH多表现为表层低于下层。森林土壤有机质均为表层含量高于下层;9种森林类型中,华山松林下土壤的全效养分含量均为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有机质、全磷显著正相关;pH与全氮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土壤全磷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特征,为深入了解冻土区森林湿地的碳、氮动态及冻土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兴安岭典型植被类型落叶松、樟子松及白桦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不同土层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特征。[结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土壤硝态氮、土壤铵态氮、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均逐层降低。0~1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落叶松分别显著高于樟子松和白桦(P0.01);樟子松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高于落叶松、白桦(P0.05);脲酶活性落叶松最高,分别为樟子松和白桦的1.44倍、1.28倍(P0.05);蔗糖酶活性由低到高依次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P0.05)。10~20、20~30 cm土层与其规律相似。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酶对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0.931(P0.01)。脲酶对铵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大,相关系数为0.790(P0.05)。[结论]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森林湿地植被土壤碳、氮含量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表明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化学性质的趋异或趋同。[方法]在广西猫儿山南坡的垂直高度上,按每升高100 m设置1个土壤剖面(共18个),按国颁标准采取土壤,并测定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结果]结果表明:pH值在3.98~5.61,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波浪式递增,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有机质含量为31.2~98.8 g/kg,各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较大,总体上表现为:泥炭土〉黄棕壤〉草甸土〉黄壤〉黄红壤〉红壤。全N含量为9.1~21.3 g/kg,速效N含量为222.7~388.3 mg/kg,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全P含量为0.6~1.2 g/kg,含量极少,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波浪式递减;速效P含量为30.9~58.8 mg/kg,表现为:黄壤〉泥炭土〉红黄壤〉红壤、黄棕壤及草甸土。全K含量为0.6~1.2 g/kg,含量极少,并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速效K含量为28.8~99.8 mg/kg,表现为:泥炭土、黄棕壤和草甸土〉黄壤〉红黄壤〉红壤。[结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其森林植被的更新、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肖坑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森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对肖坑地区常绿阔叶林、竹纯林、马尾松林下0~10、10~20、20~30 cm土壤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的养分状况。[结果]3种林分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全磷、速效磷含量及1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差异明显,全氮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09%~0.23%。竹纯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马尾松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钾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竹纯林土壤钾含量在10~20 cm土层中最高,马尾松林土壤钾含量在各土层中变化不大。3种林分土壤偏酸性,马尾松林土壤pH值最低。[结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影响。[方法]从贵州普定县典型喀斯特山区耕地、林地和荒地采集96份土壤样品,并对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结果]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pH值依次为:荒地>林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林地>荒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均较丰富,碱解氮含量偏低,尤其是耕地;全磷含量水平很低,全磷含量低于1.0 g/kg的土壤分别占耕地、林地和荒地的95.23%、95.83%和100%;耕地有效磷含量较高,而林地和荒地有效磷含量较低;荒地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林地和耕地均存在不同程度地缺钾。[结论]该研究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赵筱青  丁宁  闫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55-10458
[目的]揭示尾叶桉类林土壤理化性质随树龄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尾叶桉类林引种区澜沧县为例,对第一轮伐期内两个林龄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土壤结构变差;土壤自然含水量上升,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下降,毛管孔隙度上升。对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值略降低,土壤酸性增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下降;由于种植前期施肥的影响及尾叶桉类林对钙镁的消耗小,土壤交换性镁和交换性钙含量呈上升趋势。上述结果显示随着种植林龄的增加,尾叶桉人工林可以增强土壤吸水持水能力,促进植被的生长,但土壤通气透水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酸性增强。[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尾叶桉引种与管理中,要尽可能地保存林地枯枝落叶,维持桉树人工林养分的正常循环,使枯落物养分返还土壤。这为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减少环境负面效应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胡久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14-6215,6401
[目的]研究县域内不同地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进行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分区,建立小麦施肥指标体系.[方法]根据遂平县耕层土壤样品化验结果,结合地貌类型、土壤类型、耕作制度与农业生产水平的相对一致性,把遂平县小麦生产分为高中低3个不同类型区.[结果]遂平县耕层土壤养分从东北至西南呈螺旋状下降趋势,东部砂姜黑土区域各项指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沙壤土地区,而西部部分地区呈现缺磷缺钾态势.[结论]该研究有助于提出县域分区高效施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揭示植被多样性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为区域生物工程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省西宁盆地黄土区和互助北山森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土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且不同植被组合类型与根-土复合体含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其中随植被多样性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8.88%~22.43%,土壤密度增加0.03~0.54 g/cm3,孔隙率降低4.89%~13.38%,根土层p H趋于弱酸性;同一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根-土复合体黏聚力总体表现为乔灌草组合区﹥草灌区﹥草本区,说明植被类型、枯枝落叶及根系等对土壤养分的积累和表层土壤力学特性的影响较大。[结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采用植被护坡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考虑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实现植被-土壤-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贵州省天保区6种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及持水性能。[方法]设置针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常绿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杂灌林(天然)、竹林(人工)6种不同森林类型的样地,于2006、2009年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pH略有降低;土壤肥力增加主要表现在A层土壤且明显高于B层;土壤化学性状:增加的指标是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减少的指标是有效磷、全钾;工程区中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呈增加趋势,天然林类型的常绿阔叶林、杂灌林及落叶阔叶林比人工林类型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类的土壤肥力明显增高;各森林类型土壤容重降低而孔隙度增高;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增高。[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天保工程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