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播期对直播稻“南粳9108”群体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不同播期对直播稻"南粳9108"群体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特进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直播稻"南粳9108"群体特性和产量具有明显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的成穗率逐渐下降,有效穗数逐渐降低,每穗实粒数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千粒重变化不明显,理论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可见,在江苏盐城海丰地区,"南粳9108"作直播稻种植,最佳播种期为6月10日之前。  相似文献   

2.
播种量对直播稻群体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中熟晚粳稻南粳46为材料,研究播种量对直播稻群体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播种量过大反而不能高产;播种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穗数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在适宜播种量的条件下达最大,结实率受播种量影响不大;直播稻群体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大,但分蘖成穗率随播种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以常规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肥料用量对南粳9108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南粳9108最佳肥料施用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氮钾配比下,氮肥用量270 kg/hm~2为机插稻适量水平,产量以施氮肥270 kg/hm~2、钾肥216 kg/hm~2组合最高。氮肥的增产效果远高于钾肥,増施氮肥能够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钾肥增产效应是通过提高每穗粒数来实现的,对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4.
超迟播稻茬小麦播种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迟播稻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的基本苗及产量构成,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的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结果]不同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对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每增加15 kg/hm~2,成穗数增加10.65万穗/hm~2、千粒重减少0.22 g、产量增加150.45 kg/hm~2;施氮量每增加15 kg/hm~2N,实粒数增加1.07个、产量增加450.75 kg/hm~2。氮肥运筹方式的影响随播种量、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产量最高的氮肥运筹方式是播种量480 kg/hm~2时"轻施返青肥,重施基肥和拔节肥"方式、施氮量240 kg/hm~2N时"氮肥后移、返青肥和孕穗肥等量"方式。[结论]该研究为超迟播稻茬小麦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杂交晚粳秀优169作单季直播稻不同用种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用种量对产量影响极为明显。用种量增加,基本苗、有效穗随着增加,但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先增加后减少。杂交晚粳秀优169作单晚直播,以用种量18.75kg/hm^2最佳。  相似文献   

6.
旱直播稻不同品种最佳播期及播种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旱直播稻应用的最佳品种类型、播期以及播种量,在泰州市姜堰区开展了不同品种类型、不同播期、不同播种量的直播稻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前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后期灌浆结实期温度及光照条件有很大关系。如选用早熟晚粳品种(如南粳5055),需油菜等早茬,并在6月10日前播种;对正常小麦茬即6月10—20日种植,选用迟熟中粳或中熟中粳品种;对偏迟即6月20—30日播种茬口,仅能选用中熟中粳品种,才能获得产量。随着播种量的提高,各播期除有效穗数呈上升趋势外,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最终产量呈现抛物线形趋势,2个播期均以播种量60 kg/h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邗江区有利于实现直播稻高产稳产的播种时期和适宜基本苗数.[方法]采取对典型水稻田块调查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直播稻不同播种时期、不同基本苗数对直播稻生育进程、植株与穗部性状、群体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播期试验水稻品种选用南粳44和扬粳4038,基本苗分别为112.5万和135.0万株/hm2,播期分别为6月1、7、13日.基本苗试验品种选用南粳44,基本苗分别为82.5万、94.5万、112.5万、136.5万和157.5万株/hm2.[结果]麦收后及早播种有利于延长生育期,增加水稻生长量,改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实现较高的产量.直播稻基本苗在112.5万株/hm2左右、单株成穗3.O~3.5个时,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与平衡,可实现高产稳产.[结论]该研究可为集成适宜邗江地区的水稻直播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进行一季直播稻播量试验,结果表明:一季稻直播以播量18.75kg/hm2产量性状表现最好,有效穗与播量呈正相关,穗平均总粒数、穗平均实粒数、结实率与播量呈负相关,播量对千粒重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甬优4949是湖北省审定通过的中粳新品种.为探索其在孝昌县直播水平下的种植密度,进行了每公顷播种量为15.00、18.75、22.50 Kg三个不同播种量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每公顷有效穗逐渐增加,穗总粒数、实粒数逐渐减少,以直播量22.50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F优498、川优6203和旌优127这3个杂交稻品种油后直播栽培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在示范田进行油后直播栽培示范,多点取样统计有效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穗重和产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F优498产量和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川优6203和旌优127产量和有效穗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单穗重、穗着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数(F优498);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着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川优6203);单穗重、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着粒数、千粒重、穗实粒数(旌优127)。[结论]在实际生产中,要使各产量性状协调,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赵加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41-42,77
[目的]探索如何协调早秋大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关系,从而提高产量。[方法]连续3年进行早秋大麦品种筛选试验,观察各品种农艺性状变化,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早秋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穗实粒数、株高、千粒重、茎蘖总数、基本苗;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基本苗、茎蘖总数;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茎蘖总数、基本苗。[结论]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是影响早秋大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国审超高产新品种新麦29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国审超高产新品种新麦29灌浆特性。[方法]以新麦2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籽粒形成和灌浆规律,叶片组成、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在超高产条件下,新麦29籽粒灌浆期长,粒重增加快,每日每千粒增重平均达2.3 g;新麦29叶片上挺,透光性好,上三叶功能期长,特别是旗叶功能期更长。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叶面积系数达7.75,上三叶叶面积系数为5.06,旗叶叶面积系数1.72;小麦籽粒灌浆所需要的干物质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水平产物。[结论]新麦29在7 200~9 115 kg/hm2产量水平下表现最稳定;其产量构成最佳模式为:有效穗数611.5万/hm2以上,穗粒数32.3粒左右,千粒重50.5 g左右。  相似文献   

14.
潘宗东  张金明  杨桂兰  宋一江  石细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14-12815,12819
[目的]研究12个优质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在黔东南冷凉山区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方法]12个品种分别为临籼22、凉籼3号、德双4号、香稻82、香米德优8号、临籼22、中籼2503、中香1号、鉴真2号、昌米016、鄂中5号、滇屯502(CK)。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从第2行的第2株开始收取10个单株进行考种,考种项目包括株高、穗长、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产量。[结果]实粒数与实际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3 1,有效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与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5 4、0.548 9、0.355 2;而千粒重和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9 0、-0.555 8。对实际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有效穗,通径系数为1.470 1,其次是总粒数(0.643 3)、千粒重(0.627 4)、实粒数(0.492 6)、结实率(0.208 4)。[结论]黔东南冷凉山区在选择品种和推广中要以株高适中、大穗粒多、分蘖适中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5.
裘敏  魏亦勤  张双喜  李红霞  刘旺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84-11784,11797
[目的]探究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为大面积推广,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设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粒/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面条型小麦品种宁春35号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密度处理下,宁春35号各阶段发育进程和株高的遗传性相对稳定;除450万粒/hm2处理外,其他处理结实小穗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450万粒/hm2处理的千粒重最高36.8g,产量也最高,为5965.5kg/hm2,密度为600万粒/hm2的产量次之,其余处理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的趋势。[结论]中等肥力水平下,宁春35号较为理想的密度是450万~600万粒/hm2,有利于提高群体和个体质量,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6.
谢俊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49-9250,9253
[目的]研究黄淮南片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因素,探讨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2009~2010年度我国黄淮南片小麦冬水组预备试验的数据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随产量的提高都增大,但在不同产量水平下对产量作用的效应不同。在一定的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0.309 68)穗粒数(0.219 75)有效穗数(0.054 58);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0.703 05)有效穗数(0.613 19)穗粒数(0.469 10)。[结论]结合黄淮南片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黄淮南片冬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千粒重,稳定有效穗数,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在氮肥基础上磷、硅及互作对水稻产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籼型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丰两优1号、Ⅱ优838、丰两优4号、Y两优2号和Ⅱ优52为试验材料,研究磷、硅及互作对水稻产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硅可明显增加每穗总粒、每穗实粒和千粒重,施磷可明显增加每穗总粒、每穗实粒和有效穗。与对照相比,磷硅互作可提高水稻产量,Y两优2号和Ⅱ优52这2个品种的产量增幅最大,分别达10.06%和10.90%。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磷硅互作处理下明显高于单施磷肥或单施硅肥。[结论]试验结果为优质高产水稻的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栽培密度和基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育粳3号为试材,设计行距(h)、株距(z)、施肥量(f)3个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下5个水平的正交试验,收获时测定了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千粒重。[结果]处理组合为h2z3f5时产量最高,达1 090.36g/m2。处理组合为h2z2f4千粒重最大,为30.08 g。行距在45 cm产量平均值最高;株距25 cm时产量平均值最高;施肥量(基肥)600.0kg/hm2时产量平均值最高。行距、株距、施肥量均在在中间水平时获得最大千粒重值。[结论]各因素对于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株距>行距;对于千粒重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行距>株距。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杂交晚粳稻甬优538在浙北嘉兴的最适播种期。[方法]以常规晚粳主栽品种秀水134为对照,采用分期播种处理,研究其对甬优538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播种期与其齐穂期、全生育期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每迟播1 d,分别延迟、缩短0.31、0.71 d;与其株高、总叶数呈弱负相关,每迟播1 d,株高下降0.34 cm、总叶数减0.02叶;与其有效穂数、穂总粒、结实率均呈弱负相关,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每迟播1 d,分别减少0.043万/hm~2、0.92粒、0.11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03 g;与其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产量最高点播种期为5月23日,过此期随播期延迟产量下降。[结论]甬优538高产稳产,播种期弹性大,单产≥13 000 kg/hm~2的适宜播期范围为5月15日~6月6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