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山东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非等间距灰色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以1974-2007年山东省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为时间数据序列,建立非等距灰色预测模型。用模型对山东省森林资源主要指标进行拟合,拟合误差均在10%以下,拟合精度较高。使用后验差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精度等级检验,求得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后验差检验值分别为0.15,0.23和0.14,均小于0.35,小误差概率均为1,预测精度等级为一级好,预测的结果可以作为制订山东省未来林业发展计划的依据,为建立“数字林业”等提供了一种比较理想的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森林覆盖率为26.78%,还达不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的生态省建设阶段性目标。因此,山东省应加快森林资源发展,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明显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林分质量,避免造成森林资源的逆转。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了湖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基于1979—2014年间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对湖北省林地面积、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量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对湖北省森林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林地面积保持大幅增长态势,但未来增长空间有限;森林覆盖率呈现稳中有升趋势,但增长速度会放缓;活立木总蓄积量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未来增长幅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以吉林省前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吉林省森林资源不等时序的灰色预测模型,对吉林省森林资源的主要指标: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以及全省成熟林面积、蓄积等13项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预测结果,精度都达到95%以上,平均误差1.54%,预测精度较高,切合我省森林资源发展变化的实际,为吉林省制定和调整林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福建森林资源发展趋势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以福建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与复查数据为基础,建立全省森林资源灰色动态变化预测的GM(1.1)模型,对我省森林资源的主要指标: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用材林蓄积量(其中包括近成过熟林蓄积量和松木近成过熟林蓄积量)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灰色预测结果,除近成过熟蓄积量外,其它项目预测精度高,切合我省森林资源发展变化实际,应作为福建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琴琴  刘标 《现代农业科技》2011,(19):216-217,220
应用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与方法,以光泽县止马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光泽县止马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主要指标(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用材林蓄积量、近成过熟林蓄积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经检验,预测结果精度好,可信度高,可为福建省光泽县止马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研究提供切实可靠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6.
应用灰色理论系统,对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的森林蓄积量、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3个指标进行动态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运用灰色预测建立的模型,预测结果经检验,精度较高;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在未来30 a,整体呈增加趋势;到2018年,森林蓄积量达到1.33×109m3、有林地面积达到1.74×107hm2、森林覆盖率达到82.28%。  相似文献   

7.
森林资源是晋江生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对晋江市1989—2017年的森林资源面积、林木蓄积、组成结构等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8年间,林地面积呈先升后降趋势,共减少2 227 hm~2;森林覆盖率呈升—降—升变化,后期加大非林地造林力度,有效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林种结构趋于合理,突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各时期防护林占各林种总面积51.56%~64.97%;薪炭林和经济林面积下降明显,共减少面积3 449 hm~2;特殊用途林和用材林面积增加1 280 hm~2;2017年的林分面积比1989年减少919 hm~2,但是林木总蓄积量净增12 964 m~3,森林资源林分质量不断提高,但是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仍然偏低;林分林龄结构趋于合理,截至2017年,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量所占比重较大,分别达45.36%和40.35%。通过分析,提出今后晋江市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12-5413,5420
介绍关岭县森林资源现状及1995~2005年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通过对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森林健康度、森林自然度、森林景观及生态功能等指标的客观分析,得出结论:①林地质量逐步提高:2005年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较1995年分别有所增加;②森林比较健康:乔木林中森林健康度为Ⅰ的占99.95%;③森林群落结构简单、林相单一、生态功能等级差:乔木林中自然度为Ⅱ的占0.06%,森林景观等级为Ⅱ的占1.31%,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Ⅰ的占0.06%。  相似文献   

9.
北京密云森林资源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五"、"十一五"林业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评价分析"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密云县森林资源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密云县森林经营主要以防护型林种为主、经济林为辅,截止2009年,其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至57.18%。大面积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及宜林地经过良好抚育管理转化为有林地,且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幅达21.71%,虽然存在林分结构不合理、纯林较多、幼龄林面积及蓄积量比重继续增大等问题,但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逐步增加。整体看来,密云县森林质量在不断提高,不健康林分比例逐渐降低,总体为一般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择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乌兰察布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森林资源的面积、蓄积结构特征,优势树种的分布情况,森林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进行了探讨.借助2003年-2007年连续5年的森林资源特征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建立了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以及活立木总蓄积量的GM(1,1)模型,模型经检验精度较高,通过外推预测得出三项指标2015年的预测值,为该地区森林经营管理和林业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合理监测海南岛植被生态环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015、2017年海南岛MODIS NDVI数据、地表覆盖数据,利用一元线性拟合、均方根误差分析、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海南岛植被覆盖面积反演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海南岛最主要的地表覆盖类型为森林,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山脉一带;其次是耕地,主要分布在海口、临高、澄迈、文昌、东方等沿海一带;植被覆盖面积(森林、草地、灌丛、湿地)占总面积的65.67%,2017年地表覆盖状况与2015年类似;海南岛植被覆盖率总体较高,中部山区市县植被覆盖率高于沿海市县,其中,五指山植被覆盖率最高,其次是琼中、白沙;海口植被覆盖率最低,其次是文昌、定安;海南岛NDVI植被覆盖面积反演的最佳阈值为0.70,在此阈值下,NDVI对2015、2017年植被覆盖的空间识别率分别达78.64%、78.74%;海南岛各市县植被覆盖面积与NDVI反演值的最佳拟合模型为:y=0.898 9x+62 708 142.60,拟合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为0.91,均方根误差占平均值的17.50%,较反演值误差减少了7.23%,沿海市县植被覆盖面积拟合偏差率较大、内陆市县拟合偏差率较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苏省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粮食安全岌岌可危。以江苏省1999-2014年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自给率、粮作比、复种指数等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苏省耕地压力指数动态变化趋势;同时借助Matlab 7.0及SPSS 19.0软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曲线估计、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各变量分别进行预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江苏省2020和2025年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达到了警戒线。最后从保障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培育种粮市场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江苏省制定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搜集该区域遥感、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进行了2006、2011、2017年3期土地利用专题图制图,并运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5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同时依据碳密度对研究区碳储量进行估算和预测。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耕地所占比例较大但非农化趋势明显,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其他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余地类面积总体上呈递增趋势。2)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2017年淮海经济区土地利用除了其他用地之外,各地类面积预测误差均小于5%,精度较高;3)2006、2011、2017年碳储量分别为1 720.018、1 720.020、1 716.531Tg,预计到2025年碳储量会达到1 720.726Tg,较2017年增加4.195Tg,碳储量变化总体上呈现集聚特征,其减少区域成片分布但其减少量较小,增加区域分布零散但增加量较大。因此,应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基础上,有序开展退耕还林,保护林地资源,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有利于提高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探究云南省2005-2017年间土地及森林覆盖情况及动态变化分析,为云南森林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在大区域分类研究中的优势,选取2005、2010年和2017年3期的Landsat系列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随机森林方法,监测研究区内土地及森林覆盖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及转移情况。得到总体精度分别为75.55%、75.33%和83.42% 3期影像分类结果。结果表明,森林总面积分别为2 006.19×104hm2、2 015.77×104hm2和2 067.21×104hm2,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52.30%、52.55%和53.88%。研究期内云南省森林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马益斌  范桑桑  刘强  刘红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95-14299
分析了海南岛1987~2008年间森林资源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有:①除1993~1998年外,其他阶段海南林业用地面积稳步上升,2008年达到208.7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1.98%,无林地面积明显减少。②近20年来海南省森林蓄积除在1987~1993年略有下降外,其后也持续增长。③森林资源质量不断下降,但在2008年后有所改善。④海南岛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到2008年已占总面积的61.35%,人工林优势种主要为橡胶、桉树和芒果等热带经济作物。该研究还探讨了海南岛森林资源变化的原因,分析了海南岛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河源市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河源市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时间上,1985-2004年近20年的变化结果表明,林业用地面积减少761.1×10^3 hm^2 有林地面积减少171.2×10^3 hm^2 森林覆盖率提高31.7个百分点 无林地面积减少600.9×10^3hm^2 森林蓄积量增加2 708.4×10^4m^3 消耗量小于生长量。同时力求找到动态变化的原因,并预测其发展方向。空间上,有林地主要分布在河源市的北部和邻近边界山地地区,灌木林与疏林地分布在中部地区,无林地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17.
森林景观动态监测是识别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功能与结构变化驱动机制的基础。以典型旅游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黄山市为例,以1988、1997、2006、201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转移矩阵、核密度分析、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黄山市森林景观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景观为黄山市主要景观类型,有林地为优势景观,1988-2018年,有林地面积占比逐渐上升;空间上形成林地亚类镶嵌分布格局;不同年份林地亚类转移以有林地与疏林地之间相互转移为主。2)不同年份海拔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黄山市大多数乡镇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森林覆盖率<50%的乡镇聚集在以屯溪区、徽州区为核心的中部偏东南区域;1997-2006、2006-2018年林地变化核密度密集区分布广泛,而1988-1997、1988-2018年林地变化分布较为聚集。3)景观水平上,1997、2006年聚合指数呈下降趋势,景观分裂指数呈现升高趋势,景观破碎度增加。类型水平上,有林地1988-2006年破碎度增加,2018年有所下降;疏林地较有林地破碎度更高,且斑块边缘形状复杂化;灌木林地斑块密度较小,斑块凝聚度林地景观类型中最低,分离度最高,1997年后分布区域破碎化、零散化;近30 a非林地中建设用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布更加集聚。多期森林景观时空变化分析可为黄山市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0~2014年统计数据,分析了宁夏近15 a来的耕地动态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将驱动因子作为输入数据,构建了预测耕地资源变化趋势的BP神经网络,并开展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宁夏耕地资源变化经历了增加—迅速减少—波动增长—迅速增长4个阶段,人均耕地经历了迅速减少—缓慢减少—迅速增加3个阶段;其中,2002~2004年和2010~2012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K0,2003年动态度最小(K=-7.673%),2005~2010年和2012~201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K0,2014年动态度最大(K=11.424%);宁夏耕地资源主要驱动因子概括为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及退耕还林,经济发展对耕地产生巨大压力,而农业科技进步某种程度减小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退耕还林也是宁夏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对宁夏耕地产生影响;预测宁夏耕地资源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为3层(3×16×1),对2011~2014年的耕地资源预测取得较好效果,最小误差仅为376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