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疆水资源匮乏,大部分水资源用于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于减小新疆农业用水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新疆分为南疆、北疆、东疆和伊犁河谷,利用18个气象站2000-20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三种主要作物(棉花、玉米、小麦)的蓝水蒸散量及蓝水需水量。对四个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比分析调整前后蓝水需水量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不变原则,调整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全疆农作物蓝水需水量减少近2×108 m3;2)基于水资源总量控制,在"十二五"规划面积基础上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蓝水需水量减少10.56×108 m3,全疆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产量均满足规划要求,棉花产量尚需进一步提高。以蓝水蒸散量为工具,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适当减小农作物种植面积,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减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麦盖提县在我国降水区域分布上,属于干旱地区,气候环境上适合花生等耐旱农作物的生长。我县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县经济的发展,解决好农作物的种植问题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着重大的意义。近年来,麦盖提县的农业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农作物的种植种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调整,花生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扩大。本文将对花生种植中的选种、选地、施肥、播种、种植管理等栽培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农作物时空格局特征分析是微观层面农户农作物选择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宾县乡镇尺度农作物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机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宾县1996—2010年乡镇级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宾县过去15年玉米、大豆、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数量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1996—2010年宾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22.86%,主要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引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2.80%,经济作物减少52.84%,粮经比从88﹕12调整到96﹕4。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3.82%,种植比例不断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05%,水稻种植面积减少29.78%。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即玉米种植在全县范围内分布较均衡,大豆种植中心向东南部集中,水稻种植集中到宾县北部和西部地区。【结论】过去15年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明显,分析掌握其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为科学调整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4):167-168
我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区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提高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极为密切之联系。也就是说,农业经济在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具备了无法被取代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通过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改进农业技术等手段以实现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实现更大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状况,并探讨了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对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农业统计野外调查方式的调查效率、数据质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统计调查数据及时精准的要求,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新的农业统计调查方法对提升我国农业统计调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基于遥感抽样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测量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遥感抽样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测量野外调查系统,将农作物面积测量野外调查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采集、任务分配、调查进展实时监测等整个业务流程集成为一个数字化系统平台,并基于可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的核心系统功能。2016年基于遥感抽样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测量野外调查系统已广泛应用到31个省区和1 100个粮食大县及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测量工作中,实践应用表明该系统可满足农作物面积遥感抽样调查的业务要求,能够显著提升野外调查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我国农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生产风险问题依然存在。其中,云南南部边境热带亚热带山区贫困问题突出,农作物种类繁多且利润风险不同。基于2015年云南南部边境山区366户农户的微观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标准差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云南南部边境山区不同种植结构农户的收入及作物投入产出,探讨不同种植结构条件下的利润风险。结果表明,云南南部边境山区种植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形式,经济作物以甘蔗、香蕉、咖啡、茶叶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旱稻为主。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不同种植结构的利润风险差异显著。其中,单项农作物种植的利润风险普遍高于多项农作物种植,而多项农作物种植的种植结构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高于50%的种植结构,其利润风险普遍低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低于50%的种植结构,但利润则正好相反。当前,云南南部边境山区的种植结构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低于50%为主,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良性的但利润风险较高。因此,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需顺应云南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依托农业企业引导农户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经济作物,调整种植结构降低利润风险。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观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是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15年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江平原大豆与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而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显著增加。2)从时序看,15 a间三江平原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与玉米等单一化类型演变,且以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为主导的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和玉米组合型转变。3)从空间看,玉米与水稻的单一化类型与组合型主要扩张于东北部河流沿岸及中部地势低平的平原县域,而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则萎缩至西北和南部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县域。4)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类型时空变化。在国家/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江平原需要调减玉米种植规模,适当调增大豆种植规模,稳定水稻种植规模,形成合理种植结构与布局。  相似文献   

8.
李静 《古今农业》2009,(2):77-83
北川地区一直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但清至民国这一时期,北川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构成及种植面积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影响到现在。本文以北川地区清至民国的多本县志为基础,分析这一时期北川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传播与分布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生产资料相对匮乏的历史时期,农作物生产量与生产力决定了当地经济繁荣的情况。可以将农业生产作为衡量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演变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因此研究农作物种植结构也是评估农业生产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总结。本文研究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探讨经济作物演变对区域经济推动的基础效应,以便为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反映区域农业的供需格局变化,是政府制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过去 30 年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规律,为下一步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布局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利用区县级农作物种植数据,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空间集聚分析等方法,从种植结构类型和种植面积占比变化趋势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县域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结果】1990—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 82% 县市调整了种植结构,粮食和油料、糖蔗等重要农作物的种植比重逐步下降,而蔬菜、水果等高收益作物显著增加,且农作物种植类型丰富度增加。种植结构类型上,以 2010 年为分界,粤港澳大湾区从水稻为主型的种植结构转变为蔬菜为主型占半数,水稻 - 蔬菜 - 水果组合型为辅,水稻为主型、水果为主型和蔬菜 - 水果组合型三类平衡的格局。空间上,不同种植结构类型变化的空间聚集格局有所差异,其中蔬菜和水稻种植在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更高的“广佛”地区呈现空间聚集特征。【结论】过去 30 年,粤港澳大湾区种植结构变化呈现从粮食生产为主向多元种植演变、进一步集中在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演变趋势。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守住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城镇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是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1983-2013年新疆农作物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新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瓜果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及其与新疆人口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3-2013年新疆农作物播种面积呈增加趋势,粮食作物面积变化幅度较大,棉花播种面积稳步上升,油料播种面积呈现震荡式变化,蔬菜和果园整体呈增加趋势。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的主体地位逐渐减弱,而经济作物的主体地位逐渐上升。从1990年开始,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1990年自然增长率达到最高点18.60%,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二者的差呈递增趋势。1990-2003年,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相比差值在5%以下,而2003-2013年差值在5%以上。随着新疆总人口的增长,不同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减幅度有所不同,表现为:总农作物棉花油料作物蔬菜作物果园作物粮食作物。虽然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人均棉花播种面积都呈现递增趋势,但粮食作物人均播种面积呈现递减趋势,人口高增长速率将可能增加新疆粮食安全压力。  相似文献   

12.
河西古浪县沙漠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媛艳 《农学学报》2011,1(9):41-48
通过对河西古浪县腾格里沙漠南缘新垦绿洲区农业生产、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现状,区域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项目区农业用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品种单一产业结构简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为了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和发展新垦人工绿洲农业生产,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推广节水型生态农业,增加区域经济收益,采用在项目区增加种植经济植物、节水型农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牧草和地膜种植面积,扩大养殖业等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措施,调整区域产业种植结构,改革现行农田耕作技术,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强土壤肥力,达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为沙漠绿洲边缘发展生态农业和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历史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探讨了地下水位下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对曲周县主要种植模式需水量及投入产出分析得出: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灌溉成本的增加,制约曲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成本的增加会促使农民耕种收益更高、风险更大的经济作物,增加了农村经济的风险,同时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曲周县地下水位在快速下降,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粮食安全风险。建议曲周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最优化配置,完善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同时应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耕地的播种面积,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和持续土地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其结构会相应调整,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弄清河北省低平原中低产类型区种植结构调整过程,对该区1986—2010年间种植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明确了该区不同时期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等作物的构成情况,探讨了该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及内在原因.提出了未来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及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在回顾中国学者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概括分析了近50年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特征。近50年东北地区升温明显,生长季热量资源增加;农业可用水资源和光能资源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且时空分布不均。霜冻害、低温冷害、寒潮、洪涝、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减少,旱灾增加。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总体有利,表现为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发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积温增加且积温带北移东扩明显,主栽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作物品种由中晚熟替换早中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为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减小。在水分为非限制因子的农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产量为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针对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等开展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江西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95%以上。水稻机械化生产对发展江西现代农业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环节中的耕作、种植和收获现状,分析了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研究桂西资源富集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特点,为各分区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建立区划指标体系,使用SPS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以县为基本单元,将桂西资源富集区划分为5个生态农业区.区划结果表明,中部和南部河谷丘陵区种植业产值比较高,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生态农业初具规模;而北部、西北部和东部山地丘陵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粮食作物的种植占主导地位,特色经济作物比重较低.  相似文献   

18.
郭红  邹弈星  王永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01-15903,15917
在介绍川西北民族地区概况的基础上,剖析了川西北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具体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增长缓慢2个方面。通过对川西北地区农业结构分析发现,该地区种植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畜牧业作为牧区的主要产业,其生产效益较高,农业生产还处于资源导向型阶段;农业生产结构是以牧业为主的农牧结构,种植业以谷物、薯类为主,畜牧业以奶业和牛肉业为主;川西北民族地区具有发展谷物、豆类、水果、牛肉、羊肉、奶肉6个产业的比较优势,其中,水果、牛肉、奶业3个产业的区位商值在加大,产业比较优势逐步加强,谷物、豆类、羊肉3个产业的区位商值有所下降,产业比较优势较为稳定。为了促进川西北地区农业向深度、广度发展,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一是走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二是适度提高经济作物比重;三是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处于华北平原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有岗、坡、洼等多种地貌类型,旱涝盐碱为主要制约因素;农村经济发展属中上水平,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以玉米为基础、畜牧业为主体的农牧一体化模式,种养加与农工商联合经营的产业化道路;非农人口增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求职和定居推进城镇化建设;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德州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黄淮海平原具有重要的典型和现实意义。特别是素有“小华北平原”之称的禹城,开辟了一个以科学为动力,旱涝碱综合治理为基础,农工商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