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茶多酚(TP)在饲料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中,有机化合物有450种以上。糖类、蛋白质、多酚类含量的总和占干物质量的70%~90%,其中糖类占茶叶干物质量的20%~25%,蛋白质约占20%~30%,多酚类占20%~35%,嘌呤碱占3%~5%,还有其它芳香物质、色素。1茶多酚的组成茶多酚(TP)是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组分是黄烷醇类(儿茶素)、黄酮类(花黄素)和黄酮醇类(黄酮醇及其苷类)、羟类-4-黄烷醇类及其烊盐(花白素、花青素)、酚酸类和缩酚酸类四种。前三类化合物的统称为类黄酮。其中儿茶素含量最多,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  相似文献   

2.
茶叶苦涩味是由茶叶中的生化成分引起的,通常也是保障茶叶的保健功能的物质基础。对新选育的2个苦茶新品系苦味物质分析显示,苦茶6号中产生苦味的黄烷醇类(茶多酚、总儿茶素、酯型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要显著高于苦茶16号和福鼎大白茶,但是咖啡碱含量则显著低于其他2个品种(系)。对苦味有增强作用的芦丁在3个品种(系)中以苦茶6号含量最高。苦茶16号中引起苦味的咖啡碱含量与福鼎大白茶相当,芦丁含量最低。绿原酸在苦茶16号中含量达到0.041%,是福鼎大白茶的6倍,苦茶6号的3倍。对苦味有减弱作用的可溶性糖在苦茶中含量显著低于福鼎大白茶。儿茶素中EGCG所占的比例,茶多糖含量则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黄酮醇类槲皮素和山奈素在3个品系(种)中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厂茶P113叶色随季节变换的规律,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与开发奠定研究基础,以茶树新品种大厂茶紫化植株P113为材料,采用三重四级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对其春季、夏季和秋季的一芽二叶新梢进行黄酮类代谢物鉴定。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65个黄酮类物质的离子峰,包括正离子峰71个,负离子峰94个,包含花青素(6.06%)、双黄酮(2.42%)、查尔酮(0.6%)、二氢黄酮(4.24%)、二氢黄酮醇(3.03%)、黄烷醇类(9.70%)、黄酮(26.67%)、黄酮碳糖苷(4.24%)、黄酮醇(26.67%)、异黄酮(2.42%)、原花青素(7.88%)和单宁(6.06%)共12种黄酮类物质。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春季、夏季和秋季之间的代谢物含量变异较大,季节内的代谢物含量变异较小,说明黄酮类物质在季节变换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动态变化。韦恩分析显示:春季与夏季有158个代谢物共有,夏季与秋季有160个代谢物共有,春季与秋季有157个代谢物共有;春季有2个特有代谢物,为异橙黄酮和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夏季和秋季均没有特有代谢物,总体上大部分黄酮类代谢物在每一个时期都有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花青素含量与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碳糖苷、黄酮醇、原花青素类含量呈正相关,与双黄酮、查尔酮、二氢黄酮、黄烷醇类、单宁类含量呈负相关。因此,推测大厂茶P113的叶色紫化与黄酮类物质含量,尤其是花青素含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紫鹃和勐海县各大叶群体品种茶园的紫芽茶为材料,对不同色度紫芽茶中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勐海茶叶种群中,不同颜色芽叶的茶树叶片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和水浸出物差异较小,但叶片中氨基酸、水溶性糖、黄酮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2.61%、13.68%、12.56%;试验所取样品均采自勐海县大叶群体品种茶园,但是花青素含量变异系数达到109.72%,且茶树芽叶颜色深浅与花青素含量高低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茶多酚含量,为今后普洱茶的深加工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邀请国家级评茶师分别对8个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生茶和熟茶)茶样进行感官评审,并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结果】生茶和熟茶的感官品质、陈化程度均有明显的变化;同一品牌茶叶,随着茶叶存放时间延长,生茶和熟茶的茶多酚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同年份的生茶、熟茶茶多酚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是熟茶的2.8~5.4倍。【结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在香气、滋味、汤色及茶多酚含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年份越久其茶多酚含量越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茶多酚含量,为今后普洱茶的深加工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邀请国家级评茶师分别对8个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生茶和熟茶)茶样进行感官评审,并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结果]生茶和熟茶的感官品质、陈化程度均有明显的变化;同一品牌茶叶,随着茶叶存放时间延长,生茶和熟茶的茶多酚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同年份的生茶、熟茶茶多酚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是熟茶的2.8~5.4倍.[结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在香气、滋味、汤色及茶多酚含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年份越久其茶多酚含量越少.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屠幼英乔德京内容简介:茶多酚是茶树中物质代谢的重要成分,也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它含量高、分布广、变化大,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显著,是茶叶生物化学研究最广泛和最深入的一类物质,也是茶叶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对人体也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为植物抗氧化剂之首。本书根据作者从事茶科学研究三十年的工作经验,采取浅显、生动的方式,介绍了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的十大养生功效,对茶多酚在防治人群较普遍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茶  相似文献   

8.
高压脉冲电场对普洱茶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勐库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利用高压脉冲电场(HPEF)对茶样进行处理,检测经HPEF处理前后茶样的茶多酚含量,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生茶和熟茶)、不同年份、不同HPEF处理后茶样的茶多酚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同年份的生茶和熟茶茶多酚含量差异大,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比熟茶高.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茶多酚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经不同条件HPEF处理后的茶样,茶多酚含量都明显减少.经HPEF处理后茶叶的茶多酚含量趋于减少和自然陈化的茶叶茶多酚含量减少的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海南8个不同茶树品种的生化指标,探明其各成分的含量,为海南茶叶综合利用及优良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最高的为云南大叶4号,茶氨酸含量最高的是云南大叶3号,咖啡碱含量最高的是云南大叶2号,云南大叶4号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茶叶的品质包括外形和内质2个方面,而茶叶的生化成分是茶叶内质优劣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43份云南大叶种茶为试验材料,测定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按照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将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设为5项审评因子及权重分,对43份试验材料进行红茶感官审评,根据审评结果确定红茶适制性;分析试验材料的生化成分与加工成的红茶感官品质、茶类适制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云南大叶种茶生化成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适合制作红茶,茶多酚含量与红茶的品质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咖啡碱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合制作红茶,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与红茶的品质也呈一定的正相关性.通过研究茶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对利用好云茶资源及筛选出红茶优异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云南大叶茶种的特点和云南独特的地理条件,结合真空处理的原理,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南大叶茶种鲜叶真空厌氧处理机。该处理机使用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设备处理过的云南大叶茶种鲜叶γ-氨基丁酸含量超过标准12倍以上。设备采用PLC自动控制,为云南γ-氨基丁酸茶产业化生产提供关键设备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叶色变异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受外界环境因子和遗传因素共同调控。茶树作为一种多年生叶用经济作物,叶色是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且易于观察和利用的表型性状。芽叶颜色变异茶树品种是重要的茶树种质资源,其新梢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茶多酚类、氨基酸类、咖啡碱和花青素等重要的生化成分含量与普通正常绿色茶树品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的生化成分对茶树的生长发育、抗逆性、适制性及茶叶品质等均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目前茶树芽叶颜色变异类型、生化成分差异、变异机制、种质资源鉴别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树芽叶颜色变异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酸浆植物的叶子为试材制作叶茶,研究杀青次数(3、4、5、6、7、8、9次)及萎凋4h后杀青次数(3、4、5、6、7、8、9次)对其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浆叶茶中类黄酮的含量随着杀青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茶多糖、粗蛋白的含量随着杀青次数的增加而减小,茶多酚的含量在炒5次时最大;而萎凋4h后酸浆叶茶中类黄酮、茶多酚的含量比不萎凋的酸浆叶茶中含量低,萎凋4h后酸浆叶茶中茶多糖、粗蛋白含量比不萎凋的酸浆叶茶中含量高。  相似文献   

14.
选用敌敌畏和天王星2种农药,研究农药残留对茶鲜叶的生化成分和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农药后会降低鲜叶和毛茶中的茶多酚、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而游离氨基酸、黄酮类物质含量则相反;喷施敌敌畏1000倍液的夏季毛茶的茶多酚含量比对照降低11.07%,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对照提高24.53%.  相似文献   

15.
云南大叶茶资源的机能性物质分析及优异种质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云南大叶茶优异种质资源,为茶树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生化分析、感官审评等方法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种质勐海大叶茶树圃”的LL2份茶树资源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优质红碎茶资源32份;高茶多酚(TP>38%)资源10份;低咖啡碱(Caf<1.00%)资源两份,高咖啡碱(Caf>5.00%)资源两份;高茶黄素(TFs>1.3%)资源23份;超常规水平ECGG(> 13%)资源5份;红碎茶感官品质鉴评总分>90分的资源16份.[结论]云南大叶茶资源生化成分丰富多样,是选育红碎茶、特色茶树品种的优异种质,筛选出的优质红碎茶、特异资源可为下一步茶树良种选育奠定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制绿茶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丰富优质绿茶品种种质资源,以云南大叶种茶树新材料8号、14号、15号、17号、18号和20号为参试对象,对其所制绿茶进行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审。结果表明:8号的品质表现最好,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达48.0%。15号的氨基酸含量最高,为7.2%;茶多酚含量最低,为22.4%;感官评审总分较低,为86.2分。17号的咖啡碱含量最高,为3.73%。感官评审总分为8号20号14号18号15号17号。6个材料都具备绿茶适制的明显特征,其中,新材料8号汤色最好,新材料18号香气最佳,新材料20号滋味最优,制成的绿茶品质较好,新材料15号和新材料18号品质尚可,而新材料17号制成的绿茶品质稍逊。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速优质红碎茶品种的选育,促进云南红碎茶总体品质的提升及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对20份云南优质红碎茶资源与肯尼亚品种6/8的化学成分、红碎茶品质、茶黄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云南优质红碎茶资源的茶多酚含量为26.00%~36.23%,咖啡碱含量为3.70%~5.75%,氨基酸含量为1.71%~4.18%,水浸出物含量为41.73%~49.24%,酚氨比为6.22~21.19,测验表明,云南优质红碎茶资源与肯尼亚品种6/8的生化成分没有显著性差异,红碎茶感官审评得分超过肯尼亚品种6/8的有7份,茶黄素含量超过肯尼亚品种6/8的有9份,云南大叶茶资源具备加工优质红碎茶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铅胁迫下添加茶多酚和钙离子对茶树叶片铅吸收和亚细胞分布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结合差速离心法和扫描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舒茶早茶树叶片铅吸收特性及铅的亚细胞分布,并比较茶多酚和钙离子两种不同添加剂对茶树叶片铅吸收和亚细胞分布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铅胁迫显著增加茶树叶片中铅的含量,显著降低钙的含量。茶多酚添加后,茶树叶片铅含量显著降低30.89%,钙含量显著增加11.10%;添加钙离子对茶树叶片铅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使钙的含量显著增加了34.57%。铅被茶树吸收后,茶树叶片表面和气孔周围褶皱度增加,铅沉积于液泡内,造成细胞器的损伤;茶多酚和钙离子的添加减轻了铅对叶片细胞的损害程度。铅在茶树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顺序依次是细胞壁、细胞质和液泡、质体和叶绿体、线粒体。研究表明,茶多酚主要通过减少铅的吸收量来缓解茶树叶片的铅毒害作用,钙离子主要通过改变铅在茶树叶片细胞不同组分中的含量(增加细胞壁对铅的截留、降低细胞内铅的含量)来缓解重金属铅对茶树叶片细胞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黄山毛峰的独特品质。[方法]评价了来自不同茶树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制作方式的4种黄山毛峰茶的品质。[结果]3种手工制作的小叶种黄山毛峰茶中含水量、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酚氨比和口感因子随茶树生育期的推进呈现规律性变化,并且与感官审评的结果一致;但大叶种机制黄山毛峰的氨基酸、茶多酚含量最高,口感因子最低,感官审评得分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黄山毛峰的品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堆层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临沧的晒青茶原料,在其进行大生产加工过程中取样,参照国标检测项目及分析测定方法,系统地研究在普洱茶(熟茶)后发酵过程中各堆层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探究后发酵工艺条件对普洱茶(熟茶)主要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均减少,其中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褐素、咖啡碱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红素含量减少较明显,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则增加较明显。从不同层次来看,上层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咖啡碱、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中层茶坯的堆温、氨基酸、茶黄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下层茶坯的氨基酸、原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通过对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层次发酵情况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的可控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普洱茶(熟茶)深加工产品提供部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