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分析了庐江县早稻栽培扩散的主要原因、栽培特点与产量表现 ,同时提出了早稻撒播栽培的高产配套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庐江县早稻栽培扩散的主要原因、栽培特点与产量表现,同时提出了早稻撒播栽培的高产配套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
庐江县是安徽省双季稻生产大县,筛选出高产、优质、早熟的早籼稻品种对庐江县的两季水稻生产具有指导性作用。该试验结合多年来庐江县早稻品种试验的结论,采用区间重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和产量结果,从而筛选出适合庐江县种植的,具有丰产性、稳定性以及抗病性的早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廖克隶 《乡村科技》2023,(19):76-79
为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早稻优质高产,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适时移栽、水分管理与晒田、大田追肥、除草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早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适合余姚市的早稻机插秧高产栽培的最适移栽期并分析增产原因,设置同一播种期、不同移栽期的4个处理进行系统对比。结果表明:4月24日移栽的早稻机插秧秧苗的产量最高,达7 321.5 kg/hm2,分别比其他3个处理增产7.9%、6.1%和1.3%。  相似文献   

6.
双晚后茬油菜"早、大、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庐江县油菜茬以双季晚稻茬为主,播期迟、让茬迟、移栽迟,产量低。文章简略分析了双晚茬油菜难以取得高产的原因,阐述了推广应用"双季晚稻后茬油菜‘早、大、控’高产栽培技术"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提前早稻的播种和移栽期,可能导致早稻减产,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早收获期,从而增加连晚全生育期天数,为晚稻和全年高产创造条件,因此,特进行了相同秧龄条件下机插早稻促早栽培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播种期和移栽期的提前,有效穗数逐渐减少,穗型逐步变大,产量逐渐减产,按照播种、移栽时间的先后,3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481.4、495.0、518.0kg/667m2,播种、移栽时间越提前,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8.
许德稳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81-82,146
为研究探索庐江县双季水稻高产栽培施肥模式,以"3414"肥料效应试验为基础,建立砂泥田土种、中等偏低肥力水平上的肥料效应方程,并确立双季早稻产量6500kg/hm^2左右的N、P、K推荐用量。  相似文献   

9.
早稻直播轻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结果表明 ,早稻直播比移栽栽培高产高效 ,增幅为 3 .91%~ 2 9.79% ,省工省种省秧田 ,每吨稻谷节约成本 2 40余元。同时探明了早稻直播高产栽培途径 :在全苗匀苗的基础上 ,控制草害和倒伏。  相似文献   

10.
庐江县是安徽省双季稻的主要生产区之一,近年来因为栽培技术不够稳定导致早稻生产波动性较大,早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是当地农技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近些年庐江县双季早稻生产实践,对广泛推广的旱育机插栽培配套集成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双季早稻“3414”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选择适合庐江县的水稻施肥配方。[方法]通过对早稻进行"3414"田间肥效试验研究,探索双季水稻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函数模型,选择最佳的水稻施肥配方。[结果]早稻产量与N、P、K施用量有明显关系,得到的最佳产量施肥量为纯氮159 kg/hm2、五氧化二磷81 kg/hm2、氧化钾174 kg/hm2。估算出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202.50 kg/hm2、磷肥施用量为90.00 kg/hm2,钾肥施用量为135.00 kg/hm2,对比不施肥料的田块,产量增长74.43%,增长显著。[结论]研究结果为庐江县双季早稻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不同栽培技术模式(高产抛栽模式、高产移栽模式、农户模式)的基础上,监测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产量及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农户模式,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6.4%和17.7%,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甲烷排放对全球增温潜势贡献均在90%以上。高产抛栽模式全生育期甲烷排放显著低于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而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全球增温潜势变化趋势与甲烷排放相同。高产抛栽模式温室气体强度最低,农户模式最高,高产移栽模式居中。因此,在抛栽条件下,配以合理的肥料运筹是同步实现水稻高产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早稻不同秧龄机插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不同秧龄移栽对早稻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13、18日移栽的实际产量最高,为7 230 kg/hm2,其次为4月23、28日移栽的。适当密植,短龄早栽,可足穗增粒,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不同栽培技术模式(高产抛栽模式、高产移栽模式、农户模式)的基础上,监测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产量及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农户模式,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6.4%和17.7%,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甲烷排放对全球增温潜势贡献均在90%以上。高产抛栽模式全生育期甲烷排放显著低于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而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全球增温潜势变化趋势与甲烷排放相同。高产抛栽模式温室气体强度最低,农户模式最高,高产移栽模式居中。因此,在抛栽条件下,配以合理的肥料运筹是同步实现水稻高产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庐江县双季早稻配方肥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肥料效应对比试验,综合比较肥料投入、双季早稻产量、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等指标,进一步验证庐江县马肝田土壤双季早稻配方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6.
依托通城县5年紫云英-早稻-晚稻定位试验,研究早稻移栽前5、10、15d翻压紫云英对早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以探索紫云英翻压与早稻移栽最佳的间隔时间.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早稻移栽前5d翻压紫云英增产效果最好,移栽前10 d翻压紫云英增产效果次之,移栽前15d翻压紫云英增产效果较差.移栽前15d翻压紫云英处理的穗粒数显著低于移栽前5、10d翻压紫云英处理的穗粒数.总之,紫云英翻压与早稻移栽间隔时间较短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为了从生产实践上验证江西省南昌县早稻能否提前播种和提前移栽。2014年和2015年均采用早稻品种淦鑫203,分别于每年的3月10日、3月15日、3月20日和3月25日共分4个播期在塑料薄膜覆盖的秧田中播种早稻,秧龄约30 d后移栽。在早稻生长过程中,观测各播种期秧苗和移栽至大田后水稻的生长发育状况。分析同期的气象条件和各播栽期早稻的产量因素。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各播种期早稻的育秧和移栽至大田的生长发育有利,各播栽期早稻均能正常生长发育;播期早、移栽早的早稻发育期相对提前;播种早、移栽早的早稻有利于产量构成,2014年4月10日、4月15日、4月20日和4月25日各移栽期早稻的实际产量依次为607.2、597.2、482.3和395.4kg/667 m2,2015年4月10日、4月15日、4月20日和4月30日各移栽期早稻的实际产量依次为694.1.5、604.6、541.2和379.5 kg/667 m2,明显表现出播种(移栽)偏早的早稻产量偏高。南昌县进入3月中旬后,应尽量使早稻早播种、早育秧,4月中旬初移栽至大田。  相似文献   

18.
T78优2155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已通过福建、广西、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为了探讨其高产栽培技术,运用最优设计,对优质早稻T78优2155进行移栽叶龄、密度和施N量3项栽培措施研究。建立产量与3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项措施对产量都有影响。并经微机模拟筛选出高产的技术措施是:4.0 ̄5.2叶移栽,每公顷插16.5 ̄31万丛,施纯N量155 ̄212kg。  相似文献   

19.
早稻点直播就是把芽谷直接种在划好格的宽畦上的一种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它省去了育秧、移栽等栽培环节,具有省工、省本、高产和收割方便的特点,一般可比常规移栽省工45个/hm2以上,节本增收1500元/hm2以上,增产10%左右.该项已在我县推广多年,主要适用于绿肥田或冬闲田早稻.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大面积早稻超级稻高产栽培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于2016年选择同一地块、同一土壤质地、同一品种和同一栽培水平的地段,对早稻品种株两优819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早播种的水稻营养生长期延长,生殖生长期缩短;后播种的则相反。移栽时基本苗较少(60万株/hm~2),虽然分蘖率高,但成穗率较低。因此,移栽时适度保持较多基本苗(120万株/hm~2)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超级稻早稻全生育≥0℃活动积温2 400~2 500℃、日照时数400~450 h、降雨量600~900 mm,能保持其正常发育和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