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围绕如何测算农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查阅分析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从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农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方法等几个方面跟踪了国内外理论前沿,根据分析研究,指出了当前农业信息化贡献率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为做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阐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运用Cobb-Douglas(C-D)生产函数,利用SPSS 18.0软件对1991—2010年山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山西省1991—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8.69%,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农业部科技司1997年发出了关于规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法的通知,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作为农口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统一使用方法。应用这一方法,测得吉林省2003~2008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年平均值已达到53.36%。通过分析可知,吉林省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物质费用的投入和科技的进步,但物耗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占首位,科技进步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4.
2008~2011年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测算得出吉林省2008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年平均值(54.71%)。通过分析发现:吉林省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进步和物质投入是吉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吉林省农业劳动力效率不高和耕地质量下降所带来的负效应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为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参考,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测算并比较1991—2013年山东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4.77%,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为53.70%,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56%和-0.02%。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其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资本投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仍具有重要作用,而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下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为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参考,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测算并比较1991-2013年山东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4.77%,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为53.70%,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56%和-0.02%.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其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资本投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仍具有重要作用,而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下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是农业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农业信息要素的权重,构建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模型。并依据此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描述海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及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对农业信息化的贡献率最大,为51.741%;其次是农业信息化投入水平,贡献率为36.829%。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投入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呈正向推动作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河南省农业总产值的Granger原因,但农业总产值不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Granger原因;农业信息化投入与农业总产值互为Granger原因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梳理国内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相关文献,既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又有助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现实问题,进而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国外研究文献主要是集中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理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研究两个方面。国内研究则主要是侧重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研究、现有方法的比较与改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增收等的关系三个方面。今后的研究趋势是既要强化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又要强化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农业质量标准》2008,(1):53-53
1月9日,从国家认监委获悉.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测算出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对社会发展进步水平的贡献率。首次测算出的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71%.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0.314%。这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2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虽然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都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山东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重点建设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概念和湖南农业科学数据资源信息化的必要性。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厅等单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推广,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把这些数据资源信息化,将有利于提高湖南农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政府的管理决策能力、涉农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农民的增收致富能力。提出整合资源、建立数据库、建设共享平台和在互联网上向用户提供服务是快速实现湖南农业科学数据资源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势必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本文就农业信息化这个概念做了比较详细的剖析,将农业信息化按生产过程分为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化,并将各个阶段又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农业信息化进程的3X3架构。随后对这个3X3架构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详细阐述,指出农业信息化产前、中、后三个阶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很好地把握农业信息化这几个方面的关系,以科学的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有助于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更好地实现。最后,在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新农业”的概念,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业是我们需要不断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构建了包括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人力资源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5个方面20项指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得到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了不同时段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根据评价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林涛  梁贤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6):577-579
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对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意义和作用,剖析了现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了若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对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作,在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黄淮平原农用地产能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艳华  王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85-19087
以黄淮平原(河南部分)为例,从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科技条件、抗灾与可持续生产条件4个方面构建评了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关系数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评价指标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后,采用加权求和法、多元回归法对黄淮平原农用地产能影响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条件对黄淮平原产能的贡献率低于其对河南省的贡献率,资源条件对黄淮平原(河南部分)的贡献率高于对河南省的贡献率,抗灾与可持续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河南省和黄淮平原产能的贡献率均较低且差别较小,得出当前影响该区产能的主要因素为农业科技水平落后、耕地质量和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低。基于此,提出了提高黄淮平原农用地产能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郭庆然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748-5749
从战略高度分析了信息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赵强军  赵凯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270-1273
在对我国1992~2008年农业生产效率测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资本及劳动力对于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分析得出:在研究期间土地对于农业的产出弹性为1.444;土地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保持在10.16%;研究后期各要素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较前期趋于无序.针对以上结果提出:在以后农业生产中应重视农业要素投入的稳定性,达到要素投入的长期最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无锡市现代农业建设为对象,通过现代农业指标测算,得出无锡市现代农业的贡献率为58.52;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根据无锡市自然、社会、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强化耕地保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