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指出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对宿主植物的生长代谢、抗逆性及植物修复环境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揭示极干旱荒漠环境下该类群真菌分布与植物根围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这类真菌的空间分布及阐明植物对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研究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根围起主要作用的土壤因子,比较了不同土壤因子和DSE真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磷酸酶、pH值和全氮是民勤样地的主要土壤因子,能综合反映土壤肥力状况。各土壤因子之间及土壤因子与DSE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能够显著影响DSE真菌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矾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植物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方差分析及隶属函数等方法对苍南矾矿废弃地引入的18种环境修复植物的生长与生理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分蘖高生长量在草本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冠幅生长量在木本植物间差异极显著(P<0.01);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OD和CAT酶活性)在18个植物种间呈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植物对矾矿废弃地环境的适应性是不同的,进行植物筛选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和必要环节.综合生长与生理适应性表现,认为美丽胡枝子、新银合欢、构树和香根草是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适生先锋物种,特别是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美丽胡枝子和新银合欢对废弃土壤中N元素及有机质的积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同pH值处理对黄连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苗龄50天的黄连木幼苗为试验材料,以浇灌pH=7.5的自来水为对照,分别使用p H值为3.5、4.5、5.5、6.5、8.5、9.5、10.5的自来水浇灌种植土,待种植土壤pH值基本稳定后移栽,30天后进行生长和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pH值处理对黄连木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pH=6.5~7.5时,黄连木幼苗各生长和生理指标都明显优于其他处理。pH5.5或pH8.5时,黄连木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黄连木具有较大的酸碱度适应性,能够正常生长的酸碱度环境为pH=5.5~9.5之间,生长最为适宜的酸碱度环境为pH=6.5~7.5之间;p H=6.5时,黄连木幼苗的株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根重等指标都达到最大值;过酸和过碱的环境黄连木幼苗的根系活力明显降低,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一 土壤pH值对植物生长 和生存的意义 土壤酸碱度通常用pH值表示,它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一般pH值与植物生长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必要的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因它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存。  相似文献   

5.
从湖南引进矾根品种21个,分别从种植方式、种植环境、不同规格和不同品种对矾根的夏季适应性进行观测试验。结果表明:丛植、大苗引种、适当降温对矾根越夏更加有利。不同品种生长状况和成活率不同,绿碧玺和饴糖2个品种在没有特殊降温条件下,成活率100%,另外19个品种皆有不同比例死亡。  相似文献   

6.
模拟酸雨对黄槐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4个pH值梯度的模拟酸雨溶液喷洒法处理黄槐幼苗,探讨不同pH值[pH2.0、3.0、4.0、5.6(对照)]的模拟酸雨对黄槐在叶伤害、高生长、地径、根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土壤pH值等方面的影响,并以叶片的损伤程度来分析该植物对酸雨污染的敏感性反应,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不同pH值模拟酸雨处理对黄槐幼苗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初步研究了黄槐对酸雨的抗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黄槐可以忍耐pH3.0或以上的酸雨,具有较强的抗酸雨能力,可作为酸雨污染地区应用的园林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野外林地环境下不同类型酸雨对麻栎细根的影响,为研究酸雨污染类型转变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林业经营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在麻栎林中距树干1.0 m处选取120个长2 m、宽0.6 m的样方,其0~20 cm表层土壤的pH为4.25,交换性Al3+和H+含量为4.90和0.30 cmol·kg~(-1)。按照摩尔物质量比配置5∶1、1∶1和1∶5共3种硫氮比酸溶液,均于野外用山间溪水稀释成pH为4.5、3.5和2.5共3种梯度的酸溶液,用来模拟不同类型酸雨。将南京地区2002—2013年月均降雨量的2/3设定为年总添加酸雨量,根据月均降雨量比例得出每月喷施量。2015年3月—2016年2月,将酸溶液每月分2次喷施于相应样方中(每次喷施一半,不遮挡自然降雨)。每3个月取1次样,每次共选取30个样方(每个样方在1次取样后将被废弃)。用土钻钻取0~20 cm土柱,挑出直径2 mm的麻栎根,测定各项指标。【结果】在添加酸雨pH为4.5时,细根生物量增加、活根比例上升、长度密度增加、根尖数量增加、平均根径减小、周转速率加快;在添加酸雨pH小于4.5时,细根总生物量降低、活根比例下降、长度密度减小、根尖数量降低、平均根径增大、周转速率降低;酸雨pH和硫氮比对细根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随着pH降低,不同硫氮比处理间差异逐渐减小;同酸度不同硫氮比酸处理下细根生物量、活根比例、根长密度、根尖密度、周转速率均表现为5∶11∶11∶5,平均根径表现为5∶11∶11∶5;细根总生物量、根长密度、根尖密度对酸雨响应强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细根平均根径对酸雨响应强度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细根活根比例季节差异不明显。【结论】细根对酸雨的响应强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酸雨pH降低,酸雨对细根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酸雨对细根生长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小径级根(一、二级根)。酸雨pH和硫氮比对细根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随着pH降低,酸雨硫氮比的影响逐渐减弱。氮的酸化胁迫效应强于硫,酸雨硫氮比降低,即氮增加不利于细根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主研发"一种环保植物基质"替代泥炭土,用于石漠化荒山棱角山矾育苗试验,研究其对棱角山矾生长影响。采用单因数敏感分析,筛选出适合其快速繁殖的最佳基质配比。A2基质配比最佳,对棱角山矾扦插苗初生根时间、生根数、成活率及次年生长速率、分枝条数影响显著。试验证明,该环保植物基质能替代传统泥炭土。适量加砂能改善土壤通气性,砂量不宜超过50%。年生长周期重复2次,其表征的休眠期与生长期为棱角山矾试验林的合理育苗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模拟不同酸雨浓度(pH2.5、4.0、5.6)对杜英幼苗进行喷淋控制实验,研究不同酸梯度条件下杜英幼苗的生长及养分元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1)对照组(pH7.0)全株干重约为酸处理组的2倍,酸雨处理对植株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其中对茎部影响最为明显。(2)与pH2.5和pH5.6相比,pH4.0处理组全株干重最大,且根冠比最低,说明植株对pH4.0酸雨有较好的适应性。该处理下,植株体内氮、磷元素含量均较高,钾、镁元素含量在茎中较高,在根中较低。(3)随着酸处理组pH值的降低,植株叶片中钾、硫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铁含量呈明显增高趋势;茎中铁含量呈明显增高趋势;根中锌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4)酸雨对杜英幼苗体内硫元素含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pH 5.6处理组叶、根中的硫含量显著高于pH 2.5和pH 4.0,即酸雨带来的硫输入在植株体内非但没有出现硫富集现象,反而产生淋失现象。  相似文献   

10.
都市中高密度的建成环境下,屋顶空间逐渐被用以支持都市农业的发展。由于地域气候和屋顶生长环境的限制,选择适应性强的可食用植物是屋顶可食景观营造和推广的关键要素之一。以广州为例,结合文献研究和调研结果,对常见的90种可食用植物开展适应性评价。通过观察植物长势、受病虫害和鼠害干扰程度,以及在夏季高温多台风、冬季偏干旱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得出61种适应性优良的种类,为都市屋顶可食景观营造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矾根"草莓漩涡"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对高温环境条件的耐受能力。研究结果显示,高温胁迫限制了矾根"草莓漩涡"株高、冠幅的增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效率。高温环境条件下,草莓漩涡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现象,O■、H_2O_2和MDA含量持续增高,SOD、CAT和POD活性快速增高后缓慢降低。结论:一定时间和温度范围的高温胁迫会导致矾根"草莓漩涡"生长受限,但不会造成其死亡。矾根"草莓漩涡"对重庆夏季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能够通过自身生长、生理调节来应对高温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原生地西伯利亚红松和引种地西伯利亚红松嫁接树不同部位酸碱度值的分析,从生理上探索嫁接树对生态条件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各类生态因子中,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抗性强弱能够决定引种的成败,而海拔、降水量和积温等环境因子对西伯利亚红松嫁接树的生态适应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生理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作为植物生存、生长和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会通过植物生理过程和状态的变化来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为阐明植物在干旱环境下适应性变化,该文主要综述了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几点研究展望,如在今后的试验中可采用顶棚法模拟干旱,使试验环境更真实,结果更可靠;探究在严重干旱或持久干旱下,植物光合作用代谢机制的变化情况;以及探究长期干旱胁迫下常绿植物在不同季节下光合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疏。然而,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的微生物仍可通过生理代谢活动改变沙土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及植物营养转化,有利于植物生长,在区域荒漠化防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文中总结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及季节分布特征,并对影响其分布特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全面梳理。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土壤微生物在该区域生态恢复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同时,根据区域生态恢复重建及增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蓝靛果种群根际土壤养分中的pH值、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测定分析,探索适宜的蓝靛果生长土壤养分及酸碱度,为蓝靛果果园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植物生长过程的根系固土机制及Wu模型参数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提高植物根系固土效果模型量化的准确性,针对植物根系在土壤中受破坏的不同方式,基于植物生长过程的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利用根的拔出与抗拉试验,分析根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受力机制,定量评估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加固效果。【方法】在原有直剪仪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分离式、可测定盆栽植物根系固土效果的装置。将12棵3年生山矾幼树样本直接种植于直剪盒,针对移植后1个月、4个月和1年后山矾根系的单根抗拉强度、拔出强度和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进行测定,建立植物单根直径与单根抗拉强度、拔出强度的关系曲线。在时间尺度上,研究影响其根系固土的相关参数变化,分析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机制和根系的破坏情况,并优化现有Wu模型,并尝试评估动态生长过程中的根系固土效果。【结果】1)植物根系固土效果受抗拉强度与拔出强度的共同影响,在植物的生长的过程中,拔出强度对固土效果的影响比抗拉强度更加显著;2)随着植物种植时间的增加,4个月后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切强度显著增加,1年后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切强度较前4个月增长放缓。根土复合体发生剪切破坏后,根系发生断裂破坏的概率随种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3)将根系抗拉和拔出强度2个参数加入到植物根系固土模型的计算中,可以更好地反映植物根系固土效果,特别是对于植物移植生长过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值平均相差仅为8.13%。【结论】植物根系在1年的生长周期内,根系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根系抗拉强度由其材料属性决定,也不会发生较大变化。而根系与土壤间的键合则变得更加紧密,根系的拔出强度增加显著,更多的根系在土壤发生破坏时发生断裂,最终提高根系加固土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法,研究4个不同pH(3.0、4.0、5.0、5.6)的模拟酸雨对巨尾桉9号苗木叶片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不同pH的模拟酸雨对桉树苗木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巨尾桉9号苗木苗高相对生长量及地径相对生长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分别在pH 3.0、pH 4.0时达到最小;不同pH的酸雨处理下,生物量变化不明显;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含量及叶绿素a/b、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总体呈上升趋势,在pH 3.0时,达到最大;随着模拟酸雨的pH的降低,巨尾桉9号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均在pH4.0时达到最高,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逐渐上升;苗高相对生长量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地径相对生长量与相对电导率间呈显著负相关。轻度模拟酸雨可促进巨尾桉9号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的积累,pH 4.0时,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多种抗氧化酶活性达到最高,模拟酸雨对细胞膜产生了一定伤害,但对其生长影响不明显,说明巨尾桉9号对酸雨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培-土培实验,研究了芥菜在Ce的6个浓度梯度下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e处理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而当其超过某一浓度时则对植物起抑制作用,并对植物产生毒害,到土壤Ce含量为1500mg/L时,植株生长已受到明显抑制作用;植物的生理效应能很好的反映植株的健康情况,随着土壤Ce含量增加,芥菜中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总体上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超过某一浓度(1500mg/L)后,Ce对芥菜的毒害作用随Ce浓度增加而增强;土壤酶活性不仅受到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而且不同种类的酶受到根际土壤影响的效应也不相同。芥菜根际土壤中,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转化酶对Ce均表现为激活效应,而过氧化氢酶则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本研究旨在为芥菜对铈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提供实验数据,同时进一步为受污区特别是稀土矿区的蔬菜食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植物修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铅污染土壤修复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1年生紫穗槐为研究材料,采用三因素二次旋转组合设计,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节律性供水对紫穗槐生长特性的影响,旨在寻求适于植株生长的最佳供水组合,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于矾根‘莓果’组培快繁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并初步建立其离体繁殖技术体系,从而给矾根种质保存和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分别以矾根‘莓果’的叶片和叶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不定芽诱导率、增殖和生根的影响情况:先分别将叶片和叶柄接种于添加了不同浓度TDZ或6-BA的MS培养基上,55 d后统计其诱导率和出芽数;然后将诱导的丛生芽转移至添加了不同浓度6-BA的MS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30 d后观察并记录其增殖系数和生长状况;再将试管苗置于添加了不同浓度的NAA和IBA的1/2MS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30 d后观测其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结果】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矾根叶片和叶柄的不定芽诱导率分别达到86.11%和91.67%,其平均出芽数分别为3.20和2.73个;其丛生芽的增殖系数达到3.97,且植株生长快,长势健壮;其试管苗的生根率达到95.0%,试管苗的生长健壮,且其单株平均生根数最高,达到47.6条。【结论】建立了高效的矾根离体培养体系:矾根叶片和叶柄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均为MS+1.0 mg/L的6-BA+0.1 mg/L的NAA;其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是MS+0.5 mg/L的6-BA;其试管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是1/2MS+1.0 mg/L的NA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